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炮制通则
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工艺规程通则

中药材应经过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工艺流程图中药材——净制—-切制前的水处理——切制——饮片干燥饮片炮制——饮片包装——检验-—入库一、中药材净制中药材在切制、炮炙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药材达到药用净度标准,称为中药材的净制.1.挑选挑选是清除混在药物中的杂质及霉变品等,或将药物按大小、粗细等进行分档,以便达到洁净或进一步加工处理。
2.筛选筛选是根据药物和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和箩,以筛去药物中的砂石、杂质,使其达到净度。
3.风选风选是利用药物和杂质的质量不同,借风力将杂质除去,一般可用簸箕扬簸,使杂质和药用部分分离,以达到纯洁之目的。
4.水选水选是将药物通过水选或漂除去杂质的常用方法.5.去根或茎①去残根是指药用茎或根茎部分的药物,一般须除去主根、支根、须根等非药用部分.②去残茎是指药用根部的药物往往须除去残茎。
6.去皮壳去皮壳的药物大体有三类:①树皮类可用刀刮去栓皮、苔藓及其他不洁之物。
②根和根茎类如知母、桔梗、沙参、明党参等应除去根皮.③果实种子类应去果壳或果皮,如苦杏仁、桃仁等,可用法去皮。
7.去毛有些药物表面或内部常着生许多绒毛,吸后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其他有害作用,故须除去,消除其副作用,常采用刮、刷、烫、挖、撞等方法去除毛茸.8.去心“心”一般指根类药物的木质部或种子的胚芽而言.现在去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除去非药用部位,二是分离药用部位。
去心的方法因药而异,如远志去心,可将远志根稍润至软时,放在木墩上用木槌捶捣,其木质部与皮部脱离,抽去木心。
9.去芦“芦”又称“芦头”,一般指药物的根茎、叶茎等部位。
10.去核有些果实类药物,常需用果肉而不用核或种子,其中有的核(或种子)属于非药用部位。
去核方法:质地柔软者,剥取果肉去核;质地坚韧者可用温水洗净润软,再取肉去核.11.去瓤有些果实类药物,须去瓤用于临床.其方法是,原药用小刀挖去瓤,洗净泥沙,捞起,润过夜,用铁锚压扁,再上木架压3—5天,压扁后,使对合成扁半圆形,形成0。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一、背景介绍1.1 中药炮制的概念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指的是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其原有性味归经特性,以增强药性、降低毒性、增加稳定性、提高药效、改善质地和外观,使之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的过程。
1.2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主持编制的,记载中药品种、性状、质量要求的专业性标准性大医书籍。
炮制通则是中国药典中关于炮制加工的标准规范和操作程序。
二、炮制的基本原则2.1 保持性味归经特性炮制中药的目的在于增强其药性,但同时也要尽量保持其性味归经特性,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临床应用的稳定性。
2.2 保证质量和安全在炮制过程中,需要保证药材和炮制辅料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加工后的药物符合药典标准。
2.3 注意炮制方法和工艺炮制的方法和工艺应当严格遵循药典规定,以确保药物的炮制效果和质量稳定性。
也需要注意炮制过程中温度、时间、火候等因素的控制。
三、炮制的具体操作3.1 炮制辅料的选择炮制辅料的选择应当符合药典规定,同时也要考虑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的要求,如炮制温度、时间等。
3.2 炮制的方法和工艺根据中药品种的不同,炮制的方法和工艺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包括灯炙、炒、焙、制等多种炮制方法,需要根据药典规定进行操作。
3.3 质量控制和检验炮制完成后,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包括药材外观、性状、有无异物等方面的检查,确保炮制后的药物达到药典规定的标准。
四、我对中药炮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质地,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炮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药典规定进行,且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以确保炮制后的药物符合规范,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中药炮制定义,并了解了炮制的基本原则、具体操作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中药饮片炮制通则

