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上)
台湾高考语文国学经典试题

上引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关羽/扁鹊/项羽/孔子
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丙丁乙甲
答案:B
甲、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望海潮 宋朝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 晴细履平沙.长忆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 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 重来是事堪喈.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 随流水到天涯.
丁、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 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 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 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高洁鲜艳的黄色菊花枝头,生发出来一丝微寒,人 生短暂别放过杯中美酒,定要把它樽樽喝干.在那狂风 斜雨的时候,冒雨迎风吹奏横笛,在醉态朦胧中,头上插 着黄花倒戴头冠.
E."梦想三山更五湖,新从世外得真吾",表达放心 物外、崇尚真我的道家思想.
答案:B C D E
A.出自李白《游泰山》.翻译:"如何找到 长生不死之药,然后展翅高飞飞向仙山蓬莱与 瀛洲这样的人间仙境."
这是道教思想,而"涅盘"是佛教修行者的 终极理想,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指灭一切 贪、瞋、痴的境界,因为所有的烦恼都已灭绝, 所以永不再轮回生死.
台湾高考题突出中国文化

台湾高考题突出中国文化要求翻译秦朝古文数学考到《九章算经》台当局大肆操作“去中国化”,甚至提出废成语、废典故。
但从今年的台湾高考命题可以看出,岛内多数知识分子对此不以为然。
经过3天的煎熬,台湾10多万高考生终于解放了!从7月1日开始,台湾2007年“大学指定科目考试”(即高考)在炎炎烈日下登场,考生挥汗如雨应考,媒体铺天盖地报道。
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本来一场单纯的考试,却也引来政治色彩之争。
起因是语文考试中,文言文考题比例占到66%,为历年最高;历史考题中,台湾史也仅占了18分,比起占42分的“中国史”,分量轻了不少。
对此岛内独派骂成一片,而台湾媒体分析说,这显然是命题组教授不买台当局“去中国化”的账。
语文题考到《西游记》数学题出现文言文台湾高考第一天考物理、化学、生物;第二天考语数外;第三天考地理和历史;每科总分100分。
经历高考的大陆考生都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但台湾考生可能更叹自己命苦。
7月1日,台湾最高气温超过35度,但是台“教育部”规定,出于公平原则,考场一律不准开空调,避免没空调的考场考生吃亏。
比大陆高考更严苛的是,考生在考试时连水都不能喝,理由是怕弄脏答题卡。
除了炎热的天气让考生心浮气躁,这次的考题也让一些学生头疼不已。
拿语文考题来说,这次文言文考题比例占到了66%。
很多考生说,一看到法家李斯那段《谏逐客书》就懵了,“这可是秦始皇时代的古董文章啊”。
这也是台湾高考中,首次要求将整段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占了18分。
更让考生摸不着头的是,数学考题里也出现了文言文:今有多数21,少数15,问等数几何?……有老师推测,可能是出自公元1世纪左右的《九章算经》,此书是中国重要数学典籍。
考后有人抱怨文言文比重太大,但台湾“抢救国文教育联盟”总召集人、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却为此叫好。
余光中表示,李斯的《谏逐客书》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文字流畅不冷僻,“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等名句刚好借古讽今,要当权者广纳人才,不要所谓的本土化;同时命题教授显然不认同民进党籍“教育部长”杜正胜的“去中国化”的意识形态,值得喝彩。
论台湾高考语文卷写作试题命题特点

论台湾高考语文卷写作试题命题特点作者:王静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0期摘要:笔者对台湾地区2010学年度至2018学年度学测国文卷写作试题进行了研读,发现国文卷写作试题命题特点如下:一是“文长不限”与注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二是选材贴近生活;三是命题聚焦,着重考查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关键词:台湾地区;学测;国文;写作;命题特点台湾高考(台湾称“学科能力测试”)包括国文、英语、数学、社会、自然五考科,旨在测验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基本学科能力。
[1]笔者研读台湾地区2010学年度至2018学年度高考语文卷写作试题,认为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文长不限”与注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二是选材贴近生活;三是命题聚焦,着重考查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一、“文长不限”与注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2010学年度至2018学年度台湾卷写作试题部分,其题干明确指出“文长不限”,相对大陆高考卷规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台湾卷有更大的弹性。
