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

合集下载

古文字表示攀登的字

古文字表示攀登的字

古文字表示攀登的字
古文字中表示攀登的字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古文字:
1. 登,登字是最常见且常用的古文字,它表示攀登、上升、登
上等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常用登来形容人爬山、攀登高峰的动作。

2. 陟,陟字是另一个表示攀登的古文字,它表示向上行走、攀
登山峰的意思。

陟字中的部首阝表示土地,而上面的部首才表示向
上行走。

3. 爬,爬字是描述攀爬、爬行的古文字,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或
动物用手和脚爬行或攀爬的动作。

爬字中的爬部分表示用手抓住,
行部分表示行走。

4. 揚,揚字原本表示扬起、升起的意思,但在古代文献中也用
来形容攀登高山的动作。

揚字中的手部分表示手臂,而上面的部分
表示向上。

5. 翻,翻字原本表示翻转、翻倒的意思,但也可以用来表示攀登、翻越的动作。

在古代文献中,翻字常用来形容人翻越山峰或高
墙的动作。

这些古文字都可以用来表示攀登的动作,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含义。

使用这些字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攀登的场景和动作。

以上是我从多个角度对古文字表示攀登的回答,希望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古文字——精选推荐

古文字——精选推荐

导论古文字与古文字学1、古文字广义:世界各国古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印度的阿拉伯文字,中国的古文字。

狭义:中国的古文字。

除了古汉字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古文字。

如巴蜀文字、纳西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字、蒙文、满文、回鹘文、西夏文等。

2、古文字学广义的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文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各种古文字资料的研究。

后一方面的研究继承了金石文字之学的传统﹐主要以各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等)为对象﹐着重于释读这些资料﹐弄清它们的性质﹑体例和时代﹐并阐明研究这些资料的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人认为应该称为古铭刻学。

在广义的古文字学里﹐这方面的研究往往被视为重点。

狭义的古文字学主要以古文字本身为对象﹐著重研究汉字的起源﹐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演变﹐字形所反映的本义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

狭义的古文字学是文字学的一个分支。

3 西清四鉴清政府敕命臣工将宫中所藏青铜器收录,组织编写《西清古鉴》40卷、《西清续鉴甲编》20卷、《西清续鉴乙编》20卷、《宁寿鉴古》16卷,合称“西清四鉴”或“乾隆四鉴”。

虽然“四鉴”伪器充斥,图像兼铭文、描摹失真,但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打破了元、明以来金文研究长期沉寂的局面,推动了学者个人对青铜器的著录与研究。

4 孙诒让﹑吴大澂的学术成就孙氏较前代及同时代治金文者更加注意古文字考释方法的探讨,创立了偏旁分析法,其所撰《古籀拾遗》与《古籀余论》二书,现仍为学术界所重视,前者是补正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后者是补正吴式芬的《攈古录金文》,书中不乏精到见解。

吴氏在考释文字时,充分利用说文研究,与铜器铭文、泉货、玺印等材料相互比较、对照,在分析字形结构、考订文字源流方面开拓了古文字研究的新境界。

他的代表作《字说》,正是在此原则上对帝、王、叔、奚、工、兄、文、夷等三十余字作了考释。

5甲骨文甲骨文(甲骨刻辞),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古文字与今文字

古文字与今文字
古文字與今文字簡介
文光國中 陳政一 整理
古文字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字
古文字─漢代以前使用的文字,包含甲
骨文、金文、竹簡、帛書、鳥蟲書、 篆書 今文字─漢代以後經過「隸定」的字體, 包含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鳥蟲書是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南方地區的一種裝飾性銘文 字體,其特點是將字體的一些筆畫寫成鳥的形象,秦代定 書體有八種,其中之一是蟲書,即鳥蟲書,這是因為古代 將鳥類稱為羽蟲之故。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 講到古代書體:「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清代學 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分析:「書『旛』謂書旗幟, 書『信』謂書符節。」但從實物遺存中可知,鳥蟲書並不 僅僅是寫在旗幟、符節 上的,符節上寫的也不一定都是鳥 蟲書。如(吳)大王光戈、王子于戈、(越)王者旨於 戈 上的銘文,都是典型的鳥蟲書。(楚)王子午鼎銘字體雖 不作鳥形,但奇屈變化也屬於鳥蟲一類。

