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任务

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任务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下面将从农村交通、水利设施、信息通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市场建设、生活设施、环保设施、农业设施、社区设施、安全设施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任务。
农村交通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
道路交通是联系城乡的纽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应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改建和新建力度,修建更宽敞平整的农村道路,确保农民出行顺畅。
水利设施建设是农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
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农田灌溉水源充足。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应普及农村宽带网络,提高农民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便利性,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农村就业和增收渠道。
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是培养农民素质、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
应加强农村学校和图书馆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是关乎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任务。
应加大对农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农民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市场建设是农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应加大对农村集市和便民商店的建设力度,提高农产品销售和农产品价格的透明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生活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关键。
应加强对农村饮水、照明、供暖等方面的设施建设,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环保设施建设是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必要举措。
应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保护农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营造宜居乡村环境。
农业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对农田设施和农业机械设备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产品生产供给侧改革。
社区设施建设是构建农村社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
应加强对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的发展。
2023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2023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为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十分必要。
二、目标与任务1.目标:到2023年,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提供均等化、质量化的基础设施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2.任务:(1)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升农村交通条件。
(2)完善农村供水供电系统,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和用电安全。
(3)推进农村通讯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速度和质量。
(4)发展农村垃圾处理与环境卫生设施,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5)推动农村教育和医疗设施的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6)发展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重点措施1.农村道路建设(1)加大对农村道路的投入,完善乡村道路网,提高交通便利度。
(2)注重架设桥梁,改善农村交通断桥问题。
(3)加强农村公交运输,优化农村运输方式。
2.农村供水供电系统建设(1)修建新的农村供水设施,提升供水水平。
(2)加强农村供电网络建设,提高供电质量。
(3)加强农村供水供电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供水供电的稳定。
3.农村通讯网络建设(1)加大对农村通讯网络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速度和覆盖率。
(2)发展农村移动通信网络,提供便捷的通信服务。
(3)加强农村电子商务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
4.农村垃圾处理与环境卫生设施建设(1)加强垃圾分类管理,推动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2)提升农村环境卫生设施的水平,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5.农村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1)修建新的农村学校和教学楼,扩大农村学校的教育规模。
(2)提升农村医疗设施水平,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增加农村医疗人员数量。
6.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1)建设新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场馆,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划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不断完善,示范村的建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示范村规划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划的相关内容。
一、土地规划在示范村规划中,土地规划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合理的土地规划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在规划土地时,需要考虑农田、居住区、道路、公共设施等各项用地的合理分布,保证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空间。
二、道路建设道路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联系村庄内部及与外界交通的纽带。
规划示范村时,需要合理布局道路网,确保各个乡村、村庄之间畅通无阻。
同时,要考虑到村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在道路设计时要注意规避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段。
三、水利设施水利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
优质的饮水源和灌溉系统可以为农民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用水。
在示范村规划中,需要合理规划水源保护区、水库建设等,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农田整治农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划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农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耕地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
规划示范村时,要注重农田整治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五、农村居住区规划农村居住区规划是示范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规划居住区可以提高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在规划居住区时,需要考虑到村民的居住需求和生活习惯,规划出符合乡村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六、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村公共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
包括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各类设施。
在示范村规划中,要把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纳入规划范围,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七、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可以保障农民的生态环境和健康。
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支撑和促进北京市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北京市政府于近期发布了《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本文将对该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方案概述《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旨在推动北京市在信息通信、交通、能源、水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智能化升级和服务优化的目标。
方案包含了具体的建设内容、时间计划、投资预算、政策支持等各项关键内容,为推动北京市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和优化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通信领域,北京市将全力推进5G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加速建设5G基站、光缆网络和数据中心等。
同时,还将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中将进一步发展地铁、高速公路和公共交通等交通网络。
加强路网改善,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方案还提出推动智慧交通建设、加强交通信息化管理、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措施。
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北京市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方案将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还将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效率性和可靠性。
