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论文
经典汉印赏析

经典汉印赏析一、汉印是啥呢?汉印啊,那可是咱中国印章史上超级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我们现在的签名一样,在古代,汉印就是一种身份或者权力的象征。
汉印的风格多种多样,有那种特别规整、方方正正的,看着就很严肃,就好像一个严肃的老学究站在你面前。
也有一些汉印呢,虽然也是方的,但是线条特别灵动,就像在跳舞一样。
二、从印文内容看汉印1. 官印官印的印文那可讲究了。
它会有官职的名称,像什么太守印啊之类的。
这些印文往往字体比较规整,因为这可是代表官方的嘛,得有那种威严感。
你想啊,一个官员拿着印在文件上一盖,那气势就出来了。
而且官印的制作工艺也很精良,毕竟是政府要用的东西,不能马虎。
2. 私印私印就比较有趣啦。
有的私印是刻自己的名字,有的还会加上一些吉祥话呢,像“长乐”之类的。
私印的字体风格就更丰富了,有些人喜欢用篆书,篆书那种弯弯绕绕的线条,就像一幅小画一样。
还有些人会在私印里玩一些小创意,比如把字的结构稍微变一变,让整个印看起来更独特。
三、汉印的制作工艺汉印的制作可不是随随便便的。
首先得选材,有铜的、玉的,还有石头的。
不同的材料制作出来的印感觉完全不一样。
铜印呢,可能会有一种古朴的金属质感;玉印就显得很温润、高雅;石印又有一种质朴的感觉。
然后就是雕刻啦,雕刻师傅得拿着小刻刀,一笔一划地把印文刻出来。
这可需要超级高的技艺,一个不小心刻歪了一点,整个印可能就毁了。
四、汉印的艺术价值汉印在艺术上的价值可太大了。
它的布局特别精妙,每个字在小小的印面上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相互之间还很和谐。
就像一个小团队一样,大家各司其职,共同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汉印的线条也很有表现力,粗的线条给人一种厚重感,细的线条又显得很灵动。
而且汉印对后来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影响特别大,很多书法家和篆刻家都会从汉印中汲取灵感。
五、我心中的经典汉印我特别喜欢“皇后之玺”这方汉印。
它是玉质的,白色的玉看起来特别纯洁、高贵。
印文“皇后之玺”四个字,篆书体,那线条流畅得就像水流一样。
论汉代印章的中和之美

论汉代印章的中和之美丁国凯【摘要】汉代印章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堪称高峰,不论是在品种数量、风格多样性上,还是在制作精美程度上都远远超过前代.汉代印章的制作材料多为青铜,其印章类型大致可分为官印、私印、吉语印、肖行印等四大类.在艺术表现上,汉印通过留白匀称、布局严谨、气势雄壮、虚实均衡的构图,凸显了出乎心而合于道的中和之美.【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汉代印章;儒家美学;中和之美【作者】丁国凯【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印章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制陶工具——印模。
古代先民用这种工具在陶上压花纹,这与后世用来封存书信的封泥,在形制上非常相像。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社会由盛转衰。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
但秦王朝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之后被刘汉政权所取代。
两汉历时400余年,是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时期。
在此时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些都促进了汉代美术的繁荣发展,代表性的绘画、书法、印章、雕塑、建筑、工艺等各个门类都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
目前,我们能够欣赏到的汉代艺术遗存,除了汉画像石外,还有汉代的书法碑刻、印章、雕塑等,它们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形成了雄浑朴厚、奔放有力的艺术风格,诠释了汉代艺术注重中和之美的审美风尚。
古代印章多为实用性,到秦汉达到鼎盛,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品种之丰富,风格之多样,蔚为壮观,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听取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以秦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
秦代小篆流传后世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据说是由李斯所书的峄山、会稽、琅琊台、泰山等碑刻。
李斯的书体风格质朴,而恶装饰。
