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

合集下载

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
24
2.免疫诊断
对急性期病人、胆道阻塞患者以及异位寄 生的病例,采用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用ELISA、IHA和IF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 特异性抗体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由于肝片形吸 虫与其他吸虫有较多的共同抗原成分,对其检 出的阳性结果应结合临床分析。用纯化的肝片 形吸虫抗原和排泄分泌物抗原或提高被测血清 的稀释度均有助于提高免疫诊断的特异性。
感染阶段
胞蚴、两代雷蚴、尾蚴、在 毛蚴、胞蚴、一代雷蚴、尾蚴、
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囊蚴。
椎实螺 水生媒介植物
囊蚴
纹沼螺 淡水鱼
囊蚴
感染方式 经口食入
经口食入
17
肝片吸虫与肝吸虫的比较
肝片吸虫
肝吸虫
在终宿主体 在小肠逸出幼虫、穿肠壁 在十二指肠逸出幼虫、经胆总

入腹腔、钻肝被膜入肝脏 管到达寄生部位肝胆管
19
成虫寄生期的主要病变是胆管上皮的增生。 虫体的吸盘和皮棘等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可致胆 管壁炎症性改变,并易并发细菌感染,表现为胆 管炎。肝片性吸虫产生的大量脯氨酸在胆汁中积 聚,也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的重要原因。肝片形 吸虫感染较轻时胆管呈局限性增大,而重感染者 胆管的各分支均有管壁增厚。虫体阻塞胆管、胆 汁淤积,造成管控扩张。
20
临床表现
可分为急性、潜隐和慢性3个病期。也有 少数为无症状带虫者。
1.急性期
发生在感染后2-12周不等,突发高热、 腹痛,并常伴有胀气、呕吐、腹泻或便秘、 肝肿大、贫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 高等表现。有些病人还可出现肺部和皮肤 变态反应症状。此期表现大约持续2~4周。
21
2.潜隐期
患者的急性症状减退或消失,在数月 或数年内无明显不适,或稍有胃肠道不 适症状,而病变在发展之中。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综合防治措施1. 引言1.1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定义肉牛肝片吸虫病,又称牛肝片吸虫病,是由牛肝片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这种病是由牛肝片吸虫的幼虫或成虫寄生在牛的肝脏内,引起牛肝组织的损坏和炎症。

牛肝片吸虫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全世界的寄生虫,其中以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感染率较高。

牛肝片吸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食用被感染的牛肝组织,特别是未经充分煮熟的生牛肝。

感染者通常在食用被感染牛肝后出现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在重症病例中,可能出现肝脏损伤和黄疸等严重并发症。

肉牛肝片吸虫病给人类和牛类的健康带来了一定威胁。

及早认识和了解肉牛肝片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肉牛肝片吸虫病的发病率,保障人类和牛类健康。

1.2 研究目的肉牛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摄入感染的生食牛肝片等方式传播给人类。

本文旨在探讨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实验室检查方法、防治措施建议、预防措施推荐以及治疗方法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分析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包括感染人群的特点、传播途径、季节性变化等,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2. 探讨肉牛肝片吸虫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评估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3. 提出针对肉牛肝片吸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环境卫生管理、个人卫生习惯培养、药物治疗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4. 推荐肉牛肝片吸虫病的预防措施,包括生食禁忌、良好的烹饪习惯、定期体检等,帮助公众筑起健康防线;5. 探讨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2. 正文2.1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肉牛肝片吸虫病是由肉牛肝片吸虫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牛肝片传播给人类。

这种寄生虫可在人体内寄生,引起肝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肉牛肝片吸虫病在一些地区呈现出较高的流行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

