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形吸虫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由于感染寄生蚴形吸虫而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影响了绵羊、山羊和牛等动物。
本文将介绍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1. 临床症状观察:羊肝片吸虫病潜伏期长,临床症状较为隐蔽。
但是慢性感染的羊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消瘦和贫血等症状。
2. 羊肝片检查:羊肝片检查是诊断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方法。
该检查方法是通过取出羊的肝脏组织并进行显微镜观察,以发现是否存在吸虫卵。
3. 血液学检查:通过对羊的血液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到羊体内是否存在寄生虫引起的贫血等症状。
4. 皮内试验: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也可以通过对羊进行皮内试验来进行。
该试验可以通过将吸虫抗原注射到羊体内,观察是否引发羊体内产生抗原抗体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了寄生虫。
5. 其他检查方法: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如超声波检查、X光检查等,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1.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减少感染源的存在。
2. 隔离治疗:对于疑似感染的羊进行隔离治疗,避免感染传播。
3. 药物治疗: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吡喹酮、三氯乙胺等,通常需要连续用药1-2周。
4. 养殖规范:加强对羊的养殖管理,定期进行驱虫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患病的羊。
5. 免疫预防:可以在羊群中实施免疫措施,使用吸虫疫苗对羊进行预防,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合理饲养:合理饲养管理,确保羊的饲料营养充足,增强羊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7. 定期检测:定期对羊进行检测,及早发现肝片吸虫病的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结: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羊肝片检查和血液学检查等方法,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管理、药物治疗、养殖规范、免疫预防等。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和养殖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羊肝片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
牛肝片形吸虫病的防治

2023-11-05contents •概述•病原学•诊断方法•防治策略•公共卫生和社会控制•研究和发展方向目录01概述定义牛肝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寄生在牛的肝脏和胆管中。
症状病牛会出现消瘦、贫血、黄疸、消化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定义和症状传播媒介该病通过淡水螺和荸荠等中间宿主传播。
感染途径病牛排出的粪便中的虫卵污染水源和草场,被淡水螺和荸荠等中间宿主吞食后,会孵化出毛蚴,再侵入牛的肝脏和胆管中。
传播途径该病对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经济损失。
影响病牛会出现消瘦、贫血、黄疸、消化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危害影响和危害02病原学牛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呈扁平叶状,前端略凹,后端钝圆。
外观长度一般为10-28毫米,宽度一般为5-15毫米。
尺寸通常为淡红色或黄褐色。
颜色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
结构生物特征牛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成虫和囊蚴四个阶段。
