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
小麦田间检验质量标准

样点数
田间
纯度
检验
异作物%
异品种%
杂草%
病虫发生%
检验结果
及意见:
检验结果:品种纯度%,纯度达种()级。
具体意见:
检验部门(盖章):检验员签名:
检验日期:年月日
种业小麦田间检验记载表
单位:农户:面积:亩时间:年月日
样点号
品种(组合)名称
异品种数(株)
异作物
(株)
杂草(株)
病害(株)
虫害
备注
检验员签名:
小麦田间检验质量标准
感染
空间隔离
田间杂株率不高于
异作物
杂草
病害
虫害
小麦
原种
25m
0.1%
≦0.05
≦0.1
≦0.1
≦0.1
良种
1.0%
≦0.1
≦0.1
≦0.1
≦0.1
备注
良种:一般要求每公斤种子大麦籽粒为4-6粒;特除情况下为8-10粒。
原种:一般要求每公斤种子大麦籽粒为1-2粒;特除情况下为2-3粒。
种业小麦田间检验结果统计表
单位:农户:面积:亩时间:年月日
品种名称
种子类别
纯度
净度
病虫感染
空间隔离m
异品种数(株)
异作物
(株)
杂草(株)
病害(株)
虫害(株)
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
销售部签名:
质检员签名:
生产部签名:
繁种单位
(农户)签名:
种业小麦田间检验结果报告单
()字第号
繁种单位
地块位置
作物
品种或组合
繁种面积
小麦基本苗调查

小麦基本苗调查篇一:小麦基本苗确定法小麦基本苗确定法1、测量数米苗数,求平均每米的苗数;2、求平均行距;3、计算基本苗数;4、每亩基本苗数=每米平均苗数*667/平均行距;5、方格调查法:在调查地块选代表性点若干,每点定出1平方米,查出方格内苗数,然后算出平均每平方米苗数,再算出每亩基本苗数。
篇二:当前小麦苗情调查表当前小麦苗情调查表篇三:冬小麦调查项目及标准河北省冬小麦区域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目测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旗叶叶鞘,或从叶鞘中上部钻出的日期。
3、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的日期。
4、全生育期:从播种次日至成熟期的日期。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于分蘖盛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级,以1、3、5表示。
2、株高:从地面至主穗顶端的长度,不连芒,量20株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形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2)椭圆形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3)长方形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白壳(包含淡黄色)、红壳(包含淡红色)两级,分别以1、5表示。
(三)生育动态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每重复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折算成“万/亩”表示。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在三个重复内随机取样,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在5粒以上者),折算成“万/亩”表示。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而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匐匍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3)半匍匐(5)直立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项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小麦国家级审定标准

农作物品种-小麦审定标准(国家级)2017年1基本条件1.1抗病性长江上游冬麦区条锈病未达到高感,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赤霉病未达到高感,东北春麦早熟区秆锈病未达到高感,东北春麦晚熟区秆锈病中抗(含)以上。
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北部冬麦区品种、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对鉴定病害未达到全部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麦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长江上游麦区冬麦品种: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
长江中下游麦区冬麦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黄花叶病毒病。
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抗寒性。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品种、旱薄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抗旱性,抗寒性。
