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与“弘治中兴”

合集下载

历史上最专情的皇帝

历史上最专情的皇帝

历史上最专情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宪宗皇帝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

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死后葬于泰陵。

孝宗去世后传位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曾写过一篇专门批评封建专制的君主的文章《原君》,其中有“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一句。

大概中国古代的成年皇帝,很少有不**的,大都三宫六院,嫔妃成群。

但有一个明代皇帝例外,那便是孝宗朱佑樘,他一生只娶了张皇后一人。

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

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照夕与共。

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真是少见。

第一,孝宗本人性格温和,又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于男女之事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

第二,孝宗幼年为避万贵妃的迫害,6岁以前一直是秘密养育于宫中的安乐堂内。

他对于嫔妃之间的争宠吃醋以及随之而来的宫闱斗争,可谓体会深切,有切肤之痛。

所以,这可能是他不愿有过多嫔妃的一个原因。

第三,张后本人的性格也许较为活泼,对孝宗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

史称张后“骄妒”,从后来她在政治斗争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张后确实绝非庸常之辈。

第四,大臣谢迁的劝谏。

本来,皇帝广纳嫔妃是极正常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大臣也不会反对。

例如,成化朝的时候,群臣因为宪宗二十八九岁还没有儿子,竟纷纷上书要求皇帝广纳嫔妃。

那么,谢迁何以会多此一举呢?事情是这样的。

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御马监左少监郭镛请预选淑女,等孝宗在其中选两名女子为妃。

当时的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就上言说:“六宫之制,固所当备。

而三年之忧,岂容顿忘。

今山陵未毕,谅阴犹新,奈何遽有此事?”意思是说,皇帝选妃,自然是应当的。

但是,宪宗的陵墓尚未完工,皇帝居丧的草庐还是新的呢,怎么就谈起选妃的事来了?孝宗号称以孝治天下,曾经定下了为宪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鸣钟鼓,不受朝贺,朔望宫中素服”。

“弘治中兴”的革新解读

“弘治中兴”的革新解读

“弘治中兴”的革新解读作者:杨秉岱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3期【摘要】“弘治中兴”是自明代以来史学界用于界定明孝宗统治时期(公元1488—1505年)的特定术语,它代表着史学界主流观点对于明孝宗治下达到的“盛世”[1]局面的认可。

[2]对“弘治中兴”的政治实践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同明代弘治时期士大夫政治的极盛是分不开的;皇权引导下的士大夫政治在现实政策上进行人事更新和加强监察为主的吏治澄清;在对皇权的约束上强调君德观念的复兴;在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上要求渗透民本观念。

“弘治中兴”因士大夫政治盛行而成为理想实践的标杆,表现出士大夫的精神旨归。

【关键词】弘治中兴;民本观念;士大夫;吏治澄清【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29—06“弘治中兴”作为明代中后期[3]统治阶层实现“朝序清宁、民物康阜”这样较为成功的治理时段,历来为文人士大夫以至后来的史学界学者所称赞。

然而对“中兴”乃至“极盛”的历史印象持怀疑乃至批判观点的,亦不在少数。

基于各类文献档案及考古资料,学界从多边视角展开了对以明孝宗与“弘治中兴”为核心的弘治朝研究,不过多着眼于对“弘治中兴”是否名副其实的探讨。

在界定明孝宗统治的成果到底是“极一代治功之盛”抑或“都是些溢美之词”[4]之前,也应当能够对“弘治中兴”这一概念被建构起来的原因有所把握。

在特定的中国古代皇权政治体制下,弘治时期政治实践的本质决定“弘治中兴”被迅速建构起来的原因。

①弘治一朝的为政,本质上是皇帝专制的“政统”与士大夫政治的“道统”达到较为契合的统一,通过“敬天法祖”“勤于民生”的执政措施,以士大夫政治的膨胀为表现方式,最终指向在事实上“海内乂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5]在精神上“其学独正,其治独隆”的道统实现。

