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期末试题
生理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总复习✧考试时间:2014年6月23日(周一)9:00-11:00 ✧考试地点:新教205✧考试题型及分值一、选择题(20题,20分)二、填空题(20空,20分)三、名词解释(5题,20分)四、简答题(3题,24分)五、论述题(1题,16分)✧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生理心理学(P16)脑功能定位说(P16)脑功能整体说(P16)脑功能系统说(P16-17)第二章神经元与脑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P29-31,P58)神经递质及其类型(P35)受体(P38)第三章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层次与类别(P62)研究人类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课件)第四章感知觉(上)感受器(P91)功能柱及其类别(P107)视觉感受野及分布的特点(P105-106)视觉信息的加工通道(P113)随意眼动的类别(P99)第五章感知觉(下)听觉的传导途径(P139)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P123)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及敏感刺激的频率范围(P121)第七章注意朝向反射(P182)注意的功能网络(P167)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P182)ADHD(MBD、ADD)的症状特点(P180)第八章学习和记忆学习的类型(P186)突触的功能可塑性(P195-199)第九章语言和思维脑的言语加工中枢(P218)负责语言加工的脑区域(P237)失语症及其类型(P219-220)脑功能偏侧化与韦达试验、双耳分听试验和速示试验(视野分离技术)(P229-230)第十章睡眠与觉醒睡眠的阶段及其特点(P240-242)生物钟的神经中枢(P248)维持觉醒状态的神经机制((P251))第十二章情绪假怒(P294-295)帕佩茨环路(P296)情绪的脑结构基础:下丘脑、边缘系统、杏仁核(P294-311)。
生理心理复习答案详解

生理心理学——各章练习题(有几题答案真心找不到了,答案仅供参考)(2012-2013-2)第一章导论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理心理学 P1生理心理学是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机制的科学。
二、简答题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举例说明 P5①脑立体定位技术②脑损伤法(包括: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点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损伤、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③刺激法(包括: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④电记录法⑤生物化学分析法⑥分子遗传学技术⑦脑成像技术第十三章精神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从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其靶细胞产生兴奋或者抑制效应的化学物质。
2.神经调质神经调质是指一些自身不直接触发所支配的细胞功能效应,但可以调制传统递质活动的一类神经活性物质。
二、简答题1、简述药物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作用效果:①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②影响神经递质的贮存和释放;③影响受体功能;④影响神经递质重摄取或降解。
影响因素:①机体因素②药物因素③其他因素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一、名词解释1.警觉网络 P16①上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景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参与选择性注意);②上行多巴胺系统行为激活,将动机转化为动作);③上行胆碱能系统(提高信噪比,促进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④上行5-HT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
2.定向网络 P21①顶叶(与注意定向有关,损伤后破坏了对同侧注意摆脱的能力);②中脑上丘(损伤影响视觉定向,破坏了有效线索引导行为定向的作用);③丘脑枕核(损伤患者或猴子在隐蔽定向任务上表现困难)。
3.执行网络 P24①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②额叶损伤不能维持注意;③额叶可能对目标的权重选择有重要作用。
4.对侧忽视综合症 P21不能对出现在脑损伤对侧空间的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既表现出来的感觉和注意障碍称为对侧忽视综合症。
或者脑损伤后在感觉性输入和运动性输出的密切关系中产生的,患者不能注意到从对侧来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临医、心理、临药、预防专业)一.名词解释(3′×6 =18分)1. blood coagulation2. facilitated diffusion3. threshold strength4. cardiac output5. dark adaptation6. γ-rigidity二. 选择题(1′×60 =60分)1.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A. 反射B. 兴奋C. 刺激D. 反应E. 阈值2. 机体内环境的homeostasis 是指:A.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C. 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D.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E.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3. 当达到K+ equilibrium potential时A. 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B. 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C. 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D.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E.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4.