北部冬麦区水地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抗寒性。
北部冬麦区旱地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矮病,抗旱性,抗寒性。
东北春麦区早熟品种:叶锈病和白粉病。
东北春麦区晚熟品种: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根腐病。
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赤霉病。
西北春麦区旱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抗旱性。
1.2抗倒伏性每年区域试验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70%。
1.3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的品种。
1.4抗寒性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北片麦区抗寒性鉴定,或试验田间表现,越冬死茎率≤20.0%或不超过对照的品种。
1.5品质分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四类,各项品质指标要求都可以满足强筋的为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强筋的要求,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为中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中强筋的要求,但可以满足中筋的为中筋小麦;达不到弱筋要求的也为中筋小麦。
2分类品种条件2.1高产稳产品种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且同等级品质,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每年区域试验增产≥2.0%、生产试验不减产试验点比例≥60%。
小麦种子纯度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方法

小麦种子纯度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种子纯度田间小区鉴定的意义、种植方法和鉴定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种子品种的真实性和纯度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3543.1-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总则GB/T3543.2-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扦样GB/T3543.5-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GB4404.1-1996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花青苷颜色花青素在植株体内遇酸、碱液所形成的化合物的颜色。
3.2花青素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存在于液泡内的细胞液,其颜色随细胞液的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细胞液为碱性时呈蓝色或紫色,酸性时呈红色。
一般花叶、果实的蓝、紫、红色主要是这类色素作用的结果。
3.3品种纯度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一致的程度,用本品种的种子数占供检本作物样品种子数的百分率表示。
3.4变异株一个或多个性状(特征特性)与原品种育成者所描述的性状明显不同的植株。
3.5田间小区种植鉴定通过对田间小区内种植的有代表性样品的植株与标准样品生长植株进行比较,以判定其典型、一致程度。
4种植前准备4.1了解情况了解被检品种名称、来源、生产年份、种子质量指标(主要性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及品种特征特性,如典型性、分蘖性、越冬性、抗逆性、抗病性、丰产性、抗倒性、生育期、株高、穗形、粒色、有无芒等。
4.2征集标准样品从育种者及其代理人或品种管理部门获取标准样品。
4.3制备制种样品4.3.1样品来源从送验样品中随即数取种植鉴定样品两份。
4.3.2样品数量1根据国家标准质量规定纯度值或标签标注纯度值及该样品发芽率计算每份样品所需数量。
计算公式见式(1):N-1×100%=纯度(%)[原种:99.9%良种:99.0%]N4N样品种植粒数= (1)发芽率4.4种植鉴定小区的选择和设计4.4.1小区选择根据小麦春、冬性选择适宜种植的生态地点。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而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匐匍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3)半匍匐(5)直立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项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国家小麦记载标准

