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丁庆刚;高金良【摘要】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区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为胃痛.胃脘痛在临床症状很常见,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均可引起胃脘痛.唐宋前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到金元时期的《兰室秘藏》第一次出现"胃脘痛"一词,并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与心痛明确区分开来,使胃脘痛成为有别于心痛的独立的病证.后代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的研究发展,使胃痛内容得以极大的丰富.中医在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很好,现将近几年来的祖国医学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研究总结如下.【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0【总页数】2页(P158-159)【关键词】胃脘痛;脾胃虚寒;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作者】丁庆刚;高金良【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春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1.1 饮食不节外感邪气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外感邪气,五志过极等均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引发胃脘痛的发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污染的加重,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1.2 脾胃虚寒型本病多因脾胃气机受阻,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通则痛。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降浊,脾升清,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可导致胃痛的发生。
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是脾胃虚寒型,此多源于现代人喜食冷食导致,因寒凉之邪最易伤及脾胃,脾胃虚寒,寒性凝滞,遇寒即可发为本病。
胃脘痛的治疗原则是理气和胃止痛。
正如《医学正传·心腹痛》曰:“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1]。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其治法为温助脾阳,以温煦胃阳而止痛。
张兴建[2-5]研究表明:温阳健脾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很好。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不只用温脾法,而且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病久成瘀,尤其是脾胃虚寒型,因寒性收引凝滞,易影响血液在脉道中的正常运行,瘀滞不通,以致病情加重,且缠绵难遇。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发表时间:2019-09-05T17:21:16.1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付立[导读] 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四川省绵阳江油市二郎庙镇卫生院 621716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因为胃靠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经常说的“心痛”和“心下疼痛”是指胃痛。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有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西医上面所说的疾病。
当人发生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让疾病进一步的加重。
一、发病的病机胃的发病病因主要就是因为外感寒邪,饮食等造成的胃气郁结引起的疼痛。
(1)寒邪害胃:人的身体比较虚寒或者是外感寒邪,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让胃受到损伤,使寒气侵入到胃内,导致胃内的气血淤滞,引起胃气不适然后引起的疼痛。
(2)饮食让胃受到损伤:不恰当的饮食,比如暴饮暴食,过饱过饿,冷热随意,就会损伤脾胃,气虚,让胃出现疼痛。
当人不相信吃太多的辣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酒等的饮料,就会让胃出现疼痛。
(3)肝气伤胃:肝是刚脏,比较喜欢心情欢乐,抑郁和愤怒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损伤肝,肝衰竭,就会影响到胃,气血瘀滞,就导致胃痛。
气滞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血瘀、内充血、胃络阻塞,那么就不通就会疼痛。
气滞如火,就会消耗胃阴,引起胃侧支营养不良,引起胃痛。
(4)脾胃虚弱:脾胃不足,阳气不足,内生性寒冷;或者是长时间的生病影响到胃,导致胃阴虚,胃部营养流失,胃气不调,那么就会引起胃痛。
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一样,但一般都是由于胃气的丧失以及下降引起的疼痛,主要的表现有寒冷、食物滞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瘀等等的表现。
二、辨证论治胃病的治疗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调理气血以及给胃止痛为原则进行治疗的,一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然后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等等的方法进行治疗。
胃脘痛2013改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黔西县中医院急诊科2013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参照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主要症状: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次要症状:可伴有胃脘部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纳差等。
本病无明显年龄及季节差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参照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内科学》。
二、证候诊断及治疗: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参照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一)、分证论治1.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组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药物:黄芪30g、桂枝15g、干姜10g、白术15g、法半夏15g、陈皮15g、党参30g、茯苓15g、炙甘草10g。
2.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党参30g、炒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5g、木香10g、法半夏15g、炙甘草10g、砂仁6g。
3、胃阴不足证: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组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药物:沙参15g、枸杞15g、当归15g、生地20g、川楝子10g、麦冬20g、芍药15g、生甘草10g。
4.肝胃郁热症:反酸嘈杂,胸骨后灼痛,两胁胀闷,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肝泻火,和胃降逆。
组方:左金丸加减99 药物:黄连6g、吴茱萸5g、栀子10g、黄芩10g乌贼骨20g、煅瓦楞30g。
5.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中医胃痛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
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兼症: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得矢
气则痛舒,喜长叹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 脉弦。
18
肝气犯胃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19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
白芍、川芎、陈皮、枳壳
疏肝解郁
理气止痛
20
临证加减:
1)气滞胀重、或两胁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元胡索理 气止痛。
35
方药
