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
中医治则名词解释

中医治则名词解释
中医治则是指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治疗原则。
治则是医生根据病情和病因,确定用药和治疗方法的基本准则。
中医治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诊、脉象等信息,确定疾病的辩证,并据此开展治疗。
2. 因证施治:中医治疗注重因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整体的调理,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专科施治:中医治疗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症,采用不同的中药或针灸等治疗方法。
中医治则强调根据不同的专科知识和技能,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法。
4. 扶正祛邪:中医治则注重扶正祛邪的原则。
即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代谢功能,消除病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调整阴阳平衡:中医治疗强调阴阳平衡的调整。
认为疾病产生是因为阴阳失衡,因此治疗的重点是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调整阴阳平衡,恢复机体的健康状态。
总的来说,中医治则是中医学理论中基于辨证施治、因证施治、
专科施治、扶正祛邪和调整阴阳平衡等原则,确定治疗方法的准则。
【中医】中医全科名词解释【上】

【中医】中医全科名词解释【上】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5.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9.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症:即症状。
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12.证:又称证候。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13.病:又称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14.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同病异治。
15.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异病同治。
16.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7.气化: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气化。
18.气机:即气的运动。
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19.阴阳:同一事物内部或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20.阴气: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的气,称为阴气。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附出处)

1. 法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2. 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施行适合自身的修身养性之法3. 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为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与法度4. 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形,形体。
神,指精神。
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5. 不知持满《素问?上古天真论》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6. 不时御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7. 发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推陈出新8. 蕃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繁茂秀美9. 容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称为容平。
10. 闭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生机潜伏,阳气内藏11. 苛疾《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重病12. 内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人体内在的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格拒13. 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14. 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由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证。
15. 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事物变化的根源16. 神明之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藏聚之所。
17.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亦生18. 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胸膈胀满19. 清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之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卫气;清阳实四肢之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20. 浊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阴出下窍之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浊阴走五脏之浊阴,是指精血津液;浊阴归六腑之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及其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21.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物饮食气厚,作用纯阳,使人的元气衰减,药物饮食气薄,作用温和,使人的元气壮盛22. 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肢厥冷,为阳虚阴盛之象23. 七损八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从“以通其道”论《黄帝内经》不寐的病机与治则

从“以通其道”论《黄帝内经》不寐的病机与治则杨佳澎【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5)004【总页数】2页(P9,14)【关键词】以通其道;黄帝内经;不寐;治则【作者】杨佳澎【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不寐,《内经》中称为“目不暝”、“不得卧”、“不得眠”,《难经》中称为“不寐”[1],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对于其疗法,《黄帝内经》认为,治疗不寐的精髓是保障营卫之气运行的通畅。
《灵枢·邪客》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采用补虚泻实法疏通经络,调补阴阳,通利其循行之道,以安其神。
1 《黄帝内经》论不寐的病机《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灵枢·大惑论第八十》云:“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对其病机的概述,《黄帝内经》则认为实际就是卫气行于阳而不得入于阴,继而导致阳气盛,阴气虚[2]。
人体阴阳的消长平衡依赖于自然界的四时节气,阴胜于阳则寐,阳胜于阴则寤。
某些病因使阴阳、营卫之气不能顺利转化,就会导致失眠症的发生[3]。
2 不寐的治则2.1 养阴制阳,以通心之道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思虑劳神,暗耗心血,气血亏虚,心阴不振。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神不安,则生不寐。
”若心为邪扰,神不守舍或心阴血不足,神无所藏均可致失眠[4]。
《景岳全书·不寐》:“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如若心神被外邪所扰,心火内动,心神不宁,心之气血则败,神君不安其位,统摄无权,生化无序。
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引起心阳偏亢,出现夜寐异常[5],即心肾不交,治疗以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为主。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全书分为两部分,即《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创始人,是本书的提倡者和主要人物。
2. 内经:指本书的内容以及集中体现的中医学理论。
3. 病机:中医学概念之一,指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4. 脏腑: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部的器官及其功能系统。
5. 经络: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通道,与脏腑相连。
6. 气: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为阴阳两种性质。
7. 血:中医学中的重要物质,与气一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营养和能量的载体。
8. 阴阳: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9. 理论:指《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中医学的哲学和科学理论体系。
10. 脉诊: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人体的
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11.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
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2. 药物: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草药或其他天然物
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13. 养生:指通过调节饮食、作息、锻炼等方式,增强身体免疫力,防病治病的方法。
总体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对于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对其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了解。
中医学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况、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外的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
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
中医学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
因此,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病证,病因不同,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证,病因不同,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疠气:又称疫气、毒气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一气一病的特点。
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精气:也称之为“精”,精气是肉眼无法看到的极精极微的精粹物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偏盛:盛,即亢奋,过盛之意。
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
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于亢奋,此时的病理状态以邪气盛,正气未伤为特征,临床将此类证候称之为实证。
阴盛即为寒实证,阳盛即为热实证。
阴阳偏衰:衰,即低落,不足之意。
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
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此时的病理状态以正气虚弱为特征,临床也将此类证候称之为虚证。
阴衰即阴虚,指机体阴液不足,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虚热之象,素称“阴虚则内热;阳衰,即阳虚,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出现虚寒之象,素称“阳虚则外寒”阴阳互损: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理变化。
阴阳之间本来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一方亏虚或功能减退,不能资助另一方或促进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衰或功能减退。
黄帝内经大题

