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和人文特征;2.掌握黑龙江和长白山两大流域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3.了解东北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为自己的未来生活和发展做好准备。
二、教学重点1.黑龙江流域的地理概况和自然资源;2.长白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3.东北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黑龙江流域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2.如何描述长白山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3.如何分析东北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 讲授课程1.1 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东北三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和战略物资储备区。
它的东北部是辽宁省、北部是吉林省、华北是内蒙古自治区,还与俄罗斯、蒙古接壤。
东北三省地面起伏较大,形成了大量的山地、丘陵、高原和河谷。
其中,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
1.2 白山黑水的自然资源黑龙江流域是中国国土的北部边界,是东北重要的流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河流。
它的发源地在蒙古国,流经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俄罗斯等地,最后注入到东海。
黑龙江的农田和渔业资源丰富,是东北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最大的鲜水资源来源。
白山是中国的名山之一,是森林资源、水资源和岩溶景观资源非常丰富的山脉。
在这里,品味美食、滑雪、游湖、登山、森林浴都是非常值得一试的休闲活动。
1.3 东北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东北的经济发展一直较慢,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东北地区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的供应地,东北地区可以在绿色发展和生态经济领域有所作为。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也可以在高科技领域有所发展。
2. 课堂练习2.1 黑龙江流域的自然资源绘图让学生通过课堂绘图,呈现黑龙江流域的自然资源。
八年级下学期《“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学期《“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三、教学难点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2、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提问:提到“东北地区”,你首先想到什么?“逗趣二人转”、“俄罗斯风情建筑”、“冰雪大世界”、“东北三宝”等等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首先想到的是:“冷湿”的自然环境。
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三省”。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经度为120°E—135°E,纬度为39°N—53°N自主学习,说位置和范围1、位置和范围(1)位置:(2)范围:2、地形:在图上找出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
小组合作,探气候(1)东北三省主要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2)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原因是什么?(3)东北地区冷湿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农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呢?小组活动:1、结合图文资料,归纳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的特点。
东北三省农业结构比较完整,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部门齐全,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畜产品基地。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各类地形图、直方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学习和欣赏,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进一步了解。
3.使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对雪期长短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东北代表性图片(背景音乐:大东北)。
教师:你能说出图片当中描绘的大东北的样子吗?想进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书写板书)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要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了解哪些自然地理要素,你还记得吗?学生:根据提问回答。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考查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新课教学活动一:航拍东北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在全国的位置”图及东北三省经纬网地图。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素有“白山黑水”之称,是指长白山、黑龙江、松花江、辽河等水系所涵盖的区域。
本节课主要通过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的特点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资源、工业、农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
2.难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与地理位置、资源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和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民族、文化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的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东北三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___”—东北三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东北三省地形图,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
2.通过阅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总结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
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东北三省的大体特征概况。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所看视频,了解“白山黑水”、“林海雪原”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欣赏、景观欣赏等形式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东北,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教师创设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研究情境。
了解了东北三省自然、人文的总体概况后,带着老师提出的疑问进入本节课的研究。
过程1:东北印象自主探究,阅读课本,指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___”、“林海雪原”的含义。
根据老师标出的东北三省的范围,知道东北三省的大致纬度范围,并在东北地区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出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
经度在___至130°E之间,纬度在40°N至50°N之间。
东北三省指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
发现东北之美:我们游览的顺序是辽河平原、长白山、三江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松嫩平原。
经过的河流主要有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
通过游览东北地区的大山大河,同学们更深入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山脉、平原、江河。
从这些地形区的分布来看,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东北地区的山河大势是一个怎样的特征。
首先,山脉的排列主要有长白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这些山脉的排列像一个马蹄形的存在。
平原镶嵌其中,河流环绕四周。
因此,我们可以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同学们研究了东北三省的总体地形之后,下面我们走进东北,了解东北的气候特征,进入第二个研究过程:过程2:走进东北自主探究,阅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通过讲述东北地区的特色景观、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独特魅力。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东北地区的壮丽山水和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东北地区的具体情况,如民俗文化、历史背景等,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北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心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
2.难点: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北地区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地区实例,分析其地理、文化、历史等特点。
4.归纳总结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资料。
3.制作好PPT,以便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被誉为“白山黑水”之地,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为教材,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可以发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东北三省的独特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东北三省的认识,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北三省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东北三省的地理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相关的案例分析材料。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呈现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八年级地理下册】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了解了区域的学习方法之后的第一部分内容。
东北三省对于我国来说意义也比较重大,所以这一节在这一部分出现,具有代表性。
重在让学生巩固区域的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东北地区的总体自然地理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举例说明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尤其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冷湿的气候。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地理探索】长白山脉;2.【活动设计】归纳东北三省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3.【地理探索】林海雪原。
教学资源制作PPT所需资源。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多媒体展示人物图片赵本山、小沈阳、王小利等影视明星。
教师: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哪里人?学生:东北人。
教师:通常所说的东北指的是我国的哪几个省份?学生: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的东北三省。
【新知讲解】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位置范围多媒展示“东北三省地图”,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说出东北三省在中国的大致方位?大致的经纬度位置?包括哪三省?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引导。
(1)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大致位于38°N~53°N、118°E~135°E之间,所处纬度较高。
(3)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2.地形与河流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地形图。
学生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有哪些主要地形区?(2)东北三省有哪些主要的河流?(3)如何描述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归纳:(1)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区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以及东北平原,地形结构呈“马蹄形”。
