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复习资料

庄子二则-复习资料
庄子二则-复习资料

《庄子二则》复习资料

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

云。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天然形成的大池)也。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

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三千里,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

..(旋风)而上

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野马

..

(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也,尘埃

..(扬在空中的土叫“尘”,

细碎的尘粒叫“埃”。)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苍苍

..(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巩固【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四、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五、词性活用:

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鲲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六、古今异义的词:

野马

..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南冥者,天池

..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七、一词多义:

⑴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列前茅。(名次)

⑵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北山愚公长息.曰。(动词,叹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⑶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⑷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

⑸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时则.不至。(或者)

⑹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⑺其: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

八、内容探究: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是:这。

4、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全:完全,确定是。

6、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8.安;疑问代词.怎么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1.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朝三暮四沉鱼落雁相濡以沫等)

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示例:a、庄子胜出,因为庄子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赏事物的美,并且巧妙地偷换概念(把“安知”故意曲解为“从哪里知道”“如何知道”),他解了惠子的发难。

b、惠子胜出,因为惠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求实的,并且论辩逻辑严密,逼得庄子只能诡辩了。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2分).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愚公移山阅读与标准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文言文专题复习《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共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2)以残年余力 ....() (3)甚矣,汝之不惠.( ) (4) 虎亦卒.去()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 20、(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

庄子二则

21 《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 鲲(kūn)徙(xǐ)抟(tuán)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 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 安(古义:怎么例句: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义:孩子,儿子) 文言句式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北冥有鱼》 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解析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解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年且九十()(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汝之不惠()(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附答案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附答案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

(完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同步练习

21《庄子》二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北冥.有鱼(míng)其名为鲲.(kūn)濠.梁(háo) 徙.于南冥(xǐ) 抟.扶摇(tuán) 鲦.鱼(tiáo)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志.怪者也志:记载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极:尽 (3)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安:疑问代词,怎么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 A.怒.而飞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鲦鱼出游从容 .. D.请循.其本 【解析】A项,“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生气,气愤;气势盛”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A.北冥有鱼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子固非鱼也 D.我知之濠上也 【解析】A项,“冥”同“溟”,海。 5.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判断句)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 D.是鱼之乐也。(判断句) 【解析】B项,“去以六月息者也”是倒装句。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解析】C项,《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 7.庄子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他的文章想象奇特,变化多端,并常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的语言有很大影响。请从下面的故事中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其故事内容及寓意。 庖丁解牛邯郸学步庄周梦蝶望洋兴叹 示例:庖丁解牛——有个厨师为梁惠王宰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熟练自如。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儿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宰牛已经十九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顺着牛体的天然纹理来宰牛,自 然游刃有余。后来常用“庖丁解牛”来比喻技艺熟练,发挥起来得心应手。 阅读学习探究 (一)阅读《北冥有鱼》,回答下面的问题。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 (2)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 9.翻译下列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0.“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 什么?

绝对原创.中考必备《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一: 青海省西宁市1、解释(1)惩山北之塞惩:(2)汝心之固固: 2、翻译:(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顽固 2、略。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比较阅读二: 2007年恩施自治州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⑴惩()山北之塞⑵汝之不惠() 2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劳动场面描绘出来。(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1.《庄子二则》同步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1.《庄子二则》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 下列句中画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礼记·虽有嘉肴》) B.男有分(fèn),女有归。(《礼记·大道之行也》) C.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北冥有鱼》) D.高者挂罥(juán)长林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子固非鱼也 D.我知之濠上也 3. 下列句中画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齐谐》者,志怪者也 D.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听音乐,尤其是听复杂的古典音乐,①________,首先,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 间分析能力。比如安排复杂的事情,解答谜题之类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的空间信息想 象和处理能力。而进行空间分析的脑力活动和听古典音乐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在听 音乐’时,大脑就好像在处理空间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大脑得到了锻炼。其次, ②________。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他们能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及 能记住所听见的内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这是因为音乐改善了大脑功能。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 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怒而飞 ________ ②六月息者也 ________ (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3)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的 语言特色。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 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逍遥游·北冥有鱼》)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答案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8.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苦于②越明年越:到了

最新庄子二则对比阅读

片段一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任①公子为大钩巨缁②,五十犗③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④而钓,期年⑤不得。已而⑥大食之,牵巨钩没而下,扬而奋鬐⑦,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⑧鬼神,惮赫⑨千里。任公子得若⑩,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莫不厌?若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难矣。 【注】①任:诸侯国名。下文的“会稽”“苍梧”是山名,“制河”是河名。②缁(zī):黑色丝绳。③犗(jiè):阉割过的牛,指肥壮的牛。④旦旦:天天。⑤期年:一整年。⑥已而:不久,后来。⑦鬐(qí):鳍。⑧侔(móu):相同、等同。⑨惮赫:威震。⑩这。?离而腊(xī)之:把它切成小块做成腊肉。离,分、切开。腊,做成腊肉。?厌:同“魇”,吃饱。下文的“趣”同“趋”,疾走。?辁(quán)才讽说之徒:才学浅薄、喜好评议的人。?揭竿累:举着钓竿钓线。揭,提、举。累,这里指钓线。?灌渎:山沟小渠。?鲵鲋(nífù):鲇、鲫,泛指小。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2分)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海运则将徙.于南 ③任公子为.大钩巨缁④皆.惊而相告也 ) 答案10:①.悬挂②.迁移③.做(制作)④.全,都 11①鹏:外力②钓大鱼③人要有大志向,并持之以恒(或有舍才有得) 12 写法:相同之处:甲文和乙文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不同之处:甲文夹叙夹议(寓言说理、借事说理);乙文运用对比手法(任公子用大渔具鱼饵在大海钓到大鱼,)辁(quán)才讽说之徒用小竿小线在小沟渠很难钓到大鱼。(答对写法得2分,分析适当得1分。) 译文:任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黑的绳子,用五十头阉了的牛作为鱼饵,蹲在会稽,将钓钩甩到东海,天天(认认真真地)钓鱼,等了一年还没钓到鱼。后来有一条大鱼吃钩了,它将巨大的鱼饵拖入水下,纵横挣扎竖起鳍背,(激起的)白色波涛就像山一样,海水震荡,发出的声响好象鬼神一样,震慑千里。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将它切小然后腌制成腊鱼,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们),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以残年余力 甚矣,汝之不惠虎亦卒去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 20、苦于凭通“慧”,聪明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苦于凭通“慧”,聪明终于 22、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愚公移山》“鲁公治园”阅读及答案

