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减灾
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估与提升

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估与提升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威胁。
地震、洪水、火灾、台风、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都可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评估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这一能力,对于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估指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估指标:1、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包括气象、地质、水文等各类灾害监测设备的覆盖范围和精度,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公众对预警信息的接收和响应能力。
2、应急救援队伍与装备考察城市拥有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素质和装备水平,如消防队、医疗急救队、抢险救援队等。
3、基础设施的防灾能力城市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在灾害中的抗灾能力和恢复能力。
例如,道路的畅通性、桥梁的稳固性、供排水系统的可靠性等。
4、物资储备与调配评估城市在应对灾害时的物资储备情况,包括食品、药品、帐篷、棉衣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抢险救援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同时,还要考虑物资调配的机制和效率。
5、公众的防灾意识与应急技能公众对灾害的认知程度、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情况、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等。
6、应急预案与演练城市是否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何,以及是否定期组织演练,检验和提高预案的执行效果。
7、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包括城市在灾害后的恢复重建规划、资金保障、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能力。
二、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的方法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1、资料分析法收集城市的相关规划、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应急预案等资料,对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进行梳理和分析。
2、实地考察法深入城市的各个区域,实地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物资储备仓库的设置、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等。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第一章概述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应对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以防灾减灾为中心,采用科学、务实、可行方案和措施,针对具体城市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自然灾害风险特征,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保障城市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章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1.减小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影响,为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2.科学谋划城市区域空间和土地利用,降低城市内部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非自然灾害的发生,保障城市的稳定和安全。
4.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三章第一部分:规划制定1.科学评估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包括地震、火灾、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并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防灾重点和目标。
2.科学评估城市内城市化水平、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结构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方向、速度等因素,为防灾规划提供依据。
3.依据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和城市化程度,制定适宜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计划,以及应对灾害的应急措施。
4.建立并完善城市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为城市灾害应对和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第二部分:规划实施1.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计划的实施。
包括城市建筑物的规范建设、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有限空间的合理利用等。
2.加强城市的灾难管理能力建设。
包括灾害应对和救援能力的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及转移设施的建设等。
3.完善城市灾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机制。
包括搜集和整理自然灾害和非自然灾害的信息,确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
4.推广城市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第五章第三部分:规划监管1.完善城市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规划实施监管。
包括城市防灾减灾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文件的制定和发布,组建城市防灾减灾监管机构等。
2024年全市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4年全市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2024年,全市各级政府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2024年全市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要点: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1.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各类生产企业遵守相关法规法律,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范事故发生。
2.加强对高风险行业的监管,重点关注煤矿、化工、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加强对这些行业的检查和监管,确保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
3.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靠。
二、加强自然灾害防治1.加强气象监测能力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暴雨、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发布警报,减少灾害损失。
2.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
3.加强对农作物、林木的保护,加强抗旱、防汛、防风等自然灾害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救援工作。
三、加强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1.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应急救援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2.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协同配合能力和实战能力。
3.加强危化品、核辐射等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及时、有序进行。
四、推进社会稳定和安全1.加强社会安全防范和治安管控,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2.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和危机管理,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危机事件。
3.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环境监管,有效防范网络犯罪和信息泄露风险。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与评估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威胁。
地震、洪水、火灾、飓风、恐怖袭击等灾害事件不仅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的灾害应对能力和韧性,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1、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风险评估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的基础。
通过对城市可能面临的各种灾害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确定灾害的类型、发生频率、强度、影响范围等,为制定防灾减灾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灾害风险评估应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考虑,同时要关注城市的人口密度、建筑物分布、基础设施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对灾害风险的影响。
2、规划与设计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规划应涵盖城市的土地利用、建筑物布局、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方面,确保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有利于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在城市建设中,要推广采用抗震、抗洪、防火等防灾性能良好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标准,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3、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获取灾害信息,为城市居民提供准确、及时的预警。