在他的传世碑刻作品中,都展现出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特质,这点也恰好符合汉代印章“规矩方正、平稳沉雄” 的要求,与当时提倡的儒家中和思想相吻合。
漫谈汉印(篆刻)之美

漫谈汉印(篆刻)之美汉印之美就是大汉之美,中华之美。
汉以其囊括宇宙之气概、恢宏天地之胸襟、浪漫朴素之情怀开创了中华民族一个伟大时代。
汉朝疆域广阔、国家安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军事强大、艺术昌明。
至今,我们多民族融合汇聚的华夏民族叫汉族,使用的语言叫汉语,文字叫汉字。
第一:汉印之美是汉代美学精神的高度体现元气是中国人朴素的宇。
宙观和物质观汉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元气就是阳气。
性质是向上,向外,发散的,磅礴的,运动的,正能量的。
《素问》说:“阳气者,若天与日”。
就是说元气象天的运行和太阳的光芒一样。
汉印的文字的表现力,结构的疏密感,笔画的张曲度都表现了元气。
特别是打成封泥之后文字突出于泥面为阳。
笔画耸立,天光照来,明暗交替,逶迤回行,抱气聚神。
形与神是汉人的艺术最高追求。
外有其形,内有其神。
形神相依,神为主宰。
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里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里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对形的高度概括和对神的深度表现,是汉代艺术的理想和追求。
形神皆禀于元气,元气动则为神,元气静则为形。
动静之间产生了形神交变。
“以汉为宗”的理论提出,绝不是因为汉印的平正方直,而在于形神的深邃运转。
形为神服务,形变神出现。
神来驾驭形,神现形有生。
阴阳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人认为世间万物皆有阴阳,阴阳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是事物的根本规律。
东汉蔡琶在其书法理论《九势》开宗明义:“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阴阳重在和谐、重在变化。
汉印很好的表现了阴阳,形象地阐释了阴阳变化。
汉印的阴,封泥的阳,就是阴生阳的典型表现。
朱白、疏密、动静、呼应、错落、均衡、轻重、力势、向背、曲直、斜正、方圆、粗细、缺省等等都是阴阳。
这个阴阳既是形的阴阳,也是神的阴阳。
“穷造化之精神,尽万类之变态”(清程廷祚《骚赋论》)是对汉印之美的最好总结。
对汉印的理解和认识

对汉印的理解和认识一、汉印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汉印是指中国传统的印章文化,它是通过刻制图案或文字在印材上,然后用墨水涂抹,再将印材压在纸张上以达到标识身份、证明权威、确认合法性等目的的一种文化形式。
汉印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印章的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印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流行于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的文化符号。
二、汉印的种类和特点1. 汉印的种类根据不同用途和形式,汉印可以分为官方印章、私人名章、纪念章、艺术品等多种类型。
其中,官方印章主要由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使用,用于证明文件合法性;私人名章则是个人用来标识身份或签署文件等;纪念章则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或场所而制作;艺术品则是以其精美工艺和独特风格成为收藏品的一种。
2. 汉印的特点汉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精美工艺:汉印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刻制、磨制等,每一步都需要经过精心雕琢和打磨才能完成。
(2)文化内涵:汉印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印上刻有的文字或图案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3)身份象征:汉印作为一种标识身份、证明权威的工具,其使用者可以通过其所持有的印章来展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三、汉印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汉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方面:1. 法律效力在中国法律中规定,使用公章或者法定机关专用章盖章才能使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领域,汉印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
