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合集下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一)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二)解析1. 首联-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描绘出登上岳阳楼后看到的壮阔景象。

站在岳阳楼上,远望岳阳城的景色尽收眼底,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湖。

这两句从空间上进行描写,展现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2. 颔联-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是千古名句。

诗人笔下,大雁仿佛懂得人情,将诗人的愁心带走;而君山则像是衔来了美好的月亮。

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引”和“衔”字赋予了雁和山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此时欢快的心情。

3. 颈联-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进一步渲染了岳阳楼之高。

诗人感觉自己在云间安榻,在天上举杯饮酒,这种夸张的描写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出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4. 尾联-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描写了诗人醉酒后的状态。

凉风吹来,吹得诗人的衣袖飘舞,既写出了一种闲适惬意的感觉,又与前面的欢快氛围相呼应,给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李白书法特点(一)整体风格1. 李白的书法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

他的书法笔画舒展自如,线条流畅,充满了灵动之感。

在书写过程中,笔势奔放,不受拘束,体现出他自由奔放的个性。

2. 其书法往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笔画的轻重缓急、疏密相间,就像诗歌中的韵律一样,富有变化。

例如,在一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可能会有轻重的变化,笔画之间的间距也会根据书写的节奏有所调整。

(二)与诗歌风格的联系1.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书法也同样如此。

在书法作品中,他可能会运用一些独特的笔法或者字体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浪漫情怀。

字体的形态可能会比较奇特,有些笔画会像他诗歌中的夸张描写一样,有超乎常规的伸展或者弯曲。

2.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由、豪放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书法创作中。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出自唐代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赏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
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二篇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二篇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二篇《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登岳阳楼朝代:唐代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一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一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赏析一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最新版)
目录
1.诗歌背景介绍
2.颔联的意象和意境
3.颔联中的修辞手法
4.颔联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5.结论
正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与夏十二共同创作的,描绘了他们一同登上岳阳楼时的美景。

颔联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下面我们来详细鉴赏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颔联的意象和意境。

颔联中提到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从岳阳楼上看到的壮阔景象。

吴楚两国在东南方向划分,而乾坤(天地)则在日夜浮动。

这种宏观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颔联中的修辞手法。

这里运用了对仗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

对仗是指上下句之间字数、词性和意义都相对应,如“吴楚”对“乾坤”,“东南坼”对“日夜浮”。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乾坤日夜浮”就是通过夸张手法,将天地的运转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

接着,我们来探讨一下颔联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岳阳楼上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这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自身抱负的抒发,体现了唐代诗人的豪放和奔放。

第1页共1页。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 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 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一般。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后凉风习习吹人,楼高风急, 高处不胜寒,衣袖翩翩飘舞而回。
—— 愉悦心情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1、颈联写的是什么? 尽享酣饮之乐
• 2、哪些字用的好?
连 —— 下榻处 接 —— 浮杯、流觞
夸 张
衬 托
岳阳楼极高 ——
愉悦心情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1、尾联写的是什么? 酣饮之乐
• 2、让你感受到的诗人形象是什么样的? 仪表何等潇洒,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 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致,溢于言表!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 1、首联写的是什么? 诗人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 2、哪些字用的好?
尽 —— 一览无余 迥 —— 看得远 开 —— 湖之开阔
衬 托
——
楼 高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1、颔联写的是什么? 诗人仰观天宇所感。
• 2、哪些字用的好?
引 —— 愁心去 衔 —— 好月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拟 人
全诗运用衬托和夸张的手法, 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楼高,句句从 俯视、遥望、纵观岳阳楼周围景 物的渺远、开阔等情状落笔,却 无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 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通过描写
秋风月明之下在岳阳 楼上看到的浩荡无边 的景象
表现了 诗人一时乐以忘忧 的闲适旷达的胸襟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赏析:此诗写于乾元二年(759) 秋,是李白遇赦东归后,与友人夏十二游岳阳楼时所作。

