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联题复习知识讲解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对联试题类型与解析

的主题、对象、时间以及氛
围等内容。
规范性,即符合对联在字
02 数、词性、结构和平仄上
的基本要求。
03
关联性,上下联在内容上
的相对、相反或顺承关系。
一、混乱词语排序型
【题型示例】下面两组词句分别出自南京莫愁湖棋楼和陶行
知先生题晓庄学校对联,请把它们组合成正确的上下联,然
后把正确排序填在相应横线处。
【参考答案】A③①⑤②④。B③①⑥;⑤②④。
二、联句分组配对型
【题型示例】请把下面八句话分别组成相应的四副对联,然 后按上下联顺序分别填写字母。
A.蜀中献策三分鼎 C.古洞云深气吞南海 E.楼头欲觅题诗处 G.江上犹闻裂帛声
B.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D.龙跃九霄云腾致雨 F.宇内驰名五岳尊 H.香山霞蔚春满西湖
【解题要领】此题是“仿照上例”进行的一道仿写题,而仿 写的实质是对联。答题时首先要分清对联的类别,如婚联、 寿联或名胜联等,本题则是“激励警醒自己”的哲理警句类— —座右铭。其次,要围绕拟写的话题“治学”或“修身”。最 后要注意试题后的相关要求,而“不论平仄”则是对题目难 度的一种放低处理。
【参考答案】①卧薪尝胆英雄志;悬梁剌股学子心。②山高 自有行人路;水深不乏破浪舟。
7.双关法: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 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8.用数法: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面对高考频频出 现的对联试题, 大家需要注意明 确以下几点
【参考答案】雄文冠世倾海洒江。
四、根据文字自拟型
【题型示例】座右铭是写在座位旁边,意在激励警醒自己的 话。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求学期间曾写下这样的座右铭:贵有 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请你 仿照上例,以“治学”或“修身”为话题,写一则座右铭。
高考试题对联及分析答案

高考试题对联及分析答案第一节:高考试题对联分析高考对联是指在高考试题中,以对联的形式出现的题目。
通常情况下,高考试题对联采用韵文形式,每句包含一个或多个列表,意义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呼应、互相照应。
对联试题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定比例,其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文化素养以及审题能力。
对联试题的形式多样,如下所示:1. 「总仿庐山大瀑布,两两对复求全对。
」「连宝瓶高出双珠,一一分论显真珠。
」2. 「若说妖魔不斗气,还看人心律正。
」「既然英雄爱荷包,又有美女陪同。
」3. 「欲寻千年秀木,别创佳句。
」「暮雪如虹、恰似青瓦白银。
」以上仅为对联试题的例子,实际的试题在格式和题目句式上可能会有所差异。
通过对联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于高考试题对联的形式,逐步得到答案。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讨论对联的前后句,分析其语义、结构和逻辑关系。
第二节:对联前句分析对联的前句承载了开题的任务,它往往通过精炼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地提出问题或提示答案的关键信息。
对于这一部分的分析,考生需要结合题目要求和自己对于对联前句所表达意义的理解,分析其含义和功能。
第三节:对联后句分析对联的后句是对对联的回应或补充,通过对前句的呼应或解答,进一步深化或拓展问题的思路。
在对对联后句进行分析时,考生需要注意与前句的关联性,以及后句的推理逻辑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第四节:对联整体分析在对对联试题进行综合分析时,考生需要对前句和后句的关联性和整体意义进行梳理和解读。
同时,还可以考虑对对联进行逆向推理,从后句逆推前句,或者从整体意义出发,对对联进行进一步的联想和探索。
第五节:高考试题对联答案分析高考试题对联的答案往往需要通过对对联的分析来推断得出。
在进行答案分析时,考生可以根据对联的意义和解题思路,结合前后句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推测可能的答案。
同时,也可以参考题目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常识,进一步确定答案。
综上所述,高考试题对联是一种独特的题型,通过对对联的分析,考生可以准确理解试题的意义和答题思路,从而帮助他们准确作答。
高考中的对联知识点