这种“活着的祖宗”[6]在成化朝、正德朝的前后对比之下,伴随着明代中后期日渐加深的政治统治危机和社会激变转型进一步放大,持续震铄着整个士大夫阶层。

【名臣名将】刘大夏:弘治中兴第一名臣

【名臣名将】刘大夏:弘治中兴第一名臣

【名臣名将】刘大夏:弘治中兴第一名臣明孝宗弘治一朝(1488—1505年),颇多善政,史称其为弘治中兴,刘大夏则是辅佐明孝宗将弘治中兴推向高峰的第一名臣,史家将其比作促成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房玄龄、杜如晦和推毂宋仁宗实行仁政的韩琦、范仲淹。

刘大夏(1436—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

入仕后,历任兵部主事、郎中和户部侍郎、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清正廉洁,干练多才,办事能力极强,历官皆著政声,朝廷赞之,百姓怀之,“虽妇人女子皆知其贤”,在弘治朝众多名臣中的“第一”地位,在当时即已被朝野公认。

明代自英宗朝开始,积弊丛生,日甚一日。

明孝宗继位后,力求更新,变惰政为勤政,变弊政为善政。

作为辅佐大臣之一,刘大夏的贡献,远比别的大臣突出。

其一,练达务实,不尚空谈,议而能行,行之见效的议政风格,使通常威严隔膜的君臣会见和迂阔空疏的庙堂谋谟,变得亲切实在,如挚友促膝,如家人倾心。

刘大夏让明孝宗对他的召见,几乎每次都如坐春风,如游佳境,从而促使明孝宗的勤政,由早年的勉力为之,变成晚年的乐而为之,期而待之,直臻其一生勤政的巅峰。

以明孝宗、刘大夏为主角的弘治勤政,也成为我国古代史上最为感人的细节之一。

明孝宗的祖父英宗、父亲宪宗,是有名的惰君,很少视朝,更少召见大臣议事。

明宪宗有生理缺陷,说话结巴,含混不清,因此极少和臣下对话。

偶有一次召见内阁大臣访问时政,几位阁臣因听不明白,没法作答,只好“叩头呼万岁”,一次本属庄严肃穆的庙堂议政,啥事也没议,就在这莫名其妙的“万岁”声中草草收场,如同儿戏。

明孝宗却是一个特别勤政的皇帝,从继位开始,即一改父祖惰政恶习,勤于视朝,坚持“每日清晨视朝,遇雨则免”。

却也和其父祖一样,很少召对大臣,偶有召对,也极简短。

直到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才有一次比较隆重,为时也较长的召对。

但过后又归寂然。

徐溥时任内阁首辅,次年致仕,在内阁十二年,“终溥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三年以后,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因大同边防告警,明孝宗才再次召见阁臣,面议军务。

刘大夏:弘治中兴第一名臣-精选文档

刘大夏:弘治中兴第一名臣-精选文档

刘大夏:弘治中兴第一名臣明孝宗弘治一朝(1488―1505年),颇多善政,史称其为弘治中兴,刘大夏则是辅佐明孝宗将弘治中兴推向高峰的第一名臣,史家将其比作促成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房玄龄、杜如晦和推毂宋仁宗实行仁政的韩琦、范仲淹。

刘大夏(1436―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

入仕后,历任兵部主事、郎中和户部侍郎、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清正廉洁,干练多才,办事能力极强,历官皆著政声,朝廷赞之,百姓怀之,“虽妇人女子皆知其贤”,在弘治朝众多名臣中的“第一”地位,在当时即已被朝野公认。

