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抢盐风波”
抢盐事件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事件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
然而,在2023年3月,我国某地区发生了一场因谣言引发的抢盐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民众生活。
二、事件经过1. 起因:某地区一居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一则关于食盐中添加有害物质的消息,称食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 传播:谣言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起广泛关注。
部分网民和消费者对此深信不疑,纷纷购买食盐储存。
3. 影响:随着抢盐行动的展开,食盐价格迅速上涨,部分超市出现断货现象。
抢盐事件波及范围逐渐扩大,引发社会恐慌。
4. 应对: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措施。
一方面,加大食盐供应,确保市场稳定;另一方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行为,加强舆论引导。
三、事件处理结果1. 谣言澄清:经有关部门调查,食盐中并未添加有害物质,传播谣言者被依法处理。
2. 市场恢复:政府加大食盐供应,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食盐价格逐渐回落,超市恢复正常供应。
3. 舆论引导:政府通过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食盐安全问题,消除恐慌情绪。
四、事件反思1. 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这提示我们在信息时代,要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管,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2. 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迅速采取措施,确保社会稳定。
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消除恐慌情绪。
3. 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确保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信任度。
五、建议1. 加强网络谣言监管,提高公众媒介素养,防止谣言传播。
2. 政府要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企业要加强自律,确保产品质量,树立良好形象。
4. 加强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安全意识。
总之,抢盐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吸取教训,加强防范,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2篇一、事件背景近年来,我国各地频繁发生抢购事件,其中以抢购食盐事件最为引人关注。
“抢盐”事件背后的反思

“抢盐”事件背后的成因与反思研究(姓名:毛义武学号:050720109)摘要:江南一带的民间口语中,常用“盐钵头出蛆”来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不料,日本地震引起核泄漏的事故,带出了一个“盐钵头出蛆”的故事,周边地区民众纷纷抢买食盐和海产品,使得市场食盐断档。
个社会群体性的一致行为事件,其出现即使偶然,也一定含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民间的生存智慧告诉我们,代价和风险永远是做事的首选。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太平盛世的老百姓,人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如果只是花最小的代价却可以规避掉最大的风险,何乐而不为?一包盐2块钱,一箱盐50包也只有100元(买一箱在家囤着也只是极个别的人),不会坏不会馊,而无盐的结局可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这笔账不需要巴菲特的脑子都能算清。
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一坨盐弄得狼狈不堪。
关键词:抢盐反思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
微博上很多人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盐了吗”。
网上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吃盐防辐射,二是核辐射污染海盐。
对此,卫生部门第一时间就辟了谣,表示吃盐不防辐射,另外中国食盐中海盐比例不超20%。
而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
一、食盐抢购的成因分析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就目前温州的抢购谣言大致说法:“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其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核泄漏又会污染海水,海水被污染后晒取的食盐将会受到污染,导致合格的食盐的有效供给不足,未来食盐必定涨价,所以要抢购食盐”。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市场上的食盐商品有效供给稳定,但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我们却发现温州所有的小店中食盐售罄,因此就抢购食盐问题而言,其潜在的根源成因不是微观经济领域的供需矛盾,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预期”在短期内爆发,导致了社会食盐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而社会生产能力、有效供给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食盐“非理性预期”条件下的“有效需求”,其价格飙升的主要诱因在于潜在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导致的非理性需求。
关于抢盐风波的启示

抢盐风波的启示日本因地震、海啸引起的核辐射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同为亚洲国家,我国民众也非常关注此重大事件。
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2011年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
关于抢盐的原因,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核泄漏可能引发海水污染,使海盐的生产量下降;另一种说法是碘能防辐射,我国人民碘的摄取主要靠碘盐,所以引发了此次抢盐热潮。
在食盐供应无比充足的情况下,卖盐是个利润很低的生意,现在忽然莫名其妙大赚一笔,这些盐商一定会眼含热泪感谢苍天,生在了这样一个疯狂的国度。
实际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陷入如此恐慌。
2003年SARS时,抢购板蓝根、84消毒液、口罩,比这次更让人记忆犹新。
去年的蜱虫咬死人也把中国人吓得够呛。
在非典时期,老百姓在惊恐病毒感染的同时,另外一种现象也以超过病毒传播的速度在各地蔓延,就是民间流传的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能有效预防非典。
这种言论的散播致使各地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出现了供不应求,价格疯涨的局面。
还有,中央电视台2003年5月9日新闻联播报道,在山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流传一个谣言:喝绿豆汤,放鞭炮能预防“非典”。
结果可想而知,绿豆、鞭炮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绿豆、鞭炮的价格上涨几倍甚至上十倍,而且还断货。
在这种氛围下,使得没有被隔离的健康人心理恐慌远远超出了被隔离的人。
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抢购食盐,其行为链成立的前提是百姓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
首先是日本的地震及其核泄漏带来的负面影响,构成了对民众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焦虑;其次是目前物价上涨的事实,导致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下降,这在民众的潜意识中构成了另一个心理焦虑因素,并有可能在外部刺激条件下产生抢购冲动。
日本核泄漏引发抢盐风波的思考

如何防辐射?
