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合集下载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中国礼文化的具身隐喻效应:蜷缩的身体使人更卑微作者:黎晓丹,杜建政,叶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该研究将中国文化与具身认知的研究范式相结合, 通过三个社会情境实验考察了礼文化中蜷缩身体姿势与评价人物社会地位的双向隐喻效应, 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礼文化中身体与空间双重隐喻效应的作用机制, 结果发现身体与空间的双重隐喻启动时其联结效应独立产生作用。

该研究设计合理, 三个实验逻辑清晰, 结论可靠, 为中国文化具身认知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证据。

但是, 还有以下一些问题值得商榷:意见1:“中国礼文化”是本研究的关键概念, 它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它与一般的礼仪文化(中西方)有什么区别?文中缺少交代。

回应:感谢审稿人的意见, 已在文中引言第三段处补充相应的内容。

意见2:在引言中, 作者写道:“在现代中国社会, 礼依然存在。

纵然其面貌有所改变, 但人们仍遵循着礼的大部分社交规则, 例如在与社会地位高的人交谈时, 其身体倾向蜷缩状(低头、弯腰); 在与社会地位同等或者低的人交谈时, 身体倾向扩张状(抬头、挺腰)。

”这是论文研究假设的来源的重要基础, 应标明文献的出处。

回应:感谢审稿人的意见, 已对该处补充了参考文献。

意见3:在引言中, 作者用张静(2009)和黄光国(2006)等有关当代大学生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较高认可度的结论来说明现今大学生大致上是认可中国礼文化所体现的价值体系, 说服力稍显不够, 儒家传统价值观与中国礼文化价值观是什么关系?回应:可以说是儒家传统价值观包含了本研究所定义的中国礼文化的价值观。

礼文化的含义与表象较为复杂。

礼是儒家修身的主要实践渠道, 同时, 礼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之一。

在古代社会, 儒家身体力行地提倡与传承以“礼”为核心的身心实践, 然而经过多年的社会演变, 礼文化的总体形态与影响均在产生变化。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多级评分的认知诊断计算机化适应测验作者:蔡艳,苗莹,涂冬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非常感谢审稿专家的细致审稿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促进了本文的进一步完善。

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及建议,我们对文章做了认真修改,现就文章修改了的部分做如下详细说明,所有修改了的部分我们均在文中用黄色进行了标注。

审稿人1意见:论文中方法正确,推导过程无误,表述清楚,结构合理,逻辑缜密,是一篇较好的学术论文。

存在的问题在于:意见1:对于EAP方法的估计结果,形式上是否存在不足,0,1表示的知识状态?回应:专家的这条意见非常好。

在认知诊断中,如果采用EAP方法估计被试的知识状态,则估计值一般是介于0-1之间的概率,即每个被试在每个属性上的期望后验掌握概率;而在认知诊断中,一般会根据被试在每个属性上的期望后验掌握概率划分为掌握或未掌握,而划分的依据一般是以0.5为标准,即当被试期望后验掌握概率小于0.5则断为没掌握(即ˆ0α=ik ),否则判为掌握(即ˆ1α=ik)。

在本研究中,被试参数估计方法采用是MLE/MAP法,这两种方法估计的结果则直接是0-1二分化的。

意见2:进一步修改正文稿格式,错别字错误。

回应:非谢谢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的建议我们又通读了全文,并对相关格式及错别字做了修改,详见文章第11、13、21、22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稿人2意见:作者基于涂冬波等人(2010)提出的P-DINA模型,针对多级评分项目提出了GP-DINA模型,这个模型比P-DINA模型更合理些。

作者还基于0-1项目的选题策略KL、PWKL和HKL给出多级评分的相应选题策略PS-KL、PS-PWKL和PS-HKL。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强化敏感性基础作者:应梦婷江光荣于丽霞鲁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首先在此感谢各位审稿专家认真严谨的审稿,为我们的稿件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我们进一步改进稿件提供了很大帮助。

下面是我们针对各位审稿专家的意见作出的回复以及修改情况说明,同时,在稿件正文中也用蓝色对相应修改内容进行了标记。

审稿人1意见:文章写作规范,概念准确,有一定的创新,行文清晰简明,使用的范式具科学性,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也很细致。

但是本文仍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建议修改后再审。

意见1:研究一没有报告描述性结果,不知道两个研究的被试是怎样的被试,也会影响对文章结果的理解,比如:研究二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是否有差异?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