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A. 2个Na+ 移出膜外B. 2个K+ 移入膜内C. 2个Na+ 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 移入膜内D. 2个Na+ 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 移入膜E. 3个Na+ 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 移入膜内5. 近代生理学把excitability的定义理解为A.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B.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C.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D.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E. 动作电位即excitability6. 判断组织excitability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A. threshold potentialB. chronaxieC. threshold strengthD.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E. 刺激的频率7. 骨骼肌的excitation-contraction耦联不包括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传向肌细胞的深处B.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末池释放Ca2+C. 肌浆中的Ca2+与肌钙蛋白结合D. 肌浆中的Ca2+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Ca2+解离E. 当肌浆中的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8.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action potentialA. 幅值变大B. 幅值变小C. 频率变低D. 发生叠加或总和E. 不发生叠加或总和9. Cardiac cycle中,占时间最长的是A.心房收缩期 B.等容收缩期 C.等容舒张期 D.射血期 E.充盈期10. 房室瓣开放见于A.等容收缩期末 B.心室收缩期初 C.等容舒张期初 D.等容收缩期初 E.等容舒张期末11.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A.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 B.心肌的伸展性较大 C.心肌的伸展性较小D.心肌的贮备能量较多 E.心肌收缩的潜在能力较大12. 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A. 静息电位数值 B.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C.0期去极化速度 D.动作电位复极化速度E.4期有无自动去极13.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Na+通道的描述,正确的是A.非电压依从性 B.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 C.可为阿托品所阻断D.选择性不强,其他离子也可通过 E.在去极化到-40mV时被激活14. 当carotid sinus baroreceptor的传入冲动增多时,可引起A.心迷走紧张减弱 B.心交感紧张加强 C.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D.心率加快 E.动脉血压升高15.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A. 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 贮存少 C. 心肌的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特别长D.心肌有autorhythmicity,会自动节律收缩 E.心肌呈“全或无”收缩16. 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A. 呼气全程B.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C.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D.吸气全程E.呼吸全程17. 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错误的描述是A. 减少肺泡内组织液生成B.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 稳定肺泡容积D.降低肺的顺应性E. 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18. 肺泡通气量是指A.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B. 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C.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D.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E.无效腔的气体量19. 氧解离曲线是反映A. 血氧含量与空气中O2分压关系的曲线B. 溶解于血液中的O2与O2张力关系的曲线C. 血氧饱和度与血液中O2分压关系的曲线D. 血红蛋白饱和度与O2张力关系的曲线E. 血氧含量与血液中O2分压关系的曲线20. 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是A. CO2分压降低B. pH值降低C.pH值增大D.温度降低E. 2,3-DPG降低21. 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安静时正常值为0.84B. 比值减少意味着无效腔增大C. 肺底部动静脉短路增加D. 肺尖部无效腔增大E. 肺尖部动静脉短路减少22. 关于肺牵张反射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 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平滑肌层B.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C.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D. 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E. 反射中枢在延髓23. 关于唾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A.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B. 参与唾液分泌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C. 