(完整版)02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前中期诗文
2明代前期的诗文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公衡》
真与美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 性,而是具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清晰、畅达、省净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 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 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 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 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 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 宋濂《王冕传》
杨荣(1371—1440),原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 人。 永乐八年(1410),随朱棣北征鞑靼。永乐十二年(1414),带 皇太孙朱瞻基北征蒙古。 永乐十六年(1418)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任首辅大臣。朱棣 迁都北京,杨荣是重要的支持者。永乐十九年(1421),明王朝正式 迁都北京。 荣历事四朝(建文、永乐、洪熙、宣德),谋而能断。 论事激发,不能容人过。然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 意,辄得解。夏原吉、李时勉之不死,都御史刘观之免戍边,皆赖其 力。尝语人曰: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 ——《明史》
第一章 明代前期的诗文、 戏剧和文言小说
一、明代前期的诗文 1、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
洲(今江苏苏州)人。
其诗快若迅鹘乘飙,良骥蹑景,丽若太 阳朝霞,秋水芙蓉。
——王世贞《明诗评》
青丘诗,众长咸备,学无常师。才气豪 健而不剑拔弩张,辞采秀逸而不字雕句绘。 俊亮之节,醇雅之音,施于山林、江湖、 台阁、边塞,无所不宜。有明一代学古而 化,不泥其迹者,惟此一人。
完整版明代文学

(《寄彭民望》 )
明中后期诗文
?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王九思、王廷相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 、谢榛、宗臣、梁有誉、 徐中行、吴国伦
? 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 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 ? 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 文随世变 ……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
? 唐宋派
?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 归有光
? 力相排抵,目为庸妄巨子(王世贞) ?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
? 李贽
?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 童心说
?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
命归黄泉。
? 徐弘祖与《徐霞客游记》
? 参见《中国游记文学史》
? 明末爱国文社和爱国作家
? 复社
? 春秋之集,衣冠盈路 ……社集之日,胥闾之间,维舟六七 里,平广可渡,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 张溥
? 《五人墓碑记》
? 陈子龙 ? 夏完淳 ? 张煌言
? 明代散曲与民歌
? 散曲
? 康海
? 天应醉,地岂迷?青霄白日风雷厉。昌时盛世奸谀蔽,忠臣孝子难 存立。朱云未斩佞人头,祢衡休使英雄气 。 《仙吕·寄生草·读史有感》
(《系中八绝》其七《不是好汉》)
? 公安派与竟陵派
?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性灵说
?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 竟陵派
? 钟惺、谭元春 ? 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 ? 幽情单绪 孤行 孤诣 ? 幽深孤峭
明代诗文课件2

第3页,共30页。
3、高启 长州人。元末隐居不仕,入明任翰林
院编修。性情疏放,39岁被朱元璋腰斩。有《青 丘高季迪诗文集》。
高启“诗才雄富”,“为一代巨擘” (《四库 全书总目·凫藻集提要》)。与杨基、张羽、徐 贲并称“吴中四杰”。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 书总目大全集提要》 )
茅坤: 唐、宋并举,以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
著称,但也有偏于形式之病,无形落入另一 窠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秦汉之文有 窠臼,自李梦阳始;唐宋之文亦有窠臼,则 自坤始”。
唐宋派中真正能摆脱道学束缚并取得较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就的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
第20页,共30页。
2、归有光
号震川,昆山人。家世寒儒,自幼苦读, 但场屋不利,60岁始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 丞。有《震川集》。
第18页,共30页。
唐宋派成员趣味各异:王慎中、唐顺之是宗宋 派、道学派。
唐顺之:“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曾巩);
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与王
遵岩参政》)
王慎中:“由西汉而下,(文章)莫盛于有宋庆
历、嘉佑之间,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丰曾氏也”
(《曾南丰文粹序》)
第19页,共30页。
③推崇 “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歌谣(《序小修
诗》)。继承元白传统,语言平易,不用典故,多用俗
语,“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 ④将“性灵”神秘化,有唯心倾向。
