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思考题整理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及复习思考题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重点思考20题

思考题1、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生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发生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
生长属阳;收藏属阴。
春夏属阳,故养生养长;秋冬属阴,故养收养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2、如何理解“魄门为五脏使”?魄通粕。
魄门:指肛门,肛门排出糟粕,故名曰魄门。
使:役使。
指肛门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调节,(心神的主宰,肝气的调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魄门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五脏六腑气机的升降。
病理:如当魄门失常时表现为大便秘结或泄泻。
3、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1)足阳明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为脏腑精气供给的泉源,若阳明旺则气血充,五脏六腑得养,肢体功能正常,而痿证自愈(2)阳明为冲脉之海,多气多血之经,有润养宗筋的作用,而宗筋有束骨利关节之功,人体的骨节筋脉依赖阳明化生的气血以濡养,才能运动自如。
(3)若阳明虚,则诸经气血不足,宗筋失养而驰纵为痿,相反则痿证可愈。
(4)此“独取”只是着重的意思。
4、脾不主时是什么含义?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
脾主四时每季季末的十八天,因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中土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
一年四季中,任何脏腑组织器官在任何时令中,都离不开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滋养。
5、怎样理解“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说明咳嗽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
从病因而言:皮毛受邪,从其合入肺,寒饮入胃,从肺脉注肺,与肺胃相关。
从病机而言:①肺的关系:邪伤于肺,使肺失宣降而病咳。
②胃的关系: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胡胃弱则化源不足,脏腑失养,抗病力弱易感外邪而病咳。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为饮,上逆于肺而发咳嗽。
胃属土,为万物所归,且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故胃独自受邪或接受五脏六腑内传聚于胃的邪气,均可循经脉上传于肺而为咳。
黄帝内经思考题01

名词解释1.煎厥: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亢阳无制所致阳气上逆晕厥的病症。
2.薄厥: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病症。
薄:通“暴”,突然。
3.汗出偏沮:意为应汗出而半身无汗。
沮:阻止。
4.间者并行:病症轻浅者,标本兼治。
间:病轻。
5.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故称之。
罢,音义同疲。
6.封藏之本:比喻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7.魄门:指肛门,肛门排出糟粕,故名曰魄门。
魄通粕。
8.去菀陈莝:除去郁久的恶血。
陈莝,即莝陈。
此句去、莝同义,即除去。
菀通郁。
此句菀、陈同义,指恶血。
9.开鬼门:鬼门,即汗孔。
指发汗的治疗方法。
10.洁净府:净府,即膀胱。
指利小便的治疗方法。
11.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的经脉。
12.着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13.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
躄,两腿行动不便。
14.掉眩:肢体搐动震摇,头止旋晕。
掉,摇也,此指肢体动摇,如肌肉痉挛、震颤之类症状。
15肠覃:病名,生于肠部,形如地菌。
16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经,大便。
溲,小便。
17.尻以代踵:尻:尾底部。
踵,足后跟。
谓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尾骶部)代之。
18.宗筋:狭义指男子的前阴。
广义指众筋,泛指全身之筋膜。
19.甚者独行:病症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本,或治标,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
20.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多症状。
转,转侧;反,角弓反张;戾,身体屈曲。
21.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运用补益固涩的方药治疗正虚所致的胀满不畅病症,运用通利泻下的方药治疗结实下利病证。
22.阳道实,阴道虚:指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
23.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
24.痛痹: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25.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黄帝内经练习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篇:黄帝内经练习题及答案黄帝内经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阴在内,();阳在外,()。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冲脉盛,(),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实则()。
4、怒则气逆,甚则()及飧泄,故()。
5、肝者,(),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
6、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实则()。
7、恐则精却,却则(),闭则气还,还则(),故气不行矣。
8、心者,(),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
9、《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则复,多食则(),此其禁也。
10、形不足者,温之(),精不足者,补之()。
11、《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病为本,(),标本不得,(),此之谓也。
12、《素问·举痛论》曰:惊则(),神无所归,(),故气乱矣。
13、《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之官,()出焉。
14、《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故精自生,()骨肉相保,()。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浊气在上,则生()。
二、单选题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A、《白氏内经》B、《汉书·艺文志》C、《史记》D、《针灸甲乙经》E、《脉经》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A、基 B、本C、楯D、根E、标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阳气致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净D、阴气固守于内E、传精神、服天气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A 脉 B 脑 C 魄门 D 髓 E 女子胞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及复习思考题