高考中的对联知识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人民在春节和其他重要场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由两句意义相对应的诗句组成,字数相等或相差不过三个字。
“上联”指的是对子的前半部分,“下联”指的是对子的后半部分,“横批”则是对联的顶部,通常起到点题或总结的作用。
在高考中,对联常常出现在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和作文题目中,考察学生对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的理解,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中的对联知识点。
首先,对联的构成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一般来说,上下联之间要求意义相对应,形成对比或对应关系,如“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还有一些对联是通过音形义的相关性来构成,如“西游的美景,回程的车声”;另外,对联中的“横批”也要求与上下联的主题相对应,起到概括或点题的作用。
一对好的对联要求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精妙的意境,以及对双方关系的理解。
因此,在高考中,学生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对联的意义并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正确的答题或写作。
其次,对联的艺术特色也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对联的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对联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具体形式,需要运用词语、修辞手法等等来展示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创作能力。
在高考中,对联常常作为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可以通过对联的创作来展示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需要能够准确把握对联的寓意和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另外,对联的应用也是高考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在考试中,对联常常出现在阅读理解和作文题目中,用于考察学生对于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理解,以及运用对联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够准确选取或创作对联,恰当地运用在作文中,从而达到对文章主题的点题或总结的效果。
在高考中,对联的应用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义,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此外,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美学追求。
2022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指导:如何解答对联题

2022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指导:如何解答对联题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民间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别称。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谐调,是由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所决定,文人巧妙搭配组合而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而对联与书法的巧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既然是中华文化象征,高考语文试题就不会让对联缺席。
拟写、选择、配对、组合对联可以看作是句式仿写、句式变换或句子排序等题型的又一新形式,因为拟写、选择、配对、组合既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修辞知识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使考生在拟写对联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深入而广泛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因此可以说,拟写、选择、配对、组合对联的题目是一类以综合知识考查为重点并侧重能力考查的典型试题。
解答这类题目,必须掌握相应的对联仿写技巧,一般来说,下面三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仿写要点。
1. 拆分组合,善于联想。
先把题干中给出的一联拆成几个短语,通过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给每个短语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短语连缀成句。
2. 分析立意,选准词语。
一副对联,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或深思历史,或剖析现实,都有明确的倾向,在拟写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现。
3. 运用积累,灵活化用。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灵活运用平日积累的天文、地理、时令等知识,以及成语熟语、诗文名句、历史典故等来拟写对联,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体,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
以上三种技巧是从总体上谈仿写的,解答题目时,还要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下面就从五个方面分述之。
[1][字数相等]虽说对联的篇幅可长可短,但上下联的字数相等。
如果字数不等,那就对不起来,联不起来。
高考语文拟写对联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拟写对联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意义相对。
1.2 对联的特点:1.2.2 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意义相互关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1.2.3 节奏鲜明:对联的朗读节奏明显,符合汉语的语音规律。
1.2.4 修辞巧妙:对联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夸张等。
第二章:对联的分类与样式2.1 对联的分类:2.1.1 春联: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2.1.2 寿联:为庆祝生日或祝寿而写的对联,表达祝福长寿之意。
2.1.3 挽联:用于悼念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和敬意。
2.1.4 婚联:为婚礼而写的对联,寓意美满姻缘。
2.1.5 行业联:特定行业或场合使用的对联,体现行业特点。
2.2 对联的样式:2.2.1 横批:对联的横幅,通常悬挂在门框上方。
2.2.2 竖批:对联的竖幅,挂在墙壁上。
2.2.3 扇面:将对联写在扇面上,具有艺术和实用价值。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与技巧3.1 对联的创作方法:3.1.1 依题创作:根据题目要求,拟写对联。
3.1.2 自主创作: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悟,自由创作对联。
3.2 对联的创作技巧:3.2.1 抓住主题:明确对联的主题,使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
3.2.2 巧妙对仗:运用对仗手法,使上下联词语对应工整。
3.2.3 注重意境:追求对联的意境美,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3.2.4 运用修辞: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与评价4.1 对联的鉴赏:4.1.1 结构美:对称、工整的结构形式。
4.1.2 内容美:富有内涵、寓意深刻的词句。
4.1.3 语言美:优美、简洁、富有韵律的语言。
4.1.4 创意美:独特的构思和创意。
4.2 对联的评价:4.2.1 评价标准:主题明确、结构工整、对仗严谨、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4.2.2 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专家评审、群众投票等。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对联 课件

5.下列是一网友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所写的对联,但顺序已被打乱 ,请你根据对联知识,将它们重新组合成一副完整的对联,并抄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 四海 种子 香入梦 稻花 重如山 一枚
用于哀悼死者)、赠联(用于颂扬或劝勉他人)、行业联(用于不同行业 贴于大门或店内)、自勉联(用于自我勉励)、言志联(用于道出志向)等 。
赏析对联
①形式: 主要从“词性相对”(修辞)角度入手分析。 ②内容: 一看对联的内容。对联是写风景、人物、节日,还是历史、传说 等。 二看对联所抒发的感情。 先确定感情色彩,是褒扬,是贬斥,是歌颂,还是批评。 然后确定表达方式,是叙述,是描写,是议论,还是抒情。 分析其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如春联 表达了人们迎新春的喜悦和快乐之情,表达人们对春天的渴望和感 谢,以及祈求来年长久幸福的思想。
八字对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内容相关。
下 联
对联经典
上 联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第一个字“有” 对“无”,尾字“大(dà)”第四声属“仄 声”,“刚(gāng)”第一声属“平声”, 符合“仄起平落”。
对联常识题
1.同学们准备给大庸古城十景之“状元坊”“文昌阁”分别配上对联,正确的一项 是( )
【对联三】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 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
(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
A.对联一“劈开”“割断”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气势。
B.对联二构思巧妙,一语双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民族气节。
C.对联三“敢让”“任凭”凸显了两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高三对联知识点

