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判定与检验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由于黄土中具有较高含水量、较弱黏性、易于吸水膨胀等特点而导致的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等因素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膨胀性和较弱的抗剪强度,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等因素,以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二、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包括《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黄土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 130-2011)等。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场地调查、水文地质勘察、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等。
三、深入研究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对地基处理起着重要作用。
在勘察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黄土的工程性质、含水量、含盐量、渗透系数等参数。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黄土的水分运移与变形规律。
四、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固处理和排水处理两方面。
加固处理包括土体改良、加固填土、地下连续墙等措施,主要目的是增加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陷性能。
排水处理主要是通过排水系统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安全水平,减小黄土的吸水膨胀性。
五、实施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在进行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工作,包括地表沉降观测、地下水位监测、土体变形观测等。
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系统,及时了解地基处理效果,对处理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主要包括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和水文环境因素、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工作、深入研究地质、土壤和水文特性、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实施地基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有效地进行地基处理,才能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在各个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区域特点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区指的是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因潮湿而容易产生陷落和流失现象。
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土壤多为黄土和粉土,湿陷性较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充分了解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土壤结构。
二、岩土勘察要点1. 地质调查:充分了解地质构造、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后期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2. 土壤性质:通过取样分析,掌握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为地基处理设计提供依据。
3. 陷落特征:了解土地的陷落特点和程度,评估土地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三、地基处理要点1. 基础设计:根据勘察结果,设计合适的地基结构和基础形式,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地基加固:采用适当的加固方法,如搅拌桩、灌注桩、土钉墙等,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排水处理:采用合适的排水系统,保证地下水排泄通畅,减少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
4. 地基处理机械:选择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机械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四、施工管理要点1. 土地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土地的保护,避免进一步的陷落和流失。
2. 质量监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操作,加强对地基处理质量的监控和检验。
3. 安全考虑:考虑到地基处理过程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产生影响,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
纵观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需要全面了解地区的特点和复杂性,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勘察和处理。