《黄帝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那么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那么喘喝,静那么多言,体假设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那么养神,柔那么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那么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那么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假设春无秋,假设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那么泄,薄那么通。
气薄那么发泄,厚那么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思考题、习题

61、痹病的病因、病机如何?病因:1、风寒湿邪所伤,是致痹的主要原因。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同时阐明:痹病属外感病范畴;外邪致病的相兼性,致痹之邪是诸邪杂合的“复合致病因子”;2、同时,参照本篇“五脏痹”、“六腑痹”,以及《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病内因。
病机:1、五体内合五脏,外应于四时,在不同季节感受风寒湿致痹之邪,就会在不同部位发生相关的痹病。
如张志聪所言“皮肉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
五脏之气,合于四时五行,故各以其时而受病,同气相感也”。
2、五脏痹:(1)体痹病久不愈之因;(2)各脏在所应季节重新感受风寒湿邪;(3)五脏阴精先伤,是痹传五脏的内在病理基础;(4)营卫失和。
3、六腑痹:(1)饮食不洁/节,是引发六腑痹的内在基础;(2)营卫失调亦是六腑痹形成的内在原因之一。
62、行痹、痛痹、着痹的辨证要点。
行痹: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痛痹: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着痹: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
63、痹病发生与营卫之气的关系如何?有何临床意义?1、关系:营卫之气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和调与五脏”,“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是五脏六腑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营卫失和必使五脏六腑功能障碍,成为风寒湿内传脏腑的条件之一。
2、意义:治疗痹症当注重调和、顾护营卫,桂枝汤系列。
64、如何正确理解“治痿独取阳明”?突出强调脾胃在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机理有三:1、“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生气血津液化生之源;2、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筋者,皆属于节”,阳明盛,气血充,诸筋得以濡养,则关节滑利,运动自如;3、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
65、《素问.痿论》提出痿症的治疗原则有哪些?1、“治痿独取阳明”;2、辨证论治:“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当辨虚实;3、因时制宜:“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皇帝内经论述题

强调整体观念,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的整体观,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是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所以当外界条件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变化时,就会使人得病。从这一整体观的前提,中医学才提出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
(2) 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 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 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 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6.四气调神大论中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阐明了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由于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生长之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具体言之,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从【情志、饮食、起居】观点出发,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以顺应阳气的生长收藏为本,注重修养心性,要有恬淡之性,饮食起居要效法天地、顺应四时。“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论述春夏秋冬四时养生之法,人们广泛应用于实际中,在指导正确养生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黄帝内经思考题整理