2. 商业应用汉印在商业活动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制作专属的公章或私人名章来标识自己的身份和合法性,同时也可以将汉印作为礼品赠送给客户或合作伙伴,以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形象。
3. 文化传承汉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美工艺、丰富内涵和历史背景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浅谈汉印

234苏玉甜:浅谈汉印浅谈汉印苏玉甜(山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作者简介:苏玉甜,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 要】中国印章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是石材、刻刀与书法三者的结合,是中国人性格中硬与软的交相辉映,本文通过简述各个朝代印章文化的发展及特点,重点叙述了汉代印章的风格魅力,突出表现了汉印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印章文化;汉印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234-01汉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汉王朝军事的强大,使之扩大了版图,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其他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艺术无不超越前代,汉辞、汉赋以华丽的辞藻和饱含贵族气息而闻名于世,而画像石、画像砖则生活气息浓厚。
在这么一个璀璨绚烂的时代,汉印以其数量的庞大、种类的繁多和艺术水平的登峰造极,在汉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世印章的典范和学习篆刻艺术的楷模。
中国古代印章经过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到汉代、魏晋时期进入成熟阶段,而中国印章的成熟,与继承前代的成果和经验是分不开的。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的进步,人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频繁交往,印章作为当时社会交往的证据,逐渐兴盛起来,印章的使用更加普遍。
此时期各诸侯与富有的商人将印章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身份象征、婚丧嫁娶、佩戴装饰等各个方面。
战乱不仅影响了各个地区政治、经济等方面,同时也影响了印章的风格特点,而各国文字的不统一,也深刻影响了印章的文字,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印章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风采各异的特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行了大一统,由丞相李斯在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罢用了其余诸国的文字形式,使用比较整齐匀称的小篆书体,而承袭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制度,也因此进行了大一统,明确作出了统一。
汉印论

视印信 的风气因素 , 也有 当时 葬制 葬俗 的某 种联 系 , 当然 , 从 根本上来说 ,私印 的佩用 主要 由于其 在 当时 条件 下生产 、 交
换 、 会 交 往 方 面 的需 要 。 社
汉私印数量极 多, 形式丰富。 私印 的制作不同于官印那样 受到政治制度的制约 ,故在形式风格上一开始就具有相对活 泼, 清新多样的情趣。 印的形制仍然一定程度 上保持着 战国 私
、
汉官 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 代 袭 官 印制 度 , 依 据 官 职 大 小 , 印章 的形 制作 了严 并 对 格 的 规定 。西 汉 官 印 印 面 尺寸 平 均 为 23厘米 见方 , 期 略小 . 早 于此 。 一 标 准 与 汉武 帝 元 狩 四年 诏 令 官 印 大 小有 关 。 汉 尺 这 东 度 有 细微 变动 ,每 方 寸 实 际 数 值 较 西 汉 增 加 ,相 当 于今 天 的 23 . 8厘米 左 右 。 代 官 印 的印 钮 的 动 物形 象 与 官职 品级 有 关 , 汉
中国的篆刻艺术。篆刻起源甚早 , 汉 书》 在《 中就有记载:自五 “ 帝始有书契 , 至于三王 , 俗化雕文 , 诈伪渐兴 , 始有 印玺 , 以检
奸萌 ” 。 篆 刻 在 从 起 源 至今 的 几 千 年 的 漫 长 历 史 中 ,历 经 多 个 朝 代 , 中 汉代 就 是 其 发 展 的 一 个 鼎 盛 时期 。 印 的风 格 大 方 浑 其 汉
鹿 、 、 、 钮 以 及 戒 指 带 钩 等 都 是 印 的钮 式 创 意 , 现 了充 马 羊 蛙 表
