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

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反映
礼仪之美
诗中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之美 ,男女主角的交往遵循着一定的 礼仪规范,表达了尊重、谦恭等
美德。
家庭观念
通过男女主角对家庭的向往和期 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的重
视和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景。
社会责任感
诗中男女主角不仅关注彼此的情 感,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体 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 价值体现
爱情主题思想阐述
01
02
03
纯真爱情
诗中描绘了静女与男子之 间纯真无邪的爱情,表达 了人类情感中最真挚、最 纯洁的一面。
相互倾慕
通过男女主角的相互欣赏 和倾慕,展现了爱情中双 方心灵的契合和情感的交 融。
忠贞不渝
诗中传递了对爱情的忠贞 不渝,即使在困难和挫折 面前,也要坚守对爱情的 承诺和信念。
古今爱情观念的对比与反思
通过对比古代和当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可以深入思考爱情的本质、价值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 式。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爱情观念进行反思和审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注重礼 仪、道德和审美,诗歌创作也达 到了巅峰,《诗经》就是这一时
期的产物。
教学目标与要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 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静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
知识目标
了解《静女》的背景、作者及 作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艺术 手法和表现技巧。
诗歌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静女的外貌、性格以及她与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
作品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
《静女》教案

《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静女》诗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作者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静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4. 诗文背诵:(1)引导学生熟读诗文,要求背诵;(2)组织诗文背诵比赛,激发学习兴趣;(3)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静女》;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诗意解读;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3. 学生对诗文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3.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诗文背诵:培养学生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静女》,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经·静女》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经·静女》的字词解释。
2. 《诗经·静女》的文学特点及意义。
3. 品味《诗经·静女》中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经·静女》的古文翻译。
2. 理解《诗经·静女》中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静女》的字词、句式、文学特点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经·静女》的内涵、意境等。
3.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经·静女》的韵律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诗经·静女》:解释字词,翻译诗句,分析诗歌结构、意境等。
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探讨《诗经·静女》的内涵、主题及艺术特色。
4. 诵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诗经·静女》,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推荐相关阅读资料。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诗经·静女》,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诗经》的了解程度,汇总结果,提出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经·静女》的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静女》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
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检查预习作业: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小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多以四言为主;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诵——熟读课文,把握文意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熟练阅读全诗,做到字音、节奏正确,较终能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编演课本剧。
教学关键点:指导诵读方法,指导编演技巧和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表演法,情景陶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ppt授课课件,一束青草,一支笛子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2分钟)课件播放轻音乐《梁祝》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25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上演着动人而浪漫的爱情故事。
我们在《关雎》中触摸到了君子思恋窈窕淑女的情怀,在《蒹葭》中我们透过朦胧的芦苇荡,看到了小伙子上下追溯,隔河观看伊人的浪漫。
今天我们看一对情侣如何约会,他们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阅读《静女》一诗。
二、指导阅读(11分钟)1、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2、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读音和节奏3、师生共读全诗,巩固字音和节奏的掌握4、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字音节奏的把握姝(shū)俟(sì)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5、指导背诵方法:竞赛背诵全诗,分节背诵,记住关键词。
三、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一叁分钟)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经》及本诗含义相互提问,识记关键词的意思姝俟爱踟蹰贻炜说怿女归复述诗歌讲述的故事探究诗歌写作技巧,分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前两节的结构相似,个别词句相同,这叫什么写法?(重章叠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2024版《静女》教案(精选)

当代价值观念在文本中呈现
爱情自由
诗歌表达了爱情自由、不受束缚 的观念,与当代社会的自由恋爱
观念相呼应。
2024/1/30
平等尊重
诗人对女性的爱慕和尊重,体现了 当代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
精神追求
诗歌强调爱情的精神层面,追求心 灵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鸣,符合当代 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13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爱情观念差异
2024/1/30
21
思考题引导及课堂互动环节
思考题
你认为古代与现代的爱情观念有哪些异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异 同?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爱情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课堂上分 享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一篇关于你对爱情的理解与看法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2024/1/30
22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静女》教案(精选 2024)
2024/1/30
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程总结与回顾
2024/1/30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1/30
3
《静女》背景及作者简介
《静女》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 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
表达方式不同
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内敛,西方则 更为直接热烈。
婚姻观念差异
东方重视家庭、亲情和责任感, 西方更强调个人自由和幸福感。
性别角色认知
东方传统中男女角色分工明确, 西方则更趋向于性别平等和互相
尊重。
2024/1/30
14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中的一首必学诗歌,并且为语文抽考口语表达考试题目之一。
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高声吟哦,或评点批注,或比较鉴别,进行个性化阅读赏析,并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带着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感悟,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
【教学对象】:三中联办二·二班【教学内容】:《静女》(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想象三次约会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少年的纯真和痴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纯真、热烈的爱情,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授课学时】:1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提问引导法、比较法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
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有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静女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诗经〉二首》中的第一首。
本单元的设计思想是“构筑情感的驿站”,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同文章的情感,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美好、乡情的绵长、友情的可贵、民族情的深沉,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加强情感教育。
而《静女》一诗是一首优美纯真的爱情诗,它虽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但感情基调乐观、健康,风格清新、朴实,非常适合引导学生诵读体会,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对《诗经》及《诗经》中的爱情诗如《关雎》、《蒹葭》有所了解,再加上他们本身对朦胧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比较容易喜欢学习《静女》这首诗。
对他们来说难点是诗中有许多字词比较生僻,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结合注释充分朗读,疏通字词和诗意。
同时要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引导学生领会诗中男女主人公那种淳朴而真挚的爱情,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文本,以学生为本,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效果。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熟记通假字。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朴实自然的风格。
2、学会有感情朗诵诗歌。
情感目标:1、领会诗歌中主人公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2、树立健康乐观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含义,有感情诵读诗歌。
2、把握诗中主人公性格,领会其淳朴真挚的爱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质疑法、情景再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附板书设计: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表现内容: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静女》
内容:应约赴会爱而不见抓耳挠腮(急) 约会情景赠彤管陶醉爱情(恋)
送荑草回味无穷(诚) 形象:女子:美丽活泼伶俐俏皮
男子:憨厚痴情真率淳朴
第二课《诗经》二首·静女
——《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
李秋香
济宁第一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