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D.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分泌增加E. 交感神经对唾液分泌起抑制作用24.下列各因素中,不能引起gastrin分泌的是A. HCl灌注幽门部粘膜B. 肉汤灌注幽门部粘膜C. 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D. 刺激迷走神经E. 食物刺激小肠上段粘膜25. Secretin能促进胰腺分泌A. 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少B.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也很少C.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丰富 D. 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E. 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分和酶的含量也丰富26. 关于bile的生理作用,错误的说法是A. bile salt胆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B. bile salt可促进脂肪的吸收C. bile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D. 肝bile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E. 胆囊bile在十二指肠也可中和一部分胃酸27.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A. 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B. 促进化学性消化C. 促进吸收D. 推进食糜E.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28. 食物的氧热价是指A. 1 g食物氧化时消耗的O2量B. 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 L O2产生的热量C. 1 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D. 食物氧化时,消耗l mol O2所产生的热量E. 1 g食物氧化时产生的CO2量29. 当外界温度高于或等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A. 辐射散热B. 传导散热C. 对流散热D. 蒸发散热E. 辐射和对流散热30. 下列可使肾小球滤过增加的因素是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B. 囊内压升高C.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 肾血浆流量减少E. 滤过膜面积减小31关于肾的内分泌功能,错误的说法是A. 分泌肾素B. 分泌肾上腺素C. 分泌前列腺素D. 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 分泌活性维生素D332.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A.入球小动脉压B. 出球小动脉压C.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D. 肾动脉压E. 全身动脉血压33. 近端小管对Na+ 的重吸收量约占Na+ 滤过量的A. 55% ~ 65%B. 65% ~ 70%C. 75% ~ 80%D. 85% ~ 90%E. 95% ~ 99%34. 关于HCO3-的重吸收,错误的说法是A. 肾小球滤过的HCO3- 80%~85%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B.肾小管重吸收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C. 直接以HCO3-的形式重吸收D. 与Na+一起重吸收回血液E. 伴随着H+的分泌35. 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ADH分泌增多B.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ADH分泌减少C.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D. 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E.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小球滤过减少36.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在血液中所占重量百分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E.与白细胞容积之比37. 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说法是A.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蛋白 B.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的电解质 C.血浆蛋白减少时血浆渗透压将明显降低D.血浆渗透压决定了血管内、外水平衡 E.血浆渗透压变化时红细胞的脆性发生变化38. 内、外源性coagulation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A.参与blood coagulation的全部coagulation factors都不同 B.起动因子不同C.最后形成的coagulation块不同D.外源性blood coagulation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E.内源性blood coagulation不需要稳定因子39. 通常所说的blood group是指:A.红细胞膜上受体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性agglutinin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性agglutinogen类型D.plasma中agglutinin类型 E.plasma中agglutinogen类型40. Blood transfusion时主要考虑供血者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 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D.血清不使受血者血浆发生coagulation E.血清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41. 当持续刺激感受器时,传入神经冲动频率会逐渐下降,此现象称为A. 传导阻滞B. 衰减性传导C. 疲劳D. adaptationE. 抑制42. 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对光的敏感度高B. 中央凹处分布最密集C. 视网膜周边部,视锥细胞少D. 与color vision形成有关E. 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愈多43. 