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专用)
《古雅的昆曲》 教学设计

《古雅的昆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昆曲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2、引导学生欣赏昆曲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对昆曲的审美能力。
3、鼓励学生尝试模仿和表演昆曲的片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昆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
(2)经典昆曲作品的赏析。
2、难点(1)理解昆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
(2)激发学生对昆曲的兴趣和传承意愿。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昆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
2、欣赏法:观看昆曲表演视频,直观感受其艺术魅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昆曲的感受和理解。
4、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表演昆曲片段,加深体验。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简短的昆曲音乐或表演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昆曲的初步印象和了解程度。
2、知识讲解(1)昆曲的历史介绍昆曲的起源、发展和兴衰,让学生了解其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2)昆曲的艺术特点①音乐:讲解昆曲的唱腔、曲牌和伴奏乐器。
②表演:介绍昆曲的行当、身段、手势等表演技巧。
③文学:分析昆曲剧本的文学价值和诗词韵味。
(3)昆曲的文化价值阐述昆曲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如礼仪、道德、审美观念等。
3、作品欣赏(1)播放经典昆曲作品,如《牡丹亭》《长生殿》等片段。
(2)在欣赏过程中,适时暂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表演细节和艺术特色。
4、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所欣赏的昆曲作品,分享感受和体会。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进行共同探讨。
5、实践体验(1)选择简单的昆曲片段,让学生模仿演唱和表演。
(2)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让学生亲身感受昆曲的魅力。
6、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昆曲知识和学生的表现。
(2)强调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和了解昆曲。
7、作业布置(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昆曲的观后感。
(2)推荐学生观看更多的昆曲作品。
五、教学资源1、昆曲表演视频和音频资料。
2、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 古雅的昆曲材料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

第1课古雅的昆曲从昆腔到昆曲1.昆腔的由来腔有数样,纷纭不类。
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弋阳”①。
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
惟“昆山”为正声②,乃唐玄宗时黄绰③所传。
元朝有顾坚④,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
扩廓帖木儿⑤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⑥、顾阿瑛⑦、倪元镇⑧为友,自号风月散人。
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⑨,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解读】《南词引正》是明魏良辅所作《曲律》的另一版本。
曾经吴昆麓(明嘉靖时人)校改。
这一版本是新中国诞生后在张丑《真迹日录》中发现的,是文征明写本。
该本内容较曲律的其他刊本、钞本文字略多,如对当时各种戏曲声腔流派的论述,即为他本所无。
昆山腔简称“昆腔”。
后人谈论昆腔,有将魏良辅称为创始者,如明末潘之恒在《亘史》中谈论“曲派”,说:“自魏良辅立昆之宗”;明末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
”但《南词引正》告诉我们,昆腔产生于元末,始祖为顾坚。
顾坚居于昆山附近,善于演唱南曲,故名“昆山腔”。
【注释】①“昆山”、“海盐”、“余姚”、“弋阳”,是明代中叶以后,盛行的南戏四大声腔。
它们都由各自的诞生地点得名。
②正声,正宗声腔。
③黄旛绰,一作黄幡绰,其生卒年不详。
他是唐玄宗时宫廷艺人,擅演参军戏。
曾用滑稽风趣的语言讽谏唐玄宗要疼爱自己的儿子和不要打马球,太危险,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信任。
安禄山作乱,黄旛绰仍留长安,为安禄山演戏,玄宗自西蜀返长安,亦未加罪于他。
传说其晚年流落江南,死后葬于昆山。
④顾坚,元末明初的戏曲家。
⑤扩廓帖木儿,元末大将。
本姓王,小名保儿。
沈丘(今属河南)人。
察罕帖木儿之甥,自幼被养为义子。
从察罕帖木儿组织武装镇压红巾军。
察罕帖木儿死后,代为统帅,于至元二十二年(1362)冬,攻破益都。
第1课 古雅的昆曲

第六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课古雅的昆曲基础链接1.又简称“昆腔”,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和创新。
3.有些艺人从传奇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行加工,充实,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这被称为“”。
4.元朝末年,南戏流行于哪一带()A.江浙B.北京C.湘西D.鲁地5.革新后的昆腔在曲调演唱上注重( )A.音转若丝B.悠扬婉转C.典雅深奥D.布调收音6.隆庆末年,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的是()A.魏良辅B.梁辰鱼C.梅兰芳D.顾坚7.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在()A.宋朝前期B.元末C.明末D.清末8.以下属于昆曲的经典曲目的是()①《玉簪记》②《西游记》③《红梅记》④《十五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常识应用:9.阅读下列材料: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现存的三百多戏曲剧种中,昆曲最为悠久,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1)昆曲是怎样产生的?(2)从昆曲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看,昆曲的特色是什么?自主拓展10.阅读下列材料:盖吴音毛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
