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6《古雅的昆曲》教案

合集下载

课件2: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

课件2: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

【微点拨】 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干预能够暂时压制一下花部,但却改变不了群众厌 恶昆曲,欢迎乱弹的意愿。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 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
主题 昆曲的形成、兴盛与衰落 【史料研析】 材料一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朝末年,江苏 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 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它在明朝中 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各种流派支脉,是பைடு நூலகம்国现存最 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3.昆腔登上戏曲舞台: (1)隆庆末年,魏良辅的弟子_梁__辰__鱼__用革新后的昆腔创作了传奇剧本 《_浣__纱__记__》,并将它推上戏曲舞台演出。《 浣纱记 》是以范蠡和西 施的爱情为线索,描写了吴越争霸的故事。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2)昆腔传入北京后,立即得到_统__治__者__和文人墨客的宠爱,迅速取代活 跃在京城剧坛上的弋阳腔,赢得“___官__腔”的称号。 (3)明末,昆腔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了。
(3)特点:昆腔具有_悠__扬__流__畅__的特征,成为昆曲的_灵__魂__和标志。从元 朝末年到明朝中期的近二百年间,昆山腔始终只是一种清唱曲,跟_戏__曲__ _演__出__还没有发生直接关系。
2.昆腔的革新: (1)时间:明朝_嘉__靖__、__隆__庆__年间,以_魏__良__辅__为首的艺术家对昆腔进行 改革创新。 (2)特点。 ①在曲调演唱上,吸收_北__曲__“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长处,注重 “布调收音”,革新后昆腔吐字抑扬顿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②表现在唱法上,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 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精细地步,当时人们称之为 “_水__磨__腔__”。

6.1昆曲教案.doc

6.1昆曲教案.doc

选修6 第6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学习要求:①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②“花部”与“雅部”之争③“近代百戏之祖”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④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⑤昆曲的拯救与保护知识梳理第1课古雅的昆曲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1、昆曲的概念元朝末年,江苏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和民间相结合,再经过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

明初,正式称为“”,清初,的名称产生。

昆曲是灵魂和标志(昆曲的特点)。

2、水磨腔的概念昆腔吐字,启口,收音。

每一个字分为字头、、和;每一个音又分为、和。

这样把唱腔研磨的极其,使得旋律显得非常,仿佛在里磨过一样,达到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的概念在演出形式上,一些昆曲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进行加工、充实,可以成为独立,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集中了的精华。

清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二、“花部”与“雅部”之争“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戏,如京腔、秦腔等,曾被贬为“”,但贴近,唱腔;“雅部”是指曲唱词高雅的。

轻歌曼舞、的昆曲日趋衰落。

三、“近代百戏之祖”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1)顾坚改进南曲演唱,形成“”(元末明初)。

(2)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

(3)创作《》,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为。

(5)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末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

表现: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

三是的出现。

(6)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节奏缓慢、剧本冗长、脱离实际,文学性、戏剧性不够,片面追求和的表现力,却牺牲了和,就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冲击着昆曲的地位。

末年,优势地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

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四、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1、从历史的角度看,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2、从现实的角度看,昆曲对后世中国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中国“”。

2019-2020版高中历史 第6章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优

2019-2020版高中历史 第6章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时 古雅的昆曲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优

第1课时古雅的昆曲【学考报告】考点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b)1.昆曲(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经过当地著名歌手和乐师顾坚的改进,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悠扬流畅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隆庆末年,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获得极大成功。

后来昆腔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3)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4)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

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1)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

(2)为改变演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3)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要点昆曲的形成与发展史料一昆曲,原称昆腔……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史料二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词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昆曲是怎样产生的?(2)据史料二,概括魏良辅革新昆曲的贡献。

提示(1)吸取地方语音和民间音乐;关键人物顾坚创作的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吸收北曲长处,注重布调收音;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旋律非常缓慢;增添弦乐伴奏。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6.1《古雅的昆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6.1《古雅的昆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雅的昆曲
一、从昆腔到昆曲 1.昆腔的形成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 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 南曲时,与当地语音 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 新腔调。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 初。
2.昆腔的革新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长期寓 家魏良辅,在善唱北曲的张野 张梅谷、昆山竹笛名师谢井泉 等艺术家的帮助下,对昆腔进 十年,获得成功。
戏 装