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商代之前为起源史,虽然具体起源时间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甲骨文和金文等文字形式已经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已发现大约15万片甲骨,包含4500多个单字。

金文则是指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始于殷商时期,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2.春秋战国时期,大篆和小篆开始出现。

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

小篆则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的文字。

3.汉代是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

4.楷书出现后,文字的发展趋于稳定。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到隋唐基本定型,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基本属于楷书范畴。

书法和古文字的关系

书法和古文字的关系

书法和古文字的关系
书法和古文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古文字是书法的源头,而书法则是古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古文字是书法的载体。

古文字是记录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等的重要工具,也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基础。

书法的字体、结构、章法等方面都与古文字的形态、笔画、构造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的书写风格和特点,都在书法的艺术表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书法是古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

古文字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其形态、构造等方面相对简单,而书法则通过笔墨的运用、线条的变化、章法的布局等手法,将古文字的艺术性表现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同时,书法也通过对古文字的再创造,形成了各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如楷书、行书、草书等。

总之,书法和古文字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文字,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而通过欣赏和研究书法作品,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青铜器铭文:青铜钟鼎和石鼓上刻的古文字,始于夏商,是商代使用的正常文字。

它们与甲骨文并列使用,具有繁简俗体的特点。

大篆: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描和规范。

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字体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了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隶书:秦统一后,篆书不好写。

为了简单易写,隶书被广泛使用。

隶书是用点、横、扫、波浪结构代替篆书的线条结构的字体。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行书:是介于现代草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它始于楷书出现之后,兴盛于魏晋,流行于两晋。

文笔流畅,文笔灵活。

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汉字的起源1、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一个神,他有着奇怪的外表和一张看起来像有文字的画的脸,所以仓颉复制了他的形象并创造了文字。

2、结绳记事说在一些部落中,为了记录和传承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要事件,用粗细不同的绳子形成不同距离的绳结,绳结有大有小。

每一个结,距离,绳子的粗细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由专人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逐渐从结的符号中衍生出来。

古文字学-第四章-古文字材料

古文字学-第四章-古文字材料
合 集 干》 37986
——

支 表
天干
地支
• 六、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
• 高亨:“吾人生今之世,得见数千年前之遗文,可谓厚幸。 据此遗文,可以补正《说文》之阙误,可以作金石文之印 证,可以推究殷代之历史。……地下材料如此丰富,研究 成果如此巨大,可谓开古文字学及商代史之新纪元。甲骨 文研究价值之高,影响之大,于此可见矣。”
二、甲骨文的发现、著录与研究
( 一 ) 甲 骨 文 的 发 现 与 发 掘
• 1899年
• 王懿荣(1845-1900) • “龙骨” • 金石学
国子监 祭酒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宣统三年)
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 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 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 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 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 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 器、古钱、古镜等,得善价。是人得 骨,以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 故取藏之,然无过问者。
吴 王 孙 无 壬 鼎
• 四、战国金文 • 战国时期,秦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分化大大 加剧,形成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统。 • 各国金文所属文字各具特色。
3、金文材料
(1)《殷周金文集成》
(2)《金文编》 (3)《金文大字典》
战国文字
1、定义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 有品类文字的统称。 2、总体状况: “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而皆去 其典籍。”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 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叙》)
其极大甲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 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 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 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 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 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 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 多,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 则以铲除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 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四大古文字