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请回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昆曲的弱点有哪些?花部戏剧的优点有哪些?参考答案:第1课古雅的昆曲1.昆山腔2.魏良辅3.折子戏4.A 5.D 6.B 7.C 8.D9.(1)顾坚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染辰鱼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六《古雅的昆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7.掌握昆曲中不同角色类型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方式。
18.了解昆曲的演出流程。
教学步骤
.导入课程。
20.介绍昆曲不同角色类型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方式。
21.学习昆曲演出流程和关键环节。
22.带领学生观看昆曲表演,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反思
在上述教学内容中,学生对学习了昆曲的定义、起源和历史、演唱形式、音乐特点、角色类型等基本知识。在学习昆曲的过程中,老师基本上采用了讲解、听辨、观看、分析等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安排学生进行演唱,以及手语或者曲艺的表演。学生能够通过听讲解,观看视频,感受昆曲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从中领略时代变迁,道德伦理的不断追求。
这一教学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时间上有所限制,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十分繁重,学生学习和消化能力有限,难以吸收所有的知识。其次,在上述的教学内容中,学习的过程缺少实际表演演练的机会,对于实现演唱、表演、传承这一目的的效果不如理想。然而,如果能够花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和授课形式,配合组织合理的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六《古雅的昆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昆曲定义、起源和历史、演唱形式、音乐特点、角色类型等基本知识,了解昆曲在文化、社会、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2.听、看出昆曲中的乐曲,舞蹈手法,以及摄取精神肃穆,典雅高贵的昆曲艺术内涵。
3.围绕昆曲这一特殊文化现象,促进学生理解古代文化的深层次思想和价值观。
为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交互式教学、互动式观看昆曲表演、手语表演、形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昆曲艺术,并将课堂所学直接扩展到实际演唱、演出和传承方面。通过更多的课外实践,让学生深入体验昆曲艺术,加深了解昆曲认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5篇模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学目标识记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了解昆曲面临的保护任务重点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难点认识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教学设计关于“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一目一是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中国戏曲有三个来源,第一,原始宗教祭祀天地祖先和驱鬼逐疫的“巫、傩歌舞”;第二,古代宫廷贵族娱乐的“俳优戏谑”;第三,宋金民间说唱艺术。
中国戏曲正式形成于宋金时期。
其代表是杂剧和南戏。
然而,这两种戏曲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它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昆曲保存着中国戏曲自萌芽以来的一些信息,所以被称之为国宝级的“活化石”。
再是昆曲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它凝聚着古代中国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第一项是角色制。
角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所谓“角色”,就是,传统中国戏曲中根据戏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分、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
演员往往专门扮演某种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
习惯上角色同行当通用。
唐代参军戏中已有参军、苍鹘两个固定角色,其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逐渐增加角色,由简而繁,至昆曲已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
但是,角色最基本的类型为“生、旦、净、末、丑”五种,其他角色实际上都可以规范到这五种行当中去。
在宋元杂剧和南戏中,以唱功为主的正生和正旦处于行当的霸主地位。
净、末、丑行当,只能当配角。
昆曲折子戏的出现,使正生、正旦之外的角色有了单独施展本领的机会,从而初步打破了生、旦为霸主的局面。
这对于以后戏曲发展有很大影响。
像折子戏《蒋干盗书》就以丑角为主。
另外,演员分角色,每人专攻一个行当,促使演技精益求精,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第二项是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6.1《古雅的昆曲》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二、昆曲的兴盛 与衰落 1.昆曲的兴盛
(1)、明末,昆腔成为第一 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是名副其实的“国剧”。 (2)、清初,昆曲的名称产 生了。
珍品古籍善本:清乾隆昆曲牡丹亭全谱4册
水袖之舞
●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首批“人类口头和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艺术名列榜首。
2019/10/19
16
谢谢欣赏!
