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备课讲稿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5/17/2020 1:38 PM
叶天士《温热论》
30
“与伤寒大异”
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 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 里结阳明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 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 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 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5/17/2020 1:38 PM
叶天士《温热论》
34
“在卫汗之”
邪在卫分之表证,主以汗法即解表法。 华岫云“辛凉开肺便是汗剂,非如伤寒之用麻桂辛温 也” 。 叶氏所指温邪在表,治疗宜辛凉透汗解表,使邪从外 解,用药既忌辛温发汗,以免助热耗阴,又不宜过用 寒凉之品,以免凉遏致邪不外透 由于表邪性质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不同,解 表的方法又不尽相同。
5/17/2020 1:38 PM
叶天士《温热论》
8
二、叶天士著作
据唐大烈《吴医汇讲》小引中所记,《温热论》 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 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 该篇文辞简要,论述精辟,甚切实用,为中医 典籍中论述温热病的一部专著,被称为温病学 理论的奠基之作。
5/17/2020 1:38 PM
5/17/2020 1:38 PM
叶天士《温热论》
4
一、叶天士生平
叶桂如此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故学识渊博,医术 精湛,于家传儿科之外,兼精通内科,妇科、外科 等各科,临证时能探清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 奇效,名满天下,为医界之首。
5/17/2020 1:38 PM
叶天士《温热论》
5
一、叶天士生平
叶天士《温热论》
9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 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 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温热论》清·叶天士(叶桂):察舌

《温热论》清·叶天士(叶桂):察舌白苔再舌苔白浓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当疏散之;若薄白而干者,肺液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若苔白而底绛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即干也,此可勿忧,再从里而透于外,则变润矣;初病舌即干,神不昏者,宜急养正,微加透邪之药;若神已昏,此内匮,不可救药矣。
再有不拘何色舌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当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轻,旋即生者险矣。
舌苔不燥,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或有伤痕血迹者,必问曾经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为枯症,仍从湿治可也。
再有神情清爽,舌胀大不能退场门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按∶此语费解),而毒延于口也,用大黄磨入当用剂内,则舌胀自消矣。
又有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浓涎沫者,其口必甜,此为脾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抟,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佩兰叶芳香辛散以逐之。
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募原达出矣。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温疫病初入募原,未归胃腑,急急透解,莫待传入而为险恶之症。
且见此舌者,病必见凶,须要小心。
黄苔再黄苔不甚浓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苦重之药当禁,宜甘寒轻剂养之。
绛舌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
绛、深红色也。
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纯绛鲜泽者,包络受邪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清泄之。
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即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
再论舌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凉血清血为要。
色绛而舌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烁津液,即黄连、石膏亦可加入。
其有舌心独绛而干者,亦胃热而心营受灼也,当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则延及于尖,为津干火盛之候矣。
舌尖独绛而干,此心火上炎,用导赤散泻其腑。
温病学讲稿

总论第一讲绪论序言:温病学: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辩证论治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研究对象: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温病或温热病。
温病学学科性质和特点:强调其基础性:对于临床各科的指导作用:皮肤病(寒湿理论与湿症)、变态反应病淡化其临床性:把范围局限在传染病的弊病。
参考文献:张文选.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9温病学是中医学发展史的第三次高潮第三个突变的产物第一次:内经理论第二次:张仲景的经方方症和理论第三次:叶天士时方方症和理论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到晋唐时期---萌芽阶段(战国内经成书到秦汉晋隋唐)。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例》《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1.有关温病起源的论述:1)病名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病因的最早理论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伏气温病和《素问·热论》。
3)脉证特点的最早论述《素问·凭热病论》。
4)治疗的最早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
5)对传染性流行性的最早认识《素问·刺法论》。
2. 温病隶属于伤寒学说:《素问·热论》《伤寒杂病论》。
3. 温病病因证治理论的发展。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时行之气,《诸病源候论》。
萌芽阶段的特点:1无温病专著。
2尊奉“伤寒有五”之说,隶属于广义伤寒。
二、宋到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1.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寓清热于发汗药中之蒿矢。
庞安常《伤寒总病证》首开清热解毒的先河。
贡献:首先提出要灵活运用经方。
2.金元·刘河间——首次提出以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温病(首开清热解毒先河)。
3.元末·王安道---首次明确区分伤寒与温病。
成长阶段特点:1.理论上有了新进展,治疗上有了新突破;2.尚未完全摆脱《伤寒论》框框;3.仍没有全面论述温病的专著。
叶天士《温热论》

《温热论》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序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
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
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现有多种刊本。
叶天士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
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
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
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
”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
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
”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
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
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
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
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
最新叶天士《温热论》精品课件ppt

