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合集下载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天气系统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天气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2. 天气系统的分类:高压系统、低压系统、中性系统。

3. 天气系统的基本特征:气压、温度、湿度、风向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天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 讲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3. 介绍天气系统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4. 案例分析:观察和分析实际天气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高压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高压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掌握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内容:1. 高压系统的特征:气压高、天气晴朗、风力较大。

2. 高压系统的形成:空气下沉、温度升高、水汽减少。

3. 高压系统的变化:推移、减弱、消失。

教学活动:1. 讲解高压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分析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案例研究: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实例。

第三章:低压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低压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掌握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内容:1. 低压系统的特征:气压低、天气阴雨、风力较大。

2. 低压系统的形成: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增多。

3. 低压系统的变化:发展、减弱、消散。

教学活动:1. 讲解低压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分析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案例研究: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实例。

第四章:中性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中性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掌握中性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内容:1. 中性系统的特征:气压适中、天气多云、风力较小。

2. 中性系统的形成:空气水平移动、温度适中、水汽适量。

3. 中性系统的变化:稳定、转变、发展。

教学活动:1. 讲解中性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 分析中性系统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案例研究:中性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实例。

第五章:天气系统的观测和预测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系统的观测方法和技术。

2. 掌握天气系统的预测原理和方法。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现象;高低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学会判断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 了解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能解释其对应的天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

难点: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气压计、风向仪;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期我国各地的天气现象,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关注,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这么大?”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3. 案例分析:讲解气旋、反气旋的判定方法,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举例说明。

4. 实践操作: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例。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3. 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判断下列天气图中的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解释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应的天气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和锋面系统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2. 教学目标中学会判断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现象的解释;4.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及答案解析。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案精选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案精选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教材《自然地理》第二章第五节《常见天气系统》。

详细内容包括: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系统的形成机制、分类及其天气特征;常见天气系统的识别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2. 学会识别和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提高天气预测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概念及天气特征。

难点:天气系统的识别和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气压分布图、天气符号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地图、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天气系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地球仪、气压分布图进行直观演示。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不同天气系统的位置,并分析其天气特征。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7. 课堂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实时天气变化,分析当前天气系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常见天气系统》2. 板书内容:气旋、反气旋的概念及特点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特征天气系统的识别和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天气系统,并预测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

列举三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 答案:答案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系统的变化。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气象学与天气学》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涉及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气旋、反气旋、锋面和高压脊等天气系统的形成、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分析我国常见的几种天气系统,并通过实例讲解其作用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天气图,判断天气系统种类及其对天气影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气象现象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和高压脊等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天气图上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气象图表、天气图、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常见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a. 气旋、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锋面的定义、形成和分类c. 高压脊和低压槽的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种类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天气系统识别和分析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天气图。

5. 随堂练习:发放天气图,让学生独立分析并识别其中的天气系统。

六、板书设计1. 常见的天气系统分类2. 气旋、反气旋、锋面、高压脊和低压槽的特征3. 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某地区近期的天气图,识别并分析其中的天气系统。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否到位,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象预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气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可开展天气观测、气象小论文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和运用;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天气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天气系统的研究意义和应用领域。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系统的研究意义和应用领域。

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天气系统的定义和分类吗?小组讨论: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天气系统的研究意义和应用领域吗?第二章:大气压力系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让学生了解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大气压力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大气压力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原因。

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压力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示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图中的气压系统。

小组讨论:探讨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大气压力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吗?小组讨论:学生能分析实际天气图中的气压系统并对天气产生原因进行解释吗?第三章:大气温度系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温度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让学生了解温度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大气温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大气温度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原因。

温度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温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示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图中的温度系统。

小组讨论:探讨温度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大气温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吗?小组讨论:学生能分析实际天气图中的温度系统并对天气产生原因进行解释吗?第四章:大气湿度系统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湿度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让学生了解湿度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大气湿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大气湿度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原因。

湿度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湿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气候与天气》的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天气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注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天气图分析天气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地球仪。

2. 学具:地理图册、天气图、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天气系统。

2. 新课导入:(1)讲解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

(2)介绍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天气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4. 例题讲解:(1)分析一道关于气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2)分析一道关于反气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3)分析一道关于锋面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天气图判断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

(2)分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2. 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3. 天气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的特征。