与此同时,台湾卷强调文章结构的完整性,提出“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文长不限”与注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相结合,构成台湾卷写作命题一大特点。
以下為2014年台湾卷写作题:阿里巴巴能打開石門,是因為他知道「芝麻開門」的密語;烹飪高手能征服大家的味蕾,是因為他練就一身功夫,抓到美味的訣竅;演員能成功詮釋某個角色,必然是因為他對人生的悲歡離合有深刻的領會。
對於人生的考驗,你是否也有自己的「通關密語」?請以「通關密語」為題,寫下你找出「密語」而得以「通關」的過程,以及其中的體會。
文長不限。
[2]可以看出,台湾卷写作命题指向明确,要求学生的写作内容包括“记叙自己找出密语而得以通关的过程”,同时还要“写出自己在此过程中的体会”。
把“通关过程”记叙完整,把切身体会表述出来,文章的脉络结构和整体性也就清晰了。
让学生表述清楚一件事,并抒发自己的内心体会与感悟,不必为了字数达标而无病呻吟,这是台湾卷写作命题的旨意。
一道高考试题引发的思考

一道高考试题引发的思考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2008学年度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学科能力测验试题中,发现了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试题如下:诗人常借用动物的特征为喻。
下列甲诗中的“儿子”和乙诗中的“我”所喻指的动物,依序最可能是:甲、儿子说:“爸爸,新年快到了,我要买新鞋子。
”爸爸说:“你要我的老命是不是?”乙、我来了,一个光耀的灵魂飞驰于这世界之上播散我孵育的新奇的诗的卵子但世界是一盏高燃的油灯虽光明,却是无情啊啊,我竟在恶毒的燃烧中死去……(A)蜘蛛、飞蛾(B)蜈蚣、飞蛾(C)蜘蛛、蝙蝠(D)蜈蚣、蝙蝠一道考比喻修辞手法的试题,也能出得这样趣味盎然,引人莞尔。
考场上的考生看到类似这样的高考题目,紧张的情绪也会得到很快缓解吧。
同样是考察修辞方法,大陆的高考试题是如何做的呢?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四川卷部分就有: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例句: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两道试题的设计都从考试大纲出发,作为同样考察修辞方法中“比喻”一项的试题,我想作为一个考生,如果能选择的话,绝大部分应该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吧。
中国是考试大国。
当今,各种各样的考试更是数不胜数,学生们也乐此不疲。
刚刚过了小学的奥数考试,接着就是中考,然后是高考。
大学毕业了还有可能加入研究生考试的行列,即使不去读研读博,还有公务员考试、职称考试等着你。
一个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准备考试和考试中度过。
这其中,高考更是因为其重要性被誉为国考。
每年的六月那三天,全国人民的关注力都集中在高考上了,所有的工作都要配合高考,施工要停止,娱乐要小声,警察封路,警车开道不一而足,都在为考场中的考生们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然而我们从电视镜头中,何曾看到过考场中一张笑脸,不是少年老成的冷静,就是一脸迷惘的冷漠。
我们今天常说教育要带给孩子幸福与快乐,那么能不能在考试中给孩子一点快乐,哪怕是一道试题的快乐都可以啊。
【2019最新】台湾高考国文命题旨趣word版本 (1页)

【2019最新】台湾高考国文命题旨趣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台湾高考国文命题旨趣一场单纯的考试竟吹皱了一池春水,惹出许多讨论,诚始料所不及。
仅将此次(九十六学年度)指考国文考科的命题旨趣略作说明:此次指考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对象,命题就必须以依据八十四年课程标准(本文简称旧课纲)所编的教材为原则。
所以文言文和语体文的比例仍维持去年的六十五比三十五。
这次命题,回归课本,也是考虑的重点,其目的是盼望学生回归课堂,专心学习。
也许由于从课本命题,有诸多顾虑,以致近来的试题,逐渐偏离课本,而且有渐行渐远的倾向。
于是,有些学生过度热心于答题的技巧,而忽略了对课文的熟读、理解与体会。
这不利于语文教学,必须及时导正。
至于课文的选择,则以多数课本采用者为原则,绝无偏袒某一出版社之例。
指考与学测间的异同,本小组也颇为留意。
就课文的范围而言,学测只考前四册,而指考则考全部六册;就深浅难易而言,指考宜较学测稍深稍难。
因此,命题时就略为偏重五、六两册,也就是时代比较久远的文章。
再者,依旧课纲,各校均讲授论、孟,不可不予照应。
如此一来,文言文版图就难以再压缩了,何况依旧课纲,亦不必再予压缩。
至于台湾文学部分,各家课本选入的篇数已经不多,而且各从所好,少有交集。
无论如何取材,都难逃「图利他人」之嫌;其中只有赖和的一短诗,为好几种课本所采用,倘若以之命题,又不免于「考古题」之讥。
总之,我们设计试题的目标,是要让好学深思的学生,能获致应得的好成绩,为语文教育略尽棉薄,如此而已,其余种种一律不顾。
(台湾国文命题小组)。
【VIP专享】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上)

冰点特稿第918期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上)王丽《中国青年报》( 2014年04月09日 12 版)台湾中学生复习考试 CFP供图湖北襄阳,高三学生上晚自习 CFP供图3月26日,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详细阐述了从小学到大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强调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增加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去年10月,北京市教委宣布将降低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有网友以“网上忽闻语文贵,初闻涕泪满衣裳”来形容。