即净选加工;经净制后的药材称为“净药材”;药材在切制、炮炙时,均应使用净药
材;
1.净制生产流程图
准备
按生产前检 查 SOP 确认
挑、筛、风选、水选 领取中药材
清除杂质
剪、
切、
刷、刮
削、剔
除、泡
洗、
碾
操作结束 串、火燎
2.净 制操作方
净料库
法、要求及注意事项
过筛
下干道燥工序 切制、炮炙
分离、清除非药用部分
沙石,杂质,使其达到洁净;有些药材形体大小不等,需用不同孔径的筛子进行筛选分开,
以便下道工序加工时药品质量一致;
注意上料以药材须在筛网上充分振荡为准,并随时用手或工具翻动;
常用药筛规格
菊花筛 孔内径约 15mm;
大中眼筛 孔内径约 6mm;
小中眼筛 孔内径约 5mm;大紧眼筛 孔内径约 2mm;一号筛 10 目;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选择以机械切制;辅以手工切制;
特殊药材选用如下切制方法:
镑片:所用工具为镑刀;
操作方法:将软化的药材用钳子夹住,另一只手持刀一端;来回镑成极薄的饮片;
也可用镑刀机操作切制;
本法适用于动物角类药物,如羚羊角、水牛角等;
刨:将软化好的药材固定,用刨刀刨成薄片;如苏木、檀香等;
劈:用斧类工具将木质类药材劈成块或厚片;如松节、降香等;
润法: 是把泡、洗、淋过的净药材,用适当器具盛装,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吸收的 水分向内部渗透,达到内外湿度一致,利于切制的方法; 润的方法有浸润、伏润、露润等法; 浸润:以一定量的水或其他溶液浸润药材,经常翻动,使水分缓缓渗入内部,以 “水尽药透”为准;如木香、枳壳等; 伏润闷润:经过水洗、泡或以其它辅料处理的净药材,用缸等在基本密闭条件下 闷润,使药材内外软硬一致,利于切制;如白术、山药等; 露润吸湿回润:将药材摊放于湿润垫有蔑席的地上,使其自然吸潮回润;如当 归、玄参等;润药时间需根据药材的性质,季节,灵活掌握,以药材加工切片不破碎为 宜; 注意事项对含淀粉较多的药材,需多加注意,这类药物极易滋生微生物而变质;发 现粘、发红、发馊、发臭时需用硫磺熏或加适量明矾水,再用清水洗涤;如山药、天花 粉等; 确保有效成分不流失,需润药得当,则有“七分润工,三分切工”之说法,润药是关 键;适法得当则很少有炸心、翘片、掉边、碎片等现象; 漂法: 是将药材用多量的水,多次漂洗的方法; 操作方法:将药材放入大量的清水中,漂去有毒成分和盐分及腥臭异味,采用换水 法进行;每日换水 1~2 次,漂泡的时间根据药材的质地、季节、水温而灵活掌握;一般 漂的时间为 3~10 天; 本法适用于毒性药物,用盐腌制过的药物及有腥臭味的药物;如草乌、天南星、附 子、昆布;动物类:如龟甲、鹿角、狗骨等; 注意事项漂泡的清水量应一次性加足,一般不宜再次加水,否则药物易于变黑; 由于是利用微生物而使筋膜腐烂,不可避免有很臭的气味产生,所以容器必须加 盖; 药物除去筋膜后需反复用清水漂洗几天,至无臭气; 有毒药物,取药材切开,放于舌上,半分钟以内不刺舌为准,即为漂好;有盐分的药 物,以药物无咸味为准,即为漂好;有腥臭味的药物,以漂去瘀血及腥臭味为度; 蒸煮法:
我国各省饮片炮制规范中炮制通则内容初探

我国各省饮片炮制规范中炮制通则内容初探炮制通则是为了规范饮片炮制工艺,对饮片炮制过程中一些共性技术所做的规定,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重要内容,对增强饮片生产实际中的可操作性、规范饮片生产、提高饮片质量、保证用药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该文对各地饮片通用炮制技术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当前国家已启动的编制《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项目提供建议和参考。
标签: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通则目前,加快编制《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规范统一饮片炮制国家标准,是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监管亟需采取的重要措施[2]。
为科学编制《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之前作者曾对各省饮片炮制规范的编制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3],各地炮制规范具有地方特色,彼此之间在基源、炮制规格及炮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体现在炮制通则中亦是各有特色。
考虑到炮制通则对饮片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对各省制定的炮制通则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各地饮片通用炮制技术的差异。
1 标准收集及研究方法确定共收集21部关于中药炮制的现行法定标准,其中包括了国家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和地方标准(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的现行版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见表1。
收集的20本地方炮制规范涵盖了全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五大区域。
本文对21部法定标准中的炮制通则各项内容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和汇总。
2 结果2.1 中药炮制方法的分类中药炮制方法分类是人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和生产上应用,要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不同历史时期,中药炮制方法有多种分类:①雷公炮制十七法:明代缪希雍撰的《炮制大法》将明代以前的炮制方法归纳为为炮、制、煨、炒、煅、炼、制、度、飞、伏、煿、爁、摋、镑、曝、露、煞,称为雷公炮制十七法;②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撰的《本草蒙筌》在炮制方法分类上,提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即三类分类法;③五类分类法:近代《中药学》补充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5类;④《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炮制通则”项下确定为“净制、切制、炮制、其他”4类,炮制又进一步细分为炒、制、制炭、煅、蒸、煮、炖、煨等法。
中药散剂通则

