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四大古典小说与中国古人的四个理想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四大名着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三国演塑义的思想意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通过曹魏和蜀汉两个集团的斗争而展开的..它对刘备、诸葛亮等的歌颂和对曹操等人谴责;表达了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外衣下;蕴含的崇尚“忠”“义” ;主张用“主道”“仁政”治理天下的政治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未能完全得以实现的悲哀..作为一部直接描写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小说;它用艺术手段展示的斗争经验;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首先;三国演义虽然在创作很大程度地依据了有关三国的历史文献;但却能不受史实的限制;根据表现人物和设计情节的需要;发挥想象加以艺术虚构;从而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三国演义刻划人物;选取许多典型的事件;将人物置于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展示性格;并注意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段来突出人物的不同特征..再次;小说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成;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写得条理清楚;主次分别;有声有色..此外;三国演义在吸引史传语言高度成就的基础上又适当加以通俗化;形成一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简洁明快;雅俗共赏..水浒传的思想意义:水浒传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从封建社会中诞生出来的一部反抗封建统治的小说巨着;这不啻是中国古代文坛中的一个奇迹..小说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由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事实;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星星之火;最终发展为潦原之势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失败的悲惨结局;客观上总结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鼓荡于作品之中的反抗精神;给历代读者以极大鼓舞;产生极深远的影响..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首先;水浒传最被人称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高度典型化了的英雄形象..1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一方面将想象中的英雄所应具有的勇和力、传奇式的本领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又精细地描写了他们的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英雄具有鲜明的个性;真实可亲..2作者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既以高度夸张的情节来充分展示英雄的本色;好汉的豪气;使读者产生对英雄的仰慕;同时又以逼真的细节刻画;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本身的行动以及人物间的映衬..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使读者感到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其次;水浒传的语言也富有特色;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杰出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创造地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以来“说话”的语言艺术;在运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锤炼;使语言具有了非常准确、生动、通俗而又洗炼的特色..最后;水浒传的结构也很有特点;是以单线发展的方式来构架情节的..西游记的思想意义:西游记通过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的故事;充分赞扬了反抗传统秩序、坚决向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伟大理想和信心;并以神魔世界观照现实人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和讽刺..西游记的艺术成就:1西游记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人生活作基础;这就使神话人物;神话环境和各种神奇的魔法都是显得和谐自然;从而构成了西游记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2小说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塑造了一群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形象3小说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基调;富于喜剧色彩4书中语言活泼跳跃;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并以方言俗谚..人物语言也富于个性化;较好地烘托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5小说的结构;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红楼梦的思想意义:通过宝黛的爱情悲剧;展示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盛衰..