第七编明代文学2

第一节明代前期的诗文◆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明初,诗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人为代表,散文以宋濂、刘基较有影响◆2: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3: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一、“吴中四杰”的诗歌创作◆《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土,高、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高启(1336~1374)是吴中具有代表性、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最具悲剧性的诗人。
◆反映当时战乱生活,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登览怀古诗歌较有特点,如《岳王墓》:◆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股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描绘农村现实生活和民间的风俗,有朴素真实的风土气息◆《养蚕词》:◆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二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缲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词家射雕手”◆咏物词◆《泌园春•雁》:◆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
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
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
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
想只在、芦花浅水边。
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
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
须高举、教弋人空羡,云海茫然。
古代文学史(二)第七编

古代⽂学史(⼆)第七编第⼀章、明代诗歌A⼀、单选识记1、明初诗⼈的代表是刘基和⾼启。
(1)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诗⽂集《覆瓿集》、《犁眉公集》、《写情集》,后⼈编《诚意伯⽂集》。
(2)⾼启:字季迪,晚号槎轩,⾃号青丘⼦,诗集《⽸鸣集》、⽂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后⼈编《⾼太史⼤全集》。
2、吴诗派:“吴中四杰”⾼启、杨基、张⽻、徐贲。
3、闽诗派:林鸿、⾼棅4、江右诗派:刘崧5、粤诗派:孙贲6、袁凯:咏⽩燕诗著名⽽被称“袁⽩燕”7、对明初⽂风从纤丽向质朴转变起了重要作⽤,并成为后来前后七⼦复古主义⽂学主张的先声的作家是刘基;诗风是杜甫之后具有“沉郁”风格的诗⼈。
8、明初在艺术上兼师汉魏以来各家诗⼈之长的诗⼈是⾼启;诗风与李⽩相近,具有“豪放”风格。
9、“台阁体”:杨⼠奇、杨溥、杨荣10、明初在台阁体垄断诗坛时能独树⼀帜的诗⼈是于谦(字廷益,著《于叫肃集》)。
11、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著《怀麓堂集》)为代表的诗歌派别是茶陵诗派;⾸先冲破台阁体的束缚,成为明初从台阁体到前七⼦之间过渡⼈物。
12、以上属于明代早期诗歌的代表⼈物。
13、“前七⼦”: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著《空同集》)、何景明(字仲默,号⼤复⼭⼈,著《⼤复集》)、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提出的⽂学⼝号是“⽂必秦汉,诗必盛唐”。
14、吴中四才⼦:祝允明(字希哲,号枝⼭,著《怀星堂集》)、唐寅(字伯虎,⼀字⼦畏,号六如居⼠、桃花庵主,著《六如居⼠集》)、⽂徵明、徐祯卿。
15、“后七⼦”: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著《沧溟集》)、王世贞、谢榛(字茂秦,号四溟⼭⼈,著《四溟集》、《四溟诗话》)、宗⾂、梁有誉、徐中⾏、吴国伦。
16、李攀龙死后,独主⽂坛⼆⼗年的⽂豪是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号弇州⼭⼈,著《弇州⼭⼈四部稿》、《弇州⼭⼈续稿》)。
17、以上属明代中期诗歌的代表⼈物。
18、晚明思想与⽂学⾰新的旗⼿是李贽(号卓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著《焚书》、《续焚书》、《藏书》,提出“童⼼说”)。
明代文学郭兴良周建忠版

▽明代还出现了“中篇传奇小说”,如李昌祺《剪灯余话》中 的《贾华云还魂记》、玉峰主人的《钟情丽集》等。
明代文言小说是从唐传奇到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之间的桥梁。
二、明代小说艺术质量提高,突出表现在创作主体、 人物塑造和艺术结构的变化上。
(1368—1644)
第一章 概 述
从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元年(1368年)开国,到 明思宗朱由检 崇祯十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644年)李自成入 京、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的统治共277年。
明代文学:1368年 → 1644年
以1522年(嘉靖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1368—1521年(正德末) 明后期:1522—1644年
▲ 思想文化方面:专制统治削弱,新思潮应运而生,王学左派 影响广泛而巨大。
王学——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 → 王学左派
南宋 程朱提倡“理学”——“读书明理”,儒家经典中求理 南宋 陆九渊提倡“心学”——“心即理也”,内心反省求理 明中期王守仁继承并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 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外无物,无理,无事,无义,无善”。 “理”即“吾心之良知。”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
明代社会历史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炆
↓
↓
