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源承载力评价综述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与管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与管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与管理在当今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长远利益,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与有效管理显得至关重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区域范围内,在维持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的前提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这包括对人口数量、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支撑能力。

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自然资源方面,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土地资源的评估要考虑土地的质量、面积、用途以及可开发利用程度。

水资源则需要关注水量、水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及开发利用状况。

矿产资源要评估其种类、储量、品位以及开采条件。

森林资源要考虑森林的面积、蓄积量、覆盖率以及生态功能。

其次是环境因素,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大气环境的评估包括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浓度、酸雨发生频率等。

水环境要关注水体的污染程度、自净能力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土壤环境则需要了解土壤的肥力、污染状况以及土地的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

此外,生态系统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等都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湿地的生态功能对于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蓄水防洪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评估方法上,目前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种。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专家经验、实地调研等方式,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大致的判断和描述。

定量计算则运用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较为精确的评估结果。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

然而,评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基于评估结果进行有效的管理。

管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能源转型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传统能源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源转型不仅是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挑战的重要途径,也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已经开始了能源转型的探索和实践。

一些国家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能源转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如能源技术的匮乏、能源市场的不完善、政策执行存在差距等。

对能源转型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能源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效应,可以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能源转型的顺利进行。

1.2 研究意义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加剧,能源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深入研究能源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为各国提供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方向,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技术创新的推动。

能源转型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讨能源转型的意义,对于探索新型经济增长路径、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意义】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能源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总结各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实践经验,评估能源转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探讨影响能源转型的因素。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旨在揭示能源转型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探讨未来能源转型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2. 正文2.1 能源转型的概念和意义能源转型是指从传统的高碳能源向清洁、可再生能源转变的过程,旨在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化石能源承载力评价综述

化石能源承载力评价综述
Ke ywo r d s :Fo s s i l Ene r gy ;Ca r r yi n g Ca pac i t y Ev a l ua t i on
化石能源承 载力评价综述 冰
李 莉 ,雷涯邻 ,李 宪海
中 国地 质 大 学 ( 北 京 ) ,北 京 1 0 0 0 8 3

面 对能 源 资源 约 束趋 紧 ,生 态环 境退 化 的趋 势 ,必须 把生态 文 明建 设放在 突 出地 位 ,从 源头 上扭 转生 态环 境
恶化,为人民创造 良 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希望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
也是 能源消 费大 国。 随着 国民经济 的快 速增长 和 人 民生 活水 平 的稳 步提升 , 我 国 能源消 费量 也呈 现快 速增 长 。 化 石 能源尤 其是 煤炭 的开 采利用 排放 出了大量 S Oz 、氮氧 化物 和粉 尘等 ,对 生态 环境造 成 了严重 的破坏 。进
入 新 的发展 时期 ,能源行 业走 出一 条资源 节约 、生 态环 保 的可持 续发 展道路 迫在 眉 睫 。党 的十 八 大也提 出,
M ana ge me nt S c i e nc e and Re s e ar c h
Ma r c h 2 0 1 4 , Vo l u me 3 , I s s u e 1 , P P . 1 6 — 2 2
Ev a l u a t i o n o n Ca r r y i n g Ca p a c i t y o f Fo s s i l
# E m a i l : l e i y a l i n  ̄} c u g b . e d u . C l பைடு நூலகம்
Abs t r a c t

当今世界能源现状与发展综述

当今世界能源现状与发展综述

当今世界能源现状与发展综述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能源挑战,包括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可持
续发展等问题。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全球环境下,各国纷纷致力于探索和开
发新的能源技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全球各国纷纷制定并推动实施能源转型计划,以减少对化石燃
料的依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例如,欧洲各国已经设定了较为严格的温
室气体减排目标,并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也在近年来
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开发,预计到2030年将在总能源消费中增
加15%的可再生能源比例。

此外,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也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

能源储存技
术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降低电网对传统发电设
施的依赖。

目前,各国正在积极研究和开发能源储存技术,包括电池储能、储水能和氢能储存等,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

然而,在全球能源开发与转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能源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而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
面临更大的挑战。

其次,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一个
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多传统能源企业对能源转型抱有抵触态度,并且依然
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垄断地位。

此外,能源安全问题也是当前全球关注的
焦点。

各国正通过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和加强能源合作来提高能源安全性。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

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 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

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

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

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

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

中国化石能源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中国化石能源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中国化石能源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中国化石能源的现状与未来发展1. 中国化石能源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中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据了其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并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的步伐。

1.1 煤炭能源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

过去几十年,煤炭一直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但由于煤炭的高碳排放和严重污染问题,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煤炭减量政策,力求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然而,煤炭仍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工业领域。