显现了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多种多样的生活画面和复杂的矛盾冲突;在深刻、典型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同时;强烈地表现了被压迫者;被损害者的同情;反映了一代青年、尤其是广大青年妇女的不幸命运;讴歌和赞美了叛逆者被压迫都的反抗斗争精神;也表现了朦胧的对个性自由理想的追求..红楼梦的艺术特色:首先;红楼梦从生活的情理出发;用多种化统一的原则;塑造了许多性格复杂和生活中的一样丰富多彩的真的艺术生命..其次;红楼梦在总体结构;具体情节展开;人物塑造等方面广泛地应用了对此手法;并将它上升为一种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的艺术手段..再次;红楼梦尽管是叙事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但它的艺术独创却并非叙事艺术手段所能涵盖..它是我国抒情传统与叙事的完美结合;在叙事中显示浓烈的诗化倾向..它的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叙事的抒情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意境的营造;象征手法的运用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分析——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例吕荣洁摘要:文学典型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得特性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表现出更鲜明得特征性..本文首先从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秉具诗人气质的孤傲少女、多愁善感的性格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一典型人物;接着又主要从贾府和大观园这一典型环境来说明林黛玉所处的环境;最后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起来分析这一文学典型;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典型在作者笔下得表现方式;进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本身..关键词: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林黛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我们给文学典型以这样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得性格..①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进行分别的和综合的分析;有助于对文学形象的理解;乃至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红楼梦清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一名石头记..元末至明中叶;先后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大长篇小说虽然打着“话本”的胎记;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明显进步;也就是文本上完成了由故事型向小说型的转化;即由说故事变成了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红楼梦作为四大名着之一继承了这以转..它代表着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的世情小说;它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对其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林黛玉进行分析;可以对其它的文学作品的同类分析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典型人物——林黛玉介绍香冢边葬花的倩影;花丛中笑泣的娇声;月洞窗下闲调鹦鹉;芙蓉池畔慢添诔文;这许多入诗入画的形象;共同完成着林黛玉“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气质特征..曹雪芹笔下的她是一个冰雪聪明、才思过人而又孤高冷傲、多愁善感的弱女子..但她的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却是她性格中的瑕疵;但正是有这一点瑕疵使我们感到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可信性;也使我们体会到了她的可爱..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林黛玉这个典型形象:一、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像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贾宝玉一样;她也是封建社会得叛逆者..她的叛逆性格在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她俩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得基础之上的..另外;他们在对待功名富贵和仕途科举等问题上也具有叛逆思想..这就是说;他们的爱情不只是一般怜才惜貌的爱情;而是一对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的爱情..②林黛玉得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对周围现实的傲视和鄙弃上..二、秉具诗人气质的孤傲少女红楼梦中的诗词赋曲等都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但其中只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多三分”的林黛玉既有敏锐的感悟力;又具备足够的才气与创作自觉;因而她最具诗人气质..她把作诗作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唯一手段..