四大古文字

四大古文字:
1.中国的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

2.古埃及纸草文字。

由法老王那默尔的铠甲关节板上的最早期象形刻记起,到现在用在教堂内的古埃及文字。

后来被欧洲人称作这是希腊语“神圣”与“铭刻”组成的复合词,意思是“神的文字”,即“神碑体”。

通常书写在一种称作“纸草”的纸张上。

3.巴比伦泥版文字。

是古代西亚一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记录。

最初为苏美尔人所采用,后来扩展到伊朗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

内容包括各种经济文件、文学作品、法律条文和宗教典籍等。

为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及西亚地区的重要史料。

4.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

玛雅文字是美洲玛雅民族在公元前后创造的象形文字,盛行于5世纪中叶。

玛雅人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玛雅人也是玛雅文明的创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行书
(1)行书的由来: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楷书 写得快些,像人连续举足而行,于是便形成“行书”。 行书的产生大约在东汉末年楷书和今草盛行之时。行 书著名的书法家是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 之的《兰亭集序》帖成了行书的典范。 (2)行书的特点: 写得快,效率高,比草书易认,集中了楷、草的 优点,实用价值不在楷书之下,而被广泛应用,所以 晋宋以来,一直是手写体的重要形式。

小篆的 特点
①定型化——每个偏旁都有固定的位置,不能 随意颠倒。 ②统一化——把原来一字多形统一为一种形式。 ③线条化——它改变了“随体洁诎”的方法, 简化了结构,变成了曲折宛转的线条。图画性 减弱,符号性加强。至此,小篆成为古文字的 最终形式。
4、隶书 (1)隶书的作用 隶书是承上启下的字体。隶书和楷 书是秦以后的文字。隶书在小篆中就开始蕴育、成熟, 最终取代小篆。 (2)隶书的分类 ①古隶,又称秦隶。它是汉字由小 篆演化到汉隶的一种过渡形式。 ②今隶,又称汉隶,它是今文字的开端。在西汉中叶开 始出现。 (3)古今隶的差异 今隶笔势舒扬,波折俯仰,是对 敛柬无波的古隶加工而成的。总之,凡隶书没有波势挑 法的是古隶,有波势挑法的是今隶。 (4)隶书的变革 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 次剧烈的变革,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 新时期,使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由小篆变为隶书: (二)由隶书变为楷书。 注:小篆是古文字最后阶段;隶书是今文字的先河。 (三)图画文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其特点:不与语言结合,用图画来传 递信息,帮助记忆,提示整句、整段的话,但未与语言 中的词结合。它是象形文字的基础。这种发展演变是一 个漫长的过程。
(四)甲骨文 1、它是殷商时代的文字,是公元前1300多年到公元前 1100多年间通行的字体,历时270多年。迄今是我国发 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又称龟甲兽骨文字、 殷墟文字。
许以“六书”为指导,剖析了近万个汉字的 结构,写出了我国汉字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 的巨著——《说文解字》。他列出了“六书” 的细目,下了定义,规定了界说,举出了例 字,是一项巨大的创造。“六书”的提出, 使人们对千差万别的字形构造,有了规律性 认识,确实难能可贵。
(1)象形。就是描摹所表现的物体,以富有真实 的客观实体表达词义。许举了“日”、“月”两 个字例。
(4)形声。就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 字为声符,合形与声为新体。许举了“江”、“河”两 个字例。
(5)转注。学术界有争议。 ①转注的性质应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 ②它是个词汇问题,不是文字问题,是本义和引申义问题。 引申义仍用本义的字形,所以说是用字法。
(6)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来写 没有字的词。 假借法突破了表意造字的局限性,利用词的同音关系, 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舍其意义,取其声音,以记录 新词,它没有构造 新字,所以说是用字法。
(1)上承商周的甲金文。
(2)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俗体字大量涌 现,不好识别。
3、秦国文字 秦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主要有大篆和小篆。 大篆在先,小篆在后,小篆是大篆的自然发展。 广义—泛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 (1)大篆 狭义—指小篆以前春秋 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 籀文
石鼓文
诅(zǔ)楚文
2、甲骨文字的特点: (1)因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 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2)异体字繁多。
