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研究及意义

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研究及意义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包头市原生态系统和水文循环遭到了破坏,出现了“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等不正常的现象。针对此类现象,包头市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而如何编制好相关专项规划以指导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对目前已经开展的一些海绵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归纳整理,探讨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思路,对包头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节水

Study on the practice and significance of Baotou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original ecosystem and hydrological cycle of Baotou city were destroyed, and the abnormal phenomena of "rain and flood", "rain stop and drought" appeared. 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Baotou city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and how to prepare the relevant special planning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facilitie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is paper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some of the current city planning work summed up the sponge, sponge on compiling special planning of the c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aotou city construction spong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key word:Sponge City city planning water conservation

引言

经济水平的提高推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带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然而,万事有利必有弊,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现如今我国现存的可用水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出现匮乏之势,同时,由于前期的规划设计不严格,标准低,导致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1],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及概念

我国于21世纪初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的思路,开始研究分析我国城市面临的内涝问题。解析其出现的原因,调研国家政策发展脉络及地方城市的先行实践,将有助于为我国弹性城市建设汲取教训和积累经验,以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红线。有关专家提出,要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

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的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雨水渗透率。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被称为是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以下简称LID)。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社会各界认同,住建部《指南》[2]以及仇保兴发表[3]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蓝图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转变城市传统的开发模式,从粗放的建设模式向生态绿色文明的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包头市海绵城市规划》,包头市规划采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重目标,最终实现生态海绵城市、弹性海绵城市和活力海绵城市。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反映的是不少城市脆弱的排水能力,而时下流行的“海绵城市”概念,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对策。“海绵城市”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来解决雨季城市面临的内涝灾害问题[4]。近年来,包头市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镇人口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出现部分水生态空间逐渐减少,城市硬化比例高,暴雨径流加大等现象。加之雨水管网标准不足、覆盖率不高等原因,老城区发生内涝的频率高、积水深、范围大,影响了城市正常运转。同时,包头市作为缺水城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河道生态用水、城市绿化用水仍使用黄河水以及自来水等宝贵的水资源。

在《包头海绵城市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包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在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老城改造区不低于80%。内涝防治达到30年一遇,发生30年一遇降雨时,能够真正做到积水不会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产生较大影响,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

包头在建设海绵城市中首先要创新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同时要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中,统筹布局雨水。另外要划定重点建设示范区,示范先行,全面推进,最终使包头实现生态海绵城市、弹性海绵城市和活力海绵城市。

3.针对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是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治水的重要契机。在实践过程中,既不能直接死搬硬套国外经验,更不能陷入单一部门单一学科治水的怪圈。海绵城市建设应在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流域是水的整体,是系统的概念,海绵城市建设不能脱离流域来谈,否则失去理论支撑。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潜力大,针对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重视以下研究:

(1)加强公众参与,营造全民支持海绵建设的氛围。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的过程,是各类利益团体冲撞、融合、协调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合理性。

(2)加强研究,建立务实的海绵城市建设支持体系。建设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包头城市提质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契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研究,构建务实的海绵城市建设支持体系。首先,要加强海绵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要根据包头市的现实情况,加强城市像海绵一样“自然吸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利用海绵技术,进行自然释放、自然分流的技术研究,提出包头技术指南,促进研发新产品、新材料,创造包头“海绵体”、“海绵材”、“海绵料”,实现包头城市硬质建材向柔质建材转变,支撑海绵城市建设。其次,加快海绵产业建设。一要积极组装以水资源为主的经营性项目,把优质水资源商品化,赋予现金流,经过政府特许,引进民营资本或企业资本,组建公司,按产业化要求经营管理。二要建立包头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建立海绵产品产业园或海绵产品企业,严格准入制度,在当前海绵产品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鼓励

扶持有能力的企业进行海绵产品的研发,创造海绵产品的标准,开发一批质优价廉性价比高的海绵产品,快速占领市场,服务海绵城市建设。

(3)坚持规划先行,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行为。强化海绵体建设规划指引,在我市控制性详规中,合理布局海绵体建设区域,严格规划实施,避免出现海绵项目建设碎片化、盲目化和不遂性。建议根据不同功能区合理规划海绵体建设的强制比例,通过规划管控,保障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合理性、连动性。推进雨水利用强制措施。对居民小区、各单位院落实行雨污分流,各入其管网。特别对黑臭水体的污染源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关停、整治到位。使雨水通过适度人工干预进入海绵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可返流、可利用的目标。

(4)用好政策导向,推动我市海绵城市的可持续性建设。政策导向,是促使海绵城市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海绵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强大动力。我们不仅要建立奖惩机制,长效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制定适宜包头现状的海绵城市建设奖励政策,通过适度补贴以及多类型优惠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对海绵体建设的热情,对过去时“老城区”、现在时“建设项目”、未来时“新建城区”进行政策限制和导向,达到限制城市建设传统模式,奖励海绵改造项目,激励海绵新建项目,长效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而且还要立足长远,作好雨水文章。现阶段我市海绵城市的建设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也要立足长远,放眼国际,借鉴国内外同类经验,开展雨水排放征收政策的调研,为今后适时开征雨水排放,保障海绵设备的养护维护资金,做好战略理论储备。

4.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比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增加城市“蓝”、“绿”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 ,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

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

近年来城市内涝频发,无数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暴雨内涝,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5.结论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城市规划中的一次全新的改革与体验,对城市水资源不足、城市内涝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包头市海绵城市的落实,实现了雨水的储存、净化、渗透和再利用一体化的系统,必将是一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项目,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车伍,闫攀,赵杨.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18):45-51.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Z].2014.

[3]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4]张书函.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2015(1):26-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