已补充研究一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并对研究二的被试组成作了更细致的说明。

见2.2.2描述统计结果和3.1.1(2)被试的组成,蓝色标记部分。

意见2:研究二的入组标准中,有“入组的自伤被试必须同时满足2个条件:(1)自伤问卷总分大于9;或自伤问卷总分大于6且至少有一种自伤行为的发生次数在5次及以上”,为何制定这样的标准?这一标准是否有文献支持?回应:针对审稿专家的意见,对此标准进行说明和修改完善如下:本研究所用自伤问卷是国内研究者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自伤量表编制而成,目前以此问卷为研究工具的研究表明,该自伤问卷上得分越高,情绪表达不能、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等核心病理特征的程度越严重(冯玉,2008; 于丽霞,2013; 于丽霞等,2013)。

然而,目前尚缺乏对问卷划界分的相关界定,且由于是中国版问卷,缺乏国外研究证据的支持。

本研究起初制定筛查标准时,主要是结合DSM-5对自伤行为的界定,采用经验划分法选取的划界点。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选择多多益善?——选择集大小对消费者多样化寻求的影响作者:刘蕾郑毓煌陈瑞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本文通过三个实验研究,探讨了消费者多样化寻求行为与选择集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论文选题来看,是消费行为领域的重要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所汇报的实验结果也支持了作者的假设。

论文优点在于:作者对相关文献有很好的把握和梳理,实验设计严谨规范,尝试利用moderator(研究三)来验证机制的尝试也值得肯定。

但是论文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需要在修改中加以完善。

意见1:论文摘要部分需要修改,现在的版本中有多处表述语意不清楚的地方。

回应:非常感谢评审专家的宝贵建议!我们将论文摘要部分做了细致的修改,以确保语意清晰,语句流畅。

详情请参阅论文摘要部分。

意见2:论文引言的第二段的出现非常突兀。

可以考虑放在最前面作为引出―多样化寻求行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或者直接删除,或者在论文的discussion部分提及。

回应:非常感谢评审专家的细心审阅和建议,的确引言第二段内容与前后文逻辑关系不强,论文作者也非常认同评审专家的建议,已将该段内容放在文章开头作为引出―多样化寻求行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意见3:论文第四段的相关讨论(―因此,作为生产企业和供应商,应找到倒U形的临界点,只要供应临界点的产品种类数量,就可以通过减少生产和供应成本而使总收益最大化‖)没有事实根据,建议作者谨慎。

回应:非常感谢评审专家认真严谨的审阅和建议。

为周密起见,我们已将该段表述删除。

意见4:第4页倒数第5行,―柯学‖的引用需要注明年份。

回应:特别感谢评审专家如此细心的审阅并耐心的指出文中不足。

已注明所引用论文的年份。

意见5:第5页作者提到―消费者多样性寻求行为随选择集增大而增加(McAlister,1982;Pessemier,1978;Simonson,1990;Walsh,1995)‖,这部分内容与本文立意相矛盾。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女性生理周期对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的影响作者:金艳;郑希付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本研究以临床常见的经前期综合征为切入点,研究其可能的理论机制;研究区分了条件性线索恐惧和条件性情景恐惧,比较了经前期和经期女性在2种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的特点,得出了经前期女性对条件性情境恐惧易习得难消退的结论,结果分析和讨论合理。

文章中一些地方用词不严谨:如“老鼠”,具体是大鼠还是小鼠?“以往研究显示雌激素调节条件性恐惧,而黄体酮对条件性恐惧的研究较少”句子不完整,请对文章中类似问题进行修改完善。