明代自英宗朝开始,积弊丛生,日甚一日。

明孝宗继位后,力求更新,变惰政为勤政,变弊政为善政。

作为辅佐大臣之一,刘大夏的贡献,远比别的大臣突出。

其一,练达务实,不尚空谈,议而能行,行之见效的议政风格,使通常威严隔膜的君臣会见和迂阔空疏的庙堂谋谟,变得亲切实在,如挚友促膝,如家人倾心。

刘大夏让明孝宗对他的召见,几乎每次都如坐春风,如游佳境,从而促使明孝宗的勤政,由早年的勉力为之,变成晚年的乐而为之,期而待之,直臻其一生勤政的巅峰。

以明孝宗、刘大夏为主角的弘治勤政,也成为我国古代史上最为感人的细节之一。

明孝宗的祖父英宗、父亲宪宗,是有名的惰君,很少视朝,更少召见大臣议事。

明宪宗有生理缺陷,说话结巴,含混不清,因此极少和臣下对话。

偶有一次召见内阁大臣访问时政,几位阁臣因听不明白,没法作答,只好“叩头呼万岁”,一次本属庄严肃穆的庙堂议政,啥事也没议,就在这莫名其妙的“万岁”声中草草收场,如同儿戏。

明孝宗却是一个特别勤政的皇帝,从继位开始,即一改父祖惰政恶习,勤于视朝,坚持“每日清晨视朝,遇雨则免”。

却也和其父祖一样,很少召对大臣,偶有召对,也极简短。

直到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才有一次比较隆重,为时也较长的召对。

但过后又归寂然。

徐溥时任内阁首辅,次年致仕,在内阁十二年,“终溥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三年以后,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因大同边防告警,明孝宗才再次召见阁臣,面议军务。

弘治中兴

弘治中兴

经济成就
明代历朝国家赋税收入,洪武、永乐、宣德三朝为高峰。正统年间, 由于将江南重赋官田改依民田起科,赋税收入锐减至二千六百余万 石。从此以后,景泰、天顺、成化始终徘徊于二千五百万至二千六 百万石之间,而弘治朝却增至二千七百万石,成为明中叶赋入高峰。 其实这不仅是赋税的增加,人口也一直在比较稳定地增长,从弘治 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户由9,113,630户增至 10,100,279户,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户,弘 治十七年(1504年)达10,508,935户,人口数则由弘治元年 (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 60,105,835口。
勤政
明孝宗勤于政事,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 询治国之道。他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利用早朝与午朝之 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商议政事。
Hale Waihona Puke 司法明孝宗重视司法,他令天下诸司审录重囚,慎重处理刑事 案件。弘治十三年(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弘治十 五年(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
治水
我认为,弘治中兴是明朝二百余年历史上的一次奇迹。 其实,明宪宗朱见深传给儿子孝宗的是一个朝政混乱, 千疮百孔的江山。大明王朝颓势已定,是注定要走下坡 路的。是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扭回颓 局,是大明王朝再度强盛起来。我想,要是被孝宗他老 爹这样搞法,大明王朝顶多也就一百多年历史。弘治中 兴,是继仁宣之治后大明王朝迎来的又一个盛世。
明孝宗朱佑樘(1470年7月3 日—1505年5月7日),明朝 第九位皇帝(1487年-1505 年在位),明宪宗第三子,生 母孝穆纪太后。在位期间,即 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 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 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 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 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 为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 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 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葬于北京明十三陵泰陵。

历史趣谈:开创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朱佑樘是否死于谋杀

历史趣谈:开创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朱佑樘是否死于谋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开创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朱佑樘是否死于谋杀
导语:明孝宗朱佑樘出生的时间是1470年,他的亲生母亲是纪氏,纪氏在宫中的地位非常低,只不过因为宪宗看重她的美貌,才宠幸了她,这一次的宠幸之
明孝宗朱佑樘出生的时间是1470年,他的亲生母亲是纪氏,纪氏在宫中的地位非常低,只不过因为宪宗看重她的美貌,才宠幸了她,这一次的宠幸之后,纪氏便怀了孕。