第一节国家小麦品种试验记载标准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级),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匍匐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一)物候期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
(3)半匍匐。
(5)直立。
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1)纺锤型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小麦新品种创麦68的高产示范试验简报

小麦新品种创麦68的高产示范试验简报王 磊1,2 徐 超2 李亚菲2 王黎明21.河南浩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0002.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23摘要:为了明确创麦68的高产潜力与应用前景,分别于2017-2018㊁2018-2019㊁2019-2020年度在洛阳㊁鹤壁㊁郑州等3地对其进行高产示范试验㊂结果表明,创麦68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其产量构成要素分别为群体平均穗数为587万/h m 2㊁平均穗粒数为34.4粒㊁平均千粒质量为47.3g ;平均产量在年际之间存在波动,但均比对照周麦18表现增产,3年的平均产量为8111.7k g/h m 2,比对照增产3.4%;创麦68产量要素较协调,表现出稳定的高产潜力,在黄淮麦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㊂关键词:小麦;新品种;创麦68;高产示范;推广中图分类号:S 512.1;S 338D O I :10.3969/j.i s s n .2097-065X.2023.06.0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 1904108);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202102110022)0 引言创麦68是河南浩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孟选0859为母本㊁周麦22为父本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新品种㊂该品种在2021年通过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210130)㊂在创麦68参加黄淮南片水地组联合体试验的同时,对其进行高产示范试验和全面的客观评价,可为尽快推广应用该品种提供理论参考㊂1 高产示范试验1.1 试验材料供试品种创麦68㊁对照品种为周麦18㊂1.2 试验地点2017-2018年试验点设置在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镇渔古村㊁2018-2019年设置在鹤壁市淇滨区郑常村㊁2019-2020年设置在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程村㊂三地均选择壤肥力均匀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种植㊂1.3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不小于150m 2,全区收获㊂四周设至少6行以上保护区,小区间距50~60c m ,走道100~120c m ,保证试验小区周边环境的一致性㊂1.4 播期播量适期播种㊂其中,2017-2018年的播种时间为10月10日㊁2018-2019年的播种时间为10月10日㊁2019-2020年的播种时间为10月17日㊂适宜播量㊂每667m 2基本苗15~20万左右,2017㊁2018年度均为10k g/667m 2㊂1.5 田间管理前茬玉米,秸秆还田,先犁后耙,平整耕地;按照高于黄淮麦区小麦正常的田间管理措施,进行水肥管理,根据不同地块地力情况,选择适宜复合肥一次性施足底肥,浇好灌浆水;加强蚜虫㊁白粉病㊁叶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治;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和种子霉变㊂1.6 性状调查按‘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进行记载㊂记载性状包括生育期㊁株高㊁倒伏性㊁抗病性等主要农艺性状㊁产量构成及产量表现㊁籽粒品质评价等㊂具体性状调查标准如下㊂1.6.1 基本苗小麦出苗齐全之后,取代表性位点3处,每点实施1m 双行法测定出苗数,求其平均值[1],然后换算成基本苗=样点出苗数/样点面积(m 2)ˑ667,单位为万/667m 2㊂1.6.2 生育期小麦从播种期开始至完熟期的时间为小麦全生育期,单位为d㊂1.6.3 株高地面至穗顶(不连芒)的高度,测量5~10株,后取其平均数,单位为c m ㊂1.6.4 倒伏面积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每次遇见风雨等天气后均需要统计小麦倒伏面积占全部地块的百分比,多次统计的总和即为倒伏面积,单位为%㊂1.6.5 穗部相关性状(1)穗色:根据穗部蜡质情况,分为黄绿和白蜡㊂(2)穗长:在材料中随机选择5个穗子,测量穗基部第一个小穗到穗顶部(不包括麦芒)的长度,测㊃85㊃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第6期2023年6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量后取其平均数,单位为c m ㊂(3)小穗数:小麦完全抽穗后于田间随机抽取5个单株的主茎穗计算其小穗数量,然后求其平均数㊂1.6.6 