只有充分考虑地质、土壤、地下水等因素,合理设计地基结构,严格施工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岩土工程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湿陷性黄土试验及评价

伊宁—墩麻扎公路建设工程地基湿陷性黄土检验及评价标准一、开工前检验一)现场取样1、确定检验路段、探坑间距,探坑位置和探坑深度;2、开挖探坑采取不扰动土样,保持天然湿度、密度和结构取样及检验,判别地段地层及变化;二)湿陷性黄土检验参数(依据JTG E40-2007)1、易溶盐2、液塑限和土的比重3、天然密度和天然含水量4、贯入值(必要时做)5、湿陷性试验1) 相对下沉系数2) 自重湿陷系数试验(若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则只检验湿陷系数即可,若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则检验湿陷系数及自重湿陷系数)3) 溶滤变形系数试验4) 湿陷起始压力三)、黄土湿陷性类型及强度的划分[依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释义手册]表21-C 湿陷性黄土湿陷作用强烈程度的划分表21-D 自重湿陷性黄土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划分二、湿陷性黄土地基采取冲击碾压、强夯法处治后检验与评价一)冲击碾压法1、根据设计及《公路冲击碾压应用技术指南》制定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作业;2、现场检测:冲击碾压遍数、沉降量、密度(压实度)、湿陷系数和贯入值。
3、合格判定标准:处治1m深度内压实度不低于90%,湿陷系数应小于0.015。
二)强夯法1、根据设计和《工程地质手册》制定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作业(试夯),通过试夯确定单点最佳夯击能、最佳夯击次数、间歇时间等参数,以试夯的技术参数指导施工。
2、详细记录每一夯点夯击次数、夯沉量,每一夯点的累积夯沉量不宜小于试夯时平均夯沉量的95%;一般对于每个夯点的质量控制可采用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
3、在夯点范围内(特指夯锤底部范围)取原状土样(0.5-1.0m)测干密度、空隙比(孔隙比)、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必要时进行贯入试验。
4、合格判定标准:应符合设计和试夯拟定的技术质量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地区是黄土地区中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发生地基沉降、裂缝和变形等地质灾害。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地区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 了解地质背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背景主要由黄土、粘性土、黏土等构成,其中黄土层较厚,含水量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下水位较浅。
在进行勘察时,需充分了解地质背景,掌握地下水位、土质特性和地层分布等信息。
2. 地质勘察方法为了准确了解地下情况,需采用多种地质勘察方法,如钻孔、岩土采样、地质雷达探测等,以获取地层的物理性质和地下水位数据。
还需进行地下水水质分析,掌握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情况。
3. 环境勘察湿陷性地区容易发生地层下滑和侵蚀,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勘察,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包括土地利用、河流情况、降雨情况等,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4. 地震性能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震频繁,需进行地震性能评价,以评估工程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为地基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地基处理要点1. 地基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关键是地基改良,通过加固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土石方填筑、灰土桩、搅拌桩等,可以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裂缝的产生。
2. 排水处理地下水位较浅是湿陷性地区的常见特点,因此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井点排水、管道排水、抽水排水等,可有效减少地基沉降和软弱地层的塌陷。
3. 地基监测地基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地基监测,实时监测地基的沉降和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地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常用的地基监测方法包括测量法、遥感监测法、振动监测法等。
4. 技术应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需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用适当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如高效地基加固材料、新型土工材料等,以提高地基的抗裂抗渗能力,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及桩基验收检验

湿陷性黄土地基及桩基验收检验8地基及桩基验收检验8.1一般规定8.1.1验收检验的项目和参数应根据地基或桩基类型、地基处理目的、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及设计要求综合确定。