当时宫中正得宠的万贵妃嫉妒纪氏,因此施计陷害纪氏。

因为这一次陷害,纪氏差点流产。

不过,孩子虽然保了下来,纪氏却被打入冷宫。

在太监的帮助下,纪氏在冷宫中悄悄将这个孩子生了出来。

后来因为宪宗无子,太监才敢将朱祐樘的存在告诉他。

本来以为一生无子的宪宗在得知有朱祐樘这一个儿子时,兴奋之余便封了朱祐樘为太子。

1487年,宪宗驾崩,作为太子朱佑樘顺理成章的继承王位,不过朱祐樘登基之初,朝政十分混乱,国家力量也相对弱小。

明孝宗朱佑樘登基之后,通过种种政策稳定了朝局,并努力将明朝发展壮大。

尽管朱祐樘的身体并不是很好,他依旧不耽误朝政,这让大臣们更加用心的辅佐他。

朱佑樘在位时期还建立了文华殿议政,在向群臣学习政务的同时也会和他们一起讨论国事。

在明孝宗朱佑樘的努力之下,混乱的朝堂开始慢慢的稳定,政治也越发的清明。

这段由朱祐樘开创出来的盛世被后人称为弘治中兴。

但是在后期,因为身体的原因,朱祐樘开始醉心于佛道,希望可以通过佛道的方法延年益寿,这样的做法使得奸臣有了钻入朝堂的机会,幸运的是朱佑樘很快就醒悟了过来。

明孝宗年号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弘治中兴的评价 被历史所遗忘却最真实的盛世

历史趣谈弘治中兴的评价 被历史所遗忘却最真实的盛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弘治中兴的评价被历史所遗忘却最真实的盛世导语:明孝宗在位十八年,他重用李东阳,谢迁,刘建等名臣,采取种种措施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把本已经衰败的明朝再度复兴起来。

由于明孝宗一朝明孝宗在位十八年,他重用李东阳,谢迁,刘建等名臣,采取种种措施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把本已经衰败的明朝再度复兴起来。

由于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清明。

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

后世史家在论及有明一代政事时,认为:“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

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

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洪、永开国,姑可不论;仁、宣之治,国力强盛,至正统以后,外有瓦剌之扰,内有民变之忧,交困之势,堪为疲敝。

至成化朝,后宫干政,宦官当道,朝臣多小人,似颓势已定,而明孝宗登极之后,挽定局面,清宁朝序,一时间内外无忧,后世史家称之为“中兴令主”,以弘治朝为“中兴之世”。

这是一个被历史所遗忘的时代,却最符合对于盛世评判的所有公共标准。

可以把一切属于盛世的公共定语都套用在关于这个时代的评价上,虽然那样显得有些枯燥。

但却足够说明这个时代让人神往之处。

弘治十八年的故事,并不仅仅简单的是一个好皇帝开创一个盛世的故事,它更多的是属于一个群体的力量,这是一个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生命力重新勃兴的繁荣景象。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中兴之主”?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中兴之主”?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中兴之主”?中兴顾名思义就是中途振兴王朝,把前任或者前几任皇帝所积累的烂摊子收拾好,给王朝注入新的生命力。

所以只盘点一下中兴之主,如唐太宗、宋仁宗、明成祖之类就不列入其中商:盘庚、武丁商朝自汤武革命以后,中丁之后经历九世混乱,传到盘庚之后,将商朝都城迁移到殷,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在位期间为武丁盛世打下了基础。

所以盘庚又被称为中兴之主。

盘庚之后弟弟武丁继位,励精图治,对外征服四夷拓疆数千里,对内关心民间疾苦。

任用贤能,把商朝推进最鼎盛的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武丁盛世”,史书上又将武丁在位的59年称为"武丁中兴"。

周:宣王中兴周厉王暴政被国人推翻,太子姬静继位,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继位后不独断专行。

取消了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废除奴隶制的籍田制,对外征讨戎蛮,分封诸侯。

这些措施暂时缓和了内外矛盾,周朝统治呈现出一时巩固的现象,被史家称为“宣王中兴”。

两汉:汉宣中兴与光武中兴西汉汉武帝晚年因为连年征战,国力消耗甚大,加上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不断。