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
检测方法
NY/T 1950-2010片形吸虫病诊断技术规范
疫病名称:肝片吸虫病(肝蛭病)
疫病类型:□细菌□病毒□中毒
寄生虫□其他
病原: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
传播途径:消化道感染
易感动物:草食哺乳动物(牛、羊、马)
中间宿主:椎实螺
终末宿主:牛、羊、马、骆驼、猪、人
发育过程:粪便(虫卵)→毛蚴(水中)→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附着在植物或水中)→通过吃草或饮水而感染
治疗:
1硝氯酚:粉剂(牛3-4mg/kg,羊4-5mg/kg);针剂(牛0.5-1mg/kg,羊0.75-1mg/kg深部肌肉注射)适用于慢性病例,对童虫无效
2用丙硫咪唑(抗蠕敏)、三氯苯唑(肝蛭净)左旋咪哩、硫双二氯酚(别丁)、敌百虫、硝氯酚(蛭的净)等药物进行驱虫。
3溴酚磷(蛭得净):16mg/kg一次口服,用于治疗急性病例。
病理:
肝质、背膜炎症、出血、肿大;
实质内有红色虫道,虫道内有血块和幼小虫体;
虫体进入胆管,多时可阻塞胆管,致使肝脏呈暗绿色,并引起黄疸。
防治措施
预防:
1消灭中间宿生椎实螺,并尽量不到潮湿、低洼地带放牧,不饮死水。
2夏季实行轮牧,在一块牧场放牧时间不要超过1.5个月。
3定期驱虫,每年2-3次。粪便要堆积发酵后再使用,以杀死虫卵。
→进入肠腔→幼虫脱出→钻入肠壁→进入腹腔→到达肝脏→钻进胆管→成虫
发病季节:夏秋(夏季椎实螺大量繁殖)
发病高峰期:6-9月份
流行方式:地方性性流行(潮湿多水、沟壑较多)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临诊:
急性病例:表现迟钝,腹泻,肝
压痛,有时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精神沉郁,食欲不佳,可视黏膜极度苍白,黄疸,贫血。病畜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毛干易断,肋骨突出,眼睑、颌下、胸腹下部水肿。

家畜寄生虫学 第五章 吸虫病

家畜寄生虫学 第五章 吸虫病

返回
华枝睾吸虫 发育史
华枝睾吸虫有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淡 水螺(纹沼螺、赤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 鱼和虾。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胆管或胆囊内,卵随粪便 排出,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体 消化道内孵化出毛蚴,经过胞蚴、雷蚴、和尾蚴 阶段。成熟的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如遇第二 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即钻入其肌肉内,形成 囊蚴。终末宿主是吞食了含囊蚴的生鱼虾(人、 猪、猫、狗)或未煮熟的鱼肉或虾(人)而感染。 终末宿主感染后一个月虫卵出现于粪便中。
慢性型的病畜表现有消化不良,发育迟缓, 往往成为侏儒牛。病牛食欲不振,下痢,粪 便含粘液、血液,甚至块状粘膜,有腥恶臭 和里急后重现象,甚至发生脱肛,肝硬化, 腹水。母牛往往有不妊或流产等现象。
血吸虫病患者
返回
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可初步诊断。 病原学诊断:毛蚴孵化法。 免疫学诊断:环卵沉淀法,间接血球凝集 实验和ELISA等。Βιβλιοθήκη 返回子宫卵模 卵巢
睾丸
卵黄腺 肠
抱雌沟
日本血吸虫 1.雌虫 2.雄虫
肠支
1 2
口吸盘
食道 腹吸盘 贮精囊
睾丸
雄虫前断
子宫 卵模 输卵管 卵巢
卵巢部分
线状,雌雄异体,雄虫腹侧形成抱雌沟,雌虫居 于其中,呈合抱状态; 腹吸盘大于口吸盘; 消化系统:口、食道、分支肠管和合并肠管; 雄性生殖器官:7枚睾丸,输精管,贮精囊,生 殖孔; 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输卵管,卵模,子宫; 子宫内含有50~300个虫卵。 虫卵无盖,内含毛蚴。
返回
本病主要流行于东亚诸国,如日本、朝 鲜、越南、老挝和中国等。国内分布极广, 除青海、西藏、甘肃和宁夏外,其余27个 省、市、区均有报道。 本病在我国流行的因素有: 1.宿主动物种类多 2.人畜粪便未经处理进入水域 3.中间宿主种类多、分布广 4.人和动物食生或半生的鱼虾