生活史繁殖方式繁殖周期成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孵化后成为幼虫,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蜕皮,最终发育成为成虫。
牛肝片形吸虫的繁殖周期一般为3-4个月。
03生命周期和繁殖0201牛肝片形吸虫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摄入含有囊蚴的水或草料。
感染途径囊蚴在牛体内孵化成幼虫,幼虫通过血流到达肝脏,最终发育成为成虫。
传播方式牛、羊等反刍动物对牛肝片形吸虫病易感。
易感动物感染和传播机制03诊断方法临床诊断观察临床症状牛肝片形吸虫病会导致牛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体温升高等症状。
检查体征病牛会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腹水等症状。
实验室诊断粪便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的虫卵,如发现大量肝片吸虫的卵,则可确诊。
血液检查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提示可能存在肝片吸虫感染。
细菌性肝炎的肝脏肿大是急性炎症所致,伴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等症状。
与营养不良的鉴别营养不良的肝脏肿大是缓慢发生的,同时伴有肌肉萎缩和生长缓慢等症状。
肝片吸虫

防止牛、羊、骆驼感染囊蚴
不要在低洼、潮湿、多囊蚴的地方放牧; 保持牛羊的饮水卫生,用自来水、井水;
保持牛羊的饲草卫生,从流行区域运来的新
鲜牧草经爆晒后使用。
思考题
1、比较绵羊和牛肝片吸虫病的差别。 2、分析肝片吸虫成虫和童虫引起的肝片吸虫病 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差别。 3、圈养绵羊肝片吸虫的预防措施。
牛羊吸虫病
一、片形吸虫病
由片形属吸虫引起的吸虫病。
病原体:肝片吸虫 宿主:终末宿主:牛、羊等 中间宿主:锥实螺 寄生部位:肝脏和胆管中
危害:肝炎、肝硬化、胆管炎和消瘦
病原体形态(肝片吸虫)
生活史
流行病学 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
症状 诊断 治疗 预防
外形:扁平,呈叶片状,有头椎。 颜色:活时为棕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 大小:20-35×5-13mm。 吸盘:口、腹吸盘。 消化系统:口、咽、食道、分枝的肠管。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两个睾丸,纵列于 中部;一个卵巢呈鹿角状,位于腹吸盘后 卵模明显,位于体中央。子宫位于卵模;
时间:主要发生于夏末和秋季;
动物:多发于绵羊; 症状:患羊食欲大减或废绝,精神沉郁,可视粘膜 苍白,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显著降低,体温升高,
偶尔有腹泻,通常在出现症状后3-5 d内死亡。
慢性型
病因:由成虫引起; 时间:多发于冬、春季; 症状:患羊表现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 被毛粗乱,眼睑、颌下水肿,有时也发生胸、 腹下水肿。叩诊肝脏的浊音界扩大。后期,可 能卧地不起,终因恶病质而死亡。
丙硫咪唑(Albendazole, 抗蠕敏): 牛10mg/kg体重,羊15mg/kg体重,一次口服,
肝片吸虫病

NY/T 1950-2010片形吸虫病诊断技术规范
疫病名称:肝片吸虫病(肝蛭病)
疫病类型:□细菌□病毒□中毒
寄生虫□其他
病原: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
传播途径:消化道感染
易感动物:草食哺乳动物(牛、羊、马)
中间宿主:椎实螺
终末宿主:牛、羊、马、骆驼、猪、人
发育过程:粪便(虫卵)→毛蚴(水中)→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附着在植物或水中)→通过吃草或饮水而感染
治疗:
1硝氯酚:粉剂(牛3-4mg/kg,羊4-5mg/kg);针剂(牛0.5-1mg/kg,羊0.75-1mg/kg深部肌肉注射)适用于慢性病例,对童虫无效
2用丙硫咪唑(抗蠕敏)、三氯苯唑(肝蛭净)左旋咪哩、硫双二氯酚(别丁)、敌百虫、硝氯酚(蛭的净)等药物进行驱虫。
3溴酚磷(蛭得净):16mg/kg一次口服,用于治疗急性病例。
病理:
肝质、背膜炎症、出血、肿大;
实质内有红色虫道,虫道内有血块和幼小虫体;
虫体进入胆管,多时可阻塞胆管,致使肝脏呈暗绿色,并引起黄疸。
防治措施
预防:
1消灭中间宿生椎实螺,并尽量不到潮湿、低洼地带放牧,不饮死水。
2夏季实行轮牧,在一块牧场放牧时间不要超过1.5个月。
3定期驱虫,每年2-3次。粪便要堆积发酵后再使用,以杀死虫卵。
→进入肠腔→幼虫脱出→钻入肠壁→进入腹腔→到达肝脏→钻进胆管→成虫