不要淋雨 穿戴帽靴 彻底洗澡 更换衣服 关闭窗户和通风口 进入地下 别用电话 带
收音机 封好食品 勿饮海水淡化
水 用铅板墙壁等遮挡降低
照射强度 严防死守五官
消息来源是“最可信的”,灾难程度是“最剧烈 的”,灾难的时间地点是“最确定的”,灾难的 原因是“最离奇的”,英雄角色是“最感人的”, 小人角色是“最可恶的”,受害者的遭遇是“最 值得同情的”
也许你会涨价,
也许会更无盐,
也许已没有也许
3月15日,亦即日本“3·11”大地震后的第四天, 有关“日本核辐射导致海水受到污染,海盐从此变核 盐”以及“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之类的传言开始在 网络上出现,引发恐慌。
3月16日,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的一些居 民开始涌入超市抢购食盐。这股恐慌性的购 盐潮从东部沿海开始向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蔓 延,并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时间,人 心惶惶。
们带穿,高暂领一衣年服内或不戴要上吃围海巾产。品。” ▲“食盐商停止生产食盐,食盐全部涨价。”
天灾过后尽谣言
无论在日本国内,还是在中国,关于地震的谣言从未间断。 实际上,“天灾过后尽谣言”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个 别谣言有相当的杀伤力,有些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
名人死亡:
日本女演员波多野结衣、苍井空在 地震中失踪(或葬身海啸);日本著名 漫画家年会宾馆被震垮,鸟山明(七龙 珠作者)、岸本齐史(火影忍者作者)、 尾田荣一郎(海贼王作者)、青山刚昌 (柯南作者)等集体葬身火海……
2019/11/29
谣言止于公开,我们还需努力
如果想要尽可能减少不真实的谣言,那 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营造一个信息畅通的 环境,尤其是政府机构有责任及时公告真实 情况。因为没有真相的状态下,能够相信的 就只能是谣言。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慈悲的中国人也不例外,立即派出了救援队伍,送去了救灾物资。
突然有了日本核污染的服碘片,或者以加碘食盐作为补碘手段,乃至黑心商家商人伙同不法之徒以哄抬抢购的方式囤积食盐,再加上不同方式的谣传,让居民引起对于食盐的关注,纷纷购买储备,使得基本稳定的食盐供应平衡被短期打破,引来了抢盐风波。
于是,把思考的一些观点,再次发布,供交流。
横批:有碘意思。
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历来的“从众心理”。
“路线图”仍为传言,但浙江游资成盐类股票涨停推手却是事实。
从另外的角度看,也要痛斥不法商人的可恶,竟然用这产、供、销都比较稳定的食盐作为牟暴利的商品作炒作对象。
想想也是,在众多的日常生活用物中,唯有食盐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商品,各家各户不可少,人人每天都要吃,而且吃的量也基本是处于恒定的状态。
同时,放大了消费预期,提前把未来一段时间需要消费的食盐,早早用高价格买来囤积的消费者,也能汲取教训,逐步养成成熟的消费心态,不要为谣传所左右,做社会生活中的主人,不做商家牟取高额利益的炮灰。
如果商家去炒作产、供、销不稳定的商品,或者生产周期长的商品,比如绿豆、大蒜等,由于生产周期长,要炒作起来,积压的资金和成本会很大,难于像抢盐风波一样快速获利。
好在中国政府及时出面避谣,好在中国食盐充足,好在中国从容淡定的人越来越多,抢盐风波很快就平息了。
还有就是国家处理一些应急事件能力实在还有待提高。
媒体曝光:“抢盐潮”源起何方?浙江游资成为怀疑对象。
”中国人是最从众的,最喜欢跟风,你抢我也抢,你煽我就动,于是酿成了一场抢盐风波,造成了一些商店食盐断货,造成了一部分人心里恐慌。
核泄漏这么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国民当然关注,然而国家这边却没及时广泛地作出回应,而是一个劲让大家了解核的危害,以至于国民开始害怕国家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那个位置有家小卖部,一直经营着食盐,或许到那小店买食盐者,也大致就是附近的居民,以至那小店每月,乃至每年销售的食盐量也基本处于一个大概稳定的数量,进货多了只会积压,进货少了也会脱销,附近住家多半或许是发现没盐了,顺带出门买一点,长此以往成习惯。
