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画家的气质

合集下载

明代名画家的艺术生涯与作品特点

明代名画家的艺术生涯与作品特点

明代名画家的艺术生涯与作品特点明代是中国画艺术的重要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传世至今,而且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明代名画家的艺术生涯与作品特点展开探讨。

一、艺术生涯明代名画家众多,他们的艺术生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初,这一时期的画家以徐渭、朱耷、夏圭等为代表,他们在画风上追求简洁、自然、朴素,强调笔墨、章法、意境,特别是夏圭更注重表现意境,以“气之精神”为画法核心。

第二阶段是明中期,这一时期的画家有唐寅、仇英、文徵明等,他们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基础上,更注重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同时注重人物、花鸟的写生,追求真实自然。

第三阶段是明末,这一时期的画家以八大山人、郎世宁、董其昌等为代表,他们强调笔墨意境,主张“壮浑”、“简析”、“草拙”,同时也重视学习古人,探究古画之精微。

第四阶段是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画家以阎立本、石涛、虚谷等为代表,他们更加关注画家精神气象,强调笔墨用法和形体结构,兼顾意境和形式,以独特的个性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

二、作品特点明代名画家的作品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韵生动,笔墨雅致明代名画家的最大特点是气韵生动,笔墨雅致。

他们强调笔墨的运用,注重情趣、形神、意境,求得动静相宜、气韵生动的效果。

笔墨技法与情趣、意境紧密结合,既有淋漓尽致、豪放洒脱之笔,也有轻巧灵动、形神俱备之作。

他们经常运用“以意为笔”、“五音六律”等画法,使笔墨兼备诗、书、画之趣。

2.重视写生,追求真实自然明代名画家重视写生,追求真实自然,对笔墨的运用更注重瞬间的感受和写生的自然气息,讲究笔墨与题材相得益彰。

他们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描绘各种自然景象、人物形态和花鸟虫鱼,尤其对花鸟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3.追求意境,表现文人之气明代名画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追求意境,表现文人之气。

他们常在作品中注重表现所处年代的文化情境,如在官方文化基础上发展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等。

一位画家应具备的品质

一位画家应具备的品质

一位画家应具备的品质
作为一位画家,除了拥有出色的绘画技巧和创意思维,还应该具备一些其他的品质。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品质:
1. 毅力和耐心:绘画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需要不断练习和尝试,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取得进步。

2. 创造力和想象力:画家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3. 观察力和感知力:画家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观察到周围事物的细节和变化,从中获取灵感,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4. 自我驱动力和自我约束力:作为一位画家,需要有足够的自我驱动力,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高,同时也需要有自我约束力,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5. 乐观和开放:画家需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也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继续前行。

同时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从中获取更多的启示。

总之,一位优秀的画家应该具备多种品质,既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又有耐心和毅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自我约束力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 1 -。

潘天寿作品欣赏感想

潘天寿作品欣赏感想

潘天寿作品欣赏感想潘天寿,字天寿,号石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术家、书法家、教育家。

他以他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潘天寿的作品以传统绘画为基础,融入了西方绘画的现代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潘天寿的作品给人一种宁静、深邃的感觉。

他擅长以画笔表现大自然,他的山水画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受。

他的作品中山水的构图简洁明快,笔触流畅自然,色彩鲜艳明快,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他的花鸟画则给人一种华丽、细腻的感觉,他能够将花鸟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潘天寿都能够捕捉到自然界的美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潘天寿的作品还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他在创作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

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痕迹,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布局、构图和用笔的特点,花鸟画中的花草树木的形态和姿态,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潘天寿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潘天寿的作品还富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关怀。

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人民苦难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劳动人民的形象,他通过绘画将他们的劳动和辛勤呈现出来,向人们展示了劳动的伟大和劳动者的形象。

潘天寿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一些社会现象的描绘,比如城市的变迁、人群的繁忙等,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触动。

潘天寿的作品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他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给人以力量和激励。

他的作品中的色彩搭配和构图都非常精妙,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他的作品中的细节处理和笔触运用都非常细腻,给人以触动和共鸣。

潘天寿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幅画作,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一种心灵的感悟。

潘天寿的作品给人一种宁静、深邃的感觉,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唐代画家吴道子的艺术风格

唐代画家吴道子的艺术风格

唐代画家吴道子的艺术风格
吴道子,唐代宫廷画家,在当时享有盛誉,被誉为绘画大师。

他的作品富有韵味、风格独特,堪称艺术之精品。

吴道子的画风源于他对生活的敏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画作
以自然景色、花鸟为主题,独具匠心地表现自然万物的神韵。