高三对联知识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形式美,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高三阶段作为学生走向考场战场的重要时期,对联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应试题材。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对联知识点,帮助大家在应对考试时更加游刃有余。
一、知识点之对仗1. 对仗音韵:对对联的要求之一是对仗的音韵,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的韵律。
例如:鸟宿池边树,人归月下楼。
2. 对仗意境:对联的上下联应该在意境上相对呼应,形成对比或补充。
例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两情牵,爱意满心间。
二、知识点之短小精悍1. 简洁扼要:高三对联应尽量避免冗长,言简意赅,表达要点。
例如:命运异,才华舒。
2. 去繁就简:对联不宜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和叠词,应尽量简洁清晰。
例如: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三、知识点之文化融合1. 历史典故:对联中融入历史典故,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增强了对联的文化内涵。
例如:国士无双,才子佳人。
2. 成语典故:对联中巧妙地使用成语典故,既能提升对联的艺术水准,又能增加对联的知名度。
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知识点之时代感1. 热点关键词:对联中加入一些时下热门的关键词,能够增添对联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例如:人工智能,科技进步。
2. 社会热议:对联中反映社会热门话题,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增加对联的亲和力。
例如:公平正义,人人有责。
五、知识点之创新发展1. 接龙对联:通过接龙的方式将多个对联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例如:春风送暖,花香满园,乐在其中。
2. 反串对联:对联中使用寓意相反的词语,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例如:冰雪消融,火热情深。
以上是关于高三对联知识点的介绍,希望对大家在应对考试时有所帮助。
在学习对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仗、短小精悍、文化融合、时代感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相信大家能够在对联创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加油!。
2022高考对联知识点