2019/10/19
17
2.昆曲的衰落 (1)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 牲了文化性和戏剧性(根本原因) (2)“花部”与“雅部”之争
王芳 1963年生,苏州人,著名 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牡丹亭》中王芳饰杜丽娘
“上世纪八九十年 代,是我们最难的时 候。当时,很多传统 戏剧团体解散了,我们 的老师为了讨生活, 不得不去招待所做服 务员,打扫卫生,倒 痰盂。团里一大半男 孩子都跑了,我们女 孩子也特别迷茫。” ——王芳
3.昆腔登上戏曲舞台
《浣纱记》是一出极其崇高而苦涩的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它以范蠡和西施的 爱情为线索,描写了吴越争霸的故事。肩负国家重任的政治家范蠡与天姿国色 的民间美女西施在明澈的溪流旁边遇合定情,却又不得不在沉重的政治风云中 怅然分手。 在国家利益与儿女恋情冲突时,范蠡与西施这对情侣牺牲了爱情,共同作出无 限悲凉、屈辱、痛苦而豪壮的决定──献身国家。 《浣纱记》的演出,获得空前的轰动效应,取得巨大成功。
古雅的昆曲 教案

第1课古雅的昆曲中文名称:昆曲批准时间:2022年5月遗产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遴选标准: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1)(6)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 b1.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明朝中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各种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
2.水磨腔:又称昆腔。
昆腔本来就有悠扬流畅的特点,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对昆腔改革后,昆腔吐字抑扬顿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每唱一个字往往将这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每个音又分为开口音、闭口音、鼻音。
这样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显得非常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昆曲在演出形式上,最初大多演出全本,一本往往有四五十出,演出拖沓,容易失去观众。
一些艺人就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进行加工、充实,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
二、“花部”与“雅部”之争 b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
“花部”泛指“昆曲”以为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曾被贬为“乱弹”。
“雅部”就指昆曲。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极力压制“花部”。
但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吸引着观众。
昆曲在花部的冲击下,逐渐被观众抛弃,而日趋衰落。
三、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 b1.诞生(1)元末明初,顾坚改革南曲演唱,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此后发展迅速,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2.兴盛(1)时间: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
(2)代表作品:新剧作层出不穷,如《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等。
最新高中历史 第6章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必备)

第1课时古雅的昆曲【学考报告】考点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b)1.昆曲(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经过当地著名歌手和乐师顾坚的改进,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悠扬流畅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隆庆末年,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获得极大成功。
后来昆腔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3)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4)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
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1)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
(2)为改变演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3)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要点昆曲的形成与发展史料一昆曲,原称昆腔……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史料二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词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昆曲是怎样产生的?(2)据史料二,概括魏良辅革新昆曲的贡献。
提示(1)吸取地方语音和民间音乐;关键人物顾坚创作的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吸收北曲长处,注重布调收音;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旋律非常缓慢;增添弦乐伴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古雅的昆曲【学考报告】考点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b)1.昆曲(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经过当地著名歌手和乐师顾坚的改进,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悠扬流畅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隆庆末年,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获得极大成功。
后来昆腔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3)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4)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
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1)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
(2)为改变演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3)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要点昆曲的形成与发展史料一昆曲,原称昆腔……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史料二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词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昆曲是怎样产生的?(2)据史料二,概括魏良辅革新昆曲的贡献。
提示(1)吸取地方语音和民间音乐;关键人物顾坚创作的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吸收北曲长处,注重布调收音;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旋律非常缓慢;增添弦乐伴奏。
(2017·浙江湖州高二期末)明朝王骥德《曲律》说:“‘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在于魏良辅( )A.把昆曲推上了戏曲舞台B.为昆腔赢得“官腔”的称号C.借鉴北曲优点革新昆曲D.使昆曲成为独立演出的短剧解析材料并未表明把昆曲推上戏曲舞台,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官腔”,故B项错误;材料中“昆山派”源于“昆腔”,从元末到明中期,昆山腔跟戏曲演出没有发生直接关系,到了明嘉靖、隆庆年间,经魏良辅等一批艺术家的改革,在曲调上吸收了“北曲”的长处,所以革新后的昆腔具备了作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故C项正确;昆曲成为独立演出的短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考点二昆曲的诞生与兴衰过程及“花部”与“雅部”之争(b)1.“花部”与“雅部”之争(b)(1)清朝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巡游,每次必到扬州。
扬州既有专门演唱昆曲的戏班,又有表演各种地方戏的剧团。
当时,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奉昆曲为正宗,又因昆曲唱词高雅,就称昆曲为“雅部”。