关于对视紫红质的不正确叙述是A. 是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B. 强光下大多处于分解状态C. 光愈暗,被分解的愈少D. 维生素A参与视紫红质的合成E. 光照时首先影响视蛋白分子改变而导致视黄醛分子构型改变44. 对视杆细胞的错误描述是A. 司暗视觉B. 闭眼状态,视紫红质合成大于分解C. 光敏度高D. visual acuity低E. 光刺激时可发生去极化形式的receptor potential45. 正常听觉传导的主要途径是A. 骨传导B. 骨导中经听小骨传导C. 气导中经圆窗传导D. 骨导中经圆窗传导E. 气导中经鼓膜听骨链前庭窗传导46. 半规管内感受细胞所接受的刺激是A. 直线加速度B. 恒速度旋转C. 旋转的开始与停止D. 外淋巴运动E. 直线匀速运动47. 关于激素的正确概念是A.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B.只能加强靶细胞的功能活动 C.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膜受体而起作用D.每种激素对其他激素的作用均无影响 E.以上都对48. 幼儿时生长素分泌不足可导致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向心性肥胖 E.肢端肥大症49. 下列哪种hormone属于类固醇hormoneA.促甲状腺素 B.甲状旁腺素 C.卵泡刺激素 D.醛固酮 E.肾上腺素50. 下列哪组激素由神经垂体分泌A.生长素和催产素 B.胰岛素和催乳素 C.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D.去甲肾上腺素和生长素 E.加压素和催乳素51. 糖皮质激素不宜用于胃溃疡患者,是因为糖皮质激素A.抑制糖的利用,使组织能源减少 B.使胃肠道血管收缩,血供减少 C.促进盐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加剧溃疡病变 D.分解蛋白质,影响伤口愈合 E.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延长溃疡愈合52. 糖皮质激素本身无血管收缩作用,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称为A.直接作用 B.拮抗作用 C.允许作用 D.协同作用 E.反馈作用5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依靠的主要方式是:A. 局部电流B. 动作电位C.神经冲动D. 轴浆运输E. 跳跃式传导54. 神经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action potential的部位是:A. 树突B. 胞体C. 轴突D. 轴突始段E. 轴突末梢55. 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A. 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 突触后膜超极化D. 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E. 是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56. ACh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效应后,清除的主要方式是:A. 被突触前膜重新摄取B. 随血流带到肝脏破坏C. 随血流到达肾脏排出D. 被胆碱酯酶分解E.被单胺氧化酶降解57. 牵涉痛是指:A. 内脏疾病引起相邻脏器的疼痛B. 手术牵拉脏器引起的疼痛C. 神经疼痛向体表投射D. 按压体表引起部分内脏疼痛E. 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一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58.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引起:A. 胃肠运动增强B.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瞳孔开大肌收缩D.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E. 膀胱逼尿肌收缩59. 有关脑干网状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B. 网状结构的抑制作用有赖于高级中枢的存在C.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影响可通过改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来实现D. 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网状结构易化系统占优势,可导致去大脑僵直E. 切断去大脑动物脊髓背根,去大离僵直现象仍存在60. 对于M型受体的叙述,错误的说法是:A. 属于胆碱能受体B. 能与毒蕈碱发生特异性结合C. 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效应器细胞膜上D. 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E. 其阻断剂为Atropine三.问答题(共22分)1. 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6分)2. 简述下丘脑的功能。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神经细胞: 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突触: 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构成, 这些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 仅相互接触, 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3.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 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时产生去极化, 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成为动作电位。
5.运动单位: α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6.运动神经元池: 支配一块肌肉的所有α运动神经元。
7.陈述性记忆: 是显晰性的, 是有关自传性的或与个人有联系的事件的记忆, 依赖于评价、比较和推理等认知过程。
它不需重复测试, 往往只经过一个测试或一次经验即能建立, 并且能够用语言简明的表达出来。
某些陈述性记忆也可以经过不断的重复测试转变为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知识学习和记忆的位置是海马区。
8.程序性记忆: 又称反射性记忆,它是隐性的,是对感知觉和运动技巧等的记忆,比如学习走路、游泳、骑车等。
这种记忆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测试才能逐步形成,它的形成和读出不依赖于意识或认知的过程,而一旦形成,即使常年不练习也不会被遗忘。
程序性知识学习和记忆的位置是杏仁核。