回应:感谢审稿人指正。

首先,文章中用的“老鼠”一词,经过文献查证,已在修改稿中具体区分了小鼠和大鼠。

其次,对于文中句子不完整处,经多次通读,已做了相应的修改。

意见2:图3和4未做差异显著性标记,请补充。

回应:感谢审稿人指正。

修改稿中图3和图4已做差异显著性标记,补充了图注。

审稿人2意见:意见1:实验具有可行性,经前期和经期数据具有可对比性。

采用的NPU研究方法,增加了数据的可信度,虽然样本数太少,仍建议发表。

回应:感谢审稿人的认同。

本实验中样本量确实较少,主要是因为经期女性自主参加实验的人数不多。

但在国内外期刊曾发表了不少小样本的条件性恐惧的论文。

例如,《心理学报》2012年,vol.44,No.3,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返回的性别差异,作者孙楠:实验中采用男性和女性被试各20名;又如国外期刊Neuroscience Letters,2011年, vol.487,No.3,Effects of intensity and positional predictability of a visual stimulus on simple reaction time,作者Carreiro, L. R. R., Haddad, H., & Baldo, M. V. C.:实验中只有16名大学生参加行为实验。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新生儿情绪性语音加工的正性偏向——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作者:张丹丹陈钰敖翔孙国玉刘黎黎侯新琳陈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我仅对实验范式有一个疑问:作者利用中性声音作为odd-ball范式中的标准刺激,而情绪语音(高兴、愤怒、恐惧)作为偏差刺激。

结果发现高兴会诱发一个更大的失匹配反应。

但因为这三种偏差刺激的声音是不同的,作者如何能确定观察到的现象是因为对不同情绪语音的处理引起的,还是因为三种不同的声音底层属性引起的?现odd-ball范式对这个问题公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用同样的声音即做标准刺激又作为偏差刺激。

比如可以在一个block里用高兴做偏差刺激,中性做标准刺激。

而在另一个block里反过来,这样可以直接比较高兴这同一个刺激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进而避开因不同声音引起的可能混淆变量。

当然,各种声音可以自由组合。

另一种简单的办法是做一个baseline run。

就是把高兴、愤怒、恐惧三种声音在一个独立的block里混合随机播放,来确定其反应。

再用这些反应作为相应的baseline与odd-ball里的反应做对比。

回应:审稿人的意见非常正确,本研究的设计的确存在不足,我们也准备在后续的相关实验中加入两种刺激位置反转的session。

由于参加此次实验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是新生儿了,现在也不可能把他们找回来补测,因此此次实验的缺陷请审稿人原谅。

本次修改我们将此项不足在讨论中明确指出了(见讨论倒数第二段)。

不过,Cheng et al (2012)在研究中还使用了对照刺激(control stimuli),他们通过语音处理软件抽提出情绪语音材料的基频(f0)作为对照刺激,采用中性材料的f0作为标准刺激,情绪材料的f0作为偏差刺激,发现新生儿的大脑并不能分辨不同情绪材料的f0。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具身认知视角下软硬触觉经验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作者:易仲怡杨文登叶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第一轮非常感谢审稿专家为稿件提出的建议,也感谢编辑部编委、老师的辛勤工作。

以下为作者针对专家意见所进行的修改说明:审稿专家1意见:作者从典型的社会语言现象入手,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旨在探讨触觉经验与性别角色认知的隐喻式关系,并通过三个实验揭示了触觉经验与性别认知间的双向作用关系:软硬—性别隐喻的心理现实性—性别隐喻的内隐程度性—抽象概念的心理模拟性。

考虑到当前热点词的流行、内化程度,进行这样一个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很有必要。

同时作者以具身视角从进化适应及传统文化方面对该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总的来说,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贡献,但仍有几个需修改的地方:意见1:引言中问题的提出应与总讨论相呼应,综述部分的段落建议精简一些。

突出重点。

回应:感谢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修改稿针对性地做了如下两点修改:(1)精简了引言的综述部分。

稿件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切入,对性别角色认知进行了探讨,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身体触觉经验与性别角色认知之间的双向作用关系,为整合社会性别角色认知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提供一定的启示。

专家的意见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文章的思路和侧重点,在引言对“性别角色的生物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议”段落进行了删节,并对“性别角色的概念是否会通过软硬进行隐喻表征”段落进行相关研究的补充,突出从具身认知视角研究软硬触觉对性别角色认知形成与发展影响的必要性。

具体删补如下:①删除“如Paul和Perryjenkins (2016)对109个美国家庭进行的7年追踪研究发现,父母的性别行为和性别意识预测了儿童的性别角色态度,当父母在儿童生命的第一年时间里报告了更多的传统性别行为和意识时,孩子们就自己的性别报告了更多关于传统性别角色印象的知识。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问题性网络使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作者:陈武,李董平,鲍振宙,闫昱文,周宗奎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该研究通过大样本的调查考察了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机制,并对青少年的同伴因素(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以及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分析。