满 生活情 味的艺术构思 , 赏玩 的意图明显增强 。
从 印形 上 说 , 端 于 战 国的 两 面 印在 汉 代 较 为 流 行 , 印 发 套 则 有 龟 瓦相 套 , 身龟 首 相 套 , 瓦 相 套 以 及 东 汉 晚 期 出 现 的 龟 熊 辟 邪 子 母 三 套 印 等 形 式 。 类 形 式 既 拓 展 了印 体 的利 用 空 间 , 这
临汉印,要找到精髓

临汉印,要找到精髓汉印是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髙峰,爲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
从总体风格上讲,汉印以方正平实爲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朴茂、端庄大方。
以面目不同来分,西汉婉转温厚,时见笔意;新莽印制独特,严谨温和;东汉以方爲主,浑厚茂密;魏晋方截整饬,劲健有力;南北朝法度渐失,鲜活生趣。
汉印对后世流派印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汉之后的官私印章不论面目如何,都是脱胎于汉篆汉印。
唐宋官印样式的改变使得汉印更多开始进入私印范围,汉印尤其是汉白文印成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
无论是王冕对汉印的模拟还是苏宣、朱简、汪关、丁敬、邓石如等对个性化审美的自觉展现,都无不是植根于汉印的再创造。
“印宗秦汉”成爲篆刻学习的不二法门! 勮右尉印此印四字大小不作均匀分布,而是以“勮”字爲主,其余三字爲宾,围绕“勮”做相应拉伸(如“右”)或收缩(如“尉”)。
同时将“印”向上拉伸,造成“尉”字成爲印面中笔画较多而占地最小的字。
但虽小而不显局促,反而通过短画和留红的处理更见疏朗,由此“尉”字虽小却是“印眼”。
因爲,如果说“勮”字因其笔画最多而自然写大写密是印面结构矛盾的开始,那麽“尉”的写小而写疏则是将矛盾引领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平衡。
这是印面结构的辩证法,也是汉印易学难精的精义所在。
霸陵园丞此印四字分朱布白均匀,看似毫不费力,实则于点画变化上匠心独运。
从线形上看,它通过点画粗细的细微变化,让印面结构産生对比,又归于“茂密”。
如“霸”字笔画最多、结构最复杂而笔画最纤细;“丞”字笔画最少、有长斜画而笔道最粗阔,显然是爲了填满空白,不使留红过多过乱。
换一个角度,从线质上看,四字的细微变化更值得注意。
“霸”的虚灵,“陵”的沈着,“园”的圆融,“丞”的挺括,使得分布停匀的印面有了另外一层的对比。
此外,“园”、“霸”两字重心下移,“丞”、“陵”两字字势上顶,使得分布停匀的空间结构有了天地交泰的意蕴!未央厩丞此印几乎是笔笔圆弧而不见方折,起收笔浑圆,带有浓厚的书写意味。
浅论汉印艺术

浅论汉印艺术一个成功的篆刻家,都是从师法秦汉印开始的。
秦汉印是中国印章史的一个里程碑。
秦汉印,包括战国、秦、汉印,从其入手,可知篆刻门径,少走弯路。
由于战国玺印的入印文字较混乱,印章体制不健全,给后学者带来了许多不便。
秦统一后,虽然规定了印章制度,但秦王朝是短命的朝代。
而汉代则不同,经历了四百多年。
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官方重视,民间响应,种类繁多,风格纷呈,迎来了印章艺术的第一个春天。
因此,我们倡导“印宗秦汉”的真正范围是偏重汉印。
汉印有哪些种类?有哪些特征?对后世的篆刻有何影响?若我们在创作之余,作一番思考,可以掌握一些特点,更能反作用于创作。
本文就学习汉印的一些心得简述如下。
汉印的种类从制作方法看,汉印有铸、凿、刻三法。
甘旸《印章集说》说:“铸印有二:曰翻砂,曰拨蜡。
翻砂以木为印,覆于砂中,如铸钱之法;拨蜡以蜡为印,刻文制钮于上,以焦泥涂之,外加熟泥,留一孔令干,去其腊,以铜熔化入之,其文法钮形制俱精妙,辟邪、狮兽等钮多用拨蜡。
刻印以刀成文,军中即时授爵多刻印。
刻者更有刀法,今法之。
凿印以锤凿成文,亦名曰镌,成之甚速,其文简易有神,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名曰‘急就章’。
军中急于封拜,故多凿之,以利于便。
”《历代印学论文选》P78汉代的冶炼业较发达,制作印章用铸造的方法较为普遍,方法是雕刻蜡模后浇铜液而成。
由于要先雕刻蜡模,故此类印章布局较规范,印文粗重,线条交接之处圆转流动。
凿印是指在印坯上用刀凿制而成的印章,一般是满足临时的需要,急就而成。
如果说铸印给人提供了一个平正端庄、印文规范的模式,那么,凿印则率真天然,印文随意生发。
刻的方法是贯穿在铸印中,有补刀修改的性质。
从分期上讲,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西汉初期官印,以模仿秦官印为主。
第二期为西汉中期武帝官印,已基本构成汉印的总体格局。
第三期是新莽时期的官印,印用五字。
第四期是东汉,印文用缪篆,标志着汉印的成熟。
这四个分期是以汉代官印来论述的,代表了汉印的总体特征,具有普遍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印论
摘要:汉印是中国篆刻历史的一个鼎盛时期,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汉印分为汉官印和汉私印。
本文从这两种印着手,从各个方面阐述了这两种印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汉印;汉书;汉官印;汉私印;玺
