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 (1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4)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教学重难点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教学内容导入《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为规范
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 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 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 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 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
A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 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 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 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C 理学的影响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 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 化新的辉煌。对我国传统 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 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 所用。
文化的新生,需要向传统致意。
课后巩固:理)
经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 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 社会: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 制的现象 内因:儒学本身的理论缺陷 政策:重文轻武的方针
外部:佛、道的发展使儒学面临挑战
“一定社会的思想,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补充:
道教:东汉末年兴起,中国本土宗教 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出现本土化 趋势
D 北宋思想家强调内心的力量
考察:1、理学、心学、儒学的关系; 2、理学、心学的区别; 3、开始类选项

时间、空间、主体(政府、民间)、 法律(法制化)、~和~相结合......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新儒学)
材料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 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 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 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 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 新的面貌。(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测试要求】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了解宋明理学家的基本主张。

【知识梳理】理学:宋明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将儒家的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理”、“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它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一、程朱理学1.北宋二程:理学创立者(1)主张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有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发挥孔子“仁”学说,提出“仁”与万物俱生,天理的核心是仁。

2.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理气论”:理气一体,不可分割,理先于气,把天理视为万物的本源。

(2)“心性论”: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提出“”,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

(3)“修养论”:强调“”,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对先天存在的“理”的感悟。

朱熹编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二、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心学创立者(1)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要进行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1)世界观: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2)方法论:提倡,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

(3)实践论:强调。

◆拓展延伸: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源,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但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只是“理”的表现有外在的“理”和内在的“心”的区别。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答案:b
▪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 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 渊曾在此地进行过.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的方法问题
B.穷理
▪ C.理气的关系问题 本内涵问题
D.理的基

答案:b
课堂练习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 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 泉 证道四句诗》,这四句话概括了下列哪
评价宋明理学
材料一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 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 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三: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四: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 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
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
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 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 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③宋 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④明 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尤其是对 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 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 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 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 家思想》。
同学们看这些绣花鞋美吗?我看到的只有 蚀骨的疼痛
封建社会“所谓的美”是对妇女的禁锢
鲁迅与《狂人日记》:这吃人的礼教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某古代著名思想家,理学之大成者,其子 早丧,儿媳年轻美丽而守寡,邻人劝之曰: “父壮叔大,瓜田李下多有不便,不若找 好人家而遣之。”其人曰:“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三纲五常岂不守之?”终不嫁,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 含解析

三 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并没有反映各教真实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武则天时,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故B、D两项错误。

材料既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吹捧,也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打击,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稳固,故C项为正确答案。

2.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项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 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A、B、C三项均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符合程朱理学家的主张,故正确。

3.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新儒学”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理学思想。

理学把伦理道德视为理,从而构建起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故选B项。

4.钱穆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这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3课宋明理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3课宋明理学

3.政治理论----道统论(提出“理”的目标)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 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核心——“正君心” 目的:巩固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哪?
1、“道统论”进一步巩固了汉代以来儒学的 正统地位 2、从“天理”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儒学,实现 了儒学的哲理化。 3、把个人修养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强化 了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的社会 功能。
四、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
⑴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⑵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3.评价: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特别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有激励人们 奋发立志的积极意义。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标志着儒家思
想的成熟。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 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 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 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 到十万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 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 主题。
陆九渊(1139-1193)
王守仁(1472-1529)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 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 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 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致良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 宋明理学课件(共1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 宋明理学课件(共15张PPT)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2、北宋五子的思想
(1)周敦颐:解《太极图》 人与天地合二为一 (2)邵雍“:无重极新而排太列极。、太解极释动6而4卦生阳,动宇极宙而结静构;静与而人生的阴精,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神分结阴构分合阳,二两为仪一立
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3)张载《:太开极创图气说学》 一派; (4)二程:开创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①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②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的特征
P16
(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陆九渊(心学开创者)
①心即理也:人的本心即是天理;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
要 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 思 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 宋明理学
标题解读:何为“宋明理学”?
理学:
佛、道
是一种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目的
根本
宋明理学: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故 名“理学”。它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标 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弄清宋明理学家的主要思想,比较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以文字材料或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宋明理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如何看待宋明理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早期儒学的产生,儒学经历了一次挫折和一次发展的历程。

这次挫折和发展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原因分别是什么?从儒学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汉代以后,儒学的发展又面临着经历了一次挫折和一次发展的历程,这又是什么回事呢?我们这节课来共同学习。

展示课程标准和重难点: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讲授新课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展示复习目标: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这些思想在当时起到了哪些影响?2、为什么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受到冲击?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和佛教会广泛传播?这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什么影响?3、面对儒学的困境,儒士们是如何应对的?4、为什么理学会产生在宋代?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复习基础知识。