8.1.2承载力应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
采用其他方法检测承载力应有本场地同条件下静载试验对比结果。
8.1.3挤密、强夯等地基应采用取土室内试验或现场浸水载荷试验等方法,对处理后设计处理深度内地基湿陷性作出评价。
当取土室内试验不能判断地基的湿陷性是否消除时,宜通过现场浸水载荷试验判定。
浸水载荷试验应符合本标准附录H或附录J的规定。
8.1.4组合处理的地基,应对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的处理质量、湿陷性消除情况、桩身质量分别检测评价。
地基处理消除湿陷性后采用桩基的,应对地基处理质量和桩基分别检测并应作出评价。
8.1.5当检验结果或合格率不满足设计或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的规定时,宜查明原因,或扩大检测。
应根据扩大检测结果和原检测结果对地基进行综合评价。
8.2地基验收检验8.2.1垫层地基应检验承载力和压实系数等参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载力检测数量每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单体垫层面积超过1500m2的,超出部分每500m2增加1点,不足500m2按500m2计。
2压实系数应分层取样检测。
检测点数量,对整片垫层,每层每200m2面积内应有一个检测点,且每层不应少于3点;对宽度小于6m的基槽,每层每30延米不应少于1点,且每层不应少于3点;对局部处理的独立柱基,每柱基每层不应少于1点。
3压实系数检测点位置应在每层表面下2/3厚度处。
4对实际施工的灰土配合比有怀疑时,可检测灰土配合比,根据实际灰土配合比击实试验结果计算压实系数。
5采用标准贯入或动力触探检验时,检验点的间距不宜大于4m。
8.2.2强夯地基应检验承载力和夯实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载力检测数量每单体工程不得少于3点,单体地基处理面积超过1500m2的,超出部分每500m2增加1点,不足500m2按500m2计;超出10000m2部分每1000m2增加1点,不足1000m2按1000m2计。
地基湿陷等级判定的指标

地基湿陷等级的判定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根据地基土的类别和状态,湿陷性黄土属于特殊土,其基本特性是受水浸湿后产生不均匀湿陷。
非黄土状粘性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当其残余粘性土的塑性指数大于4时,也会产生湿陷。
其次,在湿陷等级的判定中,压缩性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地基土的压缩性是指地基土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压缩而发生沉降的能力。
根据地基土的压缩性,可以将地基分为正常压缩性、欠固结、超固结等类型,不同类型地基的湿陷等级会有所不同。
再次,湿陷等级的判定还需要考虑地基土的结构和天然含水量。
湿陷性黄土的结构和含水量对湿陷性有重要影响。
在判定湿陷等级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最后,对于建筑物的安全等级,也会影响到湿陷等级的判定。
例如,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的建筑物,其地基处理要求会更为严格,相应的湿陷等级也会更高。
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地基湿陷等级的判定,如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
只有准确判断地基湿陷等级,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基础处理方案,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湿陷等级的判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在实践中,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获得准确的判断结果。
同时,也需要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约占我国黄土总面积的60%,大部分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土层厚度从几米到十几米,最后达30多米。
本文主要阐述了黄土湿陷性的判定、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的评定以及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标签:湿陷性黄土;判定;湿陷等级;地基处理措施1、黄土地基湿陷性原因及分类1.1原因分析黄土在我国一般分布于中部、西部和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氣候条件下长期作用产生的特殊性质的土。
黄土中粉粒分布概率达到六成以上,富含大量的硫酸盐、碳酸盐等物质,具有孔隙率高的特点,可保持直立的边坡状态。
黄土形成期间,受降雨条件的影响,导致松散的颗粒大量集聚在一起,长期干旱气候导致颗粒内部水分大量蒸发,最终结果是少量水分连接内部盐分,形成了粗颗粒接触连接的形式,即为沉淀类别的胶结物。
随着时间延长,含水量进一步降低,土体颗粒之间的距离变小,内部引力、结合力、毛细作用下的连接力增大,引起土颗粒之间的抵抗作用增加,降低了土粒之间的密实度,形成多孔隙形式的粗粉土颗粒。
大量的工程实践与研究表明,黄土结构、物质特性是湿陷的主要原因,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浸润效果是产生湿陷的次要原因,也是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
黄土在受水浸润状况下,土体之间的可溶性盐发生软化、水解状况,导致聚集物支撑骨架的强度下降,土体受自身重力、外界压力的影响致使结构破坏,进而发生土颗粒滑移现象,导致大量的附加作用产生沉陷结果,称为湿陷性黄土。
1.2黄土地基湿陷性的分类理论上,对湿陷系数<0.015的黄土定义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0.015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可分为自重湿陷和非自重湿陷两大类。
黄土受外部水浸湿的影响产生沉陷的为自重湿陷,受自身重力与外界压力共同影响产生湿陷的为非自重湿陷。