中图分类号:k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37-01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涌现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
其中有一种在如今已不在那么受人们的关注,它就是中国的篆刻艺术。
篆刻起源甚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篆刻在从起源至今的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多个朝代,其中汉代就是其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汉印的风格大方浑厚,朴拙天成,方中寓圆而刚柔相济,粗细相同而疏密得当,拙中寓巧而自然舒展,增减笔划而不脱离六义,挪让屈伸而巧拙天成,轻重疏密而虚实呼应,朱白相间而增添新趣。
正是由于其这种多变而又统一含蓄的美,风味平淡,久而不失其味,才造就了后人初学治印,皆以汉印为摹本的传奇神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应用的广泛,汉印可分为汉官印和汉私印。
一、汉官印
汉代袭官印制度,并依据官职大小,对印章的形制作了严格的
规定。
西汉官印印面尺寸平均为2.3厘米见方,早期略小于此。
这一标准与汉武帝元狩四年诏令官印大小有关。
东汉尺度有细微变动,每方寸实际数值较西汉增加,相当于今天的2.38厘米左右。
汉代官印的印钮的动物形象与官职品级有关,在当今的传世印章中,乌龟最为常见。
龟钮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官吏使用的印章钮式,金银官印皆为龟钮。
龟在上古时代称为“玄武”,属于受崇拜的四灵之一。
龟的寿命长,读音又同贵,因此,龟被看作是吉祥物。
官印中多刻制龟钮,其意正在于龟的这种富贵吉祥。
汉时期的金银官印,文官一般用铸印,武官因军中常有应急需要,如遇到紧急任务,就在现成铸就的印坯上立印凿出文字来,称之为“凿印”或“急就章”。
铸印主要用翻砂和拨腊两种方法来浇铸,连同印章文字一同浇铸出来。
相比较而言,拨腊法的技术来的先进,工艺步骤多而繁琐复杂,故成品质量好。
汉官印在西汉惠帝文帝时期已经基本上摆脱了秦印篆法的圆润,紧结,率意风格,转向端庄,方正,宽舒的体势。
这一趋势缓慢推移,至东汉更为整齐,平实,雄健,圆弧的意态已逐渐消失,代之以方折的笔势,一些笔形也有了转变。
二、汉私印
私印在汉时期的使用极为广泛,这种说法不仅是建立在存世相当丰富的数量基础上,而且也可以由其形式多样和制作工艺的精湛方面获得这样的印象。
而工艺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社会应用的基础之上。
汉代佩印盛行,一部分与佩饰如戒指、臂钏、带钩、挂饰形等
相结合的私印便透露出风气的一斑。
私印在作为殉葬品的功能在当时也不可忽视,这既有当时重视印信的风气因素,也有当时葬制葬俗的某种联系,当然,从根本上来说,私印的佩用主要由于其在当时条件下生产、交换、社会交往方面的需要。
汉私印数量极多,形式丰富。
私印的制作不同于官印那样受到政治制度的制约,故在形式风格上一开始就具有相对活泼,清新多样的情趣。
私印的形制仍然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战国时期的大小布局,钮式各异的制作方式,且印文也多变化,类型较多。
从钮式上说,除了常见的鼻、瓦、龟钮等以外,覆斗钮、熊、鹿、马、羊、蛙钮以及戒指带钩等都是印的钮式创意,表现了充满生活情味的艺术构思,赏玩的意图明显增强。
从印形上说,发端于战国的两面印在汉代较为流行,套印则有龟瓦相套,龟身龟首相套,熊瓦相套以及东汉晚期出现的辟邪子母三套印等形式。
这类形式既拓展了印体的利用空间,适应更为丰富的文字内容需要和印章用途,同时又有携带方便和赏玩的价值。
从印文内容上说,汉私印有姓名印,姓名表字两面印,臣妾印,及其他图形为饰的姓名图形印,其装饰美化意义十分明确,是印章艺术化的早期表现。
在印文表现形式上,有朱文,白文和朱白相间。
朱白相间这种表现形式,利用感官错觉,造成比例均衡,轻重得当,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
三、总结
总之,汉印以它洋洋大观的形式,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人在高古新奇,生动沉稳,浑穆玲珑中,产生印章艺术美的享受。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唯一不变的是历史。
汉印,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应当受到重视。
因而,我们要认识汉印的客观价值,是在于对其艺术性和学术史料的双重认识,而不仅仅是为着满足追溯已经逝去的历史足迹和思古幽情。
参考资料:
[1]孙慰祖.中国篆刻全集(汉代卷)[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孙慰祖.可齐论印新稿[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孙慰祖.西汉官印汇考[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