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详细)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解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的情感,粗略辨析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肯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穿,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出名,而辞赋以本篇最出名。

有《陶渊明集》。

留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理想的机会。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

(3)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 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陶渊明生平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2)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作者陶渊明,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提出问题:为什么陶渊明会写出《归去来兮辞》这首诗?(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归去来兮辞》,理解基本内容。

2. 学生找出文中关键词句,翻译并解释其含义。

3. 学生思考:诗歌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举例说明。

2. 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对现代人有何启示?(四)课堂展示1. 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2. 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感。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态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六)作业布置1. 拓展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等。

2. 写一篇关于《归去来兮辞》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容、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同时,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成果,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 学生能够熟记并理解《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

3. 学生能够领悟诗文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学生能够运用诗文中的词句进行诗词创作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

2. 诗文中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归去来兮辞》全文及其注释。

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离骚》、《九歌》等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提问:同学们对屈原的了解有哪些?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作者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强调《归去来兮辞》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诗文内容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归去来兮辞》。

2. 逐句解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如“云、鸟、水、木”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诗文意境探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总结并强调诗文意境的美好和深远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和意境。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归去来兮辞》,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意象,运用诗文中的词句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诗文内容学习中,通过逐句解析和意象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人教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课件

人教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课件
·
(7)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状语后置:农人告余以春及。
(8)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乐,意动用法, 以……为悦,以……为乐)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
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作动词,喜欢,敬慕)
乐夫天命复奚疑(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问题研讨3: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
田园的道路?
1.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 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他既不愿卖身 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于是顺乎自 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是他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所作的决定。
问题研讨4: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句“聊乘化以 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 想,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⑦轻飏(yánɡ) ⑧遐观( xiá)
⑨出岫(xiù )
⑩耘耔( zǐ ) ⑪一稔(rěn )
⑫壶觞s(hānɡ )
⑬翳翳( ) ⑭西畴( )
⑯心· 惮(yì )
dàn

⑰·熹c微hó(u

·
⑲盈·樽(zūn )
⑮东皋( )
) ⑱ · 棹ɡā孤o 舟(
·
zhào
(2)多音字
①为
心为· 形役(wéi )
第四段:阐明人生态度,抒写个人情怀。
委心任去留
承上而问
遑遑欲何之
自我解答
富贵浮云 ( 反 ) 恬然自乐 ( 正 )
卒章显志
乐天安 命
归纳总结
归思
归 去 归田 来 兮 辞
归心
自责自慰 缘由
归途之乐
直 接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幻灯片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深入剖析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2.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的优美、结构的严谨、意象的运用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剖析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其归隐思想的形成。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陶渊明吗?他的诗歌有哪些特点?二、课文解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理解文本大意。

2.教师逐句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课堂讨论陶渊明为何选择归隐?《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哪些归隐思想?文本中的意象有哪些特点?四、作业布置1.深入阅读《归去来兮辞》,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

2.写一篇关于陶渊明归隐思想的论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对现代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归去来兮辞》中的归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借鉴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三、文本分析1.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语言特色,如优美、简练等。

2.分析文本的结构,如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等。

3.分析意象的运用,如山水、田园等。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借鉴古人智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有哪些?二、课堂讨论《归去来兮辞》的语言特色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启示。

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陶渊明的艺术手法?三、实践活动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归隐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2.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借鉴陶渊明的艺术手法,提高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思考:序文写了什么 内容?
(4)、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 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 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 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 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 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 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 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 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 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 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久户狗暧榆方开羁误少 在庭吠暧柳宅荒鸟落无 樊无深远荫十南恋尘适 笼尘巷人后余野旧网俗 里杂中村檐亩际林中韵 ,,,,,,,,,, 复虚鸡依桃草守池一性 得室鸣依李屋拙鱼去本 返有桑墟罗八归思三爱 自余树里堂九园故十丘 然闲颠烟前间田渊年山 。。。。。。。。。。
Yáng • 轻飏
qì • 流憩
huán • 盘桓
hè • 寻壑
shāng shāng
壶觞
国殇
miǎn 眄庭柯
xiá 遐观
xiù 山岫
yǐng yì 景翳翳
chóu zhào 西畴 船棹
yǎo tiǎo 窈窕
hé 曷不
yúnzǐ 耘耔
gāo 东皋
1、学习序言
• ⑴、朗读序言 •⑵、疏通难点(字、词、句)
归去来兮辞(详细)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 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 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 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归 园 田 居
陶 渊 明
前人评价
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维)有 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 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 (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 之所近。
——沈德潜
No Image
前人评价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 去来辞》一篇耳。
——欧阳修
No Image
陶 渊 明
题解
回去吧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序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我家境贫困,耕田植桑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 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
事上官。郡遣督邮 至县,吏白应束带 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 折腰,拳拳事乡里 小人邪!’ 义熙二 年,解印去县,乃 赋《归去来》。”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 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 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 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 极思想。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 价陶诗的风格,后世称其为“田园诗人之祖”“隐逸 诗人之宗”。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 精
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 咏荆轲》《挽歌》等;
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
。 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是他最后一次出仕 而归的作品。
《晋书·陶潜传》: “素简贵,不私
回去
语气助词
助词,无实义
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
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因用的是楚地 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 ,故称“楚辞”。
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韵。
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
③六字句为主,一般每句三拍。
好用“兮”字
创制者:屈原 基础:楚地民歌
辞 体例:诗体 六字句为主
特点
每句三拍 四句一节
好用“兮”
文中的韵脚字
第一段:押uì韵 韵脚字“归”、“悲”、“追”、“非 ” “微” 第二段:押两个韵: ①un韵……“奔”“门”“存”“樽” ②an韵……“颜”“安”“关”“还”“桓” 第三段:押一个韵ou 韵脚“游”“求”“优”“畴”“ 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 韵脚有 “之”“期”“籽”“诗”“疑”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 ;晚年更名为潜, 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辞赋 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人。曾著《五柳先生传》并以此自况,卒后朋友 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的曾祖是晋 朝的大司马陶侃,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东晋的 官员,但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他青年时 期曾怀建功立业的壮志,从29岁起先后做过江州 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但 由于当时门闼制度森严、政治黑暗,他深感“有 志不得骋”,又不愿与士族同流合污。所以每次 出仕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终于看清了当 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所以在他四十一岁那年也 就是彭泽县令上任仅85天便弃官归田,躬耕陇亩, 从此便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 20多 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 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