1.2 石油能源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相对于其庞大的能源需求,其石油资源储量却相对较低。

这导致中国不得不依赖进口石油,对国家能源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然而,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加快国内石油勘探和开采的步伐,并鼓励替代能源的发展,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1.3 天然气能源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相对较低,但随着国内外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中国对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渐增加。

相比于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要低得多,因此中国政府鼓励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以实现清洁能源的转型。

2. 中国化石能源的未来发展2.1 煤炭替代为了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煤炭替代技术的发展。

这包括发展清洁燃煤技术、提升火电机组效率、推广清洁能源供热等措施。

中国还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以替代传统的煤炭发电方式。

2.2 石油勘探和开采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石油勘探和开采的投入。

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加强国内外合作,中国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的石油资源,并实现自给自足的石油产业。

2.3 天然气利用中国政府将天然气作为重要替代能源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未来,中国将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

政府还将继续推动天然气发电、天然气交通等领域的发展,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

当今世界能源现状与发展综述

当今世界能源现状与发展综述

当今世界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日益加速,无论是在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处于人类历史上空前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

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大大加强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对能源(如煤,石油)的需求和使用也大幅提高,从汽车内燃机到家用用电器,无不需要能源去运作。

就中国目前来说,我国GDP每年以10%的速度发展,能源消耗急骤增加,环境、生态日益恶化。

这种对自然无序的、掠夺性索取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实际上已造成当前十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后果,大自然的惩罚已经不断地凸现出来,并还要继续加重。

能源在历史上的利用状况: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转换: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导地位;而当今世界是在石油逐渐枯竭的状况下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转换。

18世纪前,人类只限于对风力、水力、畜力、木材等天然能源的直接利用,尤其是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首位。

蒸汽机的出现加速了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开采。

到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源转换。

186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4%,1920年上升为62%。

从此,世界进入了“煤炭时代”。

19世纪70年代,电力代替了蒸汽机,电器工业迅速发展,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占居首位,世界进入了“石油时代”。

197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是:石油占54%,天然气和煤炭各占18%,油、气之和高达72%。

石油取代煤炭完成了能源的第二次转换。

因此,石油是现在世界上利用最多的能源,并且面临着枯竭的危机。

化石燃料的大量利用破坏了生态环境,间接上对人类的发展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发展新能源,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是当今人类所不可避免的。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一、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

四川省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四川省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7-1903.2023.04.007Vol. 18 No.04 December, 2023第 18 卷 第4期 2023 年 12 月/四川省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张宇,罗勇,简季(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个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从时间角度来看, 2010—2019年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分为2个水平,2010—2015年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低级承载力水平,而2016—2019年处于高级承载力水平,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承载力对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时间动态变化有较大贡献;从空间角度来看,与2014年相比,2019年华蓥市由中承载区转变为高承载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主要影响因素,而广安区和前锋区则由高承载区转变为中承载区,主要由2019年广安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社会承载能力和经济承载力下降所致。

关键词: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时空变化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in Guang'an City, Sichuan ProvinceZHANG Yu, LUO Yong, JIAN Ji(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Sichuan, China )Abstract: Taking Guang'an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wa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an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trend, the 2010 -2019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with 2010 -2015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t the low level, and 2016-2019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t the high lev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hav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ynamic time change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Guang'a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2014, Huaying City changed from medium bearing area to high bear-ing area in 2019,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while Guang'an District and Qian-feng District changed from high bearing area to medium bearing area, mainly due to the declin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social bearing capacity and economic bearing capacity of Guang'an City in 2019.Keywords: Guang'an City;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收稿日期:2023-05-15;修回日期:2023-07-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77144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YFC3000401)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宇(1999-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3S 技术与数字国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nagement Science and ResearchMarch 2014, Volume 3, Issue 1, PP.16-22 Evaluation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Fossil EnergyLi Li, Yalin Lei #, Xianhai LiSchool of Humanities & Economic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Email: leiyalin@AbstractEnergy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because energy especially fossil energy is t unrenewable and less efficient in usage, there exists a serious wasting phenomenon. Therefore, how to utilize energy effectively and reasonably to suppor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urgent problem to be addressed. Relevant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don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fossil energy...Keywords: Fossil Energy;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化石能源承载力评价综述*李莉,雷涯邻,李宪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摘要: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

但是由于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呈现逐渐衰竭趋势,且能源利用效率低,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利用能源以支撑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和学者对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

本文对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化石能源承载力进行了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并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化石能源;承载力;评价引言根据中国的能源现状及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长期依然不会改变。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国能源消费量也呈现快速增长。

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开采利用排放出了大量SO2、氮氧化物和粉尘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能源行业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也提出,面对能源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希望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承载力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相关研究综述,以期探索出生态文明的合理发展路径。

