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子实验报告
制作物理实验沉浮子的心得400字

制作物理实验沉浮子的心得400字
我们制作物理实验沉浮子的心得,有很多的同学都不知道怎么做,接下来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步,先准备一根长20厘米、直径
为2毫米的钢丝。
把它弯成一个圆环形状(半径约为1厘米);再在
钢丝的两端分别套上橡皮圈或是纸带。
用热水浸泡几秒钟,让钢丝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开始了!第二步,把托盘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并使其浮起。
待到杯内水快要溢出时,将刚才那个圆环插进去,迅速提起木棒;如果此时钢丝没有被拉动,说明沉在杯底的浮标与支持板紧密
接触,反之则说明装置失效!第三步,转动水龙头,等到水逐渐减少
时(比原来减小四分之三左右)。
拿走托盘,观察钢丝是否仍然保持原来位置,若钢丝向上移动,说明你做对了。
如果不变,还需继续操作。
注意事项:在托盘与烧杯相距过远时,最好借助吸管和石块帮忙。
当杯内水已经足够多而钢丝尚未处于最佳状态时,千万不能急着提取,否则会损坏测量工具。
另外,也切忌提起测量工具的时候,手指伸入容器内搅拌水体,以免破坏密封性能,导致浮力计数据异常。
- 1 -。
浮沉子实验

实验方案优化
• 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分析实验方案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探究实验方案优化在实验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实验方法改进
• 采用先进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效率和精度
• 分析实验方法改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探究实验方法改进在实验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实验结果应用
• 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工程、科研和教学领域,提高实验的价值
浮沉子实验的基本原理
浮力原理
• 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规律
• 分析浮力与物体密度、体积、形状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 探究浮力原理在工程、科研和教学中的应用
阿基米德原理
• 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内容和应用范围
• 分析阿基米德原理在浮沉子实验中的指导作用
• 探讨阿基米德原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的价值
其他辅助材料
• 选择合适的容器、支架等辅助材料
• 分析辅助材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探究辅助材料在实验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浮沉子实验所需的设备
浮沉子实验仪ຫໍສະໝຸດ ⌛️• 选择具有不同测量范围
和精度的浮沉子实验仪
• 分析浮沉子实验仪对实
验结果的影响
• 探究浮沉子实验仪在实
其他辅助设备
验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 选择合适的支架、容器
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 学习浮沉子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 培养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 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3
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兴趣
•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激发对浮沉子原理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望
• 探讨浮沉子实验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前景
吸管浮沉子实验体会与收获

吸管浮沉子实验体会与收获近日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有趣而又有启发的实验——吸管浮沉子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浮力和密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实验的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准备一个吸管、一些水和一些盐。
首先,将吸管放入水中,观察它的状态。
然后,往吸管中加入盐,逐渐增加水的密度。
当盐的质量足够多时,吸管会浮在水面上。
再继续添加盐,浮沉子会再次下沉。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吸管在不同密度水中的浮沉状态,从而理解浮力和密度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浮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它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在实验中,吸管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吸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受到的浮力大于其自身的重力,从而浮起来。
而当水中的盐含量增加,密度增大,吸管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浮力小于重力,吸管就会下沉。
这个实验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指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用公式ρ= m/V来表示。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向水中加入盐,增加了水的质量,从而增加了水的密度。
而吸管的密度则保持不变,所以当水的密度大于吸管的密度时,吸管就会浮起来;当水的密度小于吸管的密度时,吸管就会下沉。
通过这个实验,我不仅对浮力和密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明白了物体浮沉的原理是由浮力和重力的比较决定的,只有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才能浮起来。
这让我想到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其次,我意识到密度是物体浮沉的关键因素,密度大的物体往往下沉,而密度小的物体往往浮起来。
这让我想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加深了对浮力和密度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我相信,只有通过亲身实验和体验,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我希望今后能够继续进行实验,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
幼儿科技课《浮沉实验报告》

幼儿科技课《浮沉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探究物体的浮沉现象,让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感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材料- 多个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小石块、木块、塑料玩具等- 一个装满水的-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让幼儿观察每个物体的外观特征,并让他们估计每个物体是否会浮在水上。
2. 将一个物体轻轻放入装满水的中,观察物体的反应,并记录下来。
3. 重复步骤2,将其他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中。
让幼儿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总结了以下实验结果:- 有些物体会浮在水上,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中。
- 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材质和形状有关。
一般来说,密度较小的物体更容易浮起来,而密度较大的物体则更容易下沉。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到物体的浮沉现象,并了解到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材质和形状有关。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实验延伸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这个实验的内容,引导幼儿思考以下问题:- 物体的形状对其浮沉有何影响?- 除了水,还有其他液体能够使物体浮起来吗?- 如何制造一个能够让物体既浮又沉的工具?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幼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记录表格请在此表格中记录每个物体的浮沉情况。
*注意:实验记录表格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