• 吴鞠通 “地黄去积聚。” 《本经》 “白芍除血痹。”
(二)邪在肺卫
• [原文]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 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 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 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 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 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 孤矣。(2)
• 1.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讨论
• 卫气营血生理功能
• 卫——为阳气的一部分,其性骠悍,行于脉外, 有卫外功能。
•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之一。
亦指人体脏腑组织各种不同的功能。
• 营——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营气者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为血之浅层、前身。
上受
肺
• 明确指出外感热病初期多从口鼻而入,出 现呼吸道症状,突破传统的邪自皮毛而入 的观点 ,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发展.
3.传变趋势:有顺传和逆传之分 《三时伏气外感篇》云:“足经顺传,如太阳传 阳明,人皆知之。
本篇(14)条云“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 陷,里络就闭” 互参
讨论
• 何谓顺传? • 为什么顺传至阳明?
• 从病邪性质,发病机理症候及传变方面,分析 了伤寒与温病的不同,进而提出治法大异。
• 吴锡磺补充: “章注中不恶寒者言其常 也。若阳明发热汗多,则有背微恶寒之 症。”
• 2.温病“邪尚在肺”及其兼挟证的治疗 • “在表初起用辛凉轻剂” • (1)指的是轻清宣透之品,如银花、连翘
桑叶、桔梗之类
(2)不可滥用寒凉以免冰伏邪气,阻遏邪 热外透。
• 1.伤寒与温病的传变区别: “伤寒之邪留恋在表。” “温邪热变最
温热论精品PPT课件

领会:(1、8条)风温的首发部位、传变趋向;卫气营血证 候的治疗大法
①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和病位浅深层次: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 血”,既说明了温病卫气营血的一般传变 规律,同时也提示了温病的病位浅深和病 情的轻重。在生理情况下,卫气营血代表 人体不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表现,其分布 部位、活动范围。化生过程等有浅深先后 之分,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卫气营血的传 变必然反映出温病发展过程中的病位浅深 和病情轻重。
渗湿于热下:用淡渗的药物,渗利湿邪 从小便而去,使不与热搏。
孤邪疗法:两种邪气同时作用于人体, 先祛除一种邪气,留邪势必孤矣。如透 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
【原文】4.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 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 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 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 不移,以此为辨。(3) 要求:背诵 解释:两阳相劫 浊邪害清 两阳相劫、浊邪害清的表现和辨证意义
②温邪在表的治法: 治法:须用“辛凉轻剂”即辛凉轻清宣透
“辛凉轻剂”不是吴鞠通的辛凉三剂的 “辛凉轻剂”,但包含了吴鞠通的银翘散 和桑菊饮。 此治法不包括所有表证 “辛凉轻剂”说明不可过用寒凉
③温邪在表夹风、夹湿的治疗大法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 流,
透风于热外:用辛散轻浮的药物,疏散 风邪达表而出,使不与热搏。
②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及注意事项: “在卫汗之可也”,
(1)指邪在卫分,宜用“汗法”;使邪 从表而解即可,
(2)不可早投清里之剂,以免遏阻气机, 使邪不得外透。
(3)温邪在卫表,虽也用“汗法”,但 只宜用辛凉之剂;不可用治寒邪束表的辛 温之剂,以免过于发汗,伤津助热,反生 他患。
温病学讲稿