产量要素(1)群体穗数:在小麦收货前10d 左右,选取代表性位点3处,每处面积10m 2进行穗数统计,求3处位点的平均值,最后折算单位面积667m 2,即为单位面积的群体穗数,单位为万/667m 2㊂(2)穗粒数:在统计群体穗数的同时,在每一个选取的代表性位点随机挑选30个穗子进行穗粒数的统计,每个位点重复3次,计算3个位点的平均值,即为穗粒数㊂(3)千粒质量:材料收获晒干(含水量ɤ13%)后从中随机数取5个200粒,称重,取其平均数乘以5即为千粒质量,重复3次,求其平均值,单位为g㊂1.6.7 籽粒品质(1)粒色:一般分为红色和白色㊂(2)粒型:分为长粒型(穗子各面基本均匀一致)㊁椭圆形(穗部上小㊁下大,或者分枝呈现圆锥状)㊂(3)粒质:分为角质和粉质㊂一般数量为100,用小刀横切小麦中部,对断面进行观察㊂硬粒率小于30%为粉质,大于70%则为角质,中间者为半角质/半粉质㊂(4)容重:容重瓶测定的单位容积内小麦的重量,单位用g /L 表示㊂(5)饱满度:小麦种子成熟干燥后采用目测法测定饱满度,饱满度分为5级进行记载㊂1级:胚乳充实,种皮光滑[2]㊂2级:胚乳充实,种皮略有皱褶㊂3级:胚乳充实,种皮皱褶明显㊂4级:胚乳明显不充实,种皮皱褶明显㊂5级:胚乳很不充实,种皮皱褶很明显㊂(6)穗发芽率:在小麦收获后随机数取200粒种子进行籽粒穗发芽测量,重复3次,求其平均值为穗发芽率,单位为%㊂(7)黑胚率:黑胚率的计算方法同穗发芽率,单位为%㊂1.6.8 抗病性在小麦成株期进行田间自然鉴定法,对条锈病㊁叶锈病㊁白粉病㊁赤霉病与纹枯病等5种病害鉴定,鉴定方法和调查记载标准参见‘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系列标准(N Y /T 1443-2007),小麦赤霉病计算方法参考‘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赤霉锈病鉴定技术规范“(N Y /T 2954-2016),小麦条锈病计算方法参考‘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条锈病鉴定技术规范“(N Y /T 2953-2016),白粉病鉴定方法和调查记载标准参见‘全国小麦品种试验抗病虫鉴定标准(试行)“㊂具体记载标准如下㊂(1)条锈病:抗性分级标准为:抗(R ),植株无病斑,无侵染症状;或者病斑小,倒四叶菌丝小而少,菌丝层稀薄可见绿色叶面,偶见较大病斑,但仍透绿,产孢量极少;中抗(M R ),倒三叶㊁倒二叶感病,叶片病斑直径小于1mm ,下部叶片菌丝少而薄;中感(M S),旗叶感病,叶片病斑多,但病斑不连片,直径大于1mm ,下部叶片菌丝大而厚;高感(H S ),穗部或旗叶感病,叶片病斑直径一般大于1mm ,菌丝层厚,产孢量多,病斑连片㊂(2)叶锈病:抗性分级标准同条锈病㊂(3)白粉病:抗性分级标准同条锈病㊂(4)赤霉病:抗性分级标准为:抗(R ),小穗发病,穗轴不发病;中抗(M R ),穗轴发病,但发病小穗数不足全穗的1/4;中感,发病小穗数占全穗的1/4~1/2;感(S ),发病小穗数占全穗的1/2以上㊂1.6.9 落黄性落黄性是指小麦由绿转黄过程的定性描述,与小麦的抗病性㊁籽粒灌浆程度㊁成熟度㊁籽粒色泽与品质等均有密切关系㊂一般采用目测法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1表示好,2表示中等,3表示差㊂2 结果与分析2.1 主要农艺性状对创麦68进行田间基本苗㊁生育期㊁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结果列于表1㊂结果显示,创麦68是一个具有中早熟特性的新品种,比对照早熟0.5d ;平均株高84c m 左右,抗倒伏,田间自然发病轻,落黄性好[3]㊂表1 创麦68主要农艺性状一览表年度地点基本苗(万/667m 2)生育期(d )比对照(d )株高(c m )倒伏面积(%)落黄性抗病性2017-2018洛阳.偃师19.7218.5-0.481.301抗条锈病㊁叶锈病,田间自然发病轻2018-2019鹤壁.淇滨20.2231.4-0.685.703感叶锈病㊁白粉病,田间自然发病轻2019-2020郑州.古荥21.3229.6-0.586.301田间自然发病轻平均20.4226.5-0.584.4㊃95㊃小麦新品种创麦68的高产示范试验简报王 磊 徐 超 李亚菲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2 产量表现对创麦68进行产量与产量要素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㊂结果表明,创麦68的产量三要素之间协调㊁平均千粒质量达47.3g;平均产量年际间存在较大波动,这可能与每年天气有关,但是均比对照周麦18增产显著,平均增产3.4%,达8111.7k g/h m 2㊂表2 创麦68的产量要素与产量表现年份地点穗数(万/h m 2)穗粒数(个)千粒质量(g)平均产量(g/h m 2)比C K 增产(%)2017-2018洛阳.偃师56733.344.16919.53.92018-2019鹤壁.淇滨62434.548.89235.52.82019-2020郑州.