的花鸟画风格自成一格,借鉴了南宗画的特点,偏爱以墨色为主调,将花鸟化作墨影,如置身于生命的绿林之中,令人流连忘返。

吴道子的画风独特,不拘泥于传统,不受约束,独具个性。


所绘制的山水,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都强调真实、生动、简练,
富有动感,具有极强的形象感染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
高的审美效应。

吴道子的画,不仅仅是艺术品,同时也是文化产物。

他在画作
中融合了一定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

他的画中体现了强烈的中
国传统文化意蕴,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是
唐代文化的独特体现。

总之,吴道子的艺术风格完美地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他所塑造的形象及其自然景色,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他的艺术风格为后人所借鉴,对后代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著名书画家李树仁的人格魅力

个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著名书画家李树仁的人格魅力
记者 争相报道的的焦点 。
店当美 工时 与著名花 鸟画家 朱朴纯 先生结 识 ,其 后与 朱 先生 习画 、论 画并 成为忘 年之 交 。1 9 8 2 年调任 辽宁 法 制报美术编 辑 。其后继续 任辽宁法 制报美术编 辑 、美 术 摄影部主任 等职 。2 0 0 6 年 定居北京 。多年来 李树仁先生
气 。他 笔下的人物 ,其精 准的造 型 ,洗练 的线条 ,在构 图和色彩的搭配上都 有自己非 常独到之处 。 李树 仁先生是 一位画路 比较宽泛 的画家 。除人物画
外 ,树仁 先生也 画些花鸟 、动物 乃至 山水 。我喜 欢他笔
下的动物 ,强壮雄 健的骏 马 、憨 厚老实 的黄牛 、天真可 爱的小 羊 、俏皮搞 怪的猴 子 、叱咤风云 的中华龙 等等 。 这些动物 在他的笔 下 ,除了展示 各 自的 个性特色 外 ,还
别 ,其 人 物 的形 态和 表 情亦 千 姿 百 态 。这 部分 作 品 给 人 以轻 松 、灵 动 的感 觉 ,悦 人 心 目 ,豁 人 灵性 。总体 而言 ,李树仁先生 的绘 画讲究而 精致 ,有着一股 清新之
冲击力和 艺术 感染力 ,把中华 民族 悠久 而独特 的美学观
念 发挥得 淋漓尽 致 。大 家知道 ,画人物 最重要 的是注重 形似而 又不能太拘 泥于 形似 ,因为不注 重形似 ,就等于 失去 了立 足之 本 ;而太 拘泥于形 似 ,又 会失去神 韵 ,丧 失了画 家的个 性特色 。纵观李树 仁先生 的人物画 创作 ,
这 首盛赞 墨梅高风 亮节的诗 作 ,把 墨梅外表 并不娇 妍 ,但具 有神清 骨秀 、高洁 端庄 、幽独超 逸的 内在气质 尽 情展示 。本 人并没 有附庸 风雅之意 ,亦 不喜欢 追逐热 点 。之所 以赶在 当下 凑热闹 ,是 因为这样 的语句 用在本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古人崇尚清奇、简静、淡雅的画风,追求笔墨的纯净与透明,实际是追求心灵的质量。

为了与自然一致,古来大多画家的生命态度保持着一种低调的寻常状态。

低调是一种境界,很像一种信仰:艺术与生命合一,成为生命的展开与完成,而不是换取世俗利益的手段。

只有这样,笔墨塑造的形象才能净化自己及他人。

在中国画中,由法而理,由理而道。

道,便是中国画的最高学问。

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六朝王微说,绘画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1]这个“太虚”,大约就是“道”。

同时代的宗炳说得更明白一些,“圣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

[2]这些早期的经典理论,规定了中国画的大致特点——“追太虚之体”。

这是亲自然而远世俗,造型取其意象而淡于写实,强调精神主导,以道心观物。

宗炳又说,绘画的目的是“畅神而已”。

[3]董其昌疏林茅屋图按老子和庄子的哲学,笔墨的修为离开世俗越远越好,尤其山水画,最好按“天人合一”的方向走下去,人间烟火气越少越好,从而实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这种观点颇类今天的生态环境意识。

所以,中国画不追求快节奏和高效率,而是从容不迫,如行云流水,是静下来、淡下来、慢下来的艺术。

宋人“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观点便是这种一咏三叹的状态。

这有些像太极拳,不绝如缕而又绵里藏针,令人周身通泰,体强心健。

按历来的画论,中国书画从来就长于纯净心灵、陶冶灵智。

所以,儒家把琴、棋、书、画作为造就理想人格的修为手段。

而书画一途更能“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4],是祛病增寿的良药。

董其昌作品西方人对中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更看好的是清代以前的中国画。

他们虽然不易看懂山水画笔墨艺术的形式,但他们能感受到中国山水画里的精神旨趣,理解人对自然界的向往。

他们完全接受中国画不表现张力,不强调形式感,不注重视觉冲击的特质。

接受着那种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另一种趣味。

中国画追求内美,初看可能很平常,但会久看不厌,人们能看见画家的心灵在笔下浮动。

怀素写字启示10字

怀素写字启示10字

怀素写字启示10字怀素是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风格清老古朴,深得人民喜爱和尊重。