在笔者眼中,教育部门明确提高母语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意味着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的语文教育终于突破困境,返璞归真,走上正道。
并且,从高考入手,可谓抓住了根本。
但兴奋过后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相当宽泛的范畴,命题者对此如何理解,直接关涉到试题内容的组织和题型的设计,进而影响到教育部《纲要》的实施和整个母语教育变革方向。
笔者搜集由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编制的1994-2014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试题,与大陆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做了一番比较。
其中的异同之处,折射出两岸对汉语文本质及母语教育价值观的各自理解,也反映出共同的文化历史渊源。
一份试卷的整体结构反映了命题者对这门学科的总体把握,也包括对该学科基本规律的认识1994年,台湾地区为配合当时大学多元化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改“联考”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统筹举办。
考试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社会与自然5科。
2002年,台湾地区正式宣布取消大学联考,实行学测和“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并行制,考生可以二选一或者两者都选。
学测迄今已走过20年的历程,成为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大学入学考试。
2014年报名考生人数14万人,基本上为应届高中毕业生之总数。
自2010年始,学测成绩被作为大陆普通高校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依据。
台湾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考试(以下简称“台湾学测国文”)与大陆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目(以下简称“大陆高考语文”)相比,首先是总分和考试时长存在差异。
台湾中学的国文试题

台湾中学的国文试题,看看你能得多少分来源:刘猛的日志都说中华道统现今独存于宝岛台湾,台湾人普遍重视国文教育,民众国学素养颇深。
但相距太远,一直也没有真切的感受到,近日在网上发现几道据传是台湾中学的原版试题,转帖于此。
自己试了一试,刚刚及格,汗颜不已!考题(有多选题):1、“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
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2、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
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4、下列各组语词“”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B)青红“皂”白/“玄”端章甫(C)“缟”衣白冠/玉貌“绛”唇(D)“丹”枫白苇/“赭”衣塞路(E)“缁”衣羔裘/“黔”首黎民5、沈德潜《说诗晬语》:「性情面目,人人各具。
读□□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诗,如见其忧国伤时。
」□□中的二位诗人,与下列选项所论诗人相同的是:(A)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B)读柳子厚诗,知其人无与偶;读韩昌黎诗,知其世不能容(C)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D)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黄庭坚)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6、阅读下列改编自《庄子"让王》的漫画,选出最适合形容原宪品德修养的选项:(A)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C)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D)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7、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质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对人伦的真切感受。
台湾国文考试试卷

第壹部分:選擇題(佔55分)一、單選題(34%)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
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 下列各組「」內的字,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是:(A) 山東「滕」縣/照稿「謄」清/「螣」蛇五技(B) 張脈「僨」興/夏育孟「賁」/毫飛墨「噴」(C) 「枹」鼓相應/越俎代「庖」/嘶吼「咆」哮(D) 「沴」氣朝浮/暴「殄」天物/敝帚自「珍」2. 「□手可得」、「□聲國際」、「振聾發□」、「□厲風發」。