病名:胃痛; 证型:脾胃虚寒; 病机: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黄芪健中汤加减 黄芪30g 桂枝10g 生姜10g 芍药10g 炙甘草 10g 饴糖10g 大枣两枚
36
转归预后
37
12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 实证 饮食伤胃证 肝气犯胃证 瘀血停胃证 • 虚证 胃阴亏耗证 脾胃虚寒证
13
饮食伤胃
症状:
主症: 1.暴饮暴食史。2.胃脘胀满疼痛,拒 按,嗳腐吞酸。 兼症: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 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苔厚腻,脉滑。
14
饮食伤胃 治法:
养阴益胃
和中止痛
27
脾胃虚寒证
症状: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 腹痛甚,得食则缓。 兼症: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 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28
脾胃虚寒证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29
黄芪建中汤
黄芪、饴糖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精选课件)

治疗原则
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
处方用药
柴胡、白芍、黄连、 吴茱萸等。
治疗结果
经过2个月的治疗,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继续治疗3个月后痊 愈。
病例三:胃癌患者康复案例
患者情况
该患者为老年男性,有长期胃病病史 ,出现胃痛、消瘦、乏力等症状。
01
中医诊断
胃癌,气血亏虚型。
02 03
治疗原则
补益气血,扶正抗癌。
胃痛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胃痛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 气犯胃、瘀血停滞、脾胃虚寒等证型 。
症状
不同证型的胃痛症状各异,如寒邪客 胃证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呕吐清 水;饮食停滞证见胃痛胀满,嗳腐吞 酸,嘈杂纳呆等。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病机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机主要包括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 则痛。
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类中药
总结词
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胃痛。
详细描述
这类中药包括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等,常用于方剂如失笑散、膈下逐瘀汤等,可改善胃部刺痛、 固定不移、夜间加重等症状。
针灸治疗胃痛
04
普通针灸疗法
01
02
03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缓 解胃痛症状。
淡苔厚腻,脉滑。
治则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
保和丸加减。
用药
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 陈皮等。
肝气犯胃证
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 或痛甚,嗳气频作,大便不畅,苔薄 白,脉弦。
治则
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方剂
柴胡疏肝散加减。
用药
柴胡、芍药、川芎、香附、陈皮等。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急性胃炎可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伴腹泻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消化性溃疡可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腹部疼痛的表现。
2. 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1 / 83. 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可协助诊断。
2) HP 检查:14C 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 HP 感染。
【治疗方案】一.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 1. 寒邪犯胃证:主症: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俯,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温中和胃基本方:高良姜汤加减高良姜 10g 桂枝 15g 厚朴 10g 当归 10g 吴茱萸 15g 半夏12g 甘草 6g 加减: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 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积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2.胃中蕴热证: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基本方:---------------------------------------------------------------最新资料推荐------------------------------------------------------ 清中汤加减黄连 3g 栀子 10g 半夏 10g 茯苓 10g 白豆蔻 6g 陈皮 6g 甘草 5g 加减:热重加连翘、金银花、虎杖;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大贝等;兼食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
胃脘痛的辨证治疗

药补:中药汤剂调补可根据病情、 药补:中药汤剂调补可根据病情、年
龄不同,随时加减调整药物,针对性强, 龄不同,随时加减调整药物,针对性强, 效果确切。 效果确切。膏滋药进补也是深受欢迎的 方法,只需一次加工,可长久保存, 方法,只需一次加工,可长久保存,从 冬至开始,每天早晚空腹各一汤匙, 冬至开始,每天早晚空腹各一汤匙,开 水冲服。上述两法, 水冲服。上述两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 下进行,根据病情、体质状况, 下进行,根据病情、体质状况,仔细辩 证后才能裁方。 证后才能裁方。
3、注意事项 、
补药大多滋腻, 较难消化, 补药大多滋腻 , 较难消化 , 因此不能滥用。 因此不能滥用
除了记住上面说过的进补原则、 除了记住上面说过的进补原则 、 时 机外,还应注意: 机外,还应注意: 忌辛辣、 粗糙及油煎等刺激、 忌辛辣 、 生 : 冷 、 粗糙及油煎等刺激 、 难以消化的食物。 难以消化的食物。 进补期间忌吃萝卜等破气之品。 进补期间忌吃萝卜等破气之品。 如遇感冒发热,腹泻等症状, 如遇感冒发热,腹泻等症状,应暂停 服用补药,待康复后2—3天再继续服 服用补药,待康复后 天再继续服 用。
食补: 瘦肉、 食补:蛋、瘦肉、鱼类食品易消化吸
收,清淡而富含营养,对胃有滋养调理 清淡而富含营养, 作用。热牛奶能保护胃粘膜, 作用。热牛奶能保护胃粘膜,促进炎症 康复。藕有止血健胃的作用, 康复。藕有止血健胃的作用,新鲜捣烂 取汁或每天用藕粉30克 冲服。 取汁或每天用藕粉 克:冲服。慢性萎 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可多吃红枣, 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可多吃红枣,有助 于增强胃液中的酸度。 于增强胃液中的酸度。熟荸荠对胃肠有 保健作用,能生津养胃消积和中。 保健作用,能生津养胃消积和中。
若疼痛串及两胁,伴见口苦者, 若疼痛串及两胁,伴见口苦者, 可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胃。 可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
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2)食滞胃脘: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
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3)肝气犯胃: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4)脾胃虚寒: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
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5)瘀血凝滞: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
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
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
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以上胃脘疼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疼痛。
病邪阻滞、气滞火郁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瘀血内停。
因此,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牙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