监测系统应包括气象、地震、水文等多个领域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实现对灾害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预警系统要能够将监测到的灾害信息快速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4、应急救援体系构建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
应急救援体系应包括应急指挥中心、专业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和调配系统等。
应急指挥中心要具备统一指挥、协调各方救援力量的能力,确保救援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专业救援队伍应包括消防、医疗、武警等,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能力。
同时,要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库,储备食品、药品、帐篷、救生设备等应急物资,并建立科学的调配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到需要的地方。
城市防灾减灾

城市防灾减灾自古以来,人类始终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防灾减灾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中心,防灾减灾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主要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城市作为人口密集区,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十分严重。
例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都可能对城市造成巨大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其次,城市的发展长期依赖于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而灾害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最后,城市是资源和能源消耗的集中地,防灾减灾是保障资源和能源供给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多种多样,下面将分别阐述。
1.建设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城市应建设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灾害发生的情况,提高预警能力。
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可以通过地震监测设备监测地震活动,并及时向居民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对城市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城市应注重对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其抗灾能力。
例如,在抗震工程方面,可以采用钢结构、防震支撑等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加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社区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基础。
城市应加强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社区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演练等活动,提高居民的应急反应和自救互救能力。
4.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是防灾减灾的基础。
城市应根据地质地形情况,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建设。
例如,在洪水易发区,可以进行适当的土地利用调整,减少人员和财产的风险。
三、城市防灾减灾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城市防灾减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
防灾减灾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根据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现状。
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前提。
我国的大城市众多,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日益繁荣。
但大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灾害问题,决不能忽视。
城市灾害指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社会安定、造成公众安全失衡的事件,主要包括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体。
城市规划和设计对城市灾害都要有预见,应当关注内部问题,严防出现重大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城市灾害造成巨大影响的原因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它们在城市地区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
这是因为:第一,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大。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则人口密度越高。
例如上海市67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内,却居住着911万名户籍人口,加上近50万名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同一时间内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
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极高,人员流动性强。
一旦有灾害发生,危害超过村镇。
第二,城市是国家建设投资的重点,财富集中之地。
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大城市更是重中之重。
一施,有效地实行危机时期管理。
大城市应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处理各种危机事件的应急制度。
包含应急联动,减灾协调,专家决策咨询三大系统,加强防灾减灾的综合研究。
6、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发展必须强化区域合作联动。
如城市发展和水、空气不达标的矛盾。
需要加强区域性、跨行政的协调处理,加强区域性的控制工业排污,从源头上、跨地区控制污染已成当务之急.7、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普及居民的预防理性。
确立居民的防灾意识,遇灾不慌。
让国民学会应对突发性灾难。
一个没有经过专门抗灾训练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必然产生恐惧、惊慌,是很难逃过一劫的,我国居民应对突发灾害的危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灾难中自救或互救的逃生能力更差。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如何构建完善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如何构建完善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威胁。
构建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是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基础。
这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地震监测仪等,实现对各类灾害的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报。
同时,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位市民手中。
例如,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将灾害预警信息广泛传播,让市民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灾害风险因素,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避免在易受灾区域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口密集区,如将化工企业等高危设施远离居民区。
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如公园、广场等,这些地方在灾害发生时可以作为临时避难场所。
此外,城市的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要具备足够的抗震、抗洪能力,确保灾害发生时救援人员和物资能够快速通行。
再者,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灾性能是关键。
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的防灾标准和规范。
采用抗震、防火、防风等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增强建筑物的抵御灾害能力。
对于老旧建筑,要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加固改造,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城市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也要具备一定的抗灾能力,保障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行或迅速恢复。
另外,建立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不可或缺。
这包括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如消防、医疗、武警等,并加强他们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配所需的物资,如食品、药品、帐篷等。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对灾害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提高救援效率。
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灾害知识和应对技能,让市民了解在灾害发生时如何自救互救。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措施,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城市和居民造成的危害,减少损失并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土地的过度开发以及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等外部因素,城市面临着更多的自然灾害风险。