2022高考对联知识点高考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高考中的一道考题。
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对联前一句,用寓意相对的语句来填写后一句,使得对联意义完整,形式美观。
以下是2022高考对联的一些常见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1. 广告文化类知识点在广告文化类高考对联中,对联的内容多与广告创意、营销策略及语言表达等相关。
考生需了解广告行业的基本背景知识,掌握广告创作技巧和常用手法。
例如,在一道高考对联题目中,对联可能是:“春风拂面笑语盈盈”,考生需要填写的后一句可能是:“产品销售声名远扬”。
通过填写后一句,考生需要表达的是在春风拂面的温暖气息中,产品的销售量不断攀升,声誉远近闻名。
2. 文学艺术类知识点文学艺术类高考对联常以诗词、文言文等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对相关文学知识有一定了解。
这包括古代文学名篇、常用修辞手法及典故等。
例如,对联前一句可以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考生需要填写的后一句可能是:“月华皎洁地伴诗香”。
通过填写后一句,考生需要表达的是在秋水倒映之中,月光清洁而明亮,与诗香相伴,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3. 历史文化类知识点历史文化类高考对联常与历史事件、古代典故等相关。
考生需熟悉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思想以及著名人物等内容。
例如,对联前一句可能是:“鹰击长空振九州”,考生需要填写的后一句可能是:“龙潜深渊藏英雄”。
通过填写后一句,考生需要表达的是鹰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中,震动九州;而龙则隐藏在深渊之中,培养英雄,暗含中国历史中英雄传说的意象。
4. 社会热点类知识点社会热点类高考对联与时政、社会问题等紧密相关。
考生需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对时事动态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填写后一句。
例如,对联前一句可能是:“山河破碎大势成”,考生需要填写的后一句可能是:“杯盘狼藉人心热”。
通过填写后一句,考生需要表达的是,在山河破碎的大势之下,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的情感却更加热烈。
总之,2022年高考对联的考点涵盖了广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热点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革命尚未成功 ;
同志仍需努力 。
对联要求:种类内容要相关
• 老师:嫩松 • 甲生:老柏 • 乙生:干爹 乙生:老师,你怎么不打“老伯”, 而打干爹呀?
4、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 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
•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
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和
风吹 柳
绿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细 雨润 花 红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 词性相当
➢ 种类相当
拳打南山猛虎 天风海新日
脚踢北海蛟龙
名
动
方 位
名
形
名
名
词
孙行者
名动虚
祖冲之 (胡适之)
地雪山旧月 千南庆枝月 山北贺头白
对 联
容 仄法 要 要要 相 相一
同 或 相
组数 要要 相相
的 要
关 调致 ; ;;
对 ;
同等 ;;
求
对联的写作方法:
(1)联想法 A、相似联想 由花朵想到美人 B、相反联想 “旧习” “新 风”“大”“小”
C、相关联想 一代园丁乐 九州桃李香
三 海 九 1,相似联想 门 京 华 迎 奥 运
一 江 两 岸 世 博 靓 申 城
• 上联:墨。 下联:泉。
• 昆明大观园大观楼 清.孙髯翁180字
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 袁世凯千古;
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 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 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美事满神州
分析: “春晖盈大地”, “科学能致富”从句式
上来说都是“二一二”式,内容上来讲是表达新春
喜庆的气氛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分别对出下联。
备考指津
对联张贴时要按 照传统的习惯,上 联在右,下联在左, 左右以面对欣赏着 为分别。
对联的特点:
1、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这是对句形的要求,这样 才能整齐、对称、平衡,给人以视觉美感。
• 上联:墨。 下联:泉。
• 昆明大观园大观楼 清.孙髯翁180字
对联禁忌:
1、忌“合掌”。 即上下联意思相同。
2、忌“同字”。 上下联中不可有相同的字。
对联规则
•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内容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重字现。
六 五四 、 、、
三 、
二一 、、
写
上 上上 词 上 上 作
下 下下 联 联联 内 平句
性 要 相
下下 联联 词字
对联的起源
• 张贴桃符:秦汉以前, 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 桃符的古老风俗。
神
郁
荼
垒
•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 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 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尉
秦
迟
琼
恭
第一副对联: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对联常识
对联又称楹联、联句、对句等,俗称 对子。
对联是竖写竖贴的,在中间的上方, 往往配有横额,横额又称横批或横披, 概括对联的立意(虚额)或指明地点场 所(实额)。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它的量词为 “副”,不能用“首”或“条”称呼。一副 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无字数规定,但要求 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就是词句的对偶。它的要求是字数 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是指平 声和仄声。一般情况下,上联尾字为仄声, 下联尾字为平声。以此判断上下联。
下联 上联
万西恭花风
水东喜丛清
3、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 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 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 补充的作用。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上联末句尾字用仄, 下联末句尾字用平。 • 平:阴平、阳平 仄:上声、去声 (入声) •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要求:仄起平收
• 古代对联讲究仄起平收。(上仄下平) • 古代习惯从右边读起,所以面对大门,
左边的为下联,右边的为上联。
• 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准,上联末字为 “仄声”,即“三、四声”,下联末字为 “一、二声”。
1.忌“同字” 2.忌“合掌”
1、注意思想性 2、注意针对性 3、注意文学性
4、字音讲平仄 “二用”
5、内容讲相关 1、运用联想
2、化用诗句和成语
点击高考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
下联。4分(全国卷二)
第一题:春晖盈大地
科学能致富
瑞气满乾坤 温情洒人间 喜气入家门 捷报映长空
勤劳可兴家 教育可兴邦 勤劳可聚财
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 袁世凯千古;
对联要求:仄起平收
• 古代对联讲究仄起平收。(上仄下平) • 古代习惯从右边读起,所以面对大门,
左边的为下联,右边的为上联。
• 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准,上联末字为 “仄声”,即“三、四声”,下联末字为 “一、二声”。
喝茶,茶壶里没茶叶,怎能算茶 下棋,棋盘上无棋子,也可下棋
(2)化用法:也就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言 或者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
如: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
小结对联知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讲” “二忌” “三注意”
1、字数讲相等 2、词性讲相同 3、结构讲相应
两
八
千
百
年
里
赤
洞
1,相似联想 壁
庭
览
凭
黄
岳
鹤
阳
风
壮
流
阔
牛俯 首
2,相反联想 甘 为 孺 子
指横 眉 冷 对 千 夫
舞美 人
2,相反联想 帐 下 犹 歌
生壮 士 军 前 半 死
3
发 散
联
黄 朝 鹤 游
想楼
黑夜 龙渡 江
三
千
发
朋
军
散 联 想
四 友
万 马
朝
夜
游
渡
黄
黑
鹤
龙
楼
江
喝茶 ,茶壶里没茶叶 下 棋 ,棋盘上无棋子
对联与高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清华入学考试 的国文试卷中就已出现。 要求:按照对联的格式,答出下联。
上联: 孙行者 下联:胡适之 (周祖谟 )
祖冲之 (标准答案)
对联的特点:
1、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这是对句形的要求,这样 才能整齐、对称、平衡,给人以视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