1、儒学的困境教师讲授: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人们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37-



程朱 理学
为颢 为 为 颐为 万往生天

—[ ]
世圣民地
宋开继立立
陆王 心学
张 载
太 平 。
绝陆 学九
渊,Βιβλιοθήκη 命 ,心 ,王
阳 明
——《二十四孝图》
-28-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守候,一 个女人终身幽禁的明证。
-29-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人性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成为北宋儒学复兴 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影响 ①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 ②逐渐形成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
社会氛围。 ③理学由此孕育而生。
-9-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儒学体系更新: 3、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17-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陆九渊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穷理不必外求,内心反省即可
陆九渊
-18-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 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 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19-
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 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思想核心:“致良知”
对儒家“仁”的思想进一步发挥
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去人欲,恢复良知本性。 (为善去恶)
陆王心学
-24-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 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 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 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重新审视宋明理学 ,是有着它独特的历史需求的。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 我们既看到了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也看到了无数 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面对理学,面 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是要唾弃还是尊重它,这是摆 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民族要面临的问
2.王阳明
王阳明
-20-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良知知行良合能一,”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破山中高贼易,破心中贼难”
-21-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
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 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 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 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 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 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 了,说:“这,好像不太好 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6-
三教并立 三教合一
三教图
-7-
“三教”是指: 儒教、佛教、道教。 “三教合一”不是儒 教、佛教、道教合为 一体,而是一种相互 吸纳、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的关系。
(二)儒学复兴运动
-8-
1、过程
①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 孔子之道。
③北宋士大夫推崇“尊王攘夷”之旨, 复兴儒学。
,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
朱 子 高 于 孔 子 。
眼 珠 子 , 鼻 孔 子 ,
朱熹
-15-
后 生 长 于 先 生 。
眉 先 生 , 胡 后 生 ,
-16-
小结
1.程朱理学
① 理—— 世界观:世界的本源,万物要遵循的普遍原 则;
② 格物致知(方法论)
“仁”(修养的最高境界) ④ 存天理,灭人欲(伦理观)
玉皇殿
-5-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
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 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 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 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 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 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 的高潮。
4、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较少干涉,学术氛 围活跃。逐渐确立理学观念体系。
-10-
理学的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 学。(P.14)
儒(根本) 目的
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和的精神
-11-
宋明 理 学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二、理学的发展
-33-
-34-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 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 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35-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22-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 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 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 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 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 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 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 哑型的圣贤啊。”
陆王心学
-23-
材料: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
(一)创立:北宋五子
• 北宋五子
-12-
知识点拨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自行了解
-13-
“二程”
• 1.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 理”;
• 2.天理的核心是“仁”;
程颢
• 3.重视“孔颜之乐”——仁者
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
的精神满足。
出香材火子淤远料 之 间理 循泥溢一所皆的 、而清: 以 是本永不 ,凡 热 理质恒染 亭眼 , 。, 亭:存前 水 ”濯 净世在无之“清植非所天界的涟,是以下的普而可物寒物本遍不远,,皆原原妖观至可物,则,而于以皆中不天。君理有通可臣照理下外亵、。,万直玩父如物, 焉都不 。要蔓遵不枝,
-30-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31-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3!2“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相 都承认理的存在(理学); 同 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 点 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27-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 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 孝子了。
……一物须有一理。”——宋·周敦颐《爱莲说》
《二程遗书》
程颐
(二)理学的成熟
-14-
1、代表人物:朱熹(集大成者)
2、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理先气后,理气密不可分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2)方法论:“格物致知”
所谓格物,指接触外在事物;致知, (3)理指学获的得修知养识论,:强朱调熹“把仁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 ((45))社存途知。会天径 所识理理政。 以的之治源通 ,基理,在过 格础论灭于接 物上:人天道触致欲加理德世知深,价间的对而值天万目理内理事的的涵就万在体是是物于验作“,明,为三在 道最道纲德体 德终五规会 之贯常范到 善通”的各 ,明三种 而理纲五 (6)为非常《求,四科并书指学》出之注人真解性,。本成来为与理天学理的一致经,典但著被作后天欲望所蒙蔽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 ,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25-
小结
2.陆王心学
① 心即理 ②反省、致良知、知行合一(方法论)
-26-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理学
心学
世界观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不 同 点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通过外物求”理””) (通过内心的反省)
3 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2-
——理学兴起的背景(自主阅读)
(一)儒学的困境
• 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 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冲击,使儒学的统治 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3-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4-
正一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