(2)分析一道关于天气系统的天气预报题目。

2. 答案:(1)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风向呈逆时针旋转。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风向呈顺时针旋转。

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天气系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天气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教学内容:1. 天气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天气系统的组成:大气、水汽、能量。

3. 天气系统的特点:动态性、复杂性、可预测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课件:展示天气系统的图片和示意图。

2. 视频:播放天气系统的影响实例。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天气对日常生活影响的事例,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天气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系统的重要性。

4. 展示:播放天气系统的影响实例,加深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

作业:1. 复习天气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 思考天气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章:大气环流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大气环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大气环流系统的组成: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压力。

3. 大气环流系统的特点:全球性、季节性、不对称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大气环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课件:展示大气环流系统的图片和示意图。

2. 视频:播放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实例。

教学活动:1. 复习:回顾上一章节的天气系统概念。

2. 讲授:讲解大气环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性。

4. 展示:播放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实例,加深学生对大气环流系统的理解。

作业:1. 复习大气环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 思考大气环流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类型及其特征
3. 能够解释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4. 能够分析和预测天气系统的变化
教学步骤:
1. 导入
老师简单介绍天气系统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 探究
通过展示气象卫星图像和气象雷达图像,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天气系统的组成和特征。

3. 讲解
分别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类型: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前冷锋、暖锋以及台风等,包括它们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影响天气的规律。

4. 实践
让学生参与天气系统的观测,使用天气图、风向仪等工具,判断当前天气系统的类型和特征,并预测天气变化。

5. 拓展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天气系统类型,如台风、低压槽等,并分析它们对不同地区天气的影响。

6. 总结
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重要性和预测的必要性。

7. 展示
让学生制作天气预报报告,展示他们对天气系统的理解和天气预测能力。

8. 作业布置
让学生利用气象网站或其他工具,观察并记录本周天气系统的变化,并写下自己对未来的天气变化的预测。

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报告的天气预测准确性和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天气系统常见的天气系统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出现不同的天气。

我国幅员辽阔,不但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各不相同。

这就是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影响我国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等。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锋面系统。

一、锋面系统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那什么是锋面呢?1. 锋面的定义锋面示意图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亦称锋区,其水平范围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

因为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一般可分为冷锋和暖锋。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冷锋。

2.冷锋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

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

冷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可分为三种时态:①将来时,冷锋即将过境,当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为晴暖或晴间多云;②现在实行时,冷锋正在过境,一般出现刮风、阴雨和降温天气,③过去时,冷锋已经过境,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明显下降,但天气转晴。

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形表示,三角形加在暖气团一侧,冷锋雨区在锋后。

3.暖锋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

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

暖锋雨区在锋前。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

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就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

下面我们再把冷、暖锋的天气变化特点实行一番比较。

表一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补充材料1:冷暖锋判断法1.平面图判断法。

在下面等压线图中,(1)根据符号来判断冷暖锋。

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形表示,三角形加在暖气团一侧,如PM;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如PN。

(2)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

冷气团移动的箭头A指向锋面PM,而暖气团B则背离锋面,此为冷锋;反之,为暖锋PN。

(3)根据雨区的位置。

雨区在锋后(A侧)的为冷锋,雨区在锋前(C侧)的为暖锋。

2.侧视图判断法。

在锋面天气侧视图中,根据以下几点来判断:(1)锋面坡度。

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

(2)冷气团移动的方向。

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而暖锋冷气团移动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

(3)雨线倾斜方向。

冷锋附近风从冷气团吹向暖气团,雨线向冷气团一侧倾斜;而暖锋附近风从暖气团吹向冷气团,雨线向暖气团一侧倾斜,因冷锋是冷气团推动锋面移向暖气团,暖锋相反。

(4)雨区的位置。

同上。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因为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均不相同,其天气状况也不相同。

我们首先学习低压(气旋)系统。

1.低压(气旋)系统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

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见上图)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

如果冷锋移速较慢,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两锋之间的地区则为暖气团天气,如果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可出现弱的降水,若气团干燥,则为晴转多云天气。

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绝绝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承转)对照低压(气旋)与天气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先看课本高压(反气旋)的内容。

2.高压(反气旋)系统反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外流出后,垂直方向上高层的空气就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

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其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结。

所以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

例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经常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下面我们把高、低压系统作一对比,了解其不同的天气状况。