呵要 护知 之之 ,听 足之 矣赏 !之
昆曲与地方戏竞争十分激烈,经历了三 次高潮。因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 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 从而强烈地吸引着观众。这是它能够在 花、雅之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
花鼓戏
启示: 不断地适应社会民众的需要; 不断革命创新是永葆青春的唯 一途径。
人 柳梦梅 杜丽娘 陈最良 石道姑 狱卒 物
3.昆腔登上戏曲舞台
《浣纱记》是一出极其崇高而苦涩的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 爱情为线索,描写了吴越争霸的故事。肩负国家重任的政 的民间美女西施在明澈的溪流旁边遇合定情,却又不得不 怅然分手。 在国家利益与儿女恋情冲突时,范蠡与西施这对情侣牺牲 限悲凉、屈辱、痛苦而豪壮的决定──献身国家。 《浣纱记》的演出,获得空前的轰动效应,取得巨大成功。
2.昆曲的衰落 (1)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 牲了文化性和戏剧性(根本原因) (2)“花部”与“雅部”之争
王芳 1963年生,苏州人,著名 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牡丹亭》中王芳饰杜
昆曲面临的困境: 人才匮乏 资金短缺 剧场不足 自身问题 年代问题
二、昆曲的兴盛 与衰落 1.昆曲的兴盛
(1)、明末,昆腔成为第一 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是名副其实的“国剧”。 (2)、清初,昆曲的名称产 生了。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六《古雅的昆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六《古雅的昆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3. 昆曲的角色类型和演出流程
教学目标
17.掌握昆曲中不同角色类型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方式。
18.了解昆曲的演出流程。
教学步骤
.导入课程。
20.介绍昆曲不同角色类型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方式。
21.学习昆曲演出流程和关键环节。
22.带领学生观看昆曲表演,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反思
在上述教学内容中,学生对学习了昆曲的定义、起源和历史、演唱形式、音乐特点、角色类型等基本知识。在学习昆曲的过程中,老师基本上采用了讲解、听辨、观看、分析等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安排学生进行演唱,以及手语或者曲艺的表演。学生能够通过听讲解,观看视频,感受昆曲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从中领略时代变迁,道德伦理的不断追求。
这一教学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时间上有所限制,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十分繁重,学生学习和消化能力有限,难以吸收所有的知识。其次,在上述的教学内容中,学习的过程缺少实际表演演练的机会,对于实现演唱、表演、传承这一目的的效果不如理想。然而,如果能够花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和授课形式,配合组织合理的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六《古雅的昆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昆曲定义、起源和历史、演唱形式、音乐特点、角色类型等基本知识,了解昆曲在文化、社会、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2.听、看出昆曲中的乐曲,舞蹈手法,以及摄取精神肃穆,典雅高贵的昆曲艺术内涵。
3.围绕昆曲这一特殊文化现象,促进学生理解古代文化的深层次思想和价值观。
为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交互式教学、互动式观看昆曲表演、手语表演、形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昆曲艺术,并将课堂所学直接扩展到实际演唱、演出和传承方面。通过更多的课外实践,让学生深入体验昆曲艺术,加深了解昆曲认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古雅的昆曲-省赛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古雅的昆曲-省赛一等奖

含英咀华深谷幽兰——古雅∙昆曲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从昆腔到昆曲,昆曲的兴盛与衰落,花雅之争,昆曲衰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导读法,学唱实践体会,材料分析,历史实证,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昆曲是百戏之祖,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敬畏,建议学生亲自走进剧场听一场昆曲。

二、重难点1、重点:昆曲兴衰的过程和原因2、难点:昆曲唱腔特点,昆曲衰落的原因。

三、导入(2分钟)今年有一部超火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家看过吧下面我们欣赏一个片段。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片段欣赏47秒)。

教师提问:演员的台词“我看这戏极好,不打点赏过意不去”中“这戏”是什么戏呢(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剧种)教师:这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剧种——昆曲,中央电视台曾录制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开篇词中是这样介绍昆曲的。

然后展示《昆曲六百年》导入(让同学推荐一位朗读好的同学朗读材料,中国的“雅乐”是什么呢教师板书:“昆曲”)我们这节课就一起了解一下中国的雅乐昆曲的前世今生。

在学习之前我先做一下调查大家有看过昆曲的请举手(没人举手)教师:看来,我们这节课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下面我们一起直观的欣赏一段昆曲。

看看昆曲到底“雅”在哪些地方四、正课第一部分昆曲欣赏(5分钟)学生欣赏一段昆曲《牡丹亭∙游园》1、唱完第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后暂停。

教师提问:通过这一句唱词同学们听觉上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学生会有各种说法)教师归纳:细腻、婉转、优美、舒缓。

这就是昆曲最大的唱腔特点“水磨腔”,这种唱腔就好像江南人的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水磨年糕一样细腻软糯,柔情万种。

(此处可以示范“原来”的唱腔)2、我们继续看表演,从视觉上有什么感受(开放式问题)(1)表演形式:载歌载舞美声美,唱而不舞;芭蕾美,舞而不唱;交响美,不舞不唱。

惟有昆曲是载歌载舞,舞姿细腻与优雅唱腔融为一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而且经过历史的沉淀,每个唱腔、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程式化标准,给观众听觉与视觉上都带来极美的享受。

昆曲教学设计

昆曲教学设计

昆曲教学设计第一篇:昆曲教学设计昆曲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一、导入:出示奥运会视频,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