发病季节:夏秋(夏季椎实螺大量繁殖)
发病高峰期:6-9月份
流行方式:地方性性流行(潮湿多水、沟壑较多)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临诊:
急性病例:表现迟钝,腹泻,肝
压痛,有时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精神沉郁,食欲不佳,可视黏膜极度苍白,黄疸,贫血。病畜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毛干易断,肋骨突出,眼睑、颌下、胸腹下部水肿。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2页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肝片吸虫
附着器官:口吸盘、腹吸盘 生殖器官:睾丸一对,卵巢一个 消化系统:口、咽、食道、肠 肠支有很多小分支,呈树枝状
第3页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肝片吸虫-成虫
第4页
奶奶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第5页
奶奶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第6页
虫卵特征为:长椭圆形,大小为(130~150) m×(63~90) m,黄褐色,有小盖,卵内 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不易看清。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7页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奶奶
第8页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肝片吸虫生殖系统第Fra bibliotek页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经口食入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17页
肝片吸虫与肝吸虫比较
肝片吸虫
肝吸虫
在终宿主体 内
从感染至成 虫产卵 成虫寿命
在小肠逸出幼虫、穿肠壁 入腹腔、钻肝被膜入肝脏
约需11周
• 在体内可存活
• 在十二指肠逸出 幼虫、经胆总管 抵达寄生部位肝 胆管
约需1个月
20~30年
保虫宿主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肝片形吸虫专题知识专家讲座
第16页
肝片吸虫与肝吸虫比较
肝片吸虫
肝吸虫
寄生部位 虫卵排出
肝胆管内 随胆汁入肠道
肝胆管内 随胆汁入肠道
卵在中间 宿主体内 中间宿主
感染阶段
胞蚴、两代雷蚴、尾蚴、在 毛蚴、胞蚴、一代雷蚴、尾蚴、
家畜寄生虫学 第五章 吸虫病

返回
华枝睾吸虫 发育史
华枝睾吸虫有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淡 水螺(纹沼螺、赤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 鱼和虾。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胆管或胆囊内,卵随粪便 排出,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体 消化道内孵化出毛蚴,经过胞蚴、雷蚴、和尾蚴 阶段。成熟的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如遇第二 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即钻入其肌肉内,形成 囊蚴。终末宿主是吞食了含囊蚴的生鱼虾(人、 猪、猫、狗)或未煮熟的鱼肉或虾(人)而感染。 终末宿主感染后一个月虫卵出现于粪便中。
慢性型的病畜表现有消化不良,发育迟缓, 往往成为侏儒牛。病牛食欲不振,下痢,粪 便含粘液、血液,甚至块状粘膜,有腥恶臭 和里急后重现象,甚至发生脱肛,肝硬化, 腹水。母牛往往有不妊或流产等现象。
血吸虫病患者
返回
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可初步诊断。 病原学诊断:毛蚴孵化法。 免疫学诊断:环卵沉淀法,间接血球凝集 实验和ELISA等。Βιβλιοθήκη 返回子宫卵模 卵巢
睾丸
卵黄腺 肠
抱雌沟
日本血吸虫 1.雌虫 2.雄虫
肠支
1 2
口吸盘
食道 腹吸盘 贮精囊
睾丸
雄虫前断
子宫 卵模 输卵管 卵巢
卵巢部分
线状,雌雄异体,雄虫腹侧形成抱雌沟,雌虫居 于其中,呈合抱状态; 腹吸盘大于口吸盘; 消化系统:口、食道、分支肠管和合并肠管; 雄性生殖器官:7枚睾丸,输精管,贮精囊,生 殖孔; 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输卵管,卵模,子宫; 子宫内含有50~300个虫卵。 虫卵无盖,内含毛蚴。
返回