古荥56935.349.18180.23.5平均58734.447.38111.73.42.3 籽粒品质分析对创麦68进行籽粒品质分析,结果见表3㊂表3显示,创麦68籽粒白色,半角质,黑胚率低,商品性比较好㊂表3 创麦68的籽粒品质分析年份粒色粒质饱满度穗发芽(%)黑胚率(%)容重(g /L )2017-2018白色2201.18092018-2019白色2102.38322019-2020白色2201.5826平均1.68222.4 年度综合评价2017-2018年:本年度小麦播种因降雨较多,播种质量较差;冬前降温较早,1月中旬和下旬出现低温;返青期气温偏低,小麦返青起身较慢;3月中下旬温度突然升高,小麦迅速拔节;3月上旬㊁中旬及4月上旬的几次降温,特别是4月16日晚间的降温,对小麦造成较大影响;扬花期降雨较多,赤霉病发生较重,灌浆期前期阴雨,后期高温,对灌浆过程形成较大的影响,千粒质量普遍降低㊂而创麦68表现出分蘖力强,耐寒,叶片功能期长,落黄好,千粒质量高,比对照周麦18增产3.9%,增产潜力大[4]㊂2018-2019年:本年度播期正常,出苗较好;冬前和越冬期连续干旱,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期降雨较少,3月底4月上旬有两次寒流侵袭,有轻度倒春寒冻害,5月下旬和成熟前出现了几天高温天气㊂由于创麦68根系发达,长势强,没有冻害,成穗率高,穗粒数稳定㊂千粒质量高,产量高达9235.5k g/h m 2㊂2019-2020年:本年度播期较往年稍晚,整体出苗中等;越冬期气温偏高,墒情一般;冬前和越冬期降水偏少;春季温度高,分蘖较多,株高偏高,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期至抽穗期气候干旱;抽穗期较往年提前1周左右;后期温度较高,较往年成熟期提前㊂创麦68表现出具有很强的抗逆性[5],产量三因素协调,其中的穗粒数35.3粒,千粒质量49.1g,平均产量8180.2k g/h m 2㊂3 结语3年高产试验示范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创麦68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兼具抗倒伏㊁中早熟㊁抗旱㊁抗寒能力较强等优良特性,产量三要素较协调㊁丰产性较好;表现出丰水年高产㊁干旱年不减产的稳产特性;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黑胚率1.6%,籽粒商品性较好㊂创麦68在黄淮麦区水地组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㊂参考文献:[1] 姜晓丽,刘光涛,朱俊科,等.小麦山农23号适宜种植密度探讨[J ].农业科技通讯,2015(3):52-55.[2] 王延训,张永祥.小麦新品种 山农优麦3号[J ].中国农技推广,2002(1):30.[3] 张新民.小麦新品种山农38[J ].农业知识,2020(9):47.[4] 曹文英,铁铮,黎黎.山农大成功降低组培快繁成本[J ].中国种业,2003(12):33.[5] 邓志英,田纪春.糯小麦新品种山农糯麦1号的培育[J ].中国种业,2022(7):106-109.作者简介:王 磊,男,1974年生,研究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为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㊂王黎明,男,1976年生,博士研究生,副教授㊂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㊂㊃06㊃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第6期2023年6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
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
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
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而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
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
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匐匍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
(一)物候期
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
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
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
(3)半匍匐
(5)直立
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穗项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型穗子两头尖,中部销大。
(2)椭圆型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
(3)长方型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
(4)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
状。
(5)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分两级,分别1、5表示。
(1)白壳(包括淡黄色)。
(2)红壳(包括淡红色)。
(三)生育动态
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调查生育动态。
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在小区内选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折算成万/亩表示,条播查全行基本苗,并选两个出苗均匀的重复,每重复定一个一米样段。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数有效穗数,方法与要求同基本苗。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х100 (四)抗逆性