1368开国 定都南京 朱元璋之孙
年号洪武(共31年) 年号建文(仅4年)
1398年病逝
1402年自焚于宫中
→ 明成祖朱棣
↓
朱元璋之四子燕王 守北京
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 德州一带拉锯战
1. 第一章 明前中期诗文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 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 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 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 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 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 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卖柑者言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 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 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 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 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 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 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 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 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 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 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 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 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 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艺术特点
1.形式活泼。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作者并非一本正 经地进行说教,却通过生活中卖柑和买柑这样一件小事引起, 通过卖买双方一问一答,由表及里,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 既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又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形象鲜明。先二十余字画出一幅外表烨然、内若败 絮的柑子的写生图。其次通过对话,塑造了聪敏机智且颇具 正义感的小商贩和不善言词的书生形象。又通过卖柑者之言, 揭露满朝文武官员昏玻无能的丑相。 3.修辞丰富。运用对比手法,柑的外形与内质的美与 丑对比,文官武将外表显赫和本质昏慵的对比等,使形象更 鲜明且深化了主题。使用反诘,即使语言活泼紧凑也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运用排比句,文中长、短排比交杂使用,使 文章虽短而气势壮阔。
第七篇 明代文1

第七篇明代文学概述•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
可以嘉靖为界分前后两期。
•一、明代文学的发展分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期:从明初到嘉靖年间(1368—1522)•前期为准备期,也是回归期,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
•条件: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由乱而治,但统治森严。
(专制制度的强化、特务统治的严酷、文化思想的禁锢)•思想文化界死气沉沉•道德文章:台阁体、道德剧•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三国演义》、《水浒传》,给文坛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2、后期:从嘉靖年间开始到明亡(文学的突变期)•这是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的时期。
•促使转变的条件:•1)商业经济的繁荣2)市民阶层的壮大•3)思想统治的松动4)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创作主体精神高扬,文学很快复苏而大步迈进,很快地迎来了文学突变和全面繁荣。
•1)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问世;•2)戏曲有《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三大传奇问世;•3)汤、沈剧坛争霸;•4)诗文流派此起彼伏;•5)三言两拍,叹为奇观。
•共同的审美趣味急剧转向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
•明中后期文学的特点•1、适于表现市民生活和感情的通俗文学空前繁荣。
•明代既有了市民文化的背景,又有了对个性和人欲的肯定,那么,以世俗为主的通俗文学的快速发展,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首先是小说勃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
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问世;“四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
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传奇剧《牡丹亭》、杂剧《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
•2、呕心沥血地抒写人之“至情”。
•明代作家对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常常把感情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而传统的文论对情的表现是抑制的。
对这点明确的有几个重要的作家。