怀素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反映了他的独特性格和人生哲学。

下面是以怀素写字为启示的10字相关内容。

1. 博览群书怀素的卓越写字能力离不开他的博览群书,阅读广泛,汲取了许多知识。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

2. 恬淡宁静怀素曾说,“我羡慕大家都有名,而我没有名,所以我更安宁。

我喜欢这种安宁的快感。

”这表明了他内心深处的恬淡宁静,这种气质也体现在他的书法创作中。

书法创作并不追求浮华和虚荣,而是需要一份恬淡宁静的心境。

3. 深意凝神怀素的书法追求精神内涵,讲究意境,注重墨迹的凝重深沉,突出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

他的书法不只是一种形式,同时也展现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感悟。

4. 心态内敛怀素的书法力求“情逸于笔,意深于墨”,提倡“心态内敛”,意即要厚积薄发,内心沉静,墨迹饱满,整体表现出书家的美感和性格。

5. 造墨制笔怀素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思想中,还体现在生活中。

他曾自行制墨,造笔。

这种竭力追求品质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学习创作书法的时候,对笔、墨、纸等细节方面也应予关注而不放过。

6. 守律护则怀素的书法注重结构,他的字法规整,笔画修长,要紧守律令,不可随意更改。

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守法、护理看成最基本的事情。

像怀素一样务必要在书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7. 不拘泥于传统怀素的书法继承和创新并重,他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境界,不拘泥于形式,强调个人创新。

我们也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意和创造性。

8. 崇尚自然怀素的书法强调“势成俗“,即“自然流畅,不勉强作逊。

”学习书法,一定要顺应天然,将书法艺术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发挥自身的自然气质。

9. 精益求精怀素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精益求精。

画家戈雅-桀骜不驯的性情与才情

画家戈雅-桀骜不驯的性情与才情

画家戈雅- 桀骜不驯的性情与才情画家戈雅: 桀骜不驯的性情与才情许多长久以来流传的关于艺术家们某某作品的轶话,我真不太愿意当真,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那则小故事。

月光下,音乐家看到一位盲女在弹琴,于是唤起了他的乐思,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完全是精明音乐出版商做广告的诡计。

商人有商人的诡计,艺术家就不能有艺术家的鬼把戏?说到这里,不禁会想到很多的趣话,而且大多鲜活地刻画了这一位或那一个疯子般的性情,这些也许是商人们用多么疯狂的设计也想不出的,如果非要回答这是为什么,只是目的和境界的不同吧,道不同也,诡异的想象自然南辕北辙。

大艺术家们既是奇思妙想的实践者,为人们提供新鲜的审美享受,很多时候更是那个时代离经叛道恶作剧的高手。

关于18世纪西班牙大画家戈雅的艺术风格,我们应该知道得很清楚,他的绘画都带有那么一些讽刺的意味,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他对当时教会的厌恶也是根深蒂固的,在青少年时代就因不满教会的陈腐与霸道而抗争,最后出逃马德里。

在他成为著名的画家之后,以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必然要对教会的种种教条进行嘲讽,并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如对被视为伤风败俗的所谓色情表现给予挖苦,他更会表现得入木三分,同时又使教会道貌岸然的维护者们抓不到把柄。

他的两幅《马哈像》,就使我常常想到是对当时教会禁欲主义的一个讽刺,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想。

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画中的模特儿是一位贵夫人,要求画家为她画了一幅裸体像后,怕被夫君追究,又请画家为她画了一幅穿衣的肖像。

还有一种说法,模特儿是一个妓女,画家有意将她画成一个贵夫人的样子。

我个人以为,像戈雅这样一个才情横溢的画家,这样的逸闻对于他是太没有力度了,真不值得一传。

那为什么又从那时流传至今呢?因为其中在当时有不能道破的缘由,也就如此这般的被后来的人们传承了下来。

且不论马哈的阶级属性,她也许是实有其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是画家臆造出的人物。

那么,我们就循着这幅画做一番逻辑的推理,画中人物的表情的确是带着几分挑逗,以矫饰的状态紧紧并拢的双腿,也充满了温柔之乡的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画家的气质
近来流行晒气质照,我们也来看看上个世纪的老画家们气质如何。

这些老画家们都已故去,他们留下显赫的声名,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仿佛他们生来就是如此星光灿烂。