表二低压系统(气旋)、高压系统(反气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气流流向北半球逆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顺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下沉南北球顺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逆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下沉天气状况多云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平面示意图(北半球)空间示意图我国典型的天气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暴发的寒潮天气补充材料2:气旋周围的风向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如图。

首先,我们找到研究点所受的风向,根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那么,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图中B 点所受风向是AB,很明显能够看出其风向为偏西风。

从图中我们不难得出:北半球气旋各部位所吹风向为:东部—偏南风,南部—偏西风,西部—偏北风,北部—偏东风。

即“东南西北风,往后退一风”。

我们还应推出:南、北半球的反气旋与同半球的气旋相反;南半球的气旋与北半球的气旋相反,南半球的气旋与北半球的反气旋相同;南半球的反气旋与北半球的反气旋相反,南半球的反气旋与北半球的气旋相同(绘图略,可鼓励同学自行绘图,实行区别了解)。

[课后作业]1.关于锋面的叙述准确的是( )A.冷暖气团交界面叫锋面B.锋面总是倾斜在暖气团一侧C.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差别很大D.锋面过境时一定出现云、雨、大风天气答案:AC2.冷锋与暖锋的共同点是( )A.都形成连续性降水B.降水都降在锋前C.都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D.都属于气候系统答案:C3.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叙述准确的是( )A.它是冬季影响我国最大的高压系统B.盛夏,我国长江流域受其影响,形成伏旱C.“副高”位置季节性北移,使我国东部地区由南到北先后进入雨季D.“副高”位置较常年偏北时,北方则易出现干旱4.下列天气成因解释准确的是( )A.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多是由暖锋形成的锋面雨B.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是冷锋南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C.冬季,我国绝绝大部分地区时常受冷高压控制,以晴朗天气为主D.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是副热带高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答案:BC5.读下面“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D四处所绘箭头能准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2)图中实线M表示的含义是,虚线N表示的含义是。

(3)图中①②两处气流运动状况来说,分别称为,;如果此图所示范围在南半球,则①②就气流运动状况来说,分别称为,;若就气压分布来说,又分别被称为,。

(4)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

(5)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原因是。

(6)图中MN两条线附近,将可能出现锋面的是,且为锋面。

该锋面过境时,一般常出现。

答案:(1)C(2)高压脊线低压槽线(3)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低压高压(5)② ②为高气压中心,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6)N 冷 刮风、降温、阴天、下雨等天气现象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北 m n1.m 地的风向是 ( )A .西南风B .西北风C .东南风D .东北风2.此时,m 、n 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 )A .m 、n 两地都晴B .m 、n 两地都有雨C .m 地有雨,n 地晴D .m 地晴,n 地有雨3.下图中,准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 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A .a 图B .b 图C .c 图D .d 图4.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台风过境气压变化的是 ( )读以下2幅图,左图中著名的古代建筑由白色大理石筑成。

回答5-7题。

气温气温 气温 气温 a b c d5. 大理石()A. 由变质作用而形成B. 按成因属于岩浆岩C. 因外力作用而形成D. 形成于地壳硅镁层6. 该建筑位于图3中的()A. ①B.②C.③D.④7. 图3中①、②、③、④四地自然条件相比()A. ①、②两地均为荒漠B. ②地年降水量最少C. ③地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D. ④地比①地气温年较差大8、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的气压分布图,读图分析后完成下列要求:(1)A、B、C、D四条锋线中,属于暖锋的是____________,属于冷锋的是____________ 。

(2)甲、乙两地中,降水可能性较大的是___________,锋面A过境时的天气现象是。

[水平训练答案]1、A2、D3、B4、B5、A6、C7、C8、(1)BD;AC (2)甲、出现较大风,云层加厚,并出现雨雪天气补充阅读材料“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受灾情况调查”一.暴风雪的范围: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雨雪持续日数超过百年一遇,贵州、江苏、山东等地达到50年一遇。

二.受灾情况:2008年中国雪灾是2008年1月10日起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9个省级行政区均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死亡60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安置175.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270.8千公顷;倒塌房屋22.3万间,损坏房屋86.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37.9亿元。

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

三.原因:这次降雪有两个主要原因,分别从世界气候的宏观变化以及本次南方降雪的具体天气过程来说明。

第一个原因(宏观原因),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负0.5度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