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系列专题复习: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合集下载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最新教育文档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最新教育文档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最新教育文档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

“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

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

为便于比较,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旁及其他,解析归纳,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①李白此诗正是这样,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

所见者,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

高张扬厉,夸饰铺排,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无不冲斥着豪气,大有“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之概,神完气足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沉稳厚重地起笔,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恢宏雄大。

史料记载,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崇高(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又比孟诗来得凝重,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我们完全可以剥削出两个丰满而非扁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唯其胸襟博大,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睹物移情,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赏析《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主旨]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手法]表现手法: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诗的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

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颈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修辞手法:夸张描写、对比抒情“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句的“昔闻”表现出渴望向往已久,“今上”则是如愿以偿甚喜,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了登楼时的喜悦“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句就用了对比,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手法相同的诗]杜甫的《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颈联表现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全诗就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也跃然纸上。

[问题]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答案: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PPT课件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PPT课件

• 首联描写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 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 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 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 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 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 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 “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 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 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 来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 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 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 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的诗句。
• 李贺是的特色: • 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上 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 魅,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刻 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 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 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 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 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 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 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 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 • 而“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 “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 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 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 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 犹续,首尾相照。
• 云雾跟宽阔的湖面融为一体,傍晚落日照 耀着独自耸立的高楼。 • 主人待我就像当年陈蕃对徐孺子的礼仪一 样,徐孺下陈蕃之榻。那么我就只有勉力 赋诗,来唱和才如谢朓一样的主人。 • 岸边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一丛丛梅花正 盛开,但春天已然来到,百草正待破土而 出。 • 我要违背渔夫劝我归隐,随波逐流的告诫, 从今以后我要向大鹏一样向南高飞。

【推荐下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阅读答案word版本 (1页)

【推荐下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阅读答案word版本 (1页)

【推荐下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阅读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阅读答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9.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高(高耸、高大、高
耸入云等。

意近即可)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2分)
10.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
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分析2分)。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本诗又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

(1)李白《登岳阳楼》中句“雁引愁心去”在北宋《文苑英华》中作“雁别愁心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一些?为什么?(2)两首诗都描绘了作者登临岳阳楼后所见到的景色,并流露了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两首诗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更好一些。

“别”字只写雁儿冷漠地别秋江而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引”用拟人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山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2)李白这时正遇大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义,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因此全诗流露了一片喜悦之情。

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而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既老且病,生活窘困,以舟为家,前途茫茫,加上国家动荡不安,处境沉浮,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登岳阳楼》一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3、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4、两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何不同?请具体分析比较。

陈与义《登岳阳楼》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陈与义《登岳阳楼》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陈与义《登岳阳楼》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登岳阳楼
(唐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②此诗是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

1.以上两首诗歌都是诗人登岳阳楼时所作,但是诗人抒发的情感却并不相同。

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陈与义在黄昏时分登上岳阳楼,虽然看见湖面风平浪静,但是想到了国破家亡,自己万里逃难,未老先衰的不幸遭遇,(1分)表达了一个亡国之臣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愤懑之情。

(1分)
李白登上岳阳楼时极目远眺。

看见湖水壮阔,鸿雁南飞,月升东山,楼高入云等优美景象,诗人又与友人饮酒放乐,翩翩起舞。

(1分)表现了诗人遇赦后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情怀。

(1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诗作,全诗共十三句,流传甚广。

该诗主要描写了作者登上岳阳楼,俯瞰美景,感叹万物之美的情景。

全诗如下:
登岳阳楼
夏日登岳阳楼臨湖下,看雲海日長烟霞徐來送客楚山孤峰
迥自落日余辉山色空蒙雨露草木深情霜雪欲待乘長江去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诗中的“雲海“、“烟霞“、“湖“、“山“、“草木“、“霜雪“等自然景观的描写,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诗中的“送客楚山孤峰“、“欲待乘長江去“等句子,更是展现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旅途的热爱。

闻雁_寒塘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_阅读附答案

闻雁_寒塘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_阅读附答案

闻雁寒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8.前两首诗为何都写到雁?9.对第三首诗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应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扼要分析。

参考答案:8.诗人借秋雁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9.用夸大手法,诗人想象自己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林,既写出了岳阳楼挺拔入云的情状,又写出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形。

寒塘赏析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季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当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慢慢沥沥的秋雨。

窗外一片黝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暮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当中,诗人不免要震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故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阔别故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应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由于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便在白日登楼引颈也没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邈远,原本就和归思的悠久形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永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限无已、悠然不尽了。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气,这个长长的叹气,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

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于,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

秋雨交代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现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犹如黑夜一般。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自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10.(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