一首葬花诗;立即把林黛玉这个典型人物推到一个新的精神境界;并使她心灵深处那隐秘的活动历历可见..她那“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的菊花气质;也就与诗词一道;鹤立鸡群地再现出来;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位秉赋诗人气质的孤傲少女形象..而这种孤傲受到其父亲林如海的影响..三、多愁善感的性格她最突出、最鲜明的一个性格特征就是多愁善感、凄苦忧郁..正如“病如西子胜三分”一样;西施美在她的病态;美在她心痛而皱眉的愁容;林黛玉之美也多半与这个“愁”字有关..父母双亡的处境、寄人篱下得生活、金玉姻缘的宿命观点、不祥的预感等等..所有这一切在折磨着她;于是她就更加多愁善感了..贾宝玉也认为她的“病”不只是她身上的病;更是身体上的病和心灵里的愁的总概括..多种环境的塑造下;就有了林黛玉这样一个临风洒泪;弱柳扶风;但是嘴上却尖酸刻薄的女孩子形象..正像宝玉的“多情”一样;黛玉的“多愁善感”具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它是这两个伟大的艺术典型性格最动人之处;是全书的精粹所在..二、林黛玉所处的典型环境分析典型环境;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的;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形成其性格并环绕和促使其不得不那样行动的种种特定关系条件的总和;是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作品描绘的总环境与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的辨证统一..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我认为林黛玉所处的环境有三个:一是出身于书香门第;除了两个丫鬟外;孑然一身;二是贾府和大观园;三是清代康、雍、乾时期..例如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曹雪芹借林黛玉的活动将典型环境一一展现出来..如林黛玉坐着轿子行近宁国府;展现在面前的是街北的两个大石狮;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华冠丽服的十来个人;门上匾额是“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林黛玉判断其为贾府之长房..到荣府时从进门到换轿夫的转折;雕梁画栋的游廊厢房;穿红着绿的丫头们;处处显示贾府的雍容富贵..在贾政堂屋时;抬头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有御书的斗大三个字:“荣禧堂”..“敕造”和“御书”;可见贾府的尊荣富贵的原由..而“荣禧堂”内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图;宴居之所的文王鼎、美人斛的摆设无一不显出主人以“忠君、勤政、守礼、尊法”自勉和标榜..作者安排了两个鲜明对照的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这暗示着封建社会的不合理性;使读者预感到这个社会已日暮穷途;即将走向灭亡..林黛玉自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点也不夸张;它真实地表现了环境的险恶以及她在险恶的环境中的感受..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文学典型一般指典型人物..而人物的活动又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因此;研究典型人物就必须涉及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她所处的典型环境下的产物..她所处的打环境正是清王朝号称极盛的康、雍、乾时期;是封建中国最后一度的回光返照..表面上歌舞升平;政局稳定;而骨子里却充溢着沉积已久的历史苦闷和难以界说的种种骚动..而她自小就读很多的书;才思敏捷;这使得她在红楼梦中创作的诗是最多的;共计23首;除应制联句和起社的作品;还有葬花辞、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名篇..数量之多;只有贾宝玉可以与之匹敌..但很明显;林黛玉诗作大多是精品;而贾宝玉诗的质量则是参差不齐的..她太单纯了;对封建社会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她只想到父母早亡;无人作主;只想到自已体弱多病;不能久待..这使得她受封建礼教的约束较少;最终成就她的叛逆性格..但她却没有想到封建势力的魔网早已笼罩在她的头上;当她与宝玉的感情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的时候;这个魔网也在一步紧一步地慢慢收缩了..到了贾府之后;客观环境得需要与她那自由得个性格格不入;最终一步步失掉人心;不但失去了贾母、王夫人的欢心;除了贴心的紫娟和知心的宝玉之外;没有什么知已;非常孤立..爱情是林黛玉生活中唯一可望见的光芒;甚致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这种叛逆的爱情在她和贾宝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极其迅速地同时也是极其曲折、极其艰难地发展起来..爱情的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外界的那种无形的、沉重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她自己背上的那副精神枷锁;即她无法摆脱把自由恋爱、自由婚配当做不道德行为这种社会意识的支配..因此;爱情既给林黛玉带来了光明、幸福和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哀伤和忧郁..她的爱情打上了封建贵族阶级烙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局限;迫使她在追求爱情的同时;却因袭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从上面的论述也不难看出;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它还逼迫着人物行动;制约着人物的性格发展..黛玉就是在长期寄人篱下的环境中变得越发多愁善感;她的敏感——别人无意的举动她都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蔑;也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有一次;周瑞家的寻常串门到宝钗处;宝钗正在描花样子;一见周瑞家的:“便放下笔;转过身;满脸堆笑;让周姐姐座”..