本病主要流行于东亚诸国,如日本、朝 鲜、越南、老挝和中国等。国内分布极广, 除青海、西藏、甘肃和宁夏外,其余27个 省、市、区均有报道。 本病在我国流行的因素有: 1.宿主动物种类多 2.人畜粪便未经处理进入水域 3.中间宿主种类多、分布广 4.人和动物食生或半生的鱼虾
牛羊肝片吸虫病PPT课件

生活史
(1)穿过肠壁到腹腔,再由肝包膜进入肝脏, 再到肝胆管内寄生。这是移行的一条主要 途径。
(2)童虫钻入肠壁血管,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再到达肝胆管内寄生。
(3)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胆管寄生,成虫 所产的卵也是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肠道。
(羊黑疫)
三、流行病学
中间宿主:锥实螺 终末宿主:牛羊 地理分布:锥实螺在我国分布广,低洼、
(3)硝氯酚:高效、低毒的理想的抗牛羊 肝片吸虫病。
(4)丙硫咪唑(抗蠕敏):广谱抗虫药, 驱除片形吸虫成虫有良效。有一定致畸作用, 对怀孕母畜慎用。
(5)肝蛭净、蛭得净:对成虫幼虫有效。
沼泽地,地方性流行 发病季节:幼虫(夏秋);成虫(冬春) 囊蚴抵抗力:夏秋季在水中存活5个月
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芹等茎叶。
四、致病作用
幼虫:穿过肠壁到腹腔,不断破坏组织和摄取 组织为食,之后以肝细胞为食,形成虫道,引 起寄生性出血性肝炎,肝实质梗塞
成虫:吸食血液 、胆汁、细胞,致营养障碍 毒素作用:包括代谢毒和分泌毒
寄生肝片吸虫明显消瘦的牛
肝片吸虫侵入肝致出血性变化
肝切面,因其寄生于胆管,可引起胆管增生和 肝细胞变性坏死
六、诊 断
在春夏放牧后,在正常饲养 管理条件下慢性消瘦、贫血、 水肿、消化紊乱等症状结合 流行病学调查,可初步怀疑 本病。
粪便检查法:水洗沉淀法 剖检:肝胆管内发现大量虫体即可确诊
七、预 防
五、症 状
急性型:幼虫的移行引起,多见于夏秋 季,引起急性内出血死亡。
幼虫集中侵入可以引起腹膜炎和创伤性 肝炎
可出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退, 偶有腹泻现象,有时突然倒地。
慢性型:成虫引起,发生于冬春。虫体已经 寄居于胆管。
肝片形吸虫病的屠宰检疫及无害化处理

目录摘要 (1)前言 (2)1 肝片形吸虫病的特点 (3)1.1病原体 (3)1.1生活史 (3)1.2流行病学 (3)1.3主要症状 (4)1.4病理变化 (4)2 肝片形吸虫病的屠宰检疫 (4)2.1入厂检疫 (4)2.2宰前检疫 (4)2.3同步检疫 (5)2.4粪便检查 (5)2.5免疫学检查 (6)2.6检疫结果处理 (6)3 无害化处理 (6)3.1无害化处理注意事项 (6)3.2病害胴体的掩埋处理 (7)3.3病变部分的焚化处理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寄生于牛、羊等家畜的肝脏胆管中的寄生虫病。
又称为“肝蛭”。
主要为牛、羊等家畜感染,可感染人类。
给畜牧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可感染人类。
本文着重介绍按照屠宰检疫规程对肝片形吸虫的检疫及病害部分的无害化处理。
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该病的发生,以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远离病害。
关键词肝片形吸虫;屠宰;检疫;无害化处理寄生于牛的肝脏胆管中所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
又称为“肝蛭”。
主要为牛、羊等家畜感染,偶可感染人类,表现发热、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并有压痛、末梢血液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临床征象。
多流行于夏、秋季,常呈地方流行性,对幼畜危害严重。
本病可引起牛急性、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死亡率较高,给畜牧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本病遍及世界各地,牧区的家畜发病率较高,牛、山羊、绵羊、马、骆驼等易感染。
人因生吃带囊蚴的水生植物、含嚼水草或饮用含囊蚴的河水偶被感染,多为散发。
法国、英国、原苏联、古巴等国报道的病例较多。
据WHO1979年的资料记载,秘鲁某些村庄中15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达4.5~34%,马拉维个别地区的感染率为2.4%。
中国至1983年已报道数十例,分散于东北、内蒙古、山东、江西及两广等地。
羊肝片吸虫病是严重危害反刍动物的蠕虫病。
以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胆管炎,并伴有全身中毒现象与营养障碍等症状为主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免疫诊断