上列四則成語的用字,若要完全正確,則□內應填入的字,依序是:(A) 唾/蜚/瞶/焯(B) 唾/蜚/聵/踔(C) 垂/緋/聵/綽(D) 唾/斐/瞶/卓3. 下列各組文句,「」中的字義,兩兩相同的選項是:(A)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B) 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郁,覺悶甚/日「薄」西山,氣息奄奄(C)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D) 取一人頭並心肝,「卻」收頭囊中/欲令新婦祗謁,兼議從容,無前「卻」也4. 下列文句□□□□內的成語,使用正確的選項,依序是:甲、初學繪畫時,以大師作品做為學習的典範,若能有□□□□的效果,也是一個學習的良方 乙、想要處理這個問題,必須提出一個□□□□的方法,才能徹底的解決丙、以個人微薄的力量,對抗存在已久的官僚惡習,無疑是□□□□(A) 東施效顰/不容置喙/咎由自取(B) 刻鵠類鶩/釜底抽薪/螳臂當車(C) 畫虎類犬/曲突徙薪/狗吠火車(D) 唯妙唯肖/揚湯止沸/夸父逐日5. 下列三段現代散文,依據文意,選出最適合的語詞,填入□□□□中:甲、哪一座城市都不相信眼淚,哪一扇門戶都拒絕施捨和同情;□□□□比兇神惡煞更讓人疑惑,陌生人平白無故的笑容必然換來警惕的眼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上)冰点特稿第918期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上)王丽《中国青年报》(2014年04月09日12 版)台湾中学生复习考试CFP供图湖北襄阳,高三学生上晚自习CFP供图3月26日,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详细阐述了从小学到大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强调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增加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去年10月,北京市教委宣布将降低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有网友以“网上忽闻语文贵,初闻涕泪满衣裳”来形容。
在笔者眼中,教育部门明确提高母语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意味着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的语文教育终于突破困境,返璞归真,走上正道。
并且,从高考入手,可谓抓住了根本。
但兴奋过后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相当宽泛的范畴,命题者对此如何理解,直接关涉到试题内容的组织和题型的设计,进而影响到教育部《纲要》的实施和整个母语教育变革方向。
笔者搜集由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编制的1994-2014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试题,与大陆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做了一番比较。
其中的异同之处,折射出两岸对汉语文本质及母语教育价值观的各自理解,也反映出共同的文化历史渊源。
一份试卷的整体结构反映了命题者对这门学科的总体把握,也包括对该学科基本规律的认识1994年,台湾地区为配合当时大学多元化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改“联考”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统筹举办。
考试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社会与自然5科。
2002年,台湾地区正式宣布取消大学联考,实行学测和“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并行制,考生可以二选一或者两者都选。
学测迄今已走过20年的历程,成为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大学入学考试。
2014年报名考生人数14万人,基本上为应届高中毕业生之总数。
自2010年始,学测成绩被作为大陆普通高校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依据。
台湾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考试(以下简称“台湾学测国文”)与大陆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目(以下简称“大陆高考语文”)相比,首先是总分和考试时长存在差异。
大陆高考语文台湾学测国文考试时长150分钟120分钟总分150分108分考试日期每年6月每年1月或2月由上表可见,大陆比台湾考试时长多了半个小时,总分多了42分。
不仅如此,试卷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请看下表:考试内容一、现代文阅读(9分)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陆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考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语(三、四为选考题,任选其一作答。
)文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六、写作(60分)台第一部分:选择题(54分)湾学测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4分)国文题型3小题(一)文言文阅读(19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4小题4小题5小题材料写作,不少于800字单选题(30分)多选题(24分)一、文章评论(9分)二、文章分析(18分)(文言文)三、引导写作(27分)可以说,一份试卷的整体结构反映了命题者对该学科的总体把握,也包括对该学科基本规律的认识。
汉语作为历史最悠久、也最具特色的一种语言,我们的先人早就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即从识字——认识字形、字音、字义始。