周瑞家的送花至迎、探、惜三姐妹处时;迎、探“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惜春也与周瑞家的“大家取笑一回”..唯独黛玉不然..周瑞家的来时;黛玉正在宝玉房中作解连环的游戏..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来送花与姑娘戴”..宝玉素知黛玉目无下尘;赶紧与周瑞家的敷衍;并接过宫花..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我一人;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也不言语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红楼梦写了宝黛爱情;但并不仅仅是为了歌颂他们的爱情;而为的是写使他们爱情一波三折的背后东西;曹雪芹刻画林黛玉的矜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其古典含蓄美;为的也是写使她矜持背后的社会内容..正像宝玉的“多情”一样;黛玉的“矜持”具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是这两个伟大的艺术典型最动人之处和文本的精粹所在..曹雪芹结合清朝封建末世的时代特征来塑造贵族少女林黛玉的形象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林黛玉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人的复杂性得活生生的形象;她是一个富有社会内容的活人;反应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得历史风貌..因此这个人物形象远大于思想;是一个典型性很高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不是缺乏真实性的单一得模式化、概念化的人物..总之;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离开了典型环境;就无从产生典型人物;而没有典型人物;也无所谓典型环境三国演义中贯穿着“英雄史观”;是作品的客观存在;有目共睹..问题是:应褒应贬功欤过欤对此问题的研究和争论;与对这部名着的主题论、人物论、艺术论、版本论等方面的热烈程度相对比;可说显得死气沉沉了..但是;据我了解;长期以来;“英雄史观”主要是被视为三国演义的一大诟病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缺陷在于“歪曲事实;把历史说成是少数剥削阶级的‘英雄’人物创造的”;它对三国历史现实的反映建立在英雄至上的思想基础之上;其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尽管他们也注意到作品对封建阶级的各类英雄人物也持有明显的不同态度;特别是“拥刘反曹”;一褒一贬;泾渭分明;但又认为这仅仅是对英雄人物道德评价上的差异;所以无论是对正面英雄的歌颂;还是对反面奸雄的诋毁;作者都宣扬了“英雄史观”..1其实;这种评述虽不能说事出无因;但以此来评价三国演义这部伟大艺术名着的思想价值;或恐也嫌绝对;不够全面和公允..时至今日;对“英雄史观”在作品中的表现;也应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对“英雄史观”本身是否构成作品的“罪名”也可议论一番;因此;很有必要作新的评说..一所谓“英雄史观”;即是认为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将英雄视为人类生活的中心;而把人民群众排斥在政治舞台的边缘;忽视他们对历史的创造和推动作用..三国演义描写自东汉末年至三分归晋的百年历史:三国纷争、群雄割据、中原逐鹿、波及全国;但说到底;这是一场由各个政治集团之间为争夺政权而展开的大角逐..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抗衡;其斗争的直接方式是军事力量的对抗..而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又主要表现为其中的杰出人物即英雄霸主之间才识胆略的较量;其最后的胜负或成败也取决于各路英雄人物自身的命运..杜甫歌颂诸葛亮“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苏轼赞扬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又何尝不适合于其他的三国英雄..“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因而英雄人物无庸置疑地会成为作品描写的中心;占据主体的、至上的地位..与这种英雄至上和英雄中心论相一致;三国演义又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对人民群众的疏远和轻视..曹操的名言“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在道出了他的极端利己主义的“奸雄”本质的同时;也显露了天下黎民在所谓英雄眼中草芥不如的地位..无独有偶..作品第六回叙董卓与袁绍、曹操等十八镇诸侯交兵不利;为避其锋;决定迁都长安;群臣苦谏若划率迁弃;百姓骚动不安;董卓大怒道:“我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无论是曹操;还是董卓;人民群众都是任人摆布、宰割的羔羊;他们哪里把“天下”“小民”的利益放在眼里..在疏远、轻视人民群众的同时;作为社会政治生活中心的英雄;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天下人”的救世主..曹操讨伐徐州;百姓将遭祸殃;后陶谦三让徐州给刘备;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陶谦虽有仁慈爱民之心;但庸才无能;无力兴邦安民;而刘备仁德之君;诸葛亮旷世奇才;则百姓泽恩得以“全身”..所以;禽相木而栖而人择主而安;便成了作品倡导的一种人生处世态度..刘备治新野的时候;新野百姓作童谣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处;民丰足..”曹操奔袭新野;刘备、诸葛亮巧施妙计;击退曹操大兵;终于保持了一方平安;于是新野百姓遮道而拜:“吾属全身;皆使君得贤人之力也..”可见;广大的人民群众非但没有成为政治生活的主体;反而常常成为政治生活的受害者;他们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安系在少数英雄人物身上..天下不是“天下人”之天下;而是少数英雄人物的天下;英雄成了“天下人”的救世主;“天下人”则是英雄的附庸..所谓“天下事在我”董卓在曹操、董卓那样的奸雄那里;人民成为草芥;那么在刘备这样的仁慈明君那里;人民群众也许可以显示其自身的力量和价值了不是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赐与和接受的关系;人民群众仍是一种消极的存在..