《黄帝内经》概论复习思考题1、《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2、《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如何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4、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5、试述《内经》理论的现代价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飧泄、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背诵:“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3. 理解:(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复习思考题1.词解:(1)藏象(2)封藏之本(3)罢极之本2.列表归纳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3.理解:(1)如何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2)试比较本篇与《灵兰秘典论》所论内容的异同。
素问·五脏别论复习思考题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3.为什么说“气口独为五脏主”?4.解释:(1)魄门亦为五脏使;(2)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3)气口素问·太阴阳明论复习思考题一、词解:1.阳道实,阴道虚2.阴阳异位3.四肢不用4.肠5.飧泄二、背诵:1.“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
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
三、理解:1.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2.“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4.“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灵枢·本神复习思考题1.背诵:“故生之来…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熟读:“肝藏血…谨而调之也”一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概论
复习思考题
1、《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2、《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如何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4、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5、试述《内经》理论的现代价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飧泄、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
”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
3. 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复习思考题
1.词解:(1)藏象(2)封藏之本(3)罢极之本
2.列表归纳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
3.理解:
(1)如何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试比较本篇与《灵兰秘典论》所论内容的异同。
素问·五脏别论
复习思考题
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3.为什么说“气口独为五脏主”?
4.解释:(1)魄门亦为五脏使;(2)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3)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
复习思考题
一、词解:1.阳道实,阴道虚2.阴阳异位3.四肢不用4.肠5.飧泄
二、背诵:
1.“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
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
三、理解:
1.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
2.“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
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
4.“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灵枢·本神
复习思考题
1.背诵:“故生之来…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熟读:“肝藏血…谨而调之也”一段。
2.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试述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试述情志致病的机理、症状及一般规律。
5.试述五脏虚实的病候及治疗原则。
6.解释:(1)本于神;(2)经溲不利;(3)胸盈仰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
生气通天、四维相代、煎厥、薄厥、偏枯、足生大丁、肠澼
2、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
“凡阴阳之要—发为痿厥。
”
3.理解:
(1)试述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如何理解阴精和阳气的关系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含义?
(3)怎样理解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及其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病机、掉眩、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暴注下迫、瞀瘛。
2、背诵:病机十九条。
3、理解:
(1)分析病机十九条?
(2)何谓正治法、反治法?举例说明?
(3)怎样理解“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有何意义?
素问·热论
思考练习题]
1.为什么称外感热病为“热病”,又称其为“伤寒”?
2.为什么“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且“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3.说明热病的病机、伤寒六经传变的规律和病候.
4.热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如何理解?
5.遗热和复病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6.如何区别暑病与温病?治暑的大法是什么?
素问·评热病论
[小结]
1.本篇所论阴阳交、风厥、劳风、风水四种病证,均有发热症状(或恶风振寒),且病因均与感受外邪有关,虽与《热论》所言热病有不同之处,但仍属广义热病范畴,故合为一篇,并命名为“评热病论”.
2.“阴阳交”病机说明了邪正盛衰消长对外感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在辨证论治上有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关于阴精与邪热的消长关系的论述,对温病学说影响尤大.
3.篇中所言“风水”证,是肾风误治后变证,与后世据《金匮要略》所言,指身体面目浮肿而兼骨节疼痛、恶风脉浮的“风水”证不同.后世所言“风水”,病状颇似《内经》之“肾风”,而本篇所言之“风水”,则颇类《金匮要略》之“正水”证,须注意区别.
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映了中医发病学的鲜明观点,为后世所常引用者.
[思考练习题]
1、“阴阳交”的病因、病机及预后如何?
2、说明热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其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3、说明风厥、劳风的病候、病机和治法.
素问·咳论
小结
一,本篇是系统论述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的专篇。
二,本篇认为咳嗽虽主于肺,但与五脏六腑亦皆有关,其中尤以肺与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对于咳嗽的病因,本篇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进行认识。
并且提出“外内合邪”这一重要的发病学概念。
四、从对五脏咳和六腑咳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咳嗽的大致病程转归。
同时体现了脏腑辨证的特色,为后世脏腑辨证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五、在治疗上提出了具有分经论治思想的针刺治咳原则,这不但对后世治疗咳嗽有所启发,而且对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也有重大指导意义。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2.“聚于胃,关于肺”说明什么问题?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3.解释:(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2)聚于胃,关于肺.
素问·举痛论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形成痛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2.如何理解“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
3.试述九气致病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论治则治法部分
[复习思考题]
1、词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决之。
2、试述本文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特点。
《素问•汤液醪醴论》
小结
1.本篇着重讨论了机体“神机”和疗效之间的关系。
认为治病之所以不能取得效果,都是因为“精坏神去”,因而治疗措施不能发挥作用所致,这种现象就叫“神不使”,体现了《内经》“治病重神”的思想,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本篇确立了治水肿的原则和基本大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1.词解:汤液醪醴、形弊血尽、病为本,工为标、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缪刺、巨气。
2.背诵:“其有不从毫毛而生……巨气乃平。
”
3.理解:
(1) 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试述神机对治疗的重要意义。
(2) 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何谓“标本不得”,有何危害?
(3)《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述水肿病的病机及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六节素问·痹论(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痹证基本病机及临床意义。
【掌握】行、痛、著痹的具体病机及证候特点。
【了解】五脏痹、六腑痹、五体痹的病机,了解其病候及预后。
【了解】营卫之气与痹证的病机关系。
【熟悉】痹证各种兼症的机理和痹证的针刺治疗法则。
【背诵】(1)“风寒湿三气杂至……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2)“荣者,水谷之精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教学内容
1、痹证的病因病机和行、痛、著三痹。
2、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的病机、病候及预后。
3、痹证的针治大法。
4、营卫气的生理特点、功能及其与痹证的关系。
5、痹证各种兼证的病机。
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
2、讨论
第七节素问·痿论(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五脏使人痿”及五体痿的病因、病机、病候。
【掌握】“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了解】各类痿证的症状及辨证要点。
【熟悉】痿证的针刺治疗法则。
【背诵】(1)“五脏使人痿……著则生痿躄也。
”
(2)“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故足痿不用也。
”
教学内容
1、“五脏使人痿”及五体痿的病因、病机、病候。
2、痿证的五脏辨证要领。
3、“治痿独取阳明”及痿证的针刺治疗大法。
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
2、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