•冯梦龙提出了“情教”说,把自己的小说集定名为《情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尚忆秦松帝跸留,至今风雨未全收。天门倒泻银河水,日 观翻悬碧海流。欲转千盘迷积气,谁从九点辨齐州。人间处 处襄城辙,矫首苍茫迥自愁。
二、嘉靖、隆庆年间的散文
▪ 散文领域,前七子将秦汉散文作为典范加以推崇,在改变弘 治、正德间文坛风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模拟风气的 盛行,所谓“独观其一,则古色苍然;总而读之,则千篇一 律”。
二、王鏊、钱福与八股文的成熟
▪ 成化、弘治是明代八股文演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八股文 的体制与格式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 八股文醇深典雅,被视为八股文“正体”。
▪ 成化、弘治间的八股文作家以钱福、王鏊为代表,其中王鏊 被誉为“一代之俊英,斯文之宗主”(俞长城《百二十名家 制义序》),所作八股文开创了一代文风。
二、刘基的诗
▪ 刘基(1311-1375),字伯温, 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 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 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 (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 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 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 成公。
▪ 刘基不以诗名,但其诗在后世得到了很高评价。其诗为论者
第一章 明前中期诗文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 初 诗 文 ▪ 第二节 成化至正德年间的诗文 ▪ 第三节 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 ▪ 第四节 八股文的定型与繁荣
第一节 明 初 诗 文
一、“明诗冠冕”高启与“吴中四杰”
▪ “吴中四杰”之中,高启 (1336—1374)声名最著, 甚至被认为是“明诗冠冕” (朱庭珍《筱园诗话》)。 高启元末主要生活在张士诚 占领的吴中地区,出入淮南 行省参政饶介府第,后隐居 吴淞江青丘。
▪ 何景明(1483—1521)所长为七律,许学夷甚至推为“国朝七 言律第一。李梦阳学杜崇尚雄浑的格调,何景明则偏于俊逸、闲 雅的风格。 ▪ 汉水东驰入楚来,长沙秋望洞庭开。江清楼阁中流见,日落帆 樯万里回。去国尚思王粲赋,逢时空惜贾生才。湘南两度曾游地, 惆怅烟花暮转哀。
▪ 其时诗坛另一重要群体是吴中诗派,代表人物有唐寅、文徵明等。 唐寅诗间或有元、白诗的浅俗率易,文徵明诗则受宋诗影响较大。
一、嘉靖、隆庆年间的诗
▪ 嘉靖前期六朝、初唐诗风的兴起,是在反对前七子复古运动 的背景下展开的。而这股思潮的引领者,则是出自李东阳门 下的杨慎。 ▪ 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金距斗鸡寒食后,玉 蛾翻雪暖风前。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游子魂 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 嘉靖前期诗坛另一股影响较大的风气是学中唐诗。皇甫汸 (1498—1582)、皇甫涍、华察、王立道、施峻、蔡汝楠等 人有感于学六朝、初唐诗风所导致的“弱靡不振”,转而效 法中唐钱起、刘长卿等人以救其弊。
▪ 八股文体式的形成,缘于明代科举对头场经义文的重视。洪 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恢复取消十一年之久的科举考试, 废弃元代科举所设的“经疑”,第一场《四书》义和经义由 元代的各一道增加至总共七道。
▪ 永乐十五年,明成祖颁行《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 大全》等书于两京国子监及天下府州县学,进一步确立了程 朱理学作为答题依据的主导地位。
二、成化至正德年间的散文
▪ 散文领域,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前,文坛以台阁体为主。 ▪ 黄佐将明初以至弘治、正德间的文章流变概括为“三变”: ▪ 国初之文,以刘基、宋濂、方孝孺为代表; ▪ 台阁之文,以杨士奇、李东阳、程敏政、王鏊为代表; ▪ 复古之文,以康海为代表
▪ 李东阳被视为台阁体代表作家之一,既缘于他长期身处馆阁 的人生境遇,又与他论文与杨士奇等人立场相近有关。
▪ 刘基入明以后较有代表性的诗作是《旅兴》五十首。其四十
一首云:
▪ 寒灯耿幽幕,虫鸣清夜阑。起行望清天,明月在云端。美 人隔千里,山河杳漫漫。玄云翳崇冈,白露凋芳兰。愿以绿 绮琴,写作《行路难》。忧来无和声,弦绝空长叹。
三、宋濂、刘基等人的散文与仁、宣时期的台阁文风
▪ 宋濂(1310—1381)被推为明 朝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是 “当今文章第一”。宋濂论文重 视明道,在主持编撰《元史》时, 将儒林与文苑合而为一,称为 “儒学”。宋濂为后世称赏的散 文,主要是传记文和记叙文。 《送东阳马生序》是广为传颂的 名篇。
所重的多创作于元末。
▪ 天冥冥,云濛濛,当天白日中贯虹。壮士拔剑出门去,手 提仇头掷草中。掷草中,血漉漉,追兵夜至深谷伏。精诚感 天天心哀,太一乃遣天马从天来,挥霍雷电扬风埃。壮士呼, 天马驰,横行白昼,吏不敢窥。戴天之耻,自古有必报,天 地亦与相扶持。夫差徒能不忘而报越,栖于会稽又纵之。始 知壮士独无愧,鲁庄嵇绍何以为人为?
《王冕传》
▪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 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 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 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 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 人寂,辄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 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 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 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 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失之差。人识之,冕曰: “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
▪ 高启作于元末的诗,现实性较强。如《塞下曲》:
▪ 日落五原塞,萧条亭堠空。汉家讨狂虏,籍役满山东。去 年出飞狐,今年出云中。得地不足耕,杀人以为功。登高望 衰草,感叹意何穷!