肝片吸虫和姜片吸虫的临床诊治

肝片吸虫和姜片吸虫的临床诊治
传播途径
肝片吸虫和姜片吸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感染。人或动物因食入含有囊蚴的水 生植物或未煮熟的肉类而感染。此外,水源污染和不良卫生习惯也是导致感染的 重要因素。
03
肝片吸虫和姜片吸虫的临床表 现
肝片吸虫的临床表现
01
02
03
轻度感染
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轻 度乏力、食欲减退等。
中度感染
出现肝区不适、疼痛、黄 疸等症状,肝功能异常。
重度感染
表现为高热、寒战、肝肿 大、压痛等症状,严重者 可导致肝硬化、腹水等并 发症。
姜片吸虫的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
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 腹痛、腹泻等。
中度感染
出现腹痛、腹泻、恶心、 呕吐等症状,伴有低热。
重度感染
表现为高热、寒战、腹痛 、腹泻、粘液血便等症状 ,严重者可导致肠梗阻、 肠穿孔等并发症。
寄生部位
主要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人类感染较为罕见。
生活习性
成虫在胆管内产卵,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卵孵化出毛蚴 ,侵入中间宿主螺蛳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逸出螺体,在水草上形成囊蚴。终宿主牛、羊 等吞食含有囊蚴的水草而感染。
姜片吸虫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结构
姜片吸虫成虫呈肉红色,肥厚宽大,像切下的生姜片,体表有纤毛。
达唑等药物,同时可辅以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入研究肝片吸虫和姜寄生机制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 作用,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研发新型诊断技术
探索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发掘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寻找更有效的抗寄生虫药物,同时探索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型治 疗手段的可能性。

肝片吸虫

肝片吸虫

南方终年放牧,每年可进行3次驱虫。
对驱虫后的粪便进行处理。
精选课件
27
消灭中间宿主淡水螺
利用食螺鸭子等生物消灭淡水螺;
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牧场,填平无用水洼;
化学灭螺(常用),如用五氯酚钠、氯硝柳胺、 茶子饼、生石灰、硫酸铜等。二是药物杀灭椎实螺,即用5
%硫酸铜溶液(最好再加入10%粗制盐酸),按每平方米喷洒5000ml, 或选用氯化钾,按每平方米喷洒20-25g,每年喷洒l-2次。处理好粪便 及病原感染物,病羊的羊粪应收集起来泥封发酵;病羊肝脏和肠内容物 应深埋或烧毁。
精选课件
28
防止牛、羊、骆驼感染囊蚴
不要在低洼、潮湿、多囊蚴的地方放牧; 保持牛羊的饮水卫生,用自来水、井水;
保持牛羊的饲草卫生,从流行区域运来的新鲜
牧草经爆晒后使用。
精选课件
29
思考题
1、比较绵羊和牛肝片吸虫病的差别。 2、分析肝片吸虫成虫和童虫引起的肝片吸虫病
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差别。 3、圈养绵羊肝片吸虫的预防措施。
精选课件
5
虫卵较大,133-157×74-91 μm。 长卵圆形,黄色或黄褐色,前端较窄, 后端较钝。卵盖不明显。
精选课件
6
发育期为105-160天
A:毛蚴 B:胞蚴
C:雷蚴
D:尾蚴
E:囊蚴 F:小肠
移行 G:肝脏
精选课件
7
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科的淡水螺,在我国最常见的为小土窝螺, 还有截口土窝螺、斯氏萝卜螺、耳萝卜螺和青海萝卜螺。 椎实螺科主要分布于潮湿区域,全国广泛分布。
精选课件
25
碘硝晴酚(Nitroxynil): 牛10mg/kg体重、羊15mg/kg体重,皮下注射; 或牛20mg/kg体重、羊30mg/kg体重,口服。 对成虫和童虫有效,休药期:肉、乳1个月。

一起羊肝片吸虫病临床症状与诊治

一起羊肝片吸虫病临床症状与诊治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44 ·2021.230 引言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在羊体内引发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病,羊一旦受到寄生虫的危害,常会引发急慢性的肝炎或者胆管炎,同时还会伴随全身性的中毒和营养障碍,影响羊的发育和健康,严重的会引发大量羊死亡。

羊受到肝片吸虫危害后,初期不会表现出特征性的症状,但随着肝脏胆管中寄生虫的数量显著增加,个体不断增大,会与羊争夺营养物质,造成营养不良。

重视肝片吸虫病的针对性防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对预防和防控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中的传流行有很大帮助,同时对推动整个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 病例分析2020年5月下旬,在中小规模的农牧民养殖户中出现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过程较快,发病羊的数量逐逐渐增多。

患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逐渐下降,并出现严重的腹泻现象,眼睑、下颌不会出现炎性水肿,身体逐渐消瘦。

初期养殖户只是认为气候发生突变引发这种应激刺激没有提高重视程度,随后患病羊的临床症状逐渐加重,且患病羊的数量显著增加。

养殖户在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没有效果后,才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站,发病2周后兽医到达养殖场,对病情作出调查和诊断。