中药散剂通则
中药散剂通则是指制备中药散剂时需要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定。
以下是中药散剂通则的主要内容:
1. 基本要求:中药散剂应符合国家药典或中药制剂规范的要求,保证其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2. 药材选择:中药散剂的药材应符合规范要求,包括药材的品种、产地、质量等,并在生产过程中保证药材的质量不受污染。
3. 药材炮制:中药散剂制备时,应按照药典或规范的要求对药材进行炮制处理,包括清洗、破碎、炒制等步骤,以增加药效和降低毒性。
4. 配伍比例:中药散剂的药材配伍比例应符合药典或规范的要求,以确保药效的最大化。
5. 粉碎:中药散剂的研磨应采用适当的方法,使药材粉末的粒径符合要求,并保持一定的均匀性。
6. pH值调节:中药散剂的pH值应符合规范要求,以确保药
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7. 添加剂:中药散剂中的辅料和添加剂应符合药典或规范的要求,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其使用量。
8. 包装:中药散剂的包装应符合相关规范,以确保药物的稳定
性和防止外界污染。
9. 贮存:中药散剂在贮存过程中应按规范的要求进行,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防止药物的变质。
中药散剂通则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中药散剂的质量和疗效,并确保其安全使用。
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药散剂通则的要求,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中药散剂时也应选择正规渠道,以保证其质量和安全。
炮制规范附录

附录Ⅰ中药炮制通则中药炮制方法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材自身的性质以及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的一项制药技术。
以适应医疗要求及临床配方和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的制作方法按工序可分为净制、切制和炮制三大类。
一、净制净制是中药炮制第一道工序,是对中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即药材在切制、炮制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纯度标准的方法。
根据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挑选、筛选、风选和水选等。
1.挑选主要是清除混在药物中的杂质及霉变品等,或将药物按大小、粗细等进行分档,以便使其洁净或进一步加工处理。
2.筛选根据药物和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和罗,以筛去药物中的砂石、杂质,使其达到洁净。
或者利用不同孔径的筛分离药材大小和粉末粗细,使大小规格趋于一致。
3.风选利用药物和杂质的比重不同,经过簸扬(一般可利用簸箕或风车),借药材起伏的风力,使之与杂质分离,以达到纯净之目的。
4.水选是将药物通过水,将杂质选出或漂去杂质的常用方法。
有些药物常附着泥砂、盐分或不洁之物,用筛选或风选不易除去,故用水选或漂的方法,以使药物洁净。
根据药材性质,水选可分为洗净、淘洗、浸漂三种方法。
5.其他方法对少数药还要用刷、刮、碾、撞、火燎等方法,以达到去毛、去腐肉、去心、去壳、去核、去芦、去头足翅等非药用部位。
二、切制取净药材,经过软化处理后,根据其质地及调配、制剂要求,用手工或机械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段、丝、块,或用锉刀、刨子,将坚硬木质类、角质类药材锉(刨)成粉末或极薄片(称镑片)。
(一)软化净药材用清水处理至软的方法。
常用水处理软化方法有淋法、抢水洗、浸泡、润、漂等。
6941.淋法适用于全草类药材。
将药材整齐地直立堆好,用多量清水自上而下浇淋,使其软化。
2.抢水洗适用于质地疏松、具芳香性和水分易渗入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
2020版中国药典 炮制通则

2020版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均称为“饮片”;药材必须净制后方可进行切制或炮炙等处理。
本版药典规定的各饮片规格,系指临床配方使用的饮片规格。
制剂中使用的饮片规格,应符合相应制剂品种实际工艺的要求。
炮制用水,应为饮用水。
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要求。
一、净制即净选加工。
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使用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燀、刷、擦、火燎、烫、撞、碾串等方法,以达到净度要求。
二、切制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均须进行软化处理,其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煮等。
亦可使用回转式减压浸润罐,气相置换式润药箱等软化设备。
软化处理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
分别规定温度、水量、时间等条件,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切后应及时干燥,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
其规格厚度通常为: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段短段5~10mm,长段10~15mm;块8~12mm的方块;丝细丝2~3mm,宽丝5~10mm。
其他不宜切制者,一般应捣碎或碾碎使用。
三、炮炙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 炒炒制分单炒(清炒)和加辅料炒。
需炒制者应为干燥品,且大小分档;炒时火力应均匀,不断翻动。
应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
单炒(清炒)取待炮炙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至规定程度时,取岀,放凉。
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焦黄色为度,取出,放凉;炒焦时易燃者,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
麸炒先将炒制容器加热,至撒入麸皮即刻烟起,随即投入待炮炙品,迅速翻动,炒至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麸皮10~15kg。
砂炒取洁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至滑利状态时,投入待炮炙品,不断翻动,炒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河砂,放凉。
中药材炮制通则