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

人教版历史选修6《古雅的昆曲》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6《古雅的昆曲》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6《古雅的昆曲》教案教学目标识记昆腔产生的时间、地点,顾坚;梁辰鱼、魏良辅对昆腔的重大贡献,兴盛的具体表现。

理解魏良辅改革后昆腔的特点,昆曲艺术的致命弱点。

重点昆曲兴衰的原因。

难点昆腔的特点。

教学设计:关于“从昆腔到昆曲”一目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第二自然段和“资料回放”,然后提问:昆山腔的创始人是谁?他怎样创造的昆山腔?昆山腔的表演形式在当时是怎样的?昆山腔的名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戏曲是传统戏剧的统称。

它包括宋元南戏、宋元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以及数百种地方戏。

南戏起源于南方,是宋元时期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顾坚居住地在千墩,离昆山三十里,属昆山地区,所以人们称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婉转悠扬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教师运用讲述法讲授本目第三、第四自然段内容,然后播放一段昆曲的音像资料,指导学生分析、欣赏、并学唱一两句词曲,随后交流一下对昆曲演唱特点的体会。

二、“昆曲的兴盛与衰落”一目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分析归纳昆曲兴盛有哪些表现?表现: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

三是折子戏的出现。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多次下江南巡游,每次必到扬州。

扬州大盐商想博取乾隆皇帝的欢心,就养起很多戏班,在运河两岸搭建数十座戏台,每逢龙船经过扬州,锣鼓喧天,戏曲争辉。

这里面既有专门演唱昆曲的戏班,又有表演各种地方戏的剧团。

当时,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奉昆曲为正宗,又因昆曲唱词高雅,就称昆曲为“雅部”;而各种地方戏花“杂”,种类繁多,就统称“花部”。

在接驾演出时,昆曲与地方戏竞争十分激烈。

与此同时,除扬州外,在京师、苏州以及其他一些大城市,都出现了争取观众的竞争,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选修6《古雅的昆曲》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昆腔产生的时间、地点,顾坚;梁辰鱼、魏良辅对昆腔的重大贡献,兴盛的具体表现。

理解魏良辅改革后昆腔的特点,昆曲艺术的致命弱点。

重点
昆曲兴衰的原因。

难点
昆腔的特点。

教学设计:
关于“从昆腔到昆曲”一目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第二自然段和“资料回放”,然后提问:昆山腔的创始人是谁?他怎样创造的昆山腔?昆山腔的表演形式在当时是怎样的?昆山腔的名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戏曲是传统戏剧的统称。

它包括宋元南戏、宋元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以及数百种地方戏。

南戏起源于南方,是宋元时期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顾坚居住地在千墩,离昆山三十里,属昆山地区,所以人们称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婉转悠扬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教师运用讲述法讲授本目第三、第四自然段内容,然后播放一段昆曲的音像资料,指导学生分析、欣赏、并学唱一两句词曲,随后交流一下对昆曲演唱特点的体会。

二、“昆曲的兴盛与衰落”一目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分析归纳昆曲兴盛有哪些表现?
表现: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

三是折子戏的出现。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多次下江南巡游,每次必到扬州。

扬州大盐商想博取乾隆皇帝的欢心,就养起很多戏班,在运河两岸搭建数十座戏台,每逢龙船经过扬州,锣鼓喧天,戏曲争辉。

这里面既有专门演唱昆曲的戏班,又有表演各种地方戏的剧团。

当时,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奉昆曲为正宗,又因昆曲唱词高雅,就称昆曲为“雅部”;而各种地方戏花“杂”,种类繁多,就统称“花部”。

在接驾演出时,昆曲与地方戏竞争十分激烈。

与此同时,除扬州外,在京师、苏州以及其他一些大城市,都出现了争取观众的竞争,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

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出示下列材料:
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
足观。

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
请学生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昆曲的弱点有哪些?花部戏剧的优点有哪些?,探究一下,“花、雅之争”,花胜雅败的原因何在?
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表现力,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就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从而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这是它能够在花、雅之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为什么有清朝统治者撑腰的昆曲,最终还是在“花部”与“雅部”的竞争中,而趋于败落了?
解题关键:政治干预不能最终改变艺术市场竞争的规律。

思路引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只有符合群众的意愿才能有生命力。

答案提示: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干预能够暂时压制一下花部,但却改变不了群众厌恶昆曲,欢迎乱弹的意愿。

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昆曲是怎样产生的?
解题关键:掌握昆曲产生的三大步骤。

思路引领:顾坚始创昆山腔;魏良辅革新昆山腔;梁辰鱼用昆山腔谱写传奇《浣纱记》演出成功
答案提示:(1)顾坚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

(3)梁辰鱼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

昆曲诞生了。

2.昆曲的特色是什么?
解题关键:注意从昆曲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回答。

思路引领:辩证地看待昆曲的特色。

昆曲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

昆曲戏词文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

所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

但是,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又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二)学习延伸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