9.逆行性遗忘: 记忆再现, 对损伤以前发生的事情的记忆丧失。
10. 顺行性遗忘:记忆巩固, 在脑损伤之后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11.细胞集合: 脑内反映某外界客观物体的,是由被该外界刺激激活的所有皮层细胞组成的。
Hebb把这群同时激活的神经元称为一个细胞集合。
12.非联合型学习: 指对单一刺激做出的行为反应的改变, 分为两种: 习惯化和敏感化。
13. 联合性学习: 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 两种不同类型的刺激按照正确的顺序成对出现, 使前一种刺激成为预示后一种刺激即将发生的信号。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属于这种类型。
14.习惯化:指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出现时, 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机能主义:指理解生物现象(一种行为或一种生理结构)的最佳方式是试图去了解其对机体有用的功能的原则。
2.选择性优势:能使有机体产生的后代多于其物种后代平均数的特征。
3.幼态持续:缓慢的成熟过程,需要花费更长的生长时间,这是大的大脑得以发育的重要因素。
4.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行为的效应。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出的这个过程。
6.实验性切除(实验毁损法):移除或破坏实验室动物的某部分大脑,假设该区域以前控制的功能将无法履行。
7.磁共振成像:一种可以对身体内部进行精确成像的技术,包括无线电波和强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8.功能MRI:一种设备,可以用来揭示活体大脑内放射性示踪剂的位置。
9.感受野:视野中,出现在该处的视觉刺激将导致特异性神经元发放率的改变。
10.细胞色素氧化酶(CO)斑块:初级视皮层模块的中央区域,会被细胞色素氧化酶着色,包含了波长敏感性神经元,属于小细胞系统。
11.中缝大核:含有五羟色胺分泌性神经元的中缝神经核团,发出投射到脊髓背侧灰质,并参与了阿片类导致的镇痛过程。
12.孤束核:延脑神经核,接收来自内脏器官和味觉系统的信息。
13.快速眼动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去同步化的EEG脑电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梦、快速眼动和肌肉麻痹,所以也被称为异相睡眠。
14.发作性嗜睡症:一种睡眠障碍,其特征是一段时间的不可抗拒的睡眠、猝倒发作、睡眠麻痹以及瞌睡幻觉。
15.(激素的)组织效应(组织化作用):激素对组织分化和发育的影响。
16.(激素的)激活效应(激活作用):激素在发育成熟的机体中所产生的效应,可能取决于机体先前的激素组织效应。
17.条件性情绪反射(反应):当中性刺激后跟随着一个厌恶性刺激时,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通常包括自主性、行为的和内分泌成分,如心率的改变、惊呆、分泌应激相关激素。
18.韦达测验:一种在实施脑外科手术之前常要做的测验,麻醉患者的一侧大脑半球,考察另一侧大脑半球的功能。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

慢波睡眠与异相睡眠差异REM行为障碍的特点REM睡眠行为障碍是一种发生在REM睡眠中的睡眠行为异常,患者在REM睡眠中产生剧烈运动,仿佛在表演他们的梦境,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行为障碍。
发作时丧失正常REM睡眠时伴有的肌张力抑制,而代以和梦境一致的运动活动。
REM睡眠●快速眼球运动(REM)亦称异相睡眠(Para-sleep)或者也叫快相睡眠,异相睡眠或快波睡眠。
异相睡眠,指人处于半睡眠状态,尚有一些意识,并非进入深度睡眠。
●由于在生理学上面与其他的睡眠阶段极为不同,因此除了REM(快速眼动睡眠)以外的睡眠阶段被称为NON-REM(NREM)。
NRE睡眠阶段●NREM(慢速眼动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由浅至深,第四阶段是熟睡期,在熟睡期后会继续往低阶段过渡,当回到第二阶段之后,变回进入REM睡眠的阶段(REM睡眠的时间随着两者的交替时间会出现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清晨的时候做梦要更多的原因)●人们睡觉经过上述慢波睡眠时期以后,即转入到异相睡眠)(REM)时相,这时从眼震颤图和脑电图上可以看出双眼球有每分钟50~60次的快速摆动,脑电波由慢波转为快波。
睡眠的阶段及各阶段特点共有四阶段,以脑电波的形式进行观察●第1阶段睡眠:由不规律的、锯齿状的低压波构成。
呼吸变慢,肌肉张力下降,身体轻度放松。
●第2阶段睡眠:睡眠纺锤波和K-复合波。
睡眠者已不易被唤醒,此时肌肉进一步放松。
●第3阶段:和第4阶段睡眠合称为慢波睡眠。
肌张力消失,肌肉充分松弛,感觉功能进一步降低,更不易被唤醒。
●异相睡眠:指人处于半睡眠状态,尚有一些意识,并非进入深度睡眠。
睡眠的这些阶段从第1阶段开始到异相睡眠结束,重复循环。
异相睡眠结束后重新开始第1阶段。
夜惊、梦呓和梦游●夜惊是一种强烈的恐惧紧张经历,它使人从睡眠中惊叫着醒来。
夜惊常常发生在NREM阶段。
●梦呓在REM睡眠和NREM睡眠阶段都会发生。
●梦游最常出现在前半夜的第三四阶段睡眠中,通常不伴有梦境。
生理心理学》试卷A以及答案

))夜节律,那么你应该在什么时候服用?()A.下午B.中午C.晚上D. 早上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应激反应分别是哪几个阶段()A. 警报B.相持C.枯竭D.绝望2. 动作电位的特征()A.“全或无”现象B.脉冲式传导C.时间短暂D.有不应期3. 强烈的痛觉会引起轴突在脊髓中分泌( )A.谷氨酸B.P物质C.乙酰胆碱D.门冬氨酸4. 记录大脑的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技术()A.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B.正电子断层扫描(PET)C.经颅磁刺激(TMS)D.脑磁图(MEG)5. 下列属于视觉感觉细胞的是:( ) A.视杆细胞B.双极细胞C.水平细胞D.视锥细胞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朗飞氏结朗飞氏结:两段髓鞘之间的无髓鞘部分。
2、位置理论位置理论:把基底膜比喻为钢琴的弦,那么膜上的每一个区域被调谐到一个特定的频率。
3、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在准备运动时,以及看别人做同样或类似的运动时被激活。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此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5、盲点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形成了视神经,视神经从眼睛的后部穿出,它离开眼睛的地方就是盲点,因为上面没有任何的感受器。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为什么前庭系统受到损伤的人会觉得边走路边看路标很困难?答:前庭系统使得大脑可以通过调节眼动去补偿头部位置的变化。
前庭系统受到损伤的人,不能正确地调节眼动。