中药材炮制是指将生药材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以达到药理活性的最佳状态。
以下是中药材炮制的通则:
1. 清洗:将采集的中药材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杂质和尘土。
可以使用清水或适当的溶液进行清洗。
2. 晾干:清洗后,将中药材晾干。
可以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3. 切片或粉碎:根据需要,将中药材切成片状或粉碎成粉末。
使用刀具或研磨器具进行切片或粉碎。
4. 炒制:炒制是常见的中药材炮制方法之一。
通过炒制,可以改善中药材的性味特点、增强药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炒制时需要掌握适当的温度和时间。
5. 蒸制:蒸制是一些中药材炮制的常见方法。
通过蒸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性味特点、提高活性成分的含量,并增强药效。
6. 曝晒:一些中草药需要进行曝晒。
在阳光下曝晒,可以去除湿气、杀灭细菌和真菌,并增强药效。
7. 调配:根据具体方剂的需求,将经过炮制处理的中药材按照比例调配使用。
8. 包装储存:炮制完成后,将中药材进行包装和储存。
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保持干燥、通风和避光的环境,防止湿气、虫害等对中药材的影响。
这些通则是中药材炮制的基本步骤,不同的中药材可能会有特定的炮制方法和要求。
在进行中药材炮制时,需要严格遵循药典标准和相应的药材炮制规范,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炮制通则
药材炮制系指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炮制药材的用水,应为饮用水。
炮制药材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要求。
一、净制即净选加工。
经净制后的药材称为“净药材”。
凡供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的,均应使用净药材。
净制药材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风选、水选、筛选、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碾串火燎及泡洗等方法达到质量标准。
二、切制药材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润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软化处理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
并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
注意掌握气温、水量、时间等条件。
切后应及时干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
其厚薄、长短、大小、宽窄通常为: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
段短段5~10mm,长段10~15mm ;
块 8~12mm的方块;
丝细丝2~3mm,粗丝5~10mm。
其他不宜切制的药材,一般应捣碎用。
三、炮炙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
炒时应火力均匀,不断翻动。
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
清炒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晾。
炒焦后易燃药材,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或晒干。
麸炒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加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麸皮10kg。
2.烫烫法常用的辅料为洁净河沙、蛤粉或滑石粉。
取河沙(蛤粉、滑石粉)置锅内,一般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辅料,放凉。
如需醋淬时,筛去辅料后,趁热投入醋中淬酥。
3.煅煅制时应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明煅取净药材,砸成小块,置无烟的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或红透时,取出,放凉,碾碎。
含有结晶水的盐类药物,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
煅淬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如不酥,可反复煅淬至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
4.制炭制炭时应“存性”,并防止灰化。
炒炭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煅炭 取净药材,置煅锅内,密封,焖煅至透,放凉,取出。
5.蒸取净药材,照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宜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
6.煮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照各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
有毒药材煮制后剩余汁液,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弃去。
7.炖取净药材照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用蒸汽加热炖透,或炖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时,放凉,取出,干燥。
8.燀 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
有的种子类药材,燀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中,除去种皮,晒干。
9.酒制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
酒制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黄酒10kg。
酒炖取净药材,加酒拌匀,照上述炖法制备。
酒蒸取净药材,加酒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酒炖或酒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种子类用黄酒20kg,根及根茎类用黄酒30kg。
10.醋制包括醋炙、醋煮、醋蒸等。
醋制时,应用米醋或其他发酵醋。
醋炙取净药材,加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醋煮取净药材,加醋,照上述煮法制备。
醋蒸 取净药材,加醋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醋炙、醋煮或醋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醋20kg, 必要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11.盐制包括盐炙、盐蒸等。
盐制时,应先将食盐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
盐炙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个别药物则先将净药材放锅内,边炒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盐蒸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盐炙或盐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食盐2kg。
12.姜汁炙姜汁炙时,应先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姜渣再加
水适量重复压榨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
如用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取滤液。
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晾干。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生姜10kg或干姜3kg。
13.蜜炙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净药材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炼蜜25kg。
14.油炙羊脂油炙时,先将羊脂油置锅内加热溶化后去渣,加入净药材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材表面呈油亮时,摊开,放凉。
15.制霜(去油成霜)除另有规定外,取净药材碾碎如泥状,经微热后,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后,取残渣研制成符合规定要求的松散粉末。
16.水飞取净药材,置容器内,加适量水共研细,再加多量的水,搅拌,倾出混悬液,残渣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合并混悬液,静置,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17.煨取净药材用湿面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地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材埋入麸皮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麸皮5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