研究的理论逻辑清晰,模型构建依据充分,研究也具有一定理论和实用价值。

但仍然需要在一些概念的完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方面进行提高。

详细请见审改稿。

意见1:1.1中―社会控制‖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导致沉迷网络?在这里应该做些简单地交代,在讨论中也需要抓住这个议题。

在依恋理论中,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是两个基本维度(Brennan et al., 1998),温暖支持和社会控制与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回应:感谢专家的意见。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他人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的一种调节功能,即使他人主观上不愿意做出相应的改变(Lewis & Rook, 1999)。

在本研究中,良好的亲子依恋提供了社会控制的功能,此时个体担心沉迷网络及相伴出现的问题(如学业失败)会让父母伤心(Hoffmann, 2011),因而减小了PIU的可能性。

这里仅对其做出简单交代。

1.3 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第三段对社会控制作了更多介绍:根据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家庭相关变量具有社会控制的作用(Hirschi, 1969)。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最为关注直接社会控制和间接社会控制两种具体形式(Oxford, Harachi, Catalano, & Abbott, 2001)。

当个体较为年幼时,父母作为一种权威对孩子更多施加直接控制(如父母监控),随着个体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自主性的增加,直接控制减少,间接控制增加(Oxford et al., 2001),且后者的作用更为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题目:认知诊断评价中测验结构的优化设计
作者:彭亚风;罗照盛;喻晓锋;高椿雷;李喻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轮
审稿人1意见:
意见1:在测验编制上有一定实践价值;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肯定。

意见2:国内学者如涂东波、蔡艳、颜远海、丁树良等人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中没有体现出来;
回应:已补充,并增加引述了Liu, Huggins-Manley 和Bradshaw 新近发表的文章(详见前言的第5-6段蓝色字体部分)。

意见3:文中关于不同属性层级模型的PMR 的差异和之前研究结论不一致,DINA 模型本身不考虑属性间层级关系,应对此“迟钝”;
回应:颜远海,丁树良和汪文义(2011)中指出DINA 模型对属性层级关系“迟钝”,具体表现在计算了每个属性的判准率后,发现当属性层级结构紧密的情况下,父节点的判准率会低于子节点的判准率。

但是本研究是以模式判准率为评价指标,没有细致到每个属性上的判准。

并且在模式判准率上的研究结论与蔡艳, 涂冬波和丁树良(2013)以及颜远海等人(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

意见4:由于认知诊断测验多出现在单元测试中,在Q 中加入多个R ,意味着在这种单元测试中,重复出现多组类似题目,在测验编制实践中,这种做法并不常见;
回应:本研究的目的是从理论比较六种属性层级关系下的不同测验设计方案,找出针对每种属性层级关系的测验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案,为实际的测验编制提供一般性的设计准则。

在实际的测验编制情境中,考虑测验编制的难易程度,可以藉由当前的研究结果为编制者选择合适的测验编制方案提供较为妥当的参考意见。

意见5:文中提到的奇数定律,一般的表述是,只要Q 中有R ,题目并不是越多越好。

奇数定律如果成立,可能的理论解释是什么。

回应:得到奇数规律的结果后,我们对奇数规律的成立进行了讨论,在对被试作答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当测验Q 矩阵仅由偶数个R*构成时,R*中的每种项目考核模式会出现偶数次,会有被试在某种考核模式上做对一半做错一半,这类被试在AMP 被判错的被试群体中所占比例较高。

由此推论奇数规律成立的可能的原因是:以5个属性独立型20个项目为例,当测验仅有4个R*构成时,项目考核模式为[1 0 0 0 0]会出现四次,假设这4个项目对应的项目参数分别为:()41和 =j g s j j 。

对于掌握和未掌握该项目考核模式所考察的属性的被试来
说,被试在这4个项目上作答的似然函数分别为:()j j x i x j s s L -=∏=141j 1-1、()∏=--=41101j x j x j j
j g g L
被试在这4个项目上的作答有以下几种情况:答对4题、答对3题答错1题、答对2题答错2题、答对1题答错3题以及答错4题。

当出现答对两题和打错两题(假定答对前两题)时,()()43211-1-1s s s s L =,()()43210-1-1g g g g L =。

在项目质量比较均匀的情况下,此时1L 与0L 之间的差异很小,无法区分出被试的作答是基于掌握了该属性还是未掌握,而测验中又没有其他考察第1个属性的项目,这就无法为被试在第1个属性上的诊断提供信息。

