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老子》五章
课文-高中语文《老子五章(高中选修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课文-高中语文《老子五章(高中选修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五章(高中选修版)课文-高中语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的开端。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第二课时《老子》五章一、导入: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老子是一个足够神秘的人物。
他的出生神秘,在道教的许多典籍中,有很多神话般的记载。
(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他的生平也足够神奇,有说他(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也有认为老子应该是周太史儋。
就连他的著作《道德经》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老子》这本书上汲取有益的知识和力量。
(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
整个系列的道家哲学家,都用此书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二、一般性的文学常识简介:流行的一种说法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章《老子》中,可以大致窥见老子的思想核心。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词类活用
(1)名可名.,非常名(
)
(2)无,名.天地之始(
)
(3)欲以观其妙.(
)
(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5.特殊句式
(1)是以不去(
)
(2)天下莫柔弱于水(
)
(3)莫之能胜(
)
答案
1.jiào shì gòu jì xǐ yú 2.(1)使……安适/安稳/安抚,抚慰/安置、安放/哪里 (2)兵器,军械/士兵,军队/战略 (3)坐车/趁着,凭借/冒着/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4)回复,回归/再,又/重复 (5)未染色的丝/白色的/空,白白地/平素,一向 (6)丑/厌恶,嫉妒/怎么,哪里 (7)容易/改变,变换/交换/轻视 3.(1)不是永恒不变的 异乎寻常的;特殊的 (2)抛弃学问 失传的学问;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3)灾祸 不吉祥
(2)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 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 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 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 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就展示了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 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 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 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 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老子》五章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老子》与现实的联系。
2.背诵《老子》中有关“道法自然”的句子。
“道法自然”的角度评说时事。
〖教学重点〗时事与“道法自然”的联系。
〖教学难点〗《老子》“道法自然”相关文句的理解〖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课后网络交流法〖教学流程〗学生准备:请点击各部分链接,看完后用思维导图记录自己的想法,准备在课堂上讨论。
一、景观讨论:九寨沟地震后,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遭到破坏,需不需要人工修复?讨论:你更喜欢原生态的古镇还是人造古镇?读背《老子》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0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美善真讨论:你如何看待“美容”“整容”不成反“毁容”?讨论:你如何看待小学生的“理想是当一名贫困户”?读背《老子》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讨论:你所知的恋爱套路有哪些?如何看待恋爱的套路化?心理学教你科学把妹撩汉法读背《老子》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①出,有大伪②;六亲③不和④,有孝慈⑤;国家昏乱,有忠臣。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 2 《老子》五章课件PPT

栏目导航
[知经典] 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
1.《老子》的主要内容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老子》,也 叫《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 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 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栏目导航
②《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 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 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 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 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为,企图缓和尖锐 的社会矛盾的现实。
栏目导航
第 4 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名可名,非.常.名 古义:就__不__是__永__恒__不__变__的__。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 (2)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古义:_抛__弃__学__问__。__ 今义:失传的学问;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栏目导航
第 5 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判断句) 译文:可__以__言__说__的__道__理__,__就__不__是__永__恒__不__变__的__道__理__;__可__以__被__命__名__ _的__名__称__,__就__不__是__永__恒__不__变__的__名__称__。___ (2)天下莫柔弱于水。(状语后置句) 译文:_天__下__没__有__比__水__更__柔__弱__的__了__。__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五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2022-202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学案新

2022-202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学案新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老子》五章老子,生卒年月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安徽亳州涡阳)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注音徼________音声相和________..为而不恃________见素抱朴________..什伯之器________远徙________..二、解释词义以故荆轲逐秦王.故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业惠文、武、昭襄蒙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其无以易之.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属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予作文以记之.绝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得其尤绝者家焉.绝仁弃义.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故令有所属.若属皆且为所虏.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望先达德隆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名可名,非常名____________.长短相形____________.绝圣弃智____________..民复孝慈____________..绝巧弃利____________..弱之胜强,柔之胜刚____________..使民重死而不远徙____________.甘其食____________.美其服____________.安其居____________.邻国相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乐其俗____________.四、分析句式类型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____________天下莫柔弱于水____________莫之能胜____________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____________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____________五、积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能够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词,就不是永恒的名词。
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都是玄妙的道理。
玄妙啊玄妙,玄之又玄,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相互对立而产生,难易由相互对立而形成,长短由相互对立而体现,高下由相互对立而存在,音声由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后由相互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已,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
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讲仁和义,人民才能够回到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老子》五章老子,生卒年月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安徽亳州涡阳)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注音徼.________ 音声相和.________ 为而不恃.________ 见.素抱朴________ 什.伯之器________ 远徙.________ 二、解释词义故⎩⎪⎨⎪⎧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以故.荆轲逐秦王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君安与项伯有故.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其无以易.之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属⎩⎪⎪⎨⎪⎪⎧故令有所属. 若属.皆且为所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绝⎩⎪⎨⎪⎧绝.仁弃义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得其尤绝.者家焉 望⎩⎪⎪⎨⎪⎪⎧邻国相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道可道.,非常道 ____________ 名可名.,非常名 ____________ 长短相形.____________ 绝圣.弃智.____________ 民复孝慈..____________ 绝巧.弃利.____________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____________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____________ 甘.其食 ____________ 美.其服 ____________ 安.其居 ____________ 乐.其俗 ____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道可道,非常道 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 ____________天下莫柔弱于水 ____________莫之能胜 ____________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____________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____________五、积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斯恶已;____________,斯不善已。
绝圣弃智,________;绝仁弃义,________;绝巧弃利,________。
天下莫柔弱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jiào héshìxiàn shíxǐ二、故:相当于“夫”,无意义连词,因此名词,原因名词,老朋友形容词,原来的名词,交情易:形容词,容易动词,改变副词,轻易动词,交换属:动词,依顺名词,侪辈,指同一类人动词,隶属名词,亲属动词,掌管动词,接连动词,邀请通“嘱”,嘱托绝:动词,弃绝,抛弃形容词,陡峭的动词,断形容词,风景美好望:动词,看动词,盼望名词,希望名词,名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动词,远看三、动词,言说名词活用为动词,叫出,命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对照,比较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贤;智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孝慈的地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技巧;利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弱小的;柔软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乐四、判断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判断句五、名可名非常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名万物之母.母:根本B.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奥妙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掩饰D.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持守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道可道,非常..道B.有,名万物..之母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名天下之.始②同谓之.玄③众妙之.门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⑤行不言之.教⑥莫之.能胜⑦弱之.胜强⑧鸡犬之.声相闻A.①③⑤⑧/②⑥/④⑦B.①②⑤/⑥⑧/③④⑦C.①②⑤/⑥⑦/③④/⑧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4.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名可名,非常名B.有,名万物之母C.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已:通“矣”B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成:成就C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去:离开D .安其居,乐其俗. 俗:习俗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皆知善之为.善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B.⎩⎪⎨⎪⎧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②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①功成而.弗居②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D.⎩⎪⎨⎪⎧①故令有所.属②虽有甲兵,无所.陈之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 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④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A .①③⑥B .②④⑤C .②⑤⑥D .①③④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
C.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故几于道。
..,.处众人之所恶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二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经》五十八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七十七章)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后: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后面B.夫唯不争,故无尤.尤:珍奇之物C.五味令人口爽.爽:差错,此处译为“失灵”D.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妖:不善,即邪恶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B.上善若.水正言若.反C.非以其.无私邪其.不欲见贤D.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成而.不处1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的思想的一项是( )①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②上善若水③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⑤损不足以奉有余⑥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A.①③⑥ B.②⑤⑥C.②④⑥ D.①②⑥1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