针对上述两种类型的黄土,需要进行室内浸水(饱和)压缩试验,以保证对其理论湿陷系数的精确定量化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是指热砂黄土或热压黄土等在遇水后,会发生体积收缩而引起地面下沉的现象。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要点:
1. 岩土工程勘察:
(1)了解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质构造,掌握地形、地貌和地层情况。
(2)对黄土的性质进行全面、细致的测试,包括颗粒分析、含水量、压缩试验等。
(3)研究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情况以及地下水动力学特点。
(4)采取大量的现场勘测,如测试孔、观测井等,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2. 地基处理:
(1)选择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如挖土加固、加设地基桩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黄土的抗压性和抗剪强度。
(2)加设引水排水系统,降低土壤含水量,减少地基沉降的发生。
(3)对于特别严重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可以采用换土法,将黄土挖除,更换为其他稳定性较好的土层。
(4)地基处理完成后,严密监测地基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3. 设计和施工:
(1)在设计结构时,要充分考虑黄土地区的地基条件,合理设置基础和地下室结构,以减少地基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
(2)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如控制土方开挖的速度、合理配比浇筑混凝土等,以确保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地质背景、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方法,以确保工程安全可靠。
设计和施工过程也需谨慎,保证工程质量。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基评定与检验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征
一、黄土的特征
黄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当缺少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的称为黄土状土。
1、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
2、颗粒组成以粉粒(粒径0.05~0.005mm)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粒径大于0.25mm 的甚为少见;
3、有肉眼可见的大孔,孔隙比一般在1.0左右;
4、富含碳酸盐类,垂直节理发育。
黄土分布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250~600mm之间,年降雨量小于250mm的地区,黄土很少出现,主要为沙漠和戈壁。
年降雨量大于750mm的地区,也基本没有黄土。
依据《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32°-47°之间,34°-35°之间最为发育,而以黄土高原区的黄土分布最为集中,黄土沉积最为典型。
黄土高原的范围是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青海、宁夏、陕西、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总面积达35.85万平方公里。
二、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
1、颗粒组成
表1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
2、孔隙比:变化在0.85~1.24之间,大多数在1.0~1.1之间。
孔隙比是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е<0.86时,一般不具湿陷性或湿陷性很弱。
3、天然含水量:黄土的天然含水量与湿陷性关系密切。
当ω>24%时,一般不具湿陷性。
4、饱和度:饱和度愈小,黄土湿陷系数愈大。
当S r>75%时,黄土已不具湿陷性。
5、液限:是决定黄土性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当ωL>30%时,黄土的湿陷性一般较
弱。
三、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1、湿陷变形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浸水饱和所产生的附加下沉量,湿陷变形是在充分浸水饱和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大小除了与土本身密度和结构性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土的初始含水量和浸水饱和时的作用压力。
2、初始含水量
湿陷性黄土在进行湿陷性试验时浸水增湿前的含水量。
初始含水量较低的湿陷性黄土,其湿陷变形相对较大。
3、湿陷系数
单位厚度的土样所产生的湿陷变形,以小数表示。
4、湿陷压力
产生湿陷变形时所作用的压力。
测定湿陷系数的试验压力,应自基础底面(如基底标高不确定时,应自地面下1.5m)算起,10m以内的土层应采用200kPa,10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应采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当大于300kPa时,仍采用300kPa)。
当基底压力大于300 kPa时,宜采用实际压力。
5、湿陷黄土试验结果判定
1)依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释义手册
表21- B 黄土湿陷性与非湿陷性的划分
表21- C 湿陷性黄土湿陷作用强烈程度的划分
表21-D 自重湿陷性黄土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划分