对急性期病人、 对急性期病人、胆道阻塞患者以及异位寄 生的病例,采用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生的病例,采用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ELISA、IHA和IF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 用ELISA、IHA和IF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 异性抗体均有较高的敏感性。 异性抗体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由于肝片形吸虫 与其他吸虫有较多的共同抗原成分, 与其他吸虫有较多的共同抗原成分,对其检出 的阳性结果应结合临床分析。 的阳性结果应结合临床分析。用纯化的肝片形 吸虫抗原和排泄分泌物抗原或提高被测血清的 稀释度均有助于提高免疫诊断的特异性。 稀释度均有助于提高免疫诊断的特异性。
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潜隐和慢性来自个病期。也有 少数为无症状带虫者。
1.急性期
发生在感染后2-12周不等,突发高热、 腹痛,并常伴有胀气、呕吐、腹泻或便秘、 肝肿大、贫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 高等表现。有些病人还可出现肺部和皮肤 变态反应症状。此期表现大约持续2~4周。
2.潜隐期
患者的急性症状减退或消失,在数月 或数年内无明显不适,或稍有胃肠道不 适症状,而病变在发展之中。
预防人体肝片形吸虫病的关键措施是卫生 宣传, 宣传,使居民认识到生食媒介植物和动物内 脏的潜在危害。 脏的潜在危害。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是硫酸 双二六酚(别丁)。其他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 双二六酚( 别丁) 哒唑。 哒唑。
第三节 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是一种寄生在牛、 肝片形吸虫是一种寄生在牛、羊和其 他哺乳类动物肝胆管内的常见寄生虫。 他哺乳类动物肝胆管内的常见寄生虫。 人类偶可感染, 人类偶可感染,导致片形吸虫病 (fascioliasis)。 fascioliasis)。
一、形态
成虫与虫卵在大小、形状、 成虫与虫卵在大小、形状、颜色等 方面与布氏姜片吸虫较为相似。 方面与布氏姜片吸虫较为相似。 成虫形态特征为:虫体个大,约 成虫形态特征为:虫体个大, 形态特征为 cm×(0.8~ cm, (2~5)cm×(0.8~1.3) cm,叶 虫体前端有明显突起, 形,虫体前端有明显突起,被称为 头锥。 头锥。
3.其他检查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均增多,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均增多, 尤其在急性期更明显; 尤其在急性期更明显;胆囊造影有时可发现 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B型超声波可显示不同程度肝 肿大,肝实质不均匀,肝胆管扩张, 肿大,肝实质不均匀,肝胆管扩张,胆囊壁 肥厚, 肥厚,有时可发现胆道内肝片形吸虫呈现 0.3-0.5cm圆形阴影 圆形阴影。 0.3-0.5cm圆形阴影。
肝片吸虫
附着器官:口吸盘、腹吸盘 生殖器官:睾丸一对,卵巢一个 消化系统:口、咽、食道、肠 肠支有很多小分支,呈树枝状
肝片吸虫-成虫 肝片吸虫-
奶奶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奶奶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虫卵特征为:长椭圆形,大小为(130~ 虫卵特征为:长椭圆形,大小为(130~150) (130 (63~ 黄褐色,有小盖, µm×(63~90) µm,黄褐色,有小盖,卵内充 满卵黄细胞和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不易看清。 满卵黄细胞和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不易看清。
四、诊断
1.病原诊断
粪检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检查以发现虫 卵为诊断依据。 虫体寄生较少者往往漏检, 卵为诊断依据 。 虫体寄生较少者往往漏检 , 而 且肝片形吸虫卵与姜片虫卵、 棘口吸虫卵近似, 且肝片形吸虫卵与姜片虫卵 、 棘口吸虫卵近似 , 亦可发生误诊。 亦可发生误诊。 临床上有不少病例是经外科剖腹探查或进行 胆管手术发现虫体而确诊的。 胆管手术发现虫体而确诊的。肝脏表面的白色 条索状隆起及胆管增粗现象, 条索状隆起及胆管增粗现象,提示有肝片形吸 虫寄生的可能。 虫寄生的可能。