其中,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2)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嫩江,还有中朝边境的界河图们江和鸭绿江等;(3)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呈现“山环水绕”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说出东北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其气候特征;说出东北气候的差异并分析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说出东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自主学习1.位置:东北三省包括_____省、____省和_____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2.地形和河流:东北三省地形以_______ 和__________为主,东部为_________山,东南方有_______和______流过,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北部为小兴安岭,西部为________,两山的北部有_________流过,常用“____________”来形容这里的山河分布。
3.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_________,大部分地区冬季_________,夏季________。
降水集中在__________季,冬季_______________较多。
2.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电视剧所讲述的关东地区就是被称为“白山黑水”的东北三省,今天老师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和大家一起“闯一闯”这关东,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今天让我们“一闯”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好吗?学生:好!教师:让我们先看看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同学请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读课本14页的图6.11及本页的两段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有答案的同学可以在纸上或书上做出标记。
问题1:你能说出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位置吗?问题2:你能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范围吗?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问题3:你能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三个方面,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吗?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这里重点纠正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少同学把东北三省的范围等同于东北平原的范围,其实我们看图,图中红线以内部分大致是东北三省的范围,蓝线以内大致是东北平原的范围,同学们能看出不同,在描述中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啦。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冬天“闯关东”,一定要带足什么呢!对,衣服。
对于东北的气候特征,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过不少,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5页的文本内容及图6.13,结合你已有的知识基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4:东北三省气候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问题5:阅读教材图6.13,你能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吗?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问题6:阅读教材图6.13,你能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吗?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在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老师在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部分同学对于主要原因的回答还有不确切的地方,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般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而要回答原因则需要在因素的基础上解释清楚。
例如,东北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它的影响因素就是海陆位置,但是原因则是由于东南部地区距海近,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明显,所以降水多。
教师:为了进一步巩固我们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理解,及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让我们完成课本16页的“活动”。
完成第1题前,老师先说一下雪期的计算方法: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终的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终日期是6.14,最初的日期是9.7,雪期就是: 12-9.7+6.14,结果为9个月零7天。
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完成这个“活动”的三个小题。
由于这个活动有点难度,所以建议同学们合作逐一解决。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自己查找并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老师在这里要说的是,积雪的厚度不完全等于一个地区的降雪量,它的具体原因很复杂,所以我们初中生只要能围绕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致分析出原因即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进一步探究。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已有的知识,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说出东北平原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原因及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2.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中有种田情节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气候很冷,那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的山东人,顶风冒雪地非要“闯关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找到答案。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互议的方式,共同回顾一下,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同学: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教师:同学们刚才回顾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从我的观察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不错。
下面同学们读一下课本“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一个框题的课文及相关地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的作物熟制?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的灾害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从自然条件上说出原因是什么?3.东北平原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是什么?4.东北平原要停止开荒建立保护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
老师要重点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任何时候,无论有何种需要都尽可能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关知识,让我们完成课本18页的“活动”。
第1项,“走访你所在地区的超市或粮油商店,调查粮油日用品有哪些来自东北三省。
”这一个活动内容已经在上周末布置给大家了,大家可以举手交流一下你调查的结果。
学生:东北大米、大豆、高粱、大豆油、玉米油……老师:第2项,可以比较一下“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和“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思考并说明东北三省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
学生:说明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远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粮食商品化。
老师:第3项,可以围绕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理解补充这些条件。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把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分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然后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共同查找其它原因,进行交流。
从本题给出的条件来看,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有:①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②农业的科技水平高。
通过讨论,我们认为雨热同期的气候,也是自然条件之一。
教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
今天我们在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时,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那就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到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去探索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同桌或师友两人互相提醒,对东北三省的农业进行简单的回顾。
教师: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9-21的有关课文及图思考下列问题。
5.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是什么?它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6.东北三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其工业体系特点如何?7.目前,东北三省的工业基地出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在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
同学们分析的不错,东北三省的重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从图6.20中也可以看出,其工业分布大多在矿产的富集地带。
那么东北的工业分布除了与资源有关之外,还与哪些条件有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完成课本P21的“活动”。
大家就活动的第1项,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哈尔滨、长春、沈阳都有多条铁路线经过,陆运便利,哈尔滨还有松花江便利的河运,而大连不仅有便利的铁路运输还有便利的海洋运输。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
便利的交通成了布局工业的重要依据,便利的交通也是开发和调配资源的重要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活动的第2项提出的问题,同桌或师友间商量一下,说说你们的见解。
学生:从图6.20和图6.21的对比,可以看出,大多数矿产地都有铁路经过,这些铁路的修建为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
铁路修到甲经过大兴安岭林区,应该是与开采那里的森林资源有关,修到乙应该是与开发那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关。
教师:我也非常同意同学们的见解。
由于甲乙两地临近俄罗斯,将铁路修到那里既有开发资源的作用,也有国防建设的需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资源对于东北三省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看看活动第3项提出的问题,我们同学同桌或师友之间先商量一下,再在班上交流。
学生:从大庆的工业结构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大庆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对照图6.20,不难看出那是因为大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同样,伊春工业部门中的木材及林产品加工、钢铁等占有重要地位,一是因为伊春位于小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丰富,二是因为伊春附近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鞍山的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则是因为鞍山有丰富的铁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