该养殖户采用放牧养殖管理模式,在羊爆发流行该种疾病前,一直在一个新的放牧场地放牧,地势低洼,存在很多死水,且放牧场地中也存在很多淡水螺,羊接触淡水螺的几率较高。

根据实际的发病情况和养殖场的养殖条件,初步判定为某种寄生虫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随后将病死羊进行解剖,能发现胆管和脏器表面存在大量的寄生虫,发现寄生虫活动中存在的瘢痕组织。

随后进行饱和食盐水沉淀法检查出寄生虫虫卵,同时将寄生虫成虫处死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根据寄生虫图谱判定为肝片吸虫病。

确诊病情后,立即为养殖户制定针对性的驱虫措施,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患病羊的数量显著增加。

2 临床症状兽医通过与养殖户进行认真细致的沟通交流,发现作者简介:秦儒(1984-),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本科,从事动物疾病治疗方面工作。

吸虫病(片形吸虫)ok

吸虫病(片形吸虫)ok

(2)三氯苯唑(Triclabendazole、Fasinex商品名肝蛭净)
对肝片形吸虫一周龄童虫均有效,剂量为牛 12mg ,羊 10mg/kg体重,灌服。
(3)溴酚磷(商品名蛭得净)
对肝片吸虫童虫及成虫均有效,剂量为12mg/kg体重,一 次口服;
-14-
防 治
• 1、定期驱虫
(4)双乙酰胺苯氧醚 (Diamphenethide,Coriban联苯酚噻,商
病原形态
• 大片形吸虫体型较大,
大小25~75mm × 5~12mm,虫体两侧 缘较平行,肩不明显, 后端钝圆 。
大片吸虫 1.虫体 2.虫卵
-4-
• 虫卵为椭圆形,黄褐色,窄端有不明显的
卵盖,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卵胚细胞, 大小为107~158μm × 70~100μm。
片形吸虫虫卵
-5-
肝 片 吸 虫 构 造 模 式 图
生殖系统: 雄性——睾丸 雌性——卵巢,卵模, 子宫,卵黄腺
肝片吸虫构造模式图
-8-
生活史
中间宿主
1. 小土蜗 2. 椭圆萝卜螺
-9-
生活史
肝片吸虫生活史
-10-
诊断要点
• 1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与中间宿主 —淡水螺密切相关,多发于低洼地,湖 泽草滩,沼泽地带,干旱年份流行轻,多雨年份流行重,夏季为主 要感染季节。
-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诊断要点
• 3. 实验室检查
生前诊断常采用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也可采用皮 内变态反应,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 学诊断方法。
-12-
诊断要点
• 4 .病理性剖检特点
急性病例肝脏肿大,质软,包膜有纤维素沉积, 有2~5mm长的暗红色虫道,虫道有凝固的血液和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病原感染物,病羊的羊粪应收集起来泥封发酵;病羊肝脏和肠内容物 应深埋或烧毁。
防止牛、羊、骆驼感染囊蚴
不要在低洼、潮湿、多囊蚴的地方放牧; 保持牛羊的饮水卫生,用自来水、井水;
保持牛羊的饲草卫生,从流行区域运来的新
鲜牧草经爆晒后使用。
思考题
1、比较绵羊和牛肝片吸虫病的差别。 2、分析肝片吸虫成虫和童虫引起的肝片吸虫病 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差别。 3、圈养绵羊肝片吸虫的预防措施。
牛羊吸虫病
一、片形吸虫病
由片形属吸虫引起的吸虫病。
病原体:肝片吸虫 宿主:终末宿主:牛、羊等 中间宿主:锥实螺 寄生部位:肝脏和胆管中
危害:肝炎、肝硬化、胆管炎和消瘦
病原体形态(肝片吸虫)
生活史
流行病学 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
症状 诊断 治疗 预防
外形:扁平,呈叶片状,有头椎。 颜色:活时为棕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 大小:20-35×5-13mm。 吸盘:口、腹吸盘。 消化系统:口、咽、食道、分枝的肠管。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两个睾丸,纵列于 中部;一个卵巢呈鹿角状,位于腹吸盘后 卵模明显,位于体中央。子宫位于卵模;
时间:主要发生于夏末和秋季;
动物:多发于绵羊; 症状:患羊食欲大减或废绝,精神沉郁,可视粘膜 苍白,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显著降低,体温升高,
偶尔有腹泻,通常在出现症状后3-5 d内死亡。
慢性型
病因:由成虫引起; 时间:多发于冬、春季; 症状:患羊表现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 被毛粗乱,眼睑、颌下水肿,有时也发生胸、 腹下水肿。叩诊肝脏的浊音界扩大。后期,可 能卧地不起,终因恶病质而死亡。
丙硫咪唑(Albendazole, 抗蠕敏): 牛10mg/kg体重,羊15mg/kg体重,一次口服,
对成虫有良效。
溴酚磷(蛭得净): 牛12mg/kg体重,羊16mg/kg体重,一次口服, 对成虫和童虫有效。
三氯苯哒唑(Trichobendazole, 肝蛭净):
牛10mg/kg体重、羊12mg/kg体重,口服。
肝片吸虫
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
童虫移行引起纤维素沉积、急性肝炎和内出血。造 成急性死亡。 成虫机械刺激胆管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引起
慢性胆管炎、慢性肝炎和贫血。
成虫吸血引起营养障碍、贫血和消瘦。
症状
与虫体寄生的数量和动物种类有关; 牛寄生250条成虫,羊50条成虫时,就会表 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幼畜敏感;对绵羊 危害最大,可造成大批死亡。
消灭中间宿主淡水螺
利用食螺鸭子等生物消灭淡水螺; 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牧场,填平无用水洼; 化学灭螺(常用),如用五氯酚钠、氯硝柳胺、 茶子饼、生石灰、硫酸铜等。二是药物杀灭椎实螺,即用5
%硫酸铜溶液(最好再加入10%粗制盐酸),按每平方米喷洒5000ml,
或选用氯化钾,按每平方米喷洒20-25g,每年喷洒l-2次。处理好粪便
对成虫和童虫有效。休药期:肉14d,乳10d。
碘硝晴酚(Nitroxynil): 牛10mg/kg体重、羊15mg/kg体重,皮下注射;
或牛20mg/kg体重、羊30mg/kg体重,口服。
对成虫和童虫有效,休药期:肉、乳1个月。
预防
预防性定期驱虫 急性病例,可在夏、秋季选用肝蛭净等 药物进行驱虫。 慢性病例,北方驱虫2次/年(即冬末初 春和秋末冬初)。 南方终年放牧,每年可进行3次驱虫。 对驱虫后的粪便进行处理。
牛的症状多取慢性经过。成年牛的症状 一般不明显,犊牛的症状明显。除出现羊的 症状以外,往往表现前胃驰缓、腹泻,周期 性瘤胃鼓胀。严重感染者亦可引起死亡。
临床症状 粪 检 诊断
流 行 病 学