在体内可存活12年 在体内可存活12年 12
20~30年 20~30年
保虫宿主
牛、羊等
猫、狗等
三、致病
肝片形吸虫的后尾蚴、童虫和成虫均可致病。 肝片形吸虫的后尾蚴、童虫和成虫均可致病。 后尾蚴和童虫经小肠、 后尾蚴和童虫经小肠、腹腔和肝内移行均造 成机械性损害和化学性刺激,肠壁可见出血灶, 成机械性损害和化学性刺激,肠壁可见出血灶, 肝组织可表现出广泛性的炎症(损伤性肝炎) 肝组织可表现出广泛性的炎症(损伤性肝炎),童 虫损伤血管可致肝实质梗塞。随着童虫成长, 虫损伤血管可致肝实质梗塞。随着童虫成长,损 害更加明显而广泛。可出现纤维蛋白性腹膜炎。 害更加明显而广泛。可出现纤维蛋白性腹膜炎
成虫寄生期的主要病变是胆管上皮的增生。 虫体的吸盘和皮棘等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可致胆 管壁炎症性改变,并易并发细菌感染,表现为胆 管炎。肝片性吸虫产生的大量脯氨酸在胆汁中积 聚,也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的重要原因。肝片形 吸虫感染较轻时胆管呈局限性增大,而重感染者 胆管的各分支均有管壁增厚。虫体阻塞胆管、胆 汁淤积,造成管控扩张。
五、流行与防治
在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002 ~0.171%, 0.002% %,散 在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002%~0.171%,散 发于15个省市,其中以甘肃省的感染率为最高。 发于15个省市,其中以甘肃省的感染率为最高。 15个省市 估计全国感染人数为12 12万 估计全国感染人数为12万。人可因生吃水生植物 如水芹) (如水芹)或喝生水或生食或半生食含肝片形吸虫 童虫的牛、羊内脏(如肝)而获得感染。 童虫的牛、羊内脏(如肝)而获得感染。
奶奶
肝片吸虫生殖系统
肝片吸虫虫卵
肝片吸虫胞蚴、 肝片吸虫胞蚴、雷蚴
肝片吸虫尾蚴及囊蚴
二、生活史
扃卷螺
肝片形吸虫的媒介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虫卵随胆汁入肠道 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入水后,在适宜温度下毛蚴孵出, 虫卵入水后,在适宜温度下毛蚴孵出,钻入中间宿主 椎实螺体内, 椎实螺体内,在椎实螺体内经过一代胞蚴及两代雷蚴的 发育繁殖后,逸出的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发育繁殖后,逸出的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小肠上段逸出幼虫, 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小肠上段逸出幼虫,幼虫 穿过肠壁入腹腔,钻破肝被膜入肝脏进入肝胆管。 穿过肠壁入腹腔,钻破肝被膜入肝脏进入肝胆管。 从感染囊蚴到粪便排出虫卵约需11周,整个生活史的 从感染囊蚴到粪便排出虫卵约需11周 11 完成约5个月时间。成虫在体内可存活12 12年 完成约5个月时间。成虫在体内可存活12年。
肝片吸虫与肝吸虫的比较
肝片吸虫 在小肠逸出幼虫、 在小肠逸出幼虫、穿肠壁 入腹腔、钻肝被膜入肝脏 入腹腔、钻肝被膜入肝脏 肝吸虫 在十二指肠逸出幼虫、 在十二指肠逸出幼虫、经胆总 逸出幼虫 管到达寄生部位肝胆管
在终宿主体 内
从感染至成 虫产卵 成虫寿命
约需11周 约需11周 11
约需1 约需1个月
肝片吸虫与肝吸虫的比较
肝片吸虫 肝吸虫 肝胆管内 肝胆管内 随胆汁入肠道 随胆汁入肠道
寄生部位 虫卵排出 卵在中间 宿主体内 中间宿主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肝胆管内 肝胆管内 随胆汁入肠道 随胆汁入肠道
胞蚴、两代雷蚴、尾蚴、在 毛蚴、胞蚴、一代雷蚴、尾蚴、 胞蚴、两代雷蚴、尾蚴、 毛蚴、胞蚴、一代雷蚴、尾蚴、 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囊蚴。 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囊蚴。 椎实螺 水生媒介植物 囊蚴 经口食入 纹沼螺 淡水鱼 囊蚴 经口食入
3.慢性期
主要有乏力、右上腹疼痛或胆绞痛、恶 心、厌食脂肪食物、贫血、黄疸和肝肿 大等表现。 此外,成虫所致胆管损伤可引起胆管广泛 出血的并发症,这也是贫血的主要原因。
4.异位损害(又称肝外肝片形吸虫病) 异位损害(又称肝外肝片形吸虫病)
童虫在腹腔中移行时, 童虫在腹腔中移行时,可穿人或随血流到达 眼眶以及皮下等处。 肺、胃、脑、眼眶以及皮下等处。常在手术后始 获确诊。在有生食牛、羊肝习惯的地方, 获确诊。在有生食牛、羊肝习惯的地方,虫体寄 生在咽部,可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虫病。 生在咽部,可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