▪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 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 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 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 不识别家久,但看明月晖。关山一以鉴,驿路远相违。影 落吴云尽,凉生楚树微。天边有乌鹊,思与共南飞。
▪ 嘉靖前期性气诗派的复兴,同样以反对前七子为背景。正德、 嘉靖时期的一批理学家承袭邵雍以来理学诗人“诗以明道” “吟咏性情”的传统,作诗强调“理趣”,但诗歌的艺术魅 力不免受到损害。
▪ 后七子在诗学谱系的选择上受前七子影响,也以汉魏古诗、 盛唐律诗尤其是杜诗为典范,在七律一体上用力尤多。
▪ 真正在理论、创作两方面洗尽台阁习气的,是继李东阳而起 的李梦阳、康海等前七子。针对台阁体熟烂、肤廓的流弊, 他们提倡“文必秦汉”,目的是从审美层面对古文的特征予 以强调,倡导文辞质朴。
▪ 从康海的殿试策为“天下传诵则效,文体为之一变”的情况 来看,他在散文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
第三节 嘉靖、隆庆年间的 诗文
三、八股文在正、嘉间臻于鼎盛
▪ 与成化、弘治时期注重八股文的文体规范相比,这一阶段更 偏重八股文的气格和篇章技法。技法方面,古文章法尤其是 唐宋八大家的文法被广泛运用于八股文写作,
▪ 嘉靖时期八股文的显著特点是“以古文为时文”。这一风气 由唐顺之等人开启,至归有光达到顶峰。
思考题:
▪ 1.高启、刘基等人作于元末与明初的诗在风格上存在较大不同, 结合文学史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第四节 八股文的定型与繁 荣
一、八股文体制的逐步确立
▪ 作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八股文兼具策、论和诗、 赋等文体的某些属性。其体制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代圣贤 立言,体用排偶。
▪ 篇章结构包括题头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和股对部分。 股对部分为文章主体,正格由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等构 成,每比分二股,共八股。提比后又有出题,中比、后比间 有过接,束比后有《卖柑者言》 等名篇。
▪ 王袆(1322—1373)和方孝孺(1357—1402)是《明 史·文苑传》列举的明初“以文雄”的另两位文章家。
▪ 永乐以后,尤其是仁宗、宣宗时期,政泰人和,台阁体应运 而生,成为文学主流。
▪ 杨士奇极为推崇欧阳修、曾巩:“自杨文贞而下,皆以欧、 曾为范,所谓治世之文、正始之音也。”(董其昌《重刻王 文庄公集序》)受其影响,后来的台阁文人大多以欧阳修文 为宗。台阁文人推崇欧阳修、曾巩,立足点是“羽翼六 经”“发明圣人之道”,看重的是欧阳修文章“舂容详赡, 和平典雅”(倪谦《松冈先生文集序》)的一面。
▪ 唐宋派立足“法”“理”两个层面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其 结果或因为过于强调“理”而由文入道,或因为拘泥于具体 的“法”而流于模拟。
▪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 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 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 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 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 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 2.明代前期台阁文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 3.前后七子同倡复古,二者在理论主张上有什么区别? ▪ 4.明代前中期八股文体制的定型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成化、弘治年间,陈献章、庄昶等人论诗主理,在诗坛形成与茶 陵派并行的性气诗派。他们推崇的诗人不是李、杜,而是宋代理 学家邵雍。其中一部分作品,能做到哲理与诗心涵融无间,被称 为山林诗,有助于矫正台阁体的肤廓之弊。
▪ 第一次复古运动的中坚是前七子,主要活动于弘治、正德年 间,故又称“弘正七子”,核心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 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
▪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 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 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 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 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 “嘉靖三大家”
▪ 嘉靖后期,李攀龙、王世贞等人起而重新倡导复古,促成了 第二次复古运动的兴起。
▪ 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以秦汉古文为学习典范,在行文上也追 求类似的风格
▪ 最终改变七子派复古风气的则是唐宋派。唐宋派的主要成员 有唐顺之、王慎中、茅坤(1512—1601)等人。
▪ 唐宋派之所以选择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并非对秦汉古文表 示不满,而是在重塑科举文风背景下的策略性选择。唐宋派 从指导文章写作的角度立论,注重具有可操作性的“法”, 因而更看重唐宋古文。唐宋八大家中,尤其推崇欧阳修和曾 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