抢盐风波作文

抢盐风波作文作文一:抢盐风波我是一名学生,在电视、微信和新闻上听到了抢盐事件的新闻。
这次事件发生在疫苗之后,让人们更加担心我们的社会的公义性和道德水平。
我们作为未来的主人翁,需要认真反思这次事件。
这次抢盐风波的产生,源于不到位的应对措施。
从根本上讲,我们需要更加加强的指导和监管。
我们社会的制度和法律,在事件发生后的依法保障和公义尚为有限。
因此,相关部门需引以为戒,加强制度和法律差距,使其更接近真实情况。
此外,在抢盐风波中,涌现出了一批“义举英雄”。
纵观这起事件,他们是不可或缺的。
他们在事件形成的临时时间内,奋不顾身的走到超市,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群众买盐。
他们的举动,体现了渲染的人民意识。
在平时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像“义举英雄”一样的自救者。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推进社会管理模式的升级。
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好!写作重点:从根本上分析抢盐事件发生的原因,如制度和法律问题,需引起重视。
同时,文章中发现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义举英雄”,要对社会广大群众之间做出优异的告白。
这两点是本文的劣势。
用词分析:文章作为一名学生所写,用词不再高雅,比较通俗易懂。
作文二:抢盐事件的反思抢盐事件让我们想到了人性的冷漠,也是在凝视的人心的降温下诞生的。
首先,根据消息,超市和生产商双方都曾经号召,不要过度和恐慌。
可是,几千个人涌向超市抢盐,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许多人自食其力,尽管有的人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盐,他们盲目购买,不断排队占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
这种现象,背后难免有人散发了谣言,误导了大众,使得大众变得盲目。
其次,此事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人心态的“丑陋面”。
他们未经允许、擅自闯入超市,同时吸烟、乱扔垃圾等恶意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
这些人铸就了“抢盐事件”的荒谬和丑恶,让人们更加反感。
抢盐事件使我们感到震惊,衷心希望这样的事件不要再发生。
我们的“个人意识”和社会责任都应该得到更好的提升,以推进健康文明的社会秩序。
抢盐事件问题背后的“盐纠”

抢盐事件问题背后的“盐纠”团队名称:“盐纠”团队团队成员:张磊牛棒高朋任玉婷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一、事件背景:2010年3月14日,一场食盐抢购风潮正在孕育中。
这时的绍兴,正是腌梅干菜的时节,所以这个时节,绍兴人本来就要买很多盐。
再加上日本核泄漏的原因,碘盐便成了人们心中的救命稻草。
3月15日,谣言发酵,抢盐消息现网络。
同时,盐的地域已经从绍兴、上海扩展至宁波、福建等地。
3月16日,谣言扩散,抢盐信息遍布网络,浙鲁粤告急。
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居民前往超市、便利店抢购食盐,导致这些地区当天食盐的销售量比平时猛增了十几倍。
随后茂名、阳江、湛江、佛山、南海、东莞、清远等地均出现食盐抢购的现象。
3月17日,谣言乱舞,抢盐事件达到顶“疯”,随即官方便出面辟谣。
当天,抢盐潮席卷了包括北京等国内31个省市。
“抢盐”、“出现抢盐”等字眼成为各大纸媒头版上的字眼。
同时,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紧急发文称,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