历史容易略去细节、留给人一个浮泛的印象,而真实的生命却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点滴中。

从离乱的时代走来的老画家们,各有各的悲欣。

吴昌硕小时当过难民、齐白石曾经是木匠,黄宾虹闹过革命、林风眠和石鲁在文革中饱受摧残……在选择照片时,笔者尽可能挑选那些极日常、又较少在正式出版物中所用的照片,以期从中还原出一个个更加真实的个人。

以下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吴昌硕(1844-1927)吴昌硕(中)与朱孝臧(右)、龚景张(左)在卧室床前合影。

这也是吴昌硕在世的最后一张相片。

齐白石(1864-1957)
白石老人一生践行生命不惜绘画不止。

当然手酸了,也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黄宾虹(1865-1955)
1955年2月4日,美院胡一川老师探望先生黄宾虹。

当时黄宾虹已九十二岁,病重、消瘦,仍伏案孜孜作画。

胡遂拍下了当时的情景。

朱屺瞻(1892-1996)
百岁老人朱屺瞻闲时爱听苏州评弹,评弹能让他忘掉自己的
年岁。

徐悲鸿(1895-1953)
这是徐悲鸿19岁在上海的留影。

眉目清秀的徐悲鸿俯于椅背顾盼有神,若不是指间夹着一支笔,或以为他是一个伶人。

潘天寿(1897-1971)
拄拐者为潘天寿,看起来身材高大、挺拔。

边上略显生涩的少年是他的儿子潘公凯,后来成为中央美院院长。

张大千(1899-1983)
1956年,张大千赴巴黎举办他的《张大千临摹敦煌石窟壁画及收藏古画展》。

展后张大千携夫人徐雯波拜访毕加索,并在花园一起戴面具合影。

徐雯波着新款旗袍、高跟鞋,天生丽质、身材窈窕。

张大千后来回忆说:“外国人总还有尊重女士的礼貌,我后来幸好我带了太太去,毕加索对我很热忱,多少沾我太太的光。

”林风眠(1900-1991)
这位笑容灿烂的帅小伙是青年时代的林风眠。

他是最早将西方现代艺术介绍到中国的艺术先驱之一。

但他的后半生不再有过这样的笑容。

文革中,他忍痛将自己数十年的心血之作逐一撕碎,浸入浴缸泡烂。

1968年,他更是以莫须有的“日本特务”罪名,被投入上海提篮桥监狱,一关就是四年半。

文革结束后,先生离开了大陆定居香港,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来。

关良(1900-1986)
关良是个戏迷,不仅画的是戏曲人物,自己也喜欢唱戏。


时忘了词,便咿咿呀呀地哼,所谓得意忘形。

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关良、顾卓英夫妇与戏剧大师俞振飞(左二)、童芷苓(左四)合影。

张光宇(1900-1965)
这是一组张光宇1932年的自拍照,比安迪沃霍尔那组著名自拍早了30多年。

你可能不知道张光宇,但你一定知道《大闹天宫》。

张光宇就是这部动画片的美术设计,同时他还是漫画家、书籍装帧师、海报设计师、徽章设计师、家具设计师……他是中国装饰艺术的奠基者。

傅抱石(1904-1965)
1960年傅抱石在杭州作画。

右侧手托下颚细心观看的是当时文联主席郭沫若,边上站立的是郭夫人于立群。

李可染(1907-1989)
这位打太极拳老先生叫李可染。

没错,就是那位画过《万山红遍》,拍出1.84亿的画家。

叶浅予(1907-1995)
叶浅予善画舞蹈速写。

新加坡摄影师蔡斯民特别请了4位东方歌舞团演员,作飞天装扮,上门见他。

叶浅予又惊又喜,现场画起舞蹈素描。

蔡就此捕捉了他的真情瞬间。

陆俨少(1909-1993)
这位慈祥的老奶奶是陆俨少先生。

我这样说并没有半点亵渎的意思。

民间有男生女相非福即贵的说法。

事实上,很多艺术大家愈晚年愈有这样的特征,大概是到了生命圆融的状态吧。

张仃(1917-2010)照片上,76岁的毕加索左手搂着张仃的肩膀,笑容亲切,一老一少,宛如父子。

1956年,张仃随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来拜会毕加索,并送给毕加索一套木版水印的《齐白石画集》,毕加索大为兴奋。

后来张大千也去拜访毕加索时,毕加索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说着便向张大千展示了自己学齐白石的新作。

石鲁(1919-1982)
这位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在文革中饱受摧残。

批斗、游街、拷打、关牛棚,乃至被判死刑,让这个处在创作旺盛期的天才过早地夭折了。

提起石鲁,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邋里邋遢、半疯半癫的老人。

这是一个时代对一个艺术家的亏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