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小说阅读与鉴赏
如何鉴赏小说

如何鉴赏小说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读者在鉴赏小说作品时要遵循独特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
作为叙事性文学文体,小说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一个一个的情节事件、一个一个的环境景物有机有序地组合而成。
作为借助语言作塑造形象的媒体的文学文体,小说的这些系列形象是在鉴赏者的脑海里通过想象间接生成的。
小说作家用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有序化、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小说形象。
小说读者将通过读懂这一个一个的词语、理解这一句一句的语言,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小说作家描述的形象。
所以,进行小说鉴赏的第一个前提是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
他起码能认识2000以上的汉字,能根据词意和句意,通过形象思维在自己的大脑里复现小说描述的系列形象,并把小说系列形象联接为一个完整的有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是一种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综合作用下的对小说故事的总体直觉感受。
中西小说发展的历史证明,小说"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常常是通过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的故事来实现。
具备了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在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总体地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的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组合。
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生发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
小说鉴赏者在了解了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小说故事中显现的小说人物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某一个性格侧面的特征,小说作家写进故事中的事情经过了严格的选择和提炼,这些材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
相当多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写人的。
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里表现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出了生活中的复杂人物性格现象。
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性格系统。
一般的中长篇小说塑造的小说人物常常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小说阅读与评析

小说阅读与评析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2.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如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科幻小说等。
3.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和评析。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提升表达和交流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小说的主旨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力,增强文学素养。
2. 学生通过小说阅读,学会尊重多元文化,理解不同背景下的价值观。
3. 学生能够从小说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培养文学素养为核心,结合小说阅读与评析,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思维能力,但对小说深入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将小说阅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的基本概念与要素:介绍小说的定义、起源及发展,重点分析小说的五大基本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风格)。
教材章节:第一章“小说的概述”2. 小说类型的辨识与特点:讲解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科幻小说等不同类型的小说特点,举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二章“小说的类型与特点”3. 小说阅读策略与技巧:指导学生运用预测、提问、总结等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材章节:第三章“小说阅读的方法与技巧”4. 小说文学手法与修辞技巧:分析小说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象征、讽刺等文学手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小说的文学手法与修辞技巧”5. 小说评析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
鉴赏小说

鉴赏小说的方法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
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
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会是单一的。
既可正面描写,又可侧面烘托;既可进行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为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
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
如“葛朗台与年龄不符的扑金器的行动”等,只有守财奴的他才做得出来。
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因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习惯。
我们从人物语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如葛朗台句句话不离金钱、占有、交易,守财奴的个性特征展示无遗。
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说是时、空的艺术,这里的空间主要指的是环境。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
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
环境决定并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对全城的辖制。
小说赏析范文

小说赏析范文《活着》赏析《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绘。
本文将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文学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以揭示其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一、主题的深刻意蕴《活着》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战乱年代下普通农民的苦难经历。
福贵像很多人一样受到命运的摆布,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但他通过坚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在极端的痛苦中仍然保持着对人性的信仰与尊重。
小说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的情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二、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福贵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经历了苦难、挫折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但他始终保持善良、坚毅和乐观的品质。
小说通过对福贵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困境中坚持生活,保持人性尊严的形象。
福贵的形象凸显了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使读者深受触动。
三、文学技巧的巧妙运用《活着》在叙事结构和语言上都展示了余华的独特才华。
小说采用了线性的时间结构,通过福贵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同时,余华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比如用“生死肉体”代表生命,以及通过描述福贵吃人肉来象征战争的残酷。
这些文学技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活着》是一部充满深意的小说,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
小说通过深刻的思考和感性的描写,让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引发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省。
无论是从主题、人物形象,还是文学技巧上,《活着》都堪称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通过对小说《活着》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余华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深入思考人类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挫折,但只有保持乐观、勇敢和坚持的品质,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福贵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也启发着他们坚持生活、热爱生命。
总之,《活着》以其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文学技巧,展示了余华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语文高一年级第三节课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优质课程案例分析与评价

语文高一年级第三节课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优质课程案例分析与评价一、引言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优质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与鉴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优质课程案例,评价其中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以期为高一年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该优质课程案例以《红楼梦》为例进行阅读与鉴赏教学。
课程设计以分层次、逐步推进的方式展开,从整体开始,逐渐深入细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富贵人家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红楼梦》的世界,并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于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整体阅读教师通过朗读《红楼梦》开头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整体情感氛围和文学风格。
教师还补充了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如清代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等,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3. 重点章节深入解读教师选择了《红楼梦》中的几个重要章节,通过详细解读其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展开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学生主体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他们认为重要的描写,进行默读、分析和解读,并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5. 拓展阅读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剧和研究资料。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该优质课程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通过课程设计的层层推进,学生从整体到细节,逐步深入,对《红楼梦》的理解逐渐增强。
AAA--现代文阅读三个与答案