因此,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防灾减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预防,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自然灾害抗风险能力。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严控建设在高风险区域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建筑。
在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重视抗震、防高温、防洪水等因素,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和受损程度。
二是注重减灾,通过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灾后快速恢复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城市应及时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系统,包括气象预警、地质灾害预警、水位监测等,以便在发生灾害前能够提前预警,采取应急措施。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组织的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居民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在灾后恢复方面,要组织灾后评估和调查,制定恢复重建计划,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城市运行。
应急管理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它是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和处置的过程。
城市应急管理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包括组建专业队伍,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的指挥体系等。
首先,要建立由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志愿者等组成的专业队伍,培训他们的技能和知识,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行动。
其次,要制定针对不同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流程,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处理。
最后,要建立指挥体系,包括地方应急指挥中心、各级指挥部等,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指挥决策的快速执行。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对城市和居民造成的巨大威胁,加强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编:何林云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 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 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城市绿地作为 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 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 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 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 一、 我国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现状 • 二、 防灾避险绿地的类型划分 • 三、 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设计
2 、按照避灾时间划分
(1)防灾公园
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数周至数月)的避灾生活场所、救灾指挥 中心和救援、恢复建设等的活动基地。防灾公园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 布局,须具备完善的避灾、救援设施和物资储备。
(2)临时避险绿地
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短时期(数天至数周)的避灾生活和救援等活动 的绿地。临时避险绿地应靠近居住区或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办公区,具备应急 避灾设施、提供临时救灾物资。
主要包括道路两侧的缓冲绿地、城市高压廊道及城市外围防护林带,该 类绿地空间狭长,以网状形式将点状、面状绿地连为整体,适合作为城市救 援疏散通道和外围防护林。
主要包括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具有容量小、数量多、 分布广泛、空间形式多样的特点,适合作为紧 急避灾场地。
(3)面状防灾绿地
主要包括大中型城市公园及绿地、郊野公园等,具有空间开阔、容量大 的特定,适合作为固定避灾场地、中心避灾场地、抗洪救灾场地以及分洪滞 洪绿地等。
(2)配置方法
列植、丛植为主的隔离带。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的植物配置主要考虑 的是防火因素,称为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通常形成足够的长度、宽度和 高度才能充分发挥防火功能,一般采用列植、丛植的栽植方式,提高树林带 的遮蔽效果,防火效果较好。实践证明,树木间距越小、树林带宽度越大, 遮蔽率就越高,防火效果越好,交互种植比正列栽植的模式防火效果好。防 火隔离带的栽植方式,还应当便于避难人员进出绿地,树木之间保持合适的 间隙对快速撤离、疏散有重要的意义。在高层建筑或城市的主风向外围要设 置防风林带。防风林带宽度应为树高的10倍左右,以列植的种植形式和中等 高度的乔木为主。 草坪种植的避难空间。避难广场是避难者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救援物资 输送、直升机救护作业的重要场所,因此,避难场所以坡度低于30°的平缓 开阔区域为宜,植物配置主要以草坪等地被植物为主。为了防止火灰飞入避 难广场,并考虑到树木作为避难广场的标识、帐篷搭建等支柱功能,在栽植 草坪的同时,应配置一定数量的树木,但不能影响其救助功能。 FPS栽植。所谓FPS栽植,是指在城市街区发生大规模火灾的情况下,为 了保护公园中避难的人们,使其免受火灾的蔓延与热辐射的危害而进行的防 火植物的配置方法。在该方案中,将火灾现场到避难广场之间划分为3个空间: F区(火灾危险带)、P区(防火植被带)、S区(避难广场),各区功能不同,植物 的配置也不同。
(3)紧急避险绿地
(4)隔离缓冲绿带
在灾害发生后,居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3-5分钟内)到达的避险绿地。满足短 暂时间的避灾需求。 位于生活区、商业区与油库、加油站、变电站、工矿、有害物资仓储等区域及 不良地质地貌区域之间,具有阻挡、隔离、缓冲灾害扩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功能的绿化空间。
(5)绿色疏散通道
一、我国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现状
国内城市逐渐开始重视以城市绿地为主体的防灾避 险场所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许多城市仍然存 在以下问题:
• 一是城市绿地尚不能满足城市防灾避难需求。
• 二是绿地布局影响城市绿地防灾功能发挥。 • 三是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施配套不足。
二、防灾避险绿地的类型划分
1、按照空间类型划分 不同类型的防灾绿地按照空间形态的不同,又可划分为点状防 灾绿地、线状防灾绿地和面状防灾绿地。 (1)点状防灾绿地 (2)线状防灾绿地
三、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设计
• 1、城市避灾绿地规中注意的问题 • 2、防灾避险绿地的植物种植设计
1、城市避灾绿地规划中注意的问题
• (1)安全性
防灾绿地的选址,应进行地质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安全评价,必须 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容易发生液化的地区以及地震 、空旷、交通条件好的 安全地域。
可达性指周围的通道决定的场地与外界的交通联系能力。灾害发生时,避灾 疏散路线是逃离危险建筑物、快速到达安全地带如防灾公园的快速通道。
2、防灾避险绿地的植物种植设计
• (1)配置原则
防灾性与观赏性兼顾。城市防灾绿地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灾 害发生时是城市防灾避难的场所,平时是为广大居民提供休息、娱乐、 观赏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防灾型城市绿地的园林植物配置既要 考虑发挥植物的防灾避难功能,又要考虑平常居民使用的美学要求。 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达成稳定平 衡,对当地的自然条件适应性最强,长势好,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管 理成本低。在遭遇火灾、大风、洪水时,生长健壮的乡土树种能抵抗 恶劣环境,利于发挥防灾的作用。 立体式种植模式为主。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景观注重乔灌草搭 配,空间层次感丰富、生态性强与城市防灾功能的要求不谋而合。根 据日本酒田大火的经验,烧痕从树叶到树干越趋严重,证明树冠防火 能力最强,常绿阔叶树的防火能力比针叶树强,但是分支高的常绿阔 叶乔木类树种,由于火灾时火星从地面向上流窜,往往树干先着火, 因此,低矮或灌木树种的防火能力较强。所以,采取乔、灌、草结合 的高低交错立体式种植模式,能提高园林植物的防灾能力。
灾害发生时具有疏散和救援功能的通道。通道利用城市道路将防灾公园、临时 避险绿地和紧急避险绿地有机连接,构建网络,连接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形成 疏散体系。通道两侧应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3、其他划分类型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 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 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 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 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 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
(4)救灾通道 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路。 主要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应规划宽度10—30m不等的绿化带,保证 发生灾害时道路通畅。
• (2)绿地规模
①绿地规模在1~10公顷之间,可作为紧急疏散场所的临时应急避险场地,至 少容纳500人;②规模在10~50公顷以上,作为固定避难疏散场所;③规模在
50公顷以上,作为中心避难疏散场所。
• (3)绿地服务半径
• (4)避难人口容纳能力 • (5)可达性
紧急避难生活绿地半径500米左右,固定避难生活绿地半径宜在1~2公里, 中心避难生活绿地半径可适当扩大至2~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