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关系的表面和谐就被打破了;人民群众仍然是多余的累赘;甚至妨害了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第四十一回叙刘备携民渡江;烧新野弃樊城;入襄阳;败走江陵;裹挟民众十万迤逦而行;终于被曹兵赶上..虽因赵子龙一身是胆;于百万曹兵中纵横驰聘;力斩敌将五十余员;张翼德声若奔雷;于当阳长坂桥头喝退曹兵;但刘备毕竟惨遭损兵折将、妻离子散的败绩..显然;刘备惨败的原因;正在于十万民众的负担;没有这一巨大的牵累;刘备完全可以顺利突围;而如果他们具有一定的力量;人自为战;共抗强敌;则刘备完全可以反败为胜..后来赤壁大战;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东吴谋士即以此败为笑柄;讥讽诸葛亮;诸葛亮便以“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刘备“不忍弃之”;“甘与同败”云云;振振有辞;舌战群儒..虽然作品的目的是在以刘备的败绩来显其“宽仁厚德”的品质;诸葛亮敏锐犀利、善于反败为胜的辩才;但其中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基本看法已昭然若揭了..人民群众成了不折不扣的“惰性物质”;与曹操、董卓把人民群众视为“小民”、群氓;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史观”V不仅表现在对英雄的歌颂;对人民群众的轻视;更主要的还表现在对黄巾起义的态度上;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变;提供了历史发展的大契机;也是三国演义得以展开的历史大背景..因为赵个三谷的历史;都是在黄蕉起义有力地打击、瓦解了东汉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然而作品无视了黄巾起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推动历史进程的巨大作用;把起义的原因;归结为大平道人的个人欲望;所谓汉室暗弱;“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也无视黄巾起义军的浩荡烽火;只凭一纸朝廷文书、各路王师举兵征讨;纷纷告捷;黄巾虽曰“贼兵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太极图《太极图》解读
• 《太极图》中有二条S形曲线,把一个圆形分为 两条鱼形,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两种因素的运动变 化。正是在“阳”的一方发展到最为壮大之际, 开始了“阴”的生成;又正是在“阴”的一方发 展到最为壮大之际,开始了“阳”的复生——自 然现象中的“日中则仄,月满则亏”、“冬至一 阳生,夏至一阴生”等等,证明了这种辩证运动 变化。 另外,《太极图》中的黑白“双鱼”;黑 “鱼”有个白“眼”,白“鱼”有个黑“眼”, 这正说明阴中始终含着阳,阳中始终含着阴,而 这正是阴阳各向对方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思想的启示
• 强弱盛衰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对立双 方始终处于消长交替的不停运动之中,所 以人类居安应该思危;同时绝处可以逢生。 为此,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弱者 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尤其是安富尊荣、 处于强势的人更应有忧患意识、严于律己, 切不可骄奢淫逸,任性妄为。
阴阳之间的四种关系
• 事物内部虽然都包含对立因素,但对立 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华民族至 晚在汉代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可以有四种 关系。 • 即:“阴阳磨”、“阴阳争”、“阴阳 和”、“阴阳合”。 •
“顺应天时”思想的社会指导作 用
•
• •
四是用于人体保健。
传统文化认为天时变化在人体上有反应,所以节令交替 要特别注意保健。过去老年人特别重视“两至两分”(即 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些大节气(食物进补),认 为对人体健康有大影响。 • 与此同时,医生治病用药也要考虑天时节令,力求因时 制宜。 •
认识四大名著

认识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又称为四大小说,为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以及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
1.《三国演义》文学常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内容简介:小说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小说中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主要人物: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2.《水浒传》文学常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原名《江湖豪客传》,作者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农民斗争的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小说讲的是北宋末年山东一带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以梁山泊为根据地,组织起义,反抗宋王朝的斗争经过。
《水浒传》以大量篇幅描写了不同人物被逼上梁山及其由个人反抗到集体斗争,最后形成强大起义队伍的历程。
通过这种描写,作品揭露和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一群农民起义英雄反抗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风貌。
四大名著的文化意义

四大名著的文化意义“中国四大小说名著”,指明代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清代的《红楼梦》四部小说。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是文化密码,我们可以从中解读中国人的历史观、政治观、人生观、生命观等等。