(3)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4)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随意性 较大。 (5)笔体纤细,笔势方折。
(五)金文:
1、古人称铜为金,所以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
唐注释家孔颖达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
(二)文字的性质: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我们的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记录汉语 的,是写汉语词的。 注意:汉字自身没有音和义的,它的音与义是所写词 赋予的。语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音和义是 记录汉语词的,不是文字固有的。
二、汉字的形体
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小篆;(先秦 文字) 今文字——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汉字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到现行的楷书已有3000多年 的历史。历经两次重大变化:
6、草书 (1)草书的由来:从广义上说,自有汉字以来,各种字 体都有草率写法。作为一种字体,一直到东汉明帝才加 以提倡,章帝时,才有“草书”的专称。《说文· 叙》: “汉兴,有草书。”说明草书在民间经过了长期发展, 最终成熟。 (2)草书的分类: 章草——从隶书演变来的。 今草——是由章草演变来的。去掉章草的波势挑法,全字 楷书化,成为楷书的连写体,这种书体从东汉末年一直 流传至今。 狂草——是由今草演变来的,兴于唐代。张旭、怀素在今 草基础上任意增损笔画,随势钩连,形成“狂草”。这 种字体诡奇,变化多端,难以辨认,所以只作为一种书 法艺术,供人欣赏,没有交际的实用价值
(2)楷书的名称:“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 (3)楷书的特点:一面吸收草书自由流转的笔势,一面 摆脱隶书的波 势挑法,从而形成楷书的架构。
(4)楷书与隶书的差异: ①楷书改变了汉隶的波势挑法,使勾撇定型。 ②去掉波折,使笔画平稳。 ③扭转汉隶向外摊开之势,而向里收敛。 ④改变隶书方正平直,由扁方形变成竖长形。 总之,楷书在今文字的道路上又阔步前进,成为 便写易识、流传至今的字体。
(2)指事。所谓指事,就是初看能够识别形体, 细心审察后方能显现意义。许举了“上”、“下” 两个字例。 注意:象形字是采用描画事物形状的写实法, 指事字是运用指示符号的象征法。如:上、下、 刀、本、甘等。
(3)会意。就是比并二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 新义,由此看出造字者的意向。许举了“武”、 “信”两个例字。是说“止戈为武”、“人言为
常用汉字形义释 总 论
常用汉字形义释是汉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是 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汉字发展的历史
汉字的特点:“因形示义”,义寓于形中。 掌握汉字的本义和主要引申义,打下汉语言文字 的重要基础。
一、汉字的性质 (一)文字的定义:
文字记录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 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重要的辅 助工具。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传统的“六书”说 1、“六书”的名称来源——最早见于 《礼》。 用来教授贵族子弟的科目之一,可能属 于汉字教学。到了西汉末年,“六书”的理 论臻于成熟,有了“六书”的细目,总括有 三家之说——班固、郑众、许慎三个人。这 里只介绍许慎的“六书”说。
2、许慎的“六书”说,指事、象形、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
籀文是《史籀篇》上的文字,是教学童的字书; 石鼓文是指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有600多字,因 器物的形状像鼓,所以称呼石鼓文; 诅楚文是秦人诅咒楚人的。
三种文字的特点: 风格上十分接近,比小篆繁复,是小篆以前在秦流 传的字体。 (2)小篆又称为秦篆,是秦统一中国后的规范化字 体,是古文字的最后阶段。 《说文》上的九千多字; 小篆的 标本 泰山刻石等实物。
5、楷书(又称真书、正书)
(1)楷书的演变: 是从今隶直接演变来的。汉代盛行隶书和草书,庄 重的场合用隶书,日常的书体用草书。隶书讲究波势挑法, 写起来还不省事;草书流畅便利,但草率难辨,于是产 生了一种崭新的字体,即楷书。西汉宣帝时楷体萌生, 到了东汉末年顺帝时已经成熟,魏晋以后楷书广为传布, 成为主要字体。
2、金文的特点: (1)金文与甲骨文相比,结构变化不大;
(2)形声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字体讹变增加。
(3)由于书写质料不同,形体态势明显差异。 (4)形体杂有浑实圆润,中间杂有肥笔,甲金文形成 鲜明对照。
(六)小篆 1、六国系文字——是指秦以外齐、燕、赵、韩、 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 2、六国文字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