国内外相关专家和学者主要从承载力的起源概念及演化进展、承载力评价方法及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化石能源承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国外对承载力的起源概念及演化进展的相关研究综述公认承载力起源于1758年法国经济学家奎士纳的《经济核算表》一书,其中讨论了土地生产力与经济财富的关系,他认为土地资源是财富的源泉。

马尔萨斯(Malthus)重视环境对人口规模的影响,1798年他首次基金资助: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动态CGE模型的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政策模拟与实证研究”(71173200)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重点矿业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研究”(1212011220303)共同支持资助。

详细论述了食物对人口增长的最终约束限制。

随后,很多学者在马尔萨斯的理论框架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量化研究。

1838年Verhulst根据相关人口统计资源将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模型进行了数学模型化,采用容纳能力指标衡量了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约束。

1933年Leopold从密度角度出发,提出承载力即是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单位草场面积所能支撑的食草动物的最大密度。

1949年William Vogot以粮食为标准研究了土地资源承载力,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

William Allan也在1949年提出了某一区域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理论人口,并给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方程,计算出了承载人口的上限。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米都斯等人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W·福雷斯特教授提出“世界模型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世界模型Ⅲ”。

其内容包括涉及人口、自然资源、工业、农业、环境(污染)等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设有5个状态变量、7个决策变量、104个方程的模型假设;据此模型预测到21世纪中期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

米都斯的世界模型用于研究全球环境问题也存在缺陷,曾受到环境乐观主义的激烈批评,被称为“崩溃的模型”、“世界末日模型”。

1973年,澳大利亚相关专家和学者采用了多目标决策方法,研究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多种资源对人口的限制及能源限制。

197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五个区域117个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等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它通过对每个国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每公顷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其所发表的《发展中国家土地的潜在人口支撑能力》报告指出,这117个国家如果不改变耕作方式,则全部的可耕土地勉强仅供养活其预期人口,并且其中超过一半的64个国家将无法供养其预期人口。

这份报告给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英国科学家Malcolm Sleeser教授等(1985)综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模拟不同策略方案下人口变化与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提出ECCO模型,该模型以“一切都是能量”做假设,建立了一套同时满足人口、政治、环境与资源条件的目标和政策。

该模型已经成功应用于肯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发展中国家,给这些国家提供了很多的决策服务。

之后,承载力的研究延伸到水、能源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进而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

比如Jonathan 等(2000)从供水的角度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

Rijisberman等(2000)在研究城市水资源评价和管理体系中将承载力作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衡量标准。

Sokhem Pech,Kengo Sunada(2008)以湄公河为例,探讨了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他们指出,湄公河资源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湄公河边区域需要执行可替代策略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Rampim, Leandro等(2012)利用GPS设备,分析评估了巴西一个中等大农场的土壤化学性质性。

经过分析,把农场的土壤属性分为五类,根据不同的土壤属性建立保护利用计划,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土壤,使得土壤的资源承载力达到最大。

2国内对承载力研究的相关综述国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迫于资源环境的压力和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相关专家和学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

2.1 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颇丰,比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承载力研究等。

本文主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综述研究总结。

由于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所以,被国内专家和学者首先关注研究。

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注主要有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进行评价。

陈国先,徐邓耀,李明东(1996)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不同定义述评后,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新概念,即“在不同时期,维持该区域居民一定生活水平下,在当时的土地生产能力与投入下,最合理利用该去土地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

并结合南充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

刘长运,杨丰华,蒋国富(1998)分析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特点及生产潜力,并依据当时的情况分析了2000年至2030年不同生活水平下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提出了加强土地管理、适当调整耕地利用结构以提升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建议。

孟旭光(2010)对北京、天津和辽宁的土地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地承载力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了详细的评价,提出了调整和完善区域土地承载力的措施建议。

郭艳红(2010)对北京市城市发展现状及土地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北京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得出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发达国家大都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为水资源短缺,尤其可用饮用水的总量更少,所以我国相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应用方面,基本主要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模型的构建,评价水资源的承载力并得出评价结果以提出政策和建议;二是对水资源所能承载的社会经济及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提出不使水资源超载的合适规模。

我国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温跨达(1990)对新疆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估算分析,他认为在新疆水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过程中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合理的水费制度、合理开发地下水等措施。

李丽娟等(2000)提出了以期望人口为核心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用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了高中低三种方案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的预测值,并对预测值和期望值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到了一个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方案。

刘明(2007)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大庆市地下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的承载力指数和协调指数做了量化分析,对大庆市地下水资源的承载力做了综合评价,为大庆市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项爱枝(2008)结合成都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资源承载力预测模型,在保证水资源质量的前提下,得出了水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量以及人口、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