(2)“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如京腔、秦腔等),曾被贬为“乱弹”,种类繁多,就统称“花部”。
在接驾演出时,昆曲与地方戏竞争十分激烈。
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
2.昆曲的诞生与兴衰过程(1)形成过程①元朝末年,南戏清唱新腔调产生。
②明初,昆腔名称产生。
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
(在曲调演唱上,注重“布调收音”;在曲调运用上,强调宫调、板眼和平仄;在乐器伴奏上,增添琵琶、三弦、筝等弦乐伴奏。
)③明末,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兴盛①时间:从明朝万历至清朝乾隆末年。
②表现: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三是折子戏的出现。
(3)衰落: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吸引观众,冲击着昆曲的地位。
要点昆曲的兴盛与衰落史料一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的兴盛时期。
在昆曲演出中,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
明代昆曲中,已经用各种彩色图绘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史料二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花部……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思考(1)史料一是如何体现昆曲兴盛的?(2)据史料二,概括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
提示(1)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
(2)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践;新戏曲(花部)贴近百姓生活,冲击昆曲。
1.明朝万历年间,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景象。
下列说法中,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是( )A.昆腔影响到了全国各地的戏曲B.东吴孙权政权势力极其强大C.“吴门”同“无门”,四方唱歌的人没有统一的门派D.《长生殿》在南京的演出引起了轰动解析昆山在三吴地区,明万历年间,昆曲在北京的演出引起巨大反响,以致全国各地的戏剧都受到它的影响。
故选A。
答案 A2.(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下列对昆曲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魏良辅始创昆曲,为昆曲塑造出灵魂②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浣纱记》,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剧舞台③“娴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④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是昆曲的致命弱点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魏良辅是明朝的戏曲革新家,不是始创昆曲,他对昆山腔艺术的发展提高有过巨大贡献,故①错误;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播很大的助力。
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到了梁辰鱼,昆腔才焕发舞台的生命力,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故②正确;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的艺术成绩,吸收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创建了婉转具体、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系统,娴雅整肃、清俊温润,故③正确;昆曲的致命弱点就是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考点三“近代百戏之祖”(c)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
其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高雅精湛,剧本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3.昆曲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思维拓展昆曲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
要点昆曲的艺术价值史料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明朝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晋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
——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思考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
提示昆曲再现古典戏曲原貌,百戏源于昆曲。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材料,概括昆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答案(1)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2)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材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想一想,为什么有清朝统治者撑腰的昆曲,最终还是在“花部”与“雅部”的竞争中,而趋于败落了?(教材第98页)提示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干预能够暂时压制一下花部,但却改变不了群众厌恶昆曲,欢迎乱弹的意愿。
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99页)一、本课测评1.昆曲是怎样产生的?提示(1)顾坚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
(3)梁辰鱼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
昆曲诞生了。
2.昆曲的特色是什么?提示昆曲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
昆曲戏词文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
所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
但是,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又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二、学习延伸(略)课时演练一、选择题1.明朝嘉靖年间,因对昆腔进行革新,创造出曲调清丽委婉的“水磨腔”而被称为“昆腔之祖”的是( )A.魏良辅B.嘉靖帝C.万历D.梁辰鱼解析经魏良辅对昆腔的改革和创新,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显得非常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答案 A2.如图戏曲的作者是( )A.顾坚B.魏良辅C.梁辰鱼D.关汉卿解析顾坚始创昆山腔;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将昆曲剧目《浣纱记》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
答案 C3.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在( )A.唐末B.元末C.明末D.清末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昆腔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答案 C4.昆曲折子戏取代全剧的演出是在( )A.康熙以后B.雍正以后C.乾隆以后D.道光以后解析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清朝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答案 C5.乾隆时,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这说明( )A.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B.京剧已经形成C.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解析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听到演唱昆曲,则“哄然散去”,可知昆曲渐渐地脱离了广大民众。
答案 A6.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其中“花”是指( ) A.昆曲B.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C.京腔D.秦腔解析“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