稿讲学病温
4
ESAESID
ELIRBEF LANAES
点特候证
点特病发
点特邪病 �病温发引�节季病发
。 �窍清干燥�化火从易�。 �精阴肾肝伤�焦下入深可数少�津 阴胃肺伤多�液津伤燥易�。 �证燥干象燥液津�候证卫肺�主为肺以变病��点特病致 。病燥秋起引可�邪温种一的成形下件条候气燥温的�曝以阳秋�秋早在是�邪病热燥.4 。机气阻闭 �阳清氲氤�。心中变病为胃脾以�。祛速以难�慢较变传�滞淹�腻粘��点特病致 。多为夏长以�有 均季四。病温湿起引可�下件条候气的重偏气湿�盛犹气暑夏长于成形多�邪病热湿.3 。患为邪寒挟兼易� 。焦三漫弥�气阳阻郁�胃脾阻困易�。邪湿挟兼主为热暑以��点特病致的邪病湿暑 。分气阻郁邪湿挟兼易� 。风动窍闭包心中直易� 。 �证脱欲气津 �证气津伤暑� 津伤气耗易� 。士天叶”明阳自发暑夏“ �证热胃明阳�明阳犯径�速急人伤��点特病致的邪病热暑 。暑伏--发后而伏�湿暑--发即而感� �湿挟热暑�湿暑 。病温暑起引可�邪温种一的生化气之热火季夏由是� �邪病湿暑括包�邪病热暑.2 。陷易退易�包心陷内胃肺� 。包 心传逆易又�退消易既.�。津阴胃肺伤损.�。肺犯先首�入而鼻口从多.��点特病致 。温冬称季冬�温风称季春在�病温的 起引其�邪温种一的成形下境环候气的暖反寒应季冬�风多暖温季春在是�邪病热风.1 。别有位病 5。化转和 响影相互可下件条定一 4。关相切密令时节季与 3。受感外从 2。著显质性热温 1�性共 ]气疠�邪毒热温� �邪病热温的温化寒伏�邪病热 温� �邪温时四为上以�邪病热燥�邪病热湿� �邪病湿暑�邪病热暑�邪病热风[�邪温 点特病致及容内的说学因病病温、一 应相人天串贯�系关因外内�治论因审�因求证辩 因病 节一第 病发与因病 章二第 。病热性急的现表特独等疹斑发或�烂溃则 甚�痛热肿红部局有具还�外症见的病温般一具除床临�起引而邪毒热温受感因�毒温 �毒温与病温�五� 。病疾类一的性行流和性染传烈强有具中病温�疫温 。疫温为行流大�染传烈强�病温为行流积面小�小力染传�染传不�病温 �疫温与病温�四� 程过变传经六有�阳伤于易 里入热化后然表在恋留邪寒起初 程过变演血营气卫有阴伤燥化易 快较变传暂短证表 归转证辨 汤枝桂�汤黄麻 表解温辛 饮菊桑�散翘银 表解凉辛 疗治 紧浮脉 常正质舌 数浮脉 �红尖边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 寒凉,宗东恒者多温养。近世医者茫无定识,假 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 易一剂,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特证, 必灼见其初、终、转、变,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7
二、叶天士著作
1/22/2020 12:04 A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叶天士《温热论》
18
温病大纲(原文1、2)
1、在卫汗之可也,“汗”指什么?(辛凉透解、辛温 发汗、辛寒清解)
2、温病的治疗大法有哪些? 3、病在肺经可属(1卫或气;2卫;3气) 4、邪在心包可在(1卫;2营;3血;4营或血) 5、逆传心包—— 6、透热转气—— 7、如何理解“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
叶天士《温热论》
3
一、叶天士生平
叶桂十二岁从其父习医。十四岁时,其父逝世, 遂 从其父门生朱君。朱君以得于师者授之与叶桂, 桂闻言即解,领悟更胜于老师。同时,凡闻某医 善治某证,即执弟子礼,得其术则更从他师。至 十八岁时已先后得到17位老师指点津迷,包括王 子接28.1658-?、周扬俊577等名医。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13
《温热论》简介
此后,注释本篇的还有凌嘉六、宋佑甫、 周学海、陈光淞、杨达夫等。 吴坤安的《伤寒指掌》、茅雨人的《感证 集腋》、董废翁的《西塘感证》虽非注释 本,但对本篇内容也作了阐发,可供参考。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16
温病大纲(原文1)
[提要] 温病证治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 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 与伤寒有别。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17
温病大纲(原文2)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 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 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 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叶桂以医致富,性好闲好玩。有人病危,急请诊 治,也常懒惰不愿出门,由此颇遭非议。但凡叶 桂赴诊者,则无不立奏奇效,故虽有非议也未能 湮没其名誉。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6
一、叶天士生平
叶桂对辨证论治有真知灼见。“药之寒温,视疾 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李东
叶 天 士 《 温 热 论 》 (附篇 第十一章)
叶天士《温热论》
1/22/2020 12:04 AM
1
温热论讲述目录
一、叶天士生平 二、《温热论》简介 三、温病大纲(原文1、2) 四、邪在肺卫(原文3、4) 五、流连气分(原文5) 六、邪留三焦(原文6) 七、里结阳明(原文7) 八、论湿(原文10) 九、邪入营血(原文11、12)
伤寒大异也”?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19
“温邪”
对于温病的病因,历来认识不同。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12
二、《温热论》简介
后章虚谷依“唐本”将其收于《医门棒喝》中, 名《叶天士温病论》,对原文逐条进行详细的注 释,并阐发已见。 王孟英依“华本” 将其收于《温热经纬》中,更 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不仅收入了众多医 家的注释和论述,本人亦加了精辟的按语。
叶氏一生忙于诊务,著述多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存世的有《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 《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8
二、叶天士著作
据唐大烈《吴医汇讲》小引中所记,《温热论》 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 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 该篇文辞简要,论述精辟,甚切实用,为中医 典籍中论述温热病的一部专著,被称为温病学 理论的奠基之作。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 妇科学的内容。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10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11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本篇著作世传有两种版本。其内容基本相同, 仅文字略有出入。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温证 论治》,称为“唐本”。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4
一、叶天士生平
叶桂如此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故学识渊博,医术 精湛,于家传儿科之外,兼精通内科,妇科、外科 等各科,临证时能探清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 奇效,名满天下,为医界之首。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5
一、叶天士生平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9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 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 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 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如辨舌、 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2
一、叶天士生平
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 苏吴县人,1667~1746)。祖籍安徽歙(she)县,先世 迁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阊(chang)门外下塘上津桥 畔。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皆精通医术,都以儿科知名。
1/22/2020 12:04 AM
14
《温热论》简介
本教材以“华本”为据,共列37条,将内容归类分 析,按原文、提要、释评之体例予以叙述。 原文后括号内数字,为《温热论》条文顺序编号 原文1-10要求理解背诵
1/22/2020 12:04 AM
叶天士《温热论》
15
三、《温热论》原文类编
(一)温病大纲(原文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 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