3月18日,谣言破灭,网友编段子,调侃抢盐行为。
到18日晚,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
日本核泄漏引发了中国的食盐抢购风潮。
一位用户在新浪微博上写道:我囤了两公斤的盐,你愿意嫁给我吗?还有人为此次事件写了对联,上联:日本是大核民族下联:中国是盐荒子孙横批:有碘意思。
更有一则笑话说道,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盐没用完。
这样的流行语,也许大家看了只是一笑而过,可是在笑过之后,是否看到这些语言背后隐藏着怎的问题。
二、目的与意义抢盐事件成为最近的热点话题,我们“盐纠”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抢盐事件问题所反映公众和政府的角度进行深度剖析,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贡献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绵薄之力。
以下是我们开展本次第三只眼的目的与意义:首先,从公众的角度来说,通过此次实践,我们要寻找解决这种盲目的跟风买盐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抢盐风波背后的思考

“抢盐”风波背后的思考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
由于设施老化及地震等综合原因,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2、3号机组相继发生事故。
连续数日,除了日本震区的灾情与救援情况,核辐射已经成为中国普通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风暴中心的日本民众是淡定的,相比他们,中国民众的心中近日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心理核爆,恐慌弥漫,“盐”,一跃成为近期最为热门的关键词。
在过去的一周,中国这场轰轰烈烈的“抢盐潮”,涨得汹涌,退得迅猛,充满了戏剧性。
从3月16日开始,全国多地发生食盐抢购现象,起因是与日本核事故有关的谣言。
一是说日本核泄漏污染的大气已经飘到了海外,据说服碘盐可以防辐射。
二是日本核泄漏已经污染了海水,海盐受到污染没法吃了,所以以后食盐供应会紧张,可能会涨价。
这些沸沸扬扬的传言造成部分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
谣言初现时,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市部分地区都出现抢购现象,之后,这股“抢盐”风波甚至蔓延到了全国各地!然而,真的有抢盐的必要吗?首先,海水最不容易被污染。
就算日本东海岸的海水污染了,南海黄海是不可能被污染的。
其次,即使海里的盐全都不能用了,还有内陆盐湖可用。
仅中国青海察尔汗盐湖的食盐储量500亿吨以上,足够全人类食用1000年。
总的来说,食盐大把,无需抢购。
这次抢盐风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迅速处理下得以平息。
虽然风波过去,但这起事件给我们的警醒,却值得长时间深刻思考。
对于这次波及全国的风暴,有些人认为这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劣根性,关乎道德素质的问题,一有动静就跟风,完全没有主观理性的思考,表现出对社会的不信任。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不止是中国,就是美国也出现了抢购碘片的风潮。
这说明这种劣根性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即使在“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可避免。
在未知的恐惧下,抢盐是自保的本能反应,自我防护,这是大众心理,符合自然生存法则,因此抢盐的群众只能说是信息的缺失,并不应该上升为道德素质的高度。
反之,他们所体现出来基本知识缺失的问题,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此荒诞行为该谁负责?