2、小脑有哪些功能?答:(1)平衡与协调;(2)时间知觉;(3)视听刺激间转换注意。
3、如何理解听觉皮层与视觉皮层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答:相似性:①视觉系统有what通路和where通路,听觉系统在颞前皮层有对声音模式敏感的“什么”通路,在颞后皮层和顶叶皮层中有对声音位置敏感的“哪里”通路;②视觉皮层和听觉皮层的心理表象十分重要;③类似于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的完全发育需要经验的参与。
生理心理学试题选择填空等

生理心理学试题选择填空等生理心理学复习题12-13-02一、单选题一章:1.一位先生看到一个青年向他微笑,问:“我的这位年轻朋友是谁,”旁人回答:“是你的长子。
”这位先生可能患有下列哪种症状,( A )A.面孔失认症B.运动失认症C.行为失认症D.形状失认症2.用刀在脑的不同水平上横断,使断脑之间的上下联系中断的方法是( A )A.横断损伤B.电刺激损伤C.药物损伤D.神经化学损伤3.在生理心理学的邻近学科中主要研究动物生态行为规律与脑功能关系的学科是( B )A.神经心理学B.神经行为学C.认知神经科学D.计算神经科学4.导致部分视野成为盲区,可能是由大脑( A )部分损伤引起的。
A.大脑枕叶17区B.颞叶V4区C.视觉联合皮层V5区D.颞下回V8区十三章1.精神类药物主要分布在()DA皮下B 肌肉 C 内脏 D 神经系统2.不属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是()A 乙酰胆碱B 去甲肾上腺素C 5-羟色胺D 多巴胺二章:1.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执行网络.定向网络和(C)网络。
A.知觉B.集中C.警觉D.警告2.上行多巴胺系统起源于(A)。
A.基底神经节的黑质B.基底前脑复合体C.脑桥和中脑被盖区D.中缝核群的前3.有机体对刺激输入的反应强度是习惯化和敏感化两种作用的整合。
这种观点被称为神经系统的(C)。
A.形状识别中选择性注意的神经解剖模型B.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C.神经活动过程双重模型D.神经元活动匹配理论4.下列哪项不是前额叶损伤后的表现(D)。
A.注意调控能力低下B.注意力在不同事物间转移的能力低下C.行动选择性和组织性受破坏D.在垂直平面上眼睛运动明显麻痹5.优势兴奋中心的兴奋程度越高,对其他区域的抑制作用越(C),这时的注意力越(C)。
A.弱,集中B.弱,不集中C.强,集中D.强,不集中6.巴甫洛夫认为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应本质是脑内发生了BA(内抑制B(外抑制C(分化抑制D(条件抑制三章:1.引起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填空
1.长时程增强(P104)LTP:即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突触电活动的LTP
现象可持续数月的时间。
2.面孔识别的特异性脑区(P73):面孔识别加工时两半球的优势在加工速度与加工强度两个维度上各占优势,并非单纯的右脑优势,提供了支持半球间两维关系观点的新电生理
学证据;面孔识别加工的脑区不仅限于梭状回,顶叶后部偏右的皮层下结构应该也是一个
面孔识别加工脑区。
3.眼球的共轭运动(P31):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
4.注意的警觉网络的功能(P82):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
5.印刻行为(P88):在动物个体生命的一个特定时期,由于遇到某一特定刺激而建立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6.脑的电现象分为哪两种(P90)自发电活动,诱发电活动
7.功能柱(P29)感受野基本相同的神经元集在一起形成了功能柱,成为感受外部事物属性的基本功能单位。
8.痛觉的成分(P55)感觉成分,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运动成分
9.朝向反应(P76)由于新异性强的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
10.帕帕兹环路的功能(P153)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11.海马的功能(P103)记忆的功能
12.基底神经节的构成(P1):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尾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纹状体;其中苍白球是较古老的部分,称为旧纹状体,而尾核和壳核则进化较新,称为新纹状体。
尾核、壳核、苍白球与丘脑底核、黑质在结构与功能上是紧密相联系的。
其中苍白球是纤维联系的中心,尾核、壳核、丘脑底核、黑质均发出纤维投射到苍白球,而苍白球也发出纤维与丘脑底核、黑质相联系。
)
13.维持觉醒状态的结构(P146):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
14.侧抑制(P19):相近的神经元彼此之间发生的抑制作用,即在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再刺激相近的神经元,则后者所发生的兴奋对前者产生的抑制作用。
15.联络区占大脑皮层的比例(P92)80%
16.学习的分类(P84-88)联想式学习、非联想式学习、程序性学习或熟练与技巧性学习、认知学习、情绪学习、味-厌恶式学习、印记式学习。
17.对侧忽视症是由于哪个部位损伤导致的(P1)胼胝体
18.内耳音高的两种编码方式(P45)细胞分工编码、频率编码
19.感受器的适应(P29)随着刺激物长时间刺激作用,感受灵敏度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之为感受器的适应。
20.负责言语理解和言语产生的脑区分别是(P1)感觉性言语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
21.注意的三网络包括(P81-82)定向网络、执行网络、警觉网络
22.睡眠包括哪两个阶段(P141)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异相睡眠)
23.声源空间定位的两种方式(P47)锁相-时差编码、强度差编码
24.什么是联觉(P29):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
二、名词解释
1.选择性注意(P79)在众多外界刺激中,选择性注意某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过程
2.侧抑制(P19)相近的神经元彼此之间发生的抑制作用,即在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再刺激相近的神经元,则后者所发生的兴奋对前者产生的抑制作用。
3.失语症(P117)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生障碍。
4.体内平衡机制
三、简答
情绪加工的大脑回路(P155)
记忆的分类(P105)
摄食行为的控制机制(P132)
四、论述
生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技术及各自局限(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