《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一开篇引录了一首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传达给我们两个历史感受:第一,不管有多少英雄,他们曾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最终都是“空”的。
留下的是什么?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
中国还是中国,青山还是青山,曾经的英雄不再重现。
可是真的不会重现了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历史感受:历史英雄仍然生活在我们当中,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的一生借助语言表述方式得以重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笑谈”是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是说故事。
所以,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
结构框架: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三国志演义》的故事,起自“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终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在历史叙述中,叙事者总是将充满偶然性的历史事件当作在必然规律支配下肯定发生的事实,于是原本不确定的历史便成为朝着理性目的行进的必然过程。
民间流传的《三国志平话》,原来构想了一个历史寓言:由于西汉初年高祖刘邦残杀功臣,所以功臣们托生成为三国诸侯,最终颠覆了汉王朝。
这种不切实际的前世因缘,蕴含着冤冤相报、道德报应的历史宿命,表现的是民间的善恶观念和因果观念。
而《三国志演义》却用黄巾起义、三国归晋这种确凿的历史变迁,取代了《三国志平话》的历史寓言。
那么,它的开端和结局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象征意蕴呢?就开端而言,“黄巾起义”对中央政权的冲击,不仅表征了王朝兴衰循环的道理,而且揭示了一个王朝最终灭亡的种种原因:桓、灵二帝用人不当,特权集团——包括宦官和外戚——败坏朝政,激烈的朋党之争,膨胀的个人权欲等等。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

一、《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
中国文人的历史意识具有二重性:他们既深 信历史进程没有不可知的动因和规律,又把 这种动因和规律归结为神秘的、异己的超精 神力量,堕入宿命论;既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充满强烈的兴趣,又对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 持怀疑态度,堕入虚无主义;既对历史事件 和人物的道德评判秋毫不爽,又对这种道德 的维系及其价值在现实政治中的软弱无力深 有感触,堕入无是非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红楼启示录
积极与消极
• 对待社会、人生和生命,贾宝玉是消极的,因为 他放弃了社会责任,放弃了人生追求,也放弃了 生命的真实存在 • 但是,贾宝玉同时也是积极的,因为他始终叩问 和追寻着生命存在的意义,力图以此赋予人生以 不朽的理想和价值,并烛照出社会的污浊与龌龊
痛苦与担当
• 孔子说:“过犹不及”,“取其中道而行之”
• 金圣叹:“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
(《水浒传序》)
• 空间的对比与空间的压力 • 如何看待《水浒传》所描写的“农民起义”故事?
二、《水浒传》的政治思考
“替天行道”
造反与妥协
•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孟子· 万章上》)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 •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第十九回)
中国四大小说名著的文化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郭英德
中国四大小说名著的文化价值
《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 《水浒传》的政治思考 《西游记》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的生命体验
一、《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
一、《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
杨慎(1488-1559)《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 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一讲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第一讲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一、《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1.作者:施耐庵(1296~1370),名耳,字子安。
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2.体裁:长篇章回体小说。
3.之最: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4.主题:表现了“官逼民返”的主题。
5.主要内容: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描写了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
6.人物——典型情节——性格特征:鲁智深(花和尚):情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性格: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武松(行者):情节: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性格: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