当测验包含最大奇数个R*时,并不会出现上述作答情况。

以上是关于奇数规律成立的可能的解释,后续需要对奇数规律成立的原因进行系统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稿人2意见:本研究讨论Q 矩阵中测验长度、类R 阵的个数以及类R 阵外项目的属性个数对认知诊断测验效果的影响,研究的问题有价值,研究方法也比较妥当。

但是,总的来看,研究的设计还可以更加丰富、写作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意见如下:
意见1:对于Q 矩阵以及可达矩阵的相关研究搜集和回顾的不够,特别是国内有关学者的工作,不宜忽略。

回应:已补充,并增补了1篇2016年发表的外文文献。

(详见前言的第5-6段蓝色字体部分)
意见2:该研究以PMR 均值和标准差作为诊断效果的唯一评价,需要对PMR 参数给予足够的介绍、说明;作者在说明时又给出了APM 值,却没有再对APM 给予任何解释。

回应:PMR 是指所有属性都判准的被试比例,PMR 越大,表明分类准确性越高。

已在文中对PMR 进行解释。

非常抱歉,APM 为笔误,应该为AMP ,已更正。

意见3:当前的实验设计中每个测验的类R 阵为单一一种属性层级关系,但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多种并存,是否可以在仿真实验中也考虑并存的情况。

回应:经审稿专家提醒,在模拟实验的部分增加了一种多种属性层级关系并存的“混合型”属性层级关系,并于文末附上了对应的属性层级关系示意图。

意见4:文章的整体写作更像是个实验报告,而非适合于《心理学报》发表的论文;没有必要在每一个小节开始处都写研究目的(实验目的);特别是讨论部分缺少与已有研究成果的比较。

回应:已做对应的修改。

意见5:在当前的“讨论”一节中,声称发现了分类准确性呈现奇数规律,但仅在如此有限的仿真结果下得此结论是否过于武断;同时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还忽视了不同层级关系结果的比较。

回应: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说服力,我们采纳审稿专家的意见,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扩充,增加了属性个数、项目质量这两个自变量,并设定了不同的水平,以模拟更加复杂的测验情景。

结果显示,奇数规律仍能成立。

在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中,增加了不同层级关系结果的比较。

意见6:文中的图1、图2、图4均使用颜色区分不同的测验长度、层级关系,但使用黑白打印机打出后,很难分辨清楚。

回应:已修改
意见7:英文摘要部分的问题:一是出现了对文献的引用,一般而言摘要是自己研究的目的、
过程和结果,没有引用别人的原话的必要;二是存在很多中式英语,如论文接收,可考虑请专业翻译公司润色。

回应:已修改
意见8:文中还有一些次要的问题,如对于半角和全角的括号没有有效区分,大量混用;Chiu, Douglas & LI的引用时,Li的I应为小写;第1节中说到Chiu、Madison的研究时,未使用正确的引用格式
回应:已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轮
审稿人1意见:
意见1:基本上已经回答上次所提问题。

所探讨内容对属性诊断测验的编制有实际意义,方法适当,结论基本可靠,建议发表。

回应:感谢审稿专家的肯定与支持。

审稿人2意见:本文作者对论文进行了认真的修改,特别是增加了实验条件,使得论文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基本达到了发表的要求。

还希望作者能做出以下修改:
意见1:文章摘要部分声称“根据实验结果,本研究提出了进行诊断评价时Q矩阵优化设计的一些基本准则”,但在讨论等部分并没有看见明显的准则内容;另外,通过一篇实验研究提出准则是否言语表达的过于强烈,改为提出建议更为合适。

回应:已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

在讨论部分阐述了在不同属性层级关系下,测验Q矩阵优化设计的一些建议。

意见2:尽可能减少口语化的表达,而使用学术语言,特别是在讨论部分;另外,仔细检查文中的错别字。

回应:我们对全文进行了反复通读,尽可能的使用学术语言进行表达,并认真的检查了文章的错别字。

对于存在的错别字,作者为自己的粗心表示歉意。

意见3:英文摘要还可以进一步扩充,将讨论部分的关键内容翻译为英文,放在其中,对于国外学者了解我们的研究很有价值。

回应:已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将讨论部分的关键内容翻译成英文放入英文摘要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