五、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方案的重点之一。
为了提高供水和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北京市将加大对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引入先进的水务管理技术,推动水务系统的智能化和优化。
六、投资预算和政策支持为了确保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北京市政府将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同时,政府还将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为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财政支持和便利条件。
改善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改善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就如何改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十个方面展开回答。
1. 提升道路交通网络道路交通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重要通道,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应加大对农村道路的投资,并完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
要合理规划道路线网,保证道路的质量和通行能力,提高农村交通的便捷性,切实解决农村出行难题。
2. 加强供水和供电设施建设供水和供电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
应加大资金投入,修建新的水厂和供水管网,提高农村供水的质量和供应能力。
同时,加强农村供电设施的建设,推动农村电网升级,确保供电稳定。
3.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农村环境卫生是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关键环节。
应加大卫生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强村庄周边环境的管理和维护,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4. 建设便民服务设施为方便农民生活,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考虑建设便民服务设施。
建立多功能农民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教育、文化等综合服务,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相近的服务水平。
5. 发展信息通信设施信息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信息通信设施的建设,提供高速宽带网络覆盖,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农业发展。
6. 培育农村文化设施农村文化设施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村生活的重要载体。
应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开展文艺演出、读书活动等,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7. 建立农村公共场所农村公共场所的建设对于增加农村居民的社交活动和社会联系有积极作用。
应规划建设农村广场、体育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提供场地和设施供农民进行各种社交和休闲活动。
8. 增加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教育是农村儿童成长的关键环节,应加大农村教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现代化的学校和教学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

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二○○八年九月目录序言一、规划背景(一)现状(二)问题(三)机遇与优势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建设原则(三)建设目标三、建设任务四、投资标准与概算五、2009年建设任务与投资安排六、保障措施序言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农村环境和交通设施等,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强化首都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郊区广大农民,特编制《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
本规划所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专指郊区范围内村庄的街坊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垃圾处理五方面的建设。
本规划是对全市郊区“十一五”规划中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是本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等规划的具体落实。
本规划规划年限为2009年—2012年(本届政府任期内)。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13个郊区区县的村庄。
本规划编制数据来源:《2007年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2006年79个市级试点村统计数据、2007年120个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统计数据、调查组随机抽取的200个村庄样本数据。
本规划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北京市山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7.31•【字号】京政发〔2021〕20号•【施行日期】2021.07.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通知京政发〔2021〕2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2021年7月31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明确了北京要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等制定,系统阐明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意图,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具体指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乡村振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
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道路交通、电力通讯、水利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农网改造、农机具更新、农副产品加工、生活设施改造和产业园区建设这十个方面,谈谈乡村振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道路交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步是道路交通建设。
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已成为乡村发展的瓶颈。
因此,加大对农村道路改造、新建的投入力度是必要的。
应关注农村公路的打通和提升,同时合理规划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为农村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电力通讯电力通讯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之一。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电力通讯设施的改善能够为农民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和通信服务。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电力通讯设施的投入,提升电力供应质量和通信网络覆盖范围。
三、水利设施水利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
水资源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水库、灌溉设施等的建设和改善,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水源供应和高效用水条件。
四、医疗卫生医疗卫生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
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低,医疗资源紧缺。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条件。
五、教育文化教育文化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学条件,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六、农网改造农网改造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村电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为了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稳定性,应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改造和升级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可靠的电力供应。
七、农机具更新农机具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农机具更新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提升农机化水平,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二○○八年九月目录序言一、规划背景(一)现状(二)问题(三)机遇与优势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建设原则(三)建设目标三、建设任务四、投资标准与概算五、2009年建设任务与投资安排六、保障措施序言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农村环境和交通设施等,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强化首都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郊区广大农民,特编制《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
本规划所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专指郊区范围内村庄的街坊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垃圾处理五方面的建设。
本规划是对全市郊区“十一五”规划中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是本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等规划的具体落实。
本规划规划年限为2009年—2012年(本届政府任期内)。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13个郊区区县的村庄。