吴用(智多星):情节:智取生辰纲、智取大明府、智取文安县、排九宫八卦阵。
性格: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情节: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性格: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情节: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
性格: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情节: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性格: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志(青面兽):情节:杨志卖刀、押送生辰纲。
性格: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二、《三国演义》:1.作者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2.体裁: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3.主要内容: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
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愿望。
四大名著古代智慧的瑰宝

四大名著古代智慧的瑰宝古代中国是文化璀璨的国度,而四大名著则是这一灿烂文化的瑰宝。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不仅在描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上具有非凡的魅力,更是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
本文将探讨四大名著中古代智慧的瑰宝。
一、《红楼梦》中的观念智慧《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线,以贾府衰落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家族衰败的历程。
小说中融入了儒、释、道等不同的思想观念,展示了作者对世俗和理想境界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观念智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反思和思索上。
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曹雪芹对于封建世家的道德沦丧和虚伪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贾宝玉以深情细腻的性格表现了对真正的美和真善美的追求,对虚伪与空洞的生活方式的厌恶。
通过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向读者传达了对于人性的看透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与拓宽。
二、《西游记》中的智慧启示《西游记》是古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
故事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经历。
小说以深入浅出的表现形式,描绘了各种神仙、妖魔鬼怪的形象,更进一步反映了人性的善恶和修行的意义。
《西游记》中的智慧启示体现在对于人性的思考和修行的指导上。
孙悟空这一形象被赋予了神通广大、聪明机智的特点,他通过不断的历练和修行,体悟了菩提心和慈悲之道。
小说中,各种妖魔鬼怪的形象是对人性中七情六欲的揭示,以及修行要超越妖魔鬼怪的外在形象,让人们明白修行的真正意义。
三、《水浒传》中的英雄智慧《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描绘英雄豪杰为主线,塑造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英雄形象。
小说以宋江等108位好汉的故事为核心,以描述他们的抗敌斗争、创立梁山为主线,融入了反抗压迫、打破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古代中国人的四大梦:华胥梦、南柯梦、高唐梦和蝴蝶梦_百科TA说

古代中国人的四大梦:华胥梦、南柯梦、高唐梦和蝴蝶梦_百科TA说古代中国人的四大梦:华胥梦、南柯梦、高唐梦和蝴蝶梦_百科TA说“华胥梦”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即今之“乌托邦”。
这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盛世”梦境,可谓最早的“中国梦”;而“南柯梦”“黄粱梦”——都是《红楼梦》的先声;庄周终其一生,都在参悟生命的本质,都在寻索人类精神的理想家园。
一个人有梦。
一个民族也有梦。
一个人的梦,有时能影响、塑造一个民族。
于是有了民族梦。
民族梦——有美梦,亦有梦魇。
中华民族就有这样的“四大梦”。
一、黄帝的“华胥梦”——理想的乌托邦乌托邦,来自于英文“Utopia”,本意是“空想的完美境界”、“理想国”,源于托马斯·莫尔(英国人的书名。
这种乌托邦其实早在约2500年前,就在中国古籍中有了明确的描述,并被后世冠以“华胥梦”。
华胥,传说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
列御寇(生卒年不明,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间)所著《列子·黄帝》篇记载:黄帝即天子位的第十五年……有一天,他白天睡觉,做梦,游历到了华胥氏之国。
华胥国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不知离中国有几千万里,并不是凭舟车和步行所能到达的,所以只是神游而已。
那里的情况是:没有老师和官长,百姓没有嗜好和欲望,一切顺其自然。
他们既不以生存为快乐,也不以死亡为恶,因而没有“夭殇”(幼年死亡)的概念;不懂私爱自身,也不懂疏远外物,所以也就无所谓“爱憎”;不懂得反对与叛逆,也不懂得赞成与顺从,因而没有“利害”。
因为无所爱惜,故而无所畏忌。
身体赴汤蹈火也不受伤,刀砍鞭打没有伤痛,指甲抓搔也不觉酸痒。
空中行走如履平地,寝卧虚气像睡木床。
云雾不能遮蔽视觉,雷霆不能紊乱听觉,美丑不能扰乱心境,山谷不能阻挡脚步,一切都凭精神运行而已。