1、耐寒性:地上部分冻寒,冬麦区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记载,春麦区分前期、春麦区分前期、后期两阶段记载,均分五级。
(1)无冻寒。
(2)叶尖受冻发黄。
(3)叶片冻死一半。
(4)叶片全枯。
(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
2、耐旱性: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记载。
(1)无受害症状。
(2)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
(3)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
(4)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3、耐湿性:在多湿条件下于成熟前调查,分三级记载。
(1)茎杆呈黄熟且持续时间长,无枯死现象。
(3)有不正常成熟和早期枯死现象,程度中等。
(5)不能正常成熟,早期枯死严重。
4、耐青干能力:根据穗、叶、茎青枯程度,分无、轻、中、较重、重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之;同时记载青干的原因和时间。
5、抗倒伏性:分最初倒伏、最终倒伏(日期及累计倒伏程度、面积)两次记载,以最终倒伏数据进行汇总。
(1)不倒伏。
(2)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30度。
(3)中等较重,倾斜角度30-45度。
(4)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度。
(5)倒伏严重,倾斜角度60度以上。
6、落粒性:完熟期调查分三级。
(1)“口紧”,手用力搓方可落粒,机械脱粒较难。
(3)不易落粒,机械脱粒容易。
(5)“口松”,麦粒成熟后,稍加触动容易落粒。
7、穗发芽:在自然状态下目测,分无、轻、重三级,以1、3、5表示之。
(五)熟相
根据茎叶落黄情况分为好、中、差三级,以1、3、5表示之。
(六)病虫害
1、锈病:对最主要的锈病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
普遍率:目测估计病叶数(条锈病、叶锈病)占叶片的百分比或病杆数(秆锈病)占总数的百分比。
严重度:目测病斑分布占叶(鞘、茎)面积的百分比。
反应型:分五级。
(1)免疫完全无症状,或偶有极小淡色斑点。
(2)高抗叶片有黄白色枯斑,或有极小孢子堆,其周围有明显枯斑。
(3)中抗夏孢子堆少而分散,周围有退绿或死斑。
(4)中感夏孢子堆较多,周围有退绿现象。
(5)高感夏孢子堆很多,较大,周围无退绿现象。
对次要锈病,可将普遍率与严重度合并,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以1、3、5表示。
2、赤霉病
病穗率:目测病穗占总穗数百分比。
严重度:目测小穗发病严重程度,分五级。
(1)无病穗。
(2)1/4以下小穗发病。
(3)1/4—2/4小穗发病。
(4)1/2—3/4小穗发病。
(5)3/4以上小穗发病。
3、白粉病:一般在小麦抽穗时白粉病盛发期分五级记载。
(1)叶片无肉眼可见症状。
(2)基部叶片发病。
(3)病斑蔓延至中部叶片。
(4)病斑蔓延至剑叶。
(5)病斑蔓延至穗及芒。
4、叶枯病:目测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分五级。
(1)免疫无症状。
(2)高抗病斑占1-10%。
(3)中抗病斑占11-25%。
(4)中感病斑占26-40%。
(5)高感病斑占40%以上。
5、根腐病:反应型按叶部及穗部分别记载。
叶部:于乳熟末期调查,分五级。
(1)旗叶无病斑,倒数第二叶偶有病斑。
(2)病斑占旗叶面积1/4以下,小。
(3)病斑占旗叶面积1/4—1/2,较小,不连片。
(4)病斑占旗叶面积1/2—3/4,大小中等,连片。
(5)病斑占旗叶面积3/4以上,大而连片。
穗部:分三级,分别用1、3、5表示。
(1)穗部有少数病斑。
(3)穗部病斑较多,或1—2个小穗有较大病斑或变黑。
(5)穗部病斑连片,且变黑。
记载时以叶部反应型作分子,穗部反应型作分母,如3/3表示叶部与穗部反应型均为3级。
6、黄矮病
普遍率:目测发病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严重度:分五级。
(1)无病株。
(2)个别分蘖发病,一般仅旗叶表现病状,植株无低矮现象。
(3)半数分蘖发病,旗叶及倒二叶发病,植株有低矮现象。
(4)多数分蘖发病,旗叶及倒二、三叶发病,明显低矮。
(5)全部分蘖发病,多数叶片病变,严重低矮植株超过二分之
一。
7、其他病虫害:如发生散黑穗病、黑颖病、土传花叶病、蚜虫、粘虫等时,亦按三或五级记载。
二、室内考种
(一)每穗粒数
在进行记载的两个重复,每小区随机选取50穗混合脱粒,数其总粒数,求得平均每穗粒数。
(二)饱满度
分饱、较饱、中等、欠饱、瘪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
(三)粒色
分白粒(淡黄)、红粒二级,分别以1、5表示。
(四)粒质
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分别以1、3、5表示之。
如不能确定,可切开鉴定。
以硬粒率超过70%为硬质,小于30%为软质,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硬质。
(五)千粒重
做两次,如误差不超过0.5克,即以两次平均值作为千粒重。
(六)容重
以晒干扬净的籽粒用容重器称量两次(单位:克/升)取其平均值(误差应小于5克,超过时须再做)。
(七)黑胚率
随机取200粒,数黑胚粒数,作两次,取平均值,以百分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