治疗
硝氯酚(Bayer 9015):只对成虫有效。
粉剂:牛3-4mg/kg体重,羊4-5mg/kg体重,一次口服。 针剂:牛0.5-1.0mg/kg体重,羊0.75-1.0mg/kg体重, 深部肌肉注射。
颜色:新鲜时为白色,后
变为灰褐色;
形状:近似圆形,直径
0.25mm;
致病力:具有感染性,短 时间感染2000个以上导致 急性病症,感染200-500个 可引起慢性病。
流行病学
分布:肝片吸虫广泛分布于全国;
宿主:羊、牛、鹿、骆驼和人。 多发季节:久旱多雨的温暖季节。 易感地带:长时间在潮湿地带放牧。 免疫力:绵羊对再感染抵抗力弱,牛 被感染后可产生较强免疫力
虫卵较大,133-157×74-91 μm。 长卵圆形,黄色或黄褐色,前端较窄, 后端较钝。卵盖不明显。
发育期为105-160天
A:毛蚴 B:胞蚴 C:雷蚴
D:尾蚴
E:囊蚴 F:小肠 移行 G:肝脏
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科的淡水螺,在我国最常见的为小土窝螺, 还有截口土窝螺、斯氏萝卜螺、耳萝卜螺和青海萝卜螺。 椎实螺科主要分布于潮湿区域,全国广泛分布。
移行过程:囊蚴被终末宿主吞吃,在十二指肠脱 囊变为童虫,童虫经以下三条途径进入肝脏: (1)穿过肠壁到腹腔,再由肝包膜进入肝脏,再到 肝胆管内寄生。这是移行的一条主要途径。 (2)童虫钻入肠壁血管,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到 达肝胆管内寄生。 (3)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胆管寄生,成虫所产的 卵也是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肠道。 • 从囊蚴进入终末宿主体内到发育为成虫,需3-4 个月。成虫在动物体内可存活3-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