黄帝醒来后,觉得十分愉快而满足,召来大臣,告诉他们:“我安闲地在家中住了三个月,清除了心中的杂念,降服了形体的欲望,专心考虑能够保养身心和治理外物的方法,却仍然得不到这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紅樓夢》與中國古人 的情感理想。 (續)
3、從湯顯祖到曹雪芹:情感理想的建立與破 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 者,皆非情之至也。”(湯顯祖《牡丹亭 題詞》)
一、《三國志演義》與中國古人 的政治理想。 (續)
2、“尊劉貶曹”在小說中的具體表現。 劉備——“仁君”之代表:劉備的人格 宣言,劉備與人民的關係,劉備與將相之 關係;曹操——“奸雄”之代表:曹操的 人格宣言,曹操與人民的關係,曹操與將 相之關係。
一、《三國志演義》與中國古人 的政治理想。 (續)
三、《西遊記》與中國古人 的修心理想。 (續)
3、神魔小說的虛擬性與修心理想的幻滅。
四、《紅樓夢》與中國古人 的情感理想。
1、《紅樓夢》小說的三重主題。 文學主題:愛情、婚姻、青春、生命被毀 滅的悲劇。 歷史主題:社會矛盾與政治鬥爭。
四、《紅樓夢》與中國古人 的情感理想。 (續)
哲學主題:“好”“了”與“色空”。
《飛鳥各投林》:“為官的,家業凋零;富 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裏逃生;無 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 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 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 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 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 茫大地真乾淨。”(第五回)
四、《紅樓夢》與中國古人 的情感理想。 (續)
• 作為中國古代最優秀的長篇敍事文學作品, 《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 記》、《紅樓夢》號稱“四大古典小說”, 流播廣遠,家喻戶曉,其歷史影響與精神 價值,已經超越文學藝術的層面,進入了 傳統文化範疇。
一、《三國志演義》與中國古人 的政治理想。
1、《三國志演義》成書過程與“尊劉貶曹” 傾向的形成。 唐代李商隱《驕兒》詩:“或謔張飛胡, 或笑鄧艾吃。” 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一:“王彭嘗雲: 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 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 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 快。”
二、《水滸傳》與中國古人 的道德理想。 (續)
4、忠奸鬥爭模式與政治穩定及變革成本。 “自古權奸害善良,不容忠義立家邦。” (百回本第一百回)
三、《西遊記》與中國古人 的修心理想。
1、關於《西遊記》主題的爭論。 農民起義階級對抗自由、 智勇和進取的頌歌
三、《西遊記》與中國古人 的修心理想。 (續)
四、《紅樓夢》與中國古人 的情感理想。 (續)
雖然,透過四大古典小說,我們讀到了中 國古人四個理想的破滅;但是,千百年來, 中華民族始終沒有停止對王道仁政、忠義 雙全、修心養性以及愛情婚姻完美結合的 不懈追求。也許,理想無法實現,卻可以 無限靠近。
Q&A
《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 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 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 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 兒孫誰見了。”(第一回)
四、பைடு நூலகம்紅樓夢》與中國古人 的情感理想。 (續)
中國傳統文化 ── 四大古典小說與中國古人的 四個理想
北京大學 潘建國教授
2008年8月24日
•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與根基,歷史 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早已融入了每一個 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她決定著我們的生活 方式、思維特徵、價值取向以及文學藝術 的總體面貌。因此,通過考察現代中國人 的生活與思想、研究中國古代的建築、音 樂、書畫等藝術、解讀中國古代的歷史、 哲學及文學典籍等方式,可以清晰地感受 與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3、小說結局與情感傾向之間的矛盾衝突。 清毛宗崗本《三國演義》篇尾詩:“紛 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 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第一百 二十回)
一、《三國志演義》與中國古人 的政治理想。 (續)
4、“仁政”理想的由來、內涵及其歷史命運。
二、《水滸傳》與中國古人 的道德理想。
1、關於《水滸傳》主題的爭論。 農民起義·投降主義江湖遊民·英 雄故事 《水滸傳》的別名:《忠義水滸傳》
2、以遊戲之筆,寓心學之說。 晚明“心學”思潮的主要內容。 小說情節對“心學”之說的文學闡釋: “心猿”——孫悟空;大鬧天宮——“放 心”、被壓五行山 —— “定心”、西天取 經——“修心”;妖魔——“心魔”。
三、《西遊記》與中國古人 的修心理想。 (續)
清初思想家黃道周《西遊證道書》第一回批語: “雖其書離奇浩汗,亡慮數十萬言,而大要可以 一言以蔽之,曰:‘收放心而已。’蓋吾人作魔 成佛,皆由此心。此心放則為妄心,妄心一起則 能作魔,其縱橫變化,無所不至,如心猿之稱王 作聖而鬧天宮是也。此心收則為真心,真心一見 則能滅魔,其縱橫變化,亦無所不至,如心猿之 降妖縛怪而證佛果是也。然則同一心也,放之則 其害如彼,收之則其功如此,其神妙非有加於前, 而魔與佛則異矣。故學者但患放心之難收,不患 正果之難就。”
二、《水滸傳》與中國古人 的道德理想。 (續)
2、《水滸傳》中的道德怪圈:以宋江為例。 忠義雙全(人生理想)不忠而義 (私釋晁蓋、水泊聚義)忠而不義 (謀求招安)不忠不義(小說結局)
二、《水滸傳》與中國古人 的道德理想。 (續)
3、“忠”“義”的對立與社會道德倫理的轉 型。 “忠”:處理上下關係的道德準則; “義”:處理左右關係的道德準則;兩者 並不處於同一邏輯層面。 “忠為君王恨賊臣,義連兄弟且藏身。” (全傳本五十五回) 鄉村宗族社會城鎮市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