AAA--现代文阅读三个(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古怪的重水叶永烈①1942 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
只有来自当地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
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
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 9 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
1944 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那样无色透明的液体。
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
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 立方米重水要比 1 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 公斤。
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
谁都知道,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 0℃结冰,在 100℃沸腾。
然而,重水却在 3.8℃结冰,在 101.42℃沸腾。
普通水的密 度在 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
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 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 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
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有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
重水的分子,也是由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 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的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 50 吨水里大约只含有 7.5 公斤重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 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之鉴赏与评价 PPT课件

车” 。(2)在当今社会里,也有不少“望子成
龙”“望女成凤”的社家会现长象,的与概子括女缺乏沟通,强子女
之所难。(3)“父亲性”或这针一对性形象,应是当前社会这一
现象的概括,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因此是有艺术
价值的。
2、请谈谈这篇小小说塑造这一形象在审美认识上的价 值((湛从江艺 一术 模形 )象给艺的人术真形实的象性真善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谈)。 2、参考答案:审美认识上的价值:(1)这一形象,是 作者虚构出来的高于生活的艺术形人物象形,象但他并不是高、 大、全的伟人,既有优点,又有不好或足者,坏让人觉得他就是 生活中的“市长”,充分体现了艺的一术方的面“真” ;(2) 小说的“郑副市长”,洁身自好,勇于接受批评,闻过 即的改;,(这3)些塑都造小是这说题值一主得形称象赞意的在,说是明导,人领向导人上“性;者善美烘要”—托洁向内—身容形“自美好”, 廉洁奉公,更要警惕手法隐蔽而多样的拍马式、美行贿等不
•
80、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
49、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
50、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不是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知,才是知的死亡。
•
51、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
52、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
53、年少时,梦想在心中激扬迸进,势不可挡,只是我们还没学会去战斗。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学会了战斗,却已没有了拼搏的勇气。因此,我们转向自身,攻击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2)善:小说中的“小薇”,经历了从猜疑、 反感、拒绝小男孩到顿悟、惊服、愧疚的心理 过程,这些给了我们一丝温暖,是导人向“善” 向“美”的,让人相信世上好人多!(人物形 象)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鉴赏方法”学情分析方案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鉴赏方法”学情分析方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情分析及内容;《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对全国卷近6年的试题研究发现,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文体上比较固定,长期考查小说阅读,只有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和全国Ⅲ卷考查了散文阅读,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仍然考查小说阅读。
因此,二轮复习,我们一定要把小说阅读作为重点,力求做到规范答题。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
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高考小说情节鉴赏的方法以及答题的规范模式。
二、教学对象:高三学生三、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2、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四、教学难点: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五、教学工具:PPT六、过程与方法:习题讲解法、对比阅读法一)情节概况类常见设问方式1、(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真题示例:略思考方式:①围绕贯穿小说的线索。
②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规范答题模式:主谓句: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注意】:1、答题时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2、主谓宾形式组织答案,不可纠缠细节、面面俱到。
3、由于小说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所以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前后一致。
举例(略)真题讲解:略二)情节手法类常见提问方式:1、情节结构,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 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 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 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 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 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 ××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 抒发了(呼吁)……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 、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 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 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 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 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 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 读出言外之意。
小说阅读与鉴赏
知识梳理
(一)把握故事情节 1.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 面入 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 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 ,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 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 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 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 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 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解题思路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 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 。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 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 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 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 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 气息)等。
②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常见的作用有: 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 》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 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B.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 格。如《药》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 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 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题模式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 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 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哪些优秀 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 其作用。
③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局符合人们 的阅读心理。常见的作用有: 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 广阔的想像空间,耐人寻味。 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 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 愉悦之感。 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 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思维方向)好 处: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 术再创造。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简要分析 自然(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 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解题思路 ①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 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 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用 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 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 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 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 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 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 中能灵活运用。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 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 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 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 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 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 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 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 题思想等。
(六)分析文章结构 1.分析文章结构的技法 (1)分析小说的标题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二是点明主题。 (2)分析小说的开头 开头方法: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 ,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② 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 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 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 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二)揣摩人物形象 1.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 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 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 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 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 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 体刻画。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 叙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 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 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 匠心。
常见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巧妙地 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 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 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 常见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 现。
(4)分析小说的结尾 ①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尾。常见的作用有: 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 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 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 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 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 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 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三)注意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 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 、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 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 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 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 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 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 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2)解题思路 ①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 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 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 会环境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②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 、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 )→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 、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 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是一个……的 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 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A.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 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 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 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
②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思考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 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 ,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 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 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 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 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 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