尽管有专家说:这次“抢盐”风波 是因为一个人极易受他人暗示影响。 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因为消费者心理 状态比较脆弱造成的。一个社会需 要各界负责,才能良好运行,任何 一方未履行自己的责任都会造成抢 盐事件这样失常的社会问题。
恐慌多起于未知,未知则不可控
政府和相关部门 消费者和媒体
落幕以后
庆幸的是,多管齐下,及时辟谣,加大食 盐供应,并严惩哄抬盐价的商家,已经取 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抢盐潮”逐渐退去。 物价平稳,已经成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 的第一要素。
反思“抢盐风波”
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 的传言,我国从14日开始出现抢 盐苗头。东部沿海的绍兴、上海, 成为此次我国抢盐风潮的始发地。 之后,随着网络信息的扩展传播, 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 南北。
事件全过程
(1)谣言声起
我国“抢盐”以浙江绍兴和上海为始发地,宁波紧随 其后,紧接着波及全国;14日开始出现苗头,方式主要是 口口相传或者电话通知。在绍兴本地,现在正是腌芥菜的 时节,所以这个时节,绍兴人本来就要买很多盐。然而加 上一些核辐射的传言,买的就更多了些,随着口口相传的 误差,买盐便变成了“抢盐”。
据法新社报道,芬兰最大的连锁药店宣布, 由于担心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影响 芬兰,远离日本的芬兰国内也出现抢购碘 药剂的热潮。 曾遭受切尔诺贝利和灾难的俄罗斯人则大 量购买红酒和海藻。这是因为前苏联政府 在当时发生灾难时曾推荐海藻和红酒,因 为这两样都能预防辐射。 保加利亚也是受过切尔诺贝利伤害的国家, 人们都按照老经验抢购红酒。尽管距离 9600公里,日本核辐射对其不会有明显的 影响,但保加利亚还是出现碘短缺。乌克 兰防辐射的东西则盯上了辣椒。
(4)谣言破灭
随着抢盐事态严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17日下午 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 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 18日晚,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
世界各地
日本地震后,美国防毒面具等平常几乎 “无人问津”的产品竟空前热销,销量水 平甚至达到了9· 11的“危机水平”。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距离日本很近的韩国 民众也担心日本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到达 韩国。紫菜、海菜等海藻食品可有效消除 核辐射危害的说法在韩国民众中间传开后, 韩国市场出现了海藻类食品的抢购潮。
抢盐事件在我们看来荒诞甚至可笑,有人戏 谑说非典时期的醋都还没用完,抢盐做什么?
出现这一“抢盐风”的根源在哪? 一是近期媒体宣传及民间盛传补碘可防止 核辐射;
二是认为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生 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但仅凭这二 点又怎能让“抢盐风”席卷全国?
我们认为“抢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 因
(2)谣言发酵
15日有10条关于抢盐的信息,发布者1人来自福建, 2人来自宁波,7人来自上海。在15日当天,抢盐的地域 已经从绍兴、上海扩展至宁波、福建等地。绍兴一网友发 帖说,15日晚上去超市,看到很多市民在排队买盐,超市 营业员说平时一天也卖不到两箱盐。
抢购食盐的人们
(3)谣言乱舞
17日这一天,可以说是抢盐最为疯狂的一天。从东 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再到港澳台,无不“见盐眼开”。 甚至有浙系的资金涌入市场,像抢房一样抢购囤积盐。抢 盐行为似乎已经开始浸透到金融系统。
抢盐没有必要
首先,海水最不容易被污染。 第二,小小的日本核电站能把太平洋的海水都污 染么? 其三,海水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是很低的,远不如 日常家居使用的装饰类石材。 其四,即使海里的盐全都不能用了,还有内陆盐 湖可用。 其五,人家小日本地震都不急,我们有什么好急 的啊。
其六,哄抬食盐价格实在没有任何意义 其七,食盐是国家严控物资。
1,无德奸商恶意炒作,则折射中国商界道德整 体低下,诚信遭殃,而诡诈者获横利且屡屡得逞 2、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折射的是“相关”而不 “管”,或“管”而不严不速,政府总是那么迟钝 使得公众对政府缺乏不信任。 3. 市民自信心缺失,从众、盲从心理强劲,极易 偏听偏信被奸商所骗 4,某些专家良知沦丧,代言或发声已失信于民, 既便是讲真话,也无人采信
政府
确保物价平稳,提高警惕,应使严加防范 市场炒作成为常态,“防”比“治”更重 要!建立相对完善应急机制,严厉打击不 法商贩。
消费者&体
加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对所传播的信 息能够甄别真伪,对于明知道是不真实的 信息就不要参与传播,更不要参与那些滑 稽的抢购行动,否则,最终受骗上当、损 失吃亏的就是我们自己。 也有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