古人称之为“小学”,亦即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并认为只有打下这个基础,才谈得上“读书做学问”。
台湾学测国文沿袭了这个传统。
如2011年度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单选题: 1.下列「」中的字,读音不同的选项是:(A)「柴」火/「豺」狼/同「侪」(B)「耆」老/「脐」带/神「祇」(C)信「笺」/鞍「鞯」/「歼」灭(D)轩「辕」/墙「垣」/罚「锾」2.下列文句「」中的字词,意义相同的选项是:(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足反居上,首「顾」居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事行身死,「固」所愿也(D)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第1小题是关于汉字同音字的辨析,答案为“D”。
第2小题属于字义辨析,答案为“C”。
倘进一步分析,第1题共4组12个词,有8个来自古汉语。
说来有愧,“D”组中的“锾”字,笔者也是第一次见到,“秀才识字认半边”——从左边的“金”字偏旁推测,大略与“钱”有关。
后查词典,果然是指“罚金”。
但“罚锾”一词大陆已基本不用了,笔者怀疑是否考得过于生僻,上网一查,发现台湾仍在使用,如2009年颁布的法令“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案件处罚锾额度基准”。
第2小题选项所列词句全部来自古汉语,涉及诸葛亮《出师表》、韩愈《师说》、《李陵别苏武诗》、《诗经》、《旧唐书》等。
这两道小题看起来简单,但颇能测出考生在汉语文方面的基本修养。
相比之下,大陆高考语文试卷的思路则不同。
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为例: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下略)这篇材料的题目为《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全文870字,此处为部分引录。
文章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专业。
这里且不说题目之冗长晦涩,也不说内容距离高中学生知识结构甚远,单就题型而言,考生一展开试卷,扑面一大片黑黢黢的文字,心理上易产生紧张感,影响后续的发挥。
而更值得质疑的是,以此类阅读题作为汉语文考试的起首题,是否符合该学科的规律?因为,考试命题本身是一门科学。
但凡设计合理的考卷,应依循本学科的规律,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引领考生步步深入该门课程的“堂奥”,而不是置其不顾,“另辟蹊径”。
并且,倘进一步推敲,在试题的分类上也存在问题。
由表中可见,大陆新课标卷共分六大部分。
其中有四大部分属于阅读类试题: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但四者在概念上并不属于同一个层级,如“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是按时间分类,“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是按文体特点分类。
四者并列一起,内涵上会有交叉重叠,即“现代文”中可以包含“文学类”和“实用类”,“文学类文本”也可以包括“现代文”和“古诗文”。
除了“古诗文”之外,其余三个概念内涵和外延都颇模糊,缺乏应有的“科学性”。
而这种不严谨的分类法出现于国家级的母语考试,未免有些轻率,客观上也有误导考生之嫌。
笔者浏览2013年其他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几乎有一半是采用这种分类法的。
相比之下,台湾学测国文的试卷结构则相对比较合理,至少是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概念明确,不易产生歧义。
一份设计合理的试卷应该以少胜多,由约见博,通过最精简的试题来考量考生的母语基本素养两岸除了试卷结构存在差异之外,题型的设计思路也有所不同,尤其是阅读类题目。
仍以上述2013年大陆高考语文第一题为例,要求依据阅读材料回答如下3道小题: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
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
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上述3道小题均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思维向度单一,呈低水平重复,有设置逻辑陷阱之嫌。
并且,在第3小题中,作为题干的A、B、C、D各项文字表述多达四个分句,冗长累赘,毫无意义地增加考生判断上的困难。
事实上,这段题干的设题还不算多,试卷第三大部分“文学类文本”的设题则多达4道,所用题干材料为阿城的短篇小说《峡谷》,全文长达1300字,题目要求如下:(题干材料此略)(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题目一连问了4个问题,似对考生形成连环“轰炸”,又像糖葫芦式的“题串”。
笔者有些怀疑:作为一篇文学性小说,这些阅读理解题——尤其是第2、4小题——是否存在所谓“标准答案”?又该如何认定?问题不仅如此。
为了编出这种糖葫芦串式的连环题,命题者不得不对文本挖地三尺,无中生有,做过度解读。
与此同时,鉴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语文教师不得不如法炮制,编制出大量“模拟”试题,供学生进行应试训练。
而经过这种畸形的“阅读训练”的学生,非但不可能从阅读中获得真正的自我成长,相反,会产生“反阅读”的心理。
君不见,每年高考甫一结束,不少学校会“上演”高三毕业班集体撕毁课本和模拟考卷的“情景剧”。
值得寻味的是,在台湾学测国文试卷中,没有这类以整篇小说作为题干材料的阅读题,也没有这种糖葫芦式的“题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