2)依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表7.9.4-1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注:当300mm<△s<500mm,70mm<△zs<300mm时,定为Ⅱ级;当500 mm≤△s≤600 mm,300 mm≤△zs≤350 mm时,定为Ⅲ级。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冲击碾压检测、评价
一、试验段
一)冲压前原地面检测、试验与评价
1、清表后,应检测原地面高程(检测样本应不少于20个);
2、检验项目、内容、频率及要求:
1)地基土的液塑限取代表性土样一处、易溶盐取代表性地点一处(1m深度内分层取样)、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取代表性试样一处(20cm~80cm范围内);
2)取1处代表性试样分层检测土的天然密度(含水量),分层为清表以下20cm、50cm、80cm;
3)取1处分层检测土的湿陷系数,分层为清表以下20cm、50cm、80cm;
4)随机取6处检测地基承载力(采用轻型动力触探仪);
5)结果评价:将原地面检验结果汇总列表示出。
二)冲击碾压过程中及碾压过后的检验
1、冲击碾压10遍、15遍、20遍、30遍后,分别检测整平后地面高程(检测样本应不少于20个,且与清表后原地面测点吻合);
2、冲击碾压10遍、15遍、20遍、30遍后随机取6处,分层检验土的密度、含水量
(分层为清表以下20cm、50cm、80cm);
3、冲击碾压20遍、30遍后取代表性位置2处,分别检验湿陷性系数(分层为清表以下20cm、50cm、80cm);
4、冲击碾压分别在10遍、15遍、20遍、30遍后,随机取6处,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采用轻型动力触探仪);
5、按不同冲击碾压遍数,将检验结果列表示出,得出以下曲线:
1)冲压遍数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2)冲压遍数与压实度关系曲线
3)冲压遍数与贯入量关系曲线
4)干密度与湿陷系数关系曲线
三)试验段结论:达到设计要求湿陷性指标和压实度的最优冲击碾压遍数;合适的冲击碾压工艺;合适的质量检验方法和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
二、施工常规检验
1、冲击碾压前,在作业段中(300~500m)取代表性土样1处,测定土的液塑限(确定土名)、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2、冲击碾压完成后,随机取6处,分层检测压实度(清表以下20cm、50cm、80cm),相邻位置做地基承载力检测(采用轻型动力触探仪)6处(测深90cm);取1处,分层检测湿陷性系数(清表以下20cm、50cm、80cm);
3、每个作业段完成后,应评定分层压实度(或贯入值)和湿陷系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处治检测与评价
一、试验段
一)强夯前准备工作
1、根据设计提供的典型地质路段,选定400~800m2的试验区(明示区域界限);
2、清表、整平,检测地面高程(每个分区检测样本应不少于20个);
3、根据强夯机械性能,第一、二遍选择不同的单点夯锤与落距组合实施夯击,不同组合夯击的施工区域应图示清晰;
二)检测参数及频率
强夯处理前应准确确定原状土检测点位和强夯处理后的检测点位,强夯处理后检测点位必须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中心且不能与处理前检测点位重合。
1、强夯处理前
1)取代表性试样1处检测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和液塑限,土层有变化时增加检测频率;在该点地表1m内按易溶盐取样规则分层取样检测易溶盐;
2)取1处位置按不同深度取原状土检测天然密度(密实度)、天然含水量、湿陷性系数(分层取样,竖向间距为1m);
3)检测地基承载力直至穿透黄土层;
2、强夯处理后
1)满夯夯击完成并整平后,检测地面高程(每个分区检测样本应不少于20个,且与清表后原地面测点吻合);
2)在选定点位不同深度处检测密度(含水量)、湿陷性系数(分层取样,竖向间距为1m);
3)在选定点位不同深度检测地基承载力;
三)试验段结论
1、不同夯击区域选定的锤重、落距、夯击能;
2、不同试验区域一、二、三遍平均夯击次数及满夯后平均沉降量;
3、强夯前后的试验检测数据汇总分析,按设计要求处理深度和标准对强夯加固效果进行判定,确定达到要求湿陷处理深度时的合理夯击能、最佳夯击数、夯沉量、密实度和承载力。
(汇总表可参照附表格式)
二、施工常规检验
强夯处理前应准确确定原状土检测点位和强夯处理后的检测点位,强夯处理后检测点位必须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中心且不能与处理前检测点位重合。
1、强夯施工前
1)在施工区域检测整平后地面高程,检测样本应不少于20个;
2)取代表性试样1处检测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和液塑限,土层有变化时增加检测频率;在该点地表1m内按易溶盐取样规则分层取样检测易溶盐;
3)在施工区域取1处位置按不同深度取原状土检测天然密度(密实度)、天然含水量(分层取样,竖向间距为1m),必要时检测地基湿陷系数;
4)检测地基承载力直至穿透黄土层。
2、强夯施工后
1)满夯夯击完成并整平后,检测地面高程(样本应不少于20个,且与清表后原地面测点吻合);
2)在强夯区域内按200m不少于2处在不同深度处检测压实度(含水量)、湿陷性系数(湿陷性黄土层大于2m时,分层取样,竖向间距宜为1m);
3)在选定点位不同深度处检测地基承载力。
三、现场取样注意事项
1、采取不扰动土样,必须保持其天然的湿度、密度和结构,并应符合土样Ⅰ级土样质量的要求。
表2土的扰动指数分类表
2、在探井中取样,湿陷性黄土层大于2m时,分层取样,竖向间距宜为1m,土样直径不宜小于120mm;探井的深度宜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3、取样
压入法:将环刀匀速压入,中途不得停顿,压入深度以超过环刀盛土段3~5cm为宜。
击入法:要一击完成,不得进行二次锤击。
四、检测、评价依据及参考资料
1、施工图设计文件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6、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附表
湿陷性黄土强夯试验段试验检测结果汇总表
注:1、第一遍平均夯击次数;第二遍平均夯击次数;
2、平均沉降量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