内经复习题1.如何理解“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药食气味的纯阳之性;少火,药食气味的温和之性。
药食气味峻烈者为壮火之品,非阳气大亏者不用,否则易耗伤人体正气,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品能平和的温补人体正气,即“少火之气壮”。
2.为什么阳胜病则“能冬不能夏”,而阴胜病则“能夏不能冬”?阳胜病即体内阳气过盛,会出现“身热,腠理闭,汗不出而热”的症状。
而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对疾病产生了更大的压力,冬天阳气最弱,对疾病压力小,预后较好,所以阳胜病也“能冬不能夏”;阴胜病即体内阴气过盛,会出现“身常凊,数慄而寒”的症状,冬天阳气最弱,阴气最盛,对疾病压力最大,预后不良;而夏天阴气最弱,预后最佳,故“能夏不能冬”。
3.五脏阴阳的命名及依据膈上属阳,膈下属阴,故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
心属火,其气通于夏,故心为阳中之太阳;肺属金,其气通于秋,故为阳中之少阴;肾属水,其气通于冬,故为阴中之太阴;肝属木,其气通于春,故为阴中之少阳;脾属土,应于长夏,故为阴中之至阴。
4.何为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及其功能奇恒之腑:是一类脏腑器官的总称,由于其包含的脏器不同于一般脏腑,故称“奇恒”,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藏精气。
传化之腑:传导化物之腑。
功能:传送和变化水谷,并接受、排泄五脏功能活动产生的浊气。
5.何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论述)无,即勿。
意为:失血的病人勿再发汗,暴汗伤津的病人勿再耗血,这是根据血与营卫之气异名同类提出的治疗原则。
生理上二者关系密切,汗为津液所化,血由营气所生,均来源于水谷精微,津液又是血液重要成分。
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出汗太多伤津,化血无源而血少;失血之人必伤津液,汗出无源而少汗。
6.如何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简答)上焦宣发敷布水谷精气如雾露那样弥漫灌溉至全身,主要是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中焦有腐熟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
所谓“中焦如沤”,指脾胃对饮食物的腐熟笑话、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中焦是气血化生之源;下焦的功能为将胃传下的谷食经小肠分别清浊,清者即水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浊者即糟粕归入大肠排出体外,概括为“下焦如渎”。
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重点资料名词解释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遵循。
2、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3、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4、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5、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闲清静。
虚无,心无杂念。
6、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
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至,充盛、发挥作用。
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8、疹疟:疟疾的总称。
15、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
9、气门:指汗孔。
8、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9、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10、从阴引阳:针刺阴分,可引阳分之邪。
11、从阳引阴:针刺阳分,可引阳分之邪。
10、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12、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3、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
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14、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5、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1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1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1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19、谿谷:指肌体肌肉之间相接的缝隙或凹陷处即肌肉之间会合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汇总
治则
定义: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未病
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因人制宜:
定义: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正治法(逆治法)
定义: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
反治法(从治法)
定义:针对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用正治法发生格拒的情况,采用与表面症状性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亦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与常规相反的方法。
调理阴阳(调整阴阳)
定义:利用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性能、情志的属性、针灸补泻的作用等,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治疗原则。
内治法
定义:通过给病人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的各类治法的统称。
治病求本
定义:针对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原则。
同病异治
定义: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的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定义: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
定义:针对寒性的病证应使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寒因寒用
定义:针对真热假寒证应采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虚者补其母
定义: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虚证应采用补益“生我”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解表法
定义:用发汗、宣肺的方药祛除肌表之邪,治疗表证的治法。
古称汉法。
急则治标
定义: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
情况下,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异病同治
定义:表现不同的疾病,由于发病机理相同,采取相同治法的治疗原则。
祛邪扶正
定义: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用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
定义:针对热性的病证应使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热因热用
定义:针对真寒假热证应采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实者泻其子
定义: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实证应采用攻泻“我生”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
定义:用性味辛温,具有疏风散寒作用的方药治疗风寒表证的治法。
缓则治本
定义: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在病势缓和、病情缓慢的情况下,针对本病的病机治疗或采取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因时制宜
定义:虑到时令气候寒热燥湿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扶正固本
定义: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虚者补之(虚则补之)
定义:针对虚弱性的病证采用补益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塞因塞用
定义:针对正气虚损所致闭塞不通病证应采用补益、固涩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治法
定义:以治疗原则为指导,针对不同病证采用的具体治疗方法与手段。
辛凉解表(疏风散热)
定义:用性味辛凉,具有疏风散热作用的方药,治疗风热表证的治法。
标本兼治
定义:针对病证出现的标本并重的情况,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因地制宜
定义:考虑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攻补兼施
定义: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祛邪又培补,即攻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实者泻之(实则泻之)
定义:针对性质属实的病证采用攻泻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通因通用
定义:针对因邪实所致呕泻崩漏等病证应采用通利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食疗
定义:用具有药理作用的食物治疗疾病的方法。
解肌清热
定义:用具有清热作用的方药治疗热毒蕴结肌肤证、气分证等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