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 统计 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使学生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起看看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欢迎查阅!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使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行初步的预测,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同时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会看统计图、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进行初步的预测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新知。

师:1、马上就要到六一了,老师想举办联欢会庆祝一下,要庆祝首先就要布置布置我们的教室,征求大家的意见,布置成大家都喜欢的颜色样式,那就要准备彩色的纸,大家一起动手。

2、那就要先来说说你们喜欢的颜色吗(叫几个学生说一说)3、说一说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呢(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下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喜欢颜色)师:刚才我听见有小朋友说喜欢红色,也有小朋友说喜欢蓝色,还有小朋友说喜欢粉色,到底老师要准备一些什么颜色的纸,来动手布置我们的教室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呢生:1、举手表决 2、投票 3、统计师:好的,我们今天就来统计一下。

(板书课题) 二、亲历体验、探索新知。

1、投票选举,收集数据。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家最喜欢的(投票选举)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选票,请你写上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的,然后交给小组长,小组长收齐之后放进投票箱里,明白了吗(学生很快的完成投票过程)2、统计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4总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4总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4 总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4 总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解决问题和统计的相关章节。

具体包括:1. 认识统计图;2. 制作统计图;3. 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统计图的基本知识,能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2. 能够利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制作和运用统计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统计图模板、练习题。

学具:铅笔、橡皮、练习本、统计图模板。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关于班级学生身高统计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

2. 认识统计图:教师向学生介绍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饼图等基本统计图的形式,并解释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制作统计图: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统计图,包括收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形式、绘制统计图等步骤。

4. 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例题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统计图来解决问题,如通过统计图来分析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关于制作和运用统计图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统计图的种类、制作步骤和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统计图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独立制作和运用统计图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制作其他类型的统计图,如雷达图、柱状图等,并利用这些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二、认识统计图在认识统计图的环节,我详细介绍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饼图等基本统计图的形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探究性实践作业。

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

(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本文来源于教案频道/]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

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辆数683312(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回答问题(1)和(2)。

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包括确定收集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等。

2. 数据整理:介绍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等。

3. 数据分析:讲解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中位数等。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统计数据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按照“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顺序,逐步讲解每个环节的内容。

3.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3.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大纲,您可以在每个部分添加更多的细节和内容,以达到五千字的要求。

希望这个大纲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数据的特征,了解数据的可变性和分类。

2.学生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3.学生能够通过简易图表进行数据的展示和说明,初步了解图标和表格的应用。

教学重点1.数值分类;2.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3.数据的图形表达。

教学内容与时长活动计时活动1:了解数据10分钟活动2:数据分类15分钟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20分钟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25分钟教学步骤活动1:了解数据•导入(2分钟)通过导入课堂互动打破陈旧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家里的收纳柜或书架和里面放置的物品,以展示大家都有一些数据在生活中。

•数据的搜集(8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班级或学校的一些数据,例如:1.你喜欢的季节是什么?2.你每天在家花费的时间?3.你在班级、校园中最喜欢什么地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调查问卷,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

活动2:数据分类•数据分类的基本概念(5分钟)介绍简单的数据分类方法,例如将自然现象的数据按照天气、风力强度、时间等分类。

•实际操作(10分钟)请学生们动手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使用简单的表格、条线图等方式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展示和了解数据。

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初步数值统计(5分钟)浅谈数据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谈论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众数等特征。

•计数方法介绍(10分钟)介绍常见的计数、统计方法,例如分类初识、频数、百分比等,为后面开展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做准备。

•统计分析(5分钟)初步介绍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例如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等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展示得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图形表达的引导(5分钟)教师介绍图形表达的基本概念、重要作用和想要展示的信息等要素,为下一步选择图形做准备。

•图形表达的实践(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和上一步鼓励的发现,设计合适的图表或图形展示数据,并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为什么呈现出现象,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课题实践课教案设计:《统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课题实践课教案设计:《统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课题实践课教案设计:《统计》摘要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基于生命化理念下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研究》,此课题的研究突出了“课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实现自我尊重和长远发展搭建平台。

关健词课题教案设计一、问题的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实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和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

尤其是新课标2011版提出,课堂的教学目标由“两基”变为“四基”,其中基本活动经验的经历和获得,也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和落实的侧重点。

所以我们新星学社把我们系列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内容的研究中,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以“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的小课题的研究。

至今已经进行了近一个学期实践,针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意义、什么样的问题适合探究、如何进行探究三个问题进行了系列的研究,本学期研究的重点为“如何进行探究”,在活动之初我们经过大量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了四步操作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及获得认知的方法和策略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1、学生由单式统计表到副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就有效的诠释了探究的全过程。

2、在对单式统计图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学生发现单式统计表同时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麻烦,如何把信息进行整合,提出问题后,同学思考解决问题的出路和策略是什么。

3、那就是“合并”——其实就是副式统计表产生的前提和价值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之后,在进行发明和创造时,就能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学生能够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简单的数据分析。

2. 难点:用图表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游戏的方式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约30分钟)-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数据,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 数据的表示:教师可以介绍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柱状图等,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图表。

3. 练习与反馈(约20分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小结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下数学课件-统计-人教

二年级下数学课件-统计-人教

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不同对象的数据 ,发现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数据分析的常见错误
数据解读错误
数据源不准确
对数据的误读或误解,导致错误的结论。
数据来源不可靠或数据质量差,影响分析 结果。
样本偏差
忽略变量间的相关性
样本选取不具有代表性,导致分析结果偏 离总体特征。
在分析过程中忽略了变量间的相关性,导 致分析结果不准确。
05
练习与巩固
基础练习题
总结词
巩固基础概念
详细描述
基础练习题主要针对统计的基础概念,如分类、整理数据、制作简单 统计图表等,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总结词
培养基本技能
详细描述
通过基础练习题,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对数据的观察、分类、整理和简 单分析的能力,为后02入题
详细描述:综合练习题注重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题 目涉及多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03
详细描述:综合练习题鼓励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分析 和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04
总结词:培养创新思维
THANKS
感谢观看
特征。
统计的基本步骤
统计通常包括明确问题、设计调 查方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和解释结果等步骤。
统计的重要性
决策依据
指导实践
统计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数 据支持,帮助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 决策。
统计结果可以指导实践工作,例如在 市场营销中,企业可以通过统计了解 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从而制定更 加精准的营销策略。
02
统计图表
柱状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二》教案
教学内容: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

(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1、组织记录:(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如果用每个表
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