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教案lhm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岳阳楼》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学生能够解释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之情。

学生能够领悟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登岳阳楼》。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领悟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登岳阳楼》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献。

教师需要准备教学所需的PPT、诗歌全文和相关图片等资料。

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登岳阳楼》全文,并尝试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可以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引出《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登岳阳楼》,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诗文。

4.3 词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课堂讨论与写作5.1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内容和历史背景。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2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登岳阳楼》为灵感,创作一篇作文。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综合活动与拓展6.1 诗歌朗诵会学生准备《登岳阳楼》的朗诵,注意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教案 3篇

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教案 3篇

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教案篇2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

3、重点难点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登岳阳楼》,让学生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用词等方面,锻炼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杜甫生平,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原文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境、形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用词、句式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登岳阳楼》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创作手法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鉴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生平,引导学生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原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形象、情感等,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用词、句式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能力。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登岳阳楼》以及相关文学概念的掌握程度。

4. 个人成长记录:记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进步和问题,以便进行个性化指导。

七、教学准备:1. 教材:《登岳阳楼》及相关注释、译文。

2. 参考资料:杜甫生平和相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登岳阳楼》教案范文

《登岳阳楼》教案范文

《登岳阳楼》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

(2)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岳阳楼》。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2)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3)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分析。

(3)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岳阳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象。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登上岳阳楼的场景,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2. 结合课下注释,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 写一篇关于《登岳阳楼》的鉴赏文章,阐述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课堂上的亮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登岳阳楼 教案

登岳阳楼 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尊敬的教师,以下是关于登岳阳楼的教案,请参考:登岳阳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掌握《登岳阳楼》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潜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登岳阳楼》的诗歌语言与文化内涵;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本《登岳阳楼》这首诗;2. 与岳阳楼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针对诗歌内容的相关解读和研究资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班级讨论:你们对岳阳楼有了解吗?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什么?2. 教师展示与岳阳楼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鼓励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Step 2: 学习诗歌1. 学生阅读《登岳阳楼》这首诗,体会其独特的诗意;2. 教师解读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 探究诗歌语言1. 分组合作,学生根据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象征;2.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班级共同探讨。

Step 4: 文学鉴赏1. 学生各自思考并做笔记,诗人通过描绘岳阳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2. 学生之间交流议论,分享个人的观点和感悟。

Step 5: 拓展学习1. 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完成一篇小论文或写一首类似的诗歌;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五、教学延伸1. 安排学生参观岳阳楼,让他们亲身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2.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诗人、诗歌创作和传统文化,进一步拓展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完成的小论文或诗歌作品;3. 学生对于岳阳楼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以上教案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随时告知。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教案15篇(热)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岳阳楼》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岳阳楼》教案1 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自主、交流、展示、点拨、比较。

一、导入新课江南三大名楼除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还有一个就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我们已经学过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中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那么这个“前人”就包括诗圣杜甫以及诗仙李白。

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范仲淹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在唐代现实主义作家杜甫的眼中,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比较学习唐朝两大泰斗面对岳阳楼的感情抒怀。

欣赏诗歌,必须有一定的方法。

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

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识链接1、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建于唐朝开元四年至开元七年间,建筑高耸,气势雄伟。

自古以来,这座宏伟的楼宇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

据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训练水兵的阅兵楼。

公元7,唐朝诗人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

从此以后,历代著名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

李白、孟浩然都有诗留在这里。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

(2)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分析并欣赏《登岳阳楼》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岳阳楼》。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岳阳楼的喜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登岳阳楼》的诗意、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登岳阳楼》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岳阳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登岳阳楼》的亮点。

5. 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岳阳楼》的艺术价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登岳阳楼》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感悟的氛围。

3. 利用比较教学法,将《登岳阳楼》与其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诗歌背诵、赏析文章等。

《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岳阳楼》全文。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登岳阳楼》的诗意理解和情感体会。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岳阳楼》,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6. 小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岳阳楼》。

2. 写一篇关于《登岳阳楼》心得体会,内容包括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背诵情况、心得体会写作等。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回顾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安排了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析等环节,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及李白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诗中运用的对偶等修辞手法;
3、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意思及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用时
四、教学过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三、背景介绍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齐读,把握诗歌节奏。

五、再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

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尾联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六、三读诗歌,探寻主旨
这首诗运用衬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七、思考: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引”和“衔”。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八、背诵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