“有亡秦之失”。

汉宣帝继位之后,打击外戚,整顿吏治,对外收服匈奴平定羌人,设置西域都护府。

使一度国力衰退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被誉为“孝宣中兴”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虽然是东汉的开国之君,但是考虑到是延续汉祚,所以东汉光武帝时期也被称为“光武中兴”接下来就是三国时期跟两晋,晋武帝开国,死后就出现八王之乱,晋元帝建立东晋但是无意收复失地,政治由门阀控制,算不上中兴,再然后就是南北朝朝代普遍短。

唐: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唐朝这三位的中兴,比之之前几个中兴逊色了很多唐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成功削藩,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大唐再次统一,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称为元和中兴。

唐武宗继位后对一些弊政做了改革。

武宗灭佛。

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 分 类 号 :K 4 28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5 0( 0 )0— 1 2 0 0874 2 1 0 400— 3
明朝 是 中国历史上 一个非 常重要 的朝 代 ,人们在 论及 农 民还要 承担 政府在 规定 的赋税 之外 又额外 增加 的科 率, 明朝 盛 世 的 时 候 大 多 称颂 “ 永 之 治 ” 洪 、“仁 宣 之 治 ” “河 南 、 山东 边 饷 ,浙 江 、云 南 、 广 东 杂 办 , 皆 昔 所 , 在 论 述 明朝 诸 皇 帝 的 时 候 也 以太 祖 、 成 祖 居 多 。但 是 对 于 无 , 民 已 重 困 。 除 此 之 外 , 广 大 的 农 民 还 要 承 担 政 府 ” 明孝 宗 以及他所 取得 的 “ 弘治 中兴 ”的局 面则 很少提 及 , 的徭 役 ,承受着 田庄 的压 迫和经 济剥 削 ,“ 豪强者 则大 斛
一度缓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社会 矛盾又 逐渐激 化 。 矛 盾 进 一 步 激 化 。尤 其 是 皇 庄 和 传 奉 官 , 在 经 济 基 础 和 政 首先 便 是 土 地 兼 并 日益 严 重 。 明 初 , 为 了 缓 和 阶 级 矛 治 制 度 两 个 方 面 开 了 恶 劣 的 先 例 。
盾 ,巩 固统 治 ,太祖 曾采 取 一 系列 的 措施 , 鼓励 农 民垦 最 后 ,从 民族关 系来 看 ,“ 土木 之变 ”对 于 明朝 的军 荒 , 开 垦 出 了 大 量 的 土 地 。 然 而 到 了 明 朝 中 叶 , 土 地 集 事 力 量 打 击 很 大 , 明朝 渐 渐 失 去 了 对 蒙 古 部 落 的优 势 。 成 中的情 况 已经 很 严 重 。那 个 时候 , 无 论 是皇 室 、贵戚 、 化 五 年 ( 年 )“ 十 一 月 乙 未 , 毛 里 孩 犯 延 绥 ( 1 7 4 0 冬 今
到 了弘治元 年 ( 1 88年 ) 4 ,“畿 内皇庄 有五 ,共 地 万二 与 阿 罗 出合 ” 成 化 八 年 ( 47 。 1 3年 )“ 罗 忽 、 f  ̄ 思 孛 l n L 今 、 今 千 八 百余 顷 :勋 戚 、 中官庄 田三百 三 十有 二 ,共 地三 万 兰 屡 入 安 边 营 ( 陕 西 定 边 东 ) 花 马 池 ( 宁 夏 盐