岳阳楼即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齐名,人称南国三大名楼。

在这座背倚滔滔长江、雄视八百里洞庭的名楼上,可将岳阳一带的壮丽景色尽收于眼底。

历代文士,每登此楼,多有佳作。

李白此诗,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篇章之一。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首句总写登楼俯看之景。

登上此楼,放眼四望,岳阳美景一览无余。

“岳阳尽”的“尽”字,一笔总括岳阳全景,语极精炼。

次句分写长江洞庭。

“川”指长江,在岳阳楼上向北眺望,远处奔流的江水依稀可见。

“洞庭开”,是说洞庭湖水明亮如镜、展现眼前。

诗人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一诗中,对洞庭湖也作过类似的描写:“淡扫明湖开玉镜。

”两相参读,不难体会出,“开”字在诗中实有“展开”之意。

许多鉴赏文章都将其仅仅理解为“开阔”,显然不够全面。

诗贵发端,古今皆然。

李白此诗,一落笔便勾勒出一幅长江洞庭烟波浩渺的图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确实非同凡响。

俯视之景,宏丽壮阔;仰望所见,更称人意:“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在诗人眼中,秋雁南飞,仿佛在为人分忧。

东山吐月,似乎来娱宾助兴。

这两句,与其说是写景,还不如说是在表现诗人面对这些景物时的主观感受。

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言情的表现手法,把秋雁、山月这些常见的自然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可亲可爱,生动而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同是写景,开篇写得高远雄浑,这两句则妙趣横生。

诗人的笔触,或重或轻,或庄或谐,真是随物赋形,挥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面对着良辰美景和嘉宾盛筵,诗人不禁涌起无限逸兴壮思,一时间恍若身临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欢宴,周围白云缭绕。

席间行杯换盏,就如同在天上一样。

这两句极写岳阳楼之高,语虽夸张却不显得荒诞,反而让人觉得这才是醉人醉语,真率可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22. 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3. 赏析两首诗中“月”的不同。

【答案】22. (1). 暮春 (2). 秋天23. 《闻》诗中的“月”,是诗人对友人思念的寄托物,《与》诗中的“月”,有期待团圆美好之意。

【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

(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一首,“杨花落尽”可见是暮春时节;第二首,“雁引愁心去”中有“雁去”,可见是秋天来临。

【2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意象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借助诗歌中的“注释”“标题”“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意象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赠友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登楼咏怀诗。

两首都选择了“月”这一意象。

由于两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月”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月,是诗人对友人思念的寄托物,月亮分照两地,诗人期待能把因飘零与思念化作的愁绪,通过明月带给友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写“月出山口”,一方面是为了衬托楼高,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月亮带来了团圆美好之意,写出了超脱豁达,豪情逸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诗作,全诗共十三句,流传甚广。

该诗主要描写了作者登上岳阳楼,俯瞰美景,感叹万物之美的情景。

全诗如下:
登岳阳楼
夏日登岳阳楼臨湖下,看雲海日長烟霞徐來送客楚山孤峰
迥自落日余辉山色空蒙雨露草木深情霜雪欲待乘長江去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诗中的“雲海“、“烟霞“、“湖“、“山“、“草木“、“霜雪“等自然景观的描写,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诗中的“送客楚山孤峰“、“欲待乘長江去“等句子,更是展现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旅途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林。

西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的青年时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开元盛世,唐帝国空前繁荣昌盛,各种社会矛盾危机潜伏。

繁荣的文化经济,赋予了诗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宏大的建功立业理想,结合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从楚辞和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吸收了营养,融合了自己纵横驰骋的丰富想象和豪放不羁的强烈感情,形成了清雄奔放的独特风格,对后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写出了登岳阳楼时的喜悦,也是想象奇特。

首联:诗人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诗人登上岳阳楼,纵目眺望,无边的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诗中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李白正值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有情有意,同享欢乐和喜悦: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明朗的色彩、喜悦的情绪洋溢笔端。

可见愁绪极淡。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运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顿使境界全出,写得极为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尾联: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诗人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