本规划编制数据来源:《2007年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2006年79个市级试点村统计数据、2007年120个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统计数据、调查组随机抽取的200个村庄样本数据。
本规划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北京市山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规划》。
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共有183个乡镇(其中41个乡,142个镇),3957个行政村,常住户143.6万户,常住人口501.6万人,其中户籍住户117.5万户,户籍人口292.2万人。
依据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10个远郊区县共有3647个行政村,其中重点村2075个,63万户,164.4万人,一般村1572个,36.7万户,89.3万人。
根据统计局统计资料,近郊3个区共有32个乡镇,310个行政村,18万户,38.5万人。
据调查统计,目前郊区楼房村庄159个,其中近郊区有6个,远郊区县153个,这些村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在未来四年建设中暂不安排这些村庄。
据此,本规划需要建设的远郊区县重点村有1709个,总户数为43.4万户,总人口为113万人;一般村1423个,32.05万户,78.6万人。
三个近郊区还有267个村需要建设,这些村有14.54万户,28.3万人。
北京市远郊区县村庄类型统计表单位:个北京市村庄基础数据一览表一、规划背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市相关部门及郊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郊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市各部门落实城乡统筹方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加大了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从2006年抓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开始探索到2008年,全市共投入26亿元,对79个试点村和320个整体推进村实施了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
平均每个村庄投入651万元。
各区县、乡镇政府也安排了一定资金投入村庄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发展环境,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培育了新型农民,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民对近几年村庄建设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也强烈呼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早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如按照前三年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全面完成剩余村庄的建设,需10年以上时间。
根据农民呼声和财力的增长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提速,为此我们编制本规划,利用四年时间,实现本市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一)现状1.街坊路硬化。
2006年以前北京市乡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但只是通到了村口,村内街坊路市政府没有专门资金给予支持建设,一些村庄街坊路虽然也进行了硬化,但多是村集体利用集体积累进行建设的,因此存在标准低、质量差的问题。
2006年进行新农村建设以后,市政府重点支持了市级试点村、整体推进村路面硬化,由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各补助三分之一的资金,实施了399个村庄、1644万平方米街坊路硬化,农村地区的出行条件开始得到改善。
具体调查统计情况如下:硬化率。
全市村庄街道面积硬化率85.4%,其中主要街道92.4%,次要街道78.46%。
“重点村”主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93.8%,次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79.92%。
“一般村”主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91%,次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77%。
硬化时间。
村庄路面硬化时间在两年以内的占37.5%,3—5年的占34.0%,6—10年的占17.6%,10年以上的占10.9%。
路面结构。
主要街道的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占32.5%,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占67.5%;次要街道以水泥混凝土面层为主,占78.4%,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占18%,其他类型的占3.6%。
2.安全饮水。
北京市村庄供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85年为群众改水阶段,1986—2004为自来水普及阶段,2005年至今,为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阶段。
经过四年的努力解决了199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至此《北京市农民安全饮水“十一五”规划》将提前两年完成。
3.污水处理。
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已有48个乡镇和481个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包括80个重要地表水源地和52个小流域治理村。
全市村镇污水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6.5万立方米/天,污水处理率为27%(包括户厕改造),其中村级处理率达到12%,其中重要水源保护区村镇污水处理率达到34%。
4.厕所改造。
群众性较大规模的农村户厕改造开始于1991年。
1991—1995年期间完成17.68万户双瓮漏斗式和双格化粪池式户厕改造,1996—2000年完成14.49万户三格化粪池式户厕改造。
2001年起全面实施户厕改造,每年改厕近5万户,“十一五”期间每年改厕近10万户,截至2007年农村改厕78.66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6.94%,其中三格化粪池式厕所改造42.46万座。
农村无害化公厕的改造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开始改造试点,当年完成了101座农村公厕,截至到2007年已改造1498座公厕,占农村总公厕的14.6%。
截止到2007年底郊区农村户厕改造统计表5.垃圾处理。
2001年以来,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从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始启动,逐步将管理范围向郊区农村地区延伸。
2002年提出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密闭化管理。
截至到2008年底农村垃圾密闭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调查统计,北京10个远郊区农村垃圾日产量约为3642.8吨,3个近郊区农村垃圾日产量约为448吨。
调查统计显示:94.7%的村庄已有垃圾收集设施;48.4%村庄的垃圾部分或全部转运到区县垃圾场集中处理,41.1%村庄的垃圾部分或全部为村镇简易填埋,1.6%村庄的垃圾集中焚烧,8.4%村庄的部分或全部为随意堆放;有85.6%的村庄配有垃圾收集车。
其中,28.4%的村庄同时拥有机动和人力垃圾车,28.9%的村庄只有机动垃圾车,25.3%的村庄只有人力垃圾车,17.4%的村庄无垃圾车;95.8%的村庄有专职保洁员或兼职保洁员。
目前,村级保洁员队伍没有编制,村级保洁主要由以下途径:①村庄聘请本村富余人员;②聘请专业队伍;③环卫中心负责方式。
垃圾收集处理现状表(对190个村抽样调查结果)(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一些村庄街坊路还未硬化,有些已硬化路面破损严重。
有10%的村庄主要街道、20%的村庄次要街道没有硬化;硬化过的路面,有64%的主要街道、49.8%次要街道路面有破损。
2、一些村庄街坊路硬化后缺少绿化。
还有70%的村庄街坊路没有实现绿化。
3、村庄饮水管网老化问题严重。
运行10年以上且老化的管网达8000km,存在压力不足、“跑冒滴漏”的现象。
同时尚有50万农户没有安装水表。
4、污水处理设施总量不足。
目前,只有480个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占应建村庄的38%。
5、无害化户厕、村公厕改造任务还很重。
目前还有40.2万户户厕和85.4%的公厕需要改造。
6、部分农村垃圾消纳问题严重。
目前正规垃圾填埋场建设还相对滞后,现有垃圾填埋场存在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的问题。
7、长效管理滞后。
由于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费用问题还没有解决,造成一些设施建好后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机遇和优势1.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我们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民饮水安全、改厕、行路等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2006年北京市委3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提出“抓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等五项建设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我们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积极努力共同推进。
2.近几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为加速推进村庄基础设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近三年,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抓了一大批试点。
通过试点,我们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协调,加大统筹;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必须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部门联动和政策支撑;必须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主体;必须建管并重,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
这些启示是我们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基础建设的宝贵财富,为加速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基础和保障。
近年来,随着北京的深化改革与发展,经济建设增幅很大,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92.6亿元,比2006年增长33.6%;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30多亿元,比2006年的111.8亿元增加1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