福 建邓 茂七 起 义 、广 东黄 萧 养起 义 ,成 化 年 间刘 通 、石 明朝 中叶的社 会危 机 龙 领 导 的荆 襄 流 民大起 义 以及 广 西 大 藤 峡地 区瑶 族 和 壮族 人 自英宗 “ 木之 变 ” 以后 ,明 朝 国力 日渐 衰 落 ,各 民起 义 ,都给 了明朝 很 大 的打 击 。 土 种 社会 矛盾 也 开始 慢 慢激 化 。 只是 英 宗 、景帝 二朝 , 尚 再次 ,从朝廷 内部来 看 ,成 化年 间的朝政 基本上把 持
” 三 千余 顷 ” 。大量 的土地被 兼 并, 必然导致 阶级 矛盾 的不 池 ) 。 面 对 北 部 边 患 , 明 朝 虽 派 兵 征 伐 , 但 是 鞑 靼 部 断 激 化 。 正 如 历 史 学 家 孟 森 所 言 “ 化 间 惟 以 皇 庄 为 倡 , 去而复 来 ,边 境地 区没有 什 么安 定可 言 。 成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1 年 00
第 2 卷 第 4 7 期
明 孝 与 “ 治 中 兴 ” 宗 弘
沈 鹏
( 山东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与社会发展 学院,山东 济南 20 1 ) 5 04
摘要 :针对明朝 中叶以来的弊政 ,明孝 宗进行 了必要 的改革 ,实施 了一些发展 经济、挽 救危机的治 国措施,缓和 了社会 矛盾 ,使 明王朝 出现 了少有的经济繁荣 、人 民安居 乐业的和 平时期 ,被 史家称 为 ‘ ‘ 弘治 中兴” 。 关键词 :明孝 宗;弘治中兴
史 学 界 的 论 述 以 及 评 论 也 很 少 。 其 实 孝 宗 皇 帝 在 明 朝 历 史 倍 收 ,多 方索 取 ,所 至 鸡 犬 为空 ” 由于 无 法 承 受如 此 。 上 也 是 颇 有 做 为 的 , 他 所 开 创 的 “ 治 中 兴 ” 也 是 明 朝 繁重 的经济剥 削和压迫 ,大量 的农 民被迫 离家 出走 。为 了 弘 中叶 的一 大亮 点 ,本 文试 对 明 孝宗 和 “弘治 中兴 ”进 行 反抗 地主阶级 的压迫 ,农 民起义 风起 云涌 。如英 宗时期 的 全面 论述 , 以期对 明朝 中叶 的历史 有更进 一 步的认 识 。
大 臣 还 是 宦 官 , 都 想 尽 各 种 办 法 侵 占 土 地 , 建 立 庄 田 , 陕西 榆 林 ) 。是 年冬 ,阿 罗 出入居 河 套 ( 内蒙 古河 套 今 “为 民 厉 者 , 莫 如 皇 庄 及 诸 王 、 勋 戚 、 中 官 庄 田 为 甚 ” 地 区 ) 。 成 化 七 年 ( 年 )“自 加 思 兰 入 居 河 套 , 。 ” 1472 L

能延续 明初 以来 的统 治政 策 ,整个 局势相对 来说是 比较 平 在 宦 官 与 权 臣 的 手 中 ,宪 宗 对 于 宦 官 和 僧 道 的 宠 幸 ,使 得 稳 的。到 了成化年 间 ( 6 ~ 1 8 1 5 ) 4 4 7年 ,宪宗本人 贪恋 他 们有 了干预 朝政 的机 会 。像 明朝 历 史上 有名 的 宦官 汪 女 色 、 安 于 享 乐 、 荒 废 朝 政 , 是 一 个 昏庸 无 能 的 君 主 。 直 、梁 芳 ,都 是 出 自宪 宗朝 , 这些 人 结党 营私 ,却不 知 在他 当政的 二十 多年 间,朝政被 佞幸与宦 官所把持 ,并且 为 国家大事 出谋 划策 ,使得朝政 废怠 ,吏 治 日趋败 坏 。并 宪 宗还 宠幸方 士番僧 ,整个朝政 十分 的腐 败。这使 得 明初 且 宪宗 朝 的三 大 弊政 西 厂 、皇庄 、传 奉官 , 也使 得社 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