愚公移山》“鲁公治园”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4-7 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 无地置土 置:_ 公遂止 遂:_ 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6.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 4.用箕畚没有安放于是 5.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6. ①愚公 ②愚公妻子 ③遗男7.愚公抱负远大,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

愚公移山问答题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问答题复习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 “笑”: “长息”: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 智叟 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7、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9、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0、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和艰巨性: 11、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1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并归纳中心意思。 14、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15、赏析: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17、“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18、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参考答案: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愚公:目光长远积极奋斗全面发展持之以恒雄心壮志 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 4、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5、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6、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7、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

2020春部编版语文八下《庄子二则》同步练习

《北冥有鱼》同步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志.怪者也 (2)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3)怒.而飞 (4)北冥.有鱼 (5)去以 ..六月息.者也. (6)野马 ..也,尘埃也 (7)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8)南冥者,天池 ..也 (9)水击.三千里 (10)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庄子》之文善用比喻,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成语,如比喻仕途得意,可用出自本文的成语“” 来表达;比喻前程远大,可用””来表达。 4.本文想象奇特,请你联系课文谈谈想象手法的运用。 5.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亦若是则已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是谓大同 D.今夕是何年 6.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1 / 13

7.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8. 你喜欢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9. 课外拓展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①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②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③曰:“周昨来,有中道④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⑤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⑥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⑦,我无所处⑧。吾得斗升之水然⑨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注释】①贷粟:借粮。②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③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④中道:道路中间。⑤波臣:水里的小人物。⑥激:引。⑦吾失吾常与:我失去曾经做伴的(水)。⑧处:安身之地。⑨然:乃,就。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断两处)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于:②子何.为者耶何: ③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活:④君乃.言此乃: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②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监河侯的形象特点。 (5)读完本文,你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2 / 13

《愚公移山》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 22 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扶苏以.数谏故 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 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 皆以美于.徐公 C 都是“却、可是”表转折。 D 向;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解析】 A 到;向。 B 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C 主谓之 间; D 凭借;因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北山愚公者,年 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 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 、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 其.船?? D 、投诸渤海 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解析】 A 将要;况且。 B 凭;连词,来。 C 都是代词,他的。 D 助词;代词。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北山愚公者,年 且.九十(且:将近) B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 苦于) C .冀之南、汉之 阴.(阴:〈汉水的〉北岸) D .河曲智叟 亡.以应(亡:通“无” ) A.以.君之力 B. 河曲智叟笑而止 之.曰 C. 而.山不加增 D. 告之 于.帝 【解析】 A 凭;因为。 B 他;的 A .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 B .而.山不加增 C .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 D .以.残年余力

解析】 C “阴”指江河的南岸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 . 而.山不加增/水落 而.石出者 C .以.告先帝之灵/先帝不 以.臣卑鄙 D .已而之.细柳军/辍耕 之.垄上 【解析】 A 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 B 连词,表转折;连词, 表顺承。 C 来;因为。 D 都是“去、往”的意思 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 惩.山北之塞 B. 聚室而 谋.曰 C.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D. 河曲智叟 亡 以应 解析】 A 苦于;惩罚。 B 都是商量。 C 啊;怎么。 D 无;丢失。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杂然相 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 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解析】 D 苦:愁。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 ,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 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 ,信心百倍,理由充足 ,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 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 , 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 ,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 将鼠目寸光者命 名为“智叟” ,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 , 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惩.前毖后 不谋.而合 不入虎穴, 亡羊焉.得虎子

【部编版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带答案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1课】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 一、《北冥有鱼》课下注释默写: 1、北冥:北海;冥:同“凕”,海。南冥:南海 2、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4、海运:海水运动。 5、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6、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7、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10、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 12、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 13、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二、《北冥有鱼》重点句子翻译: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到南方的大海。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8、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 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答: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 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 ; 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面山而.居。 15、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 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 是。(2分) 16、.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9、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愚公移山》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凭;因为。 B他;的。 C都是“却、可是”表转折。 D向;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解析】A到;向。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C主谓之间;D凭借;因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 D、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解析】A将要;况且。B凭;连词,来。C都是代词,他的。D助词;代词。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解析】C “阴”指江河的南岸。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先帝之灵/先帝不以.臣卑鄙 D.已而之.细柳军/辍耕之.垄上 【解析】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C来;因为。D都是“去、往”的意思。 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 B.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 【解析】A 苦于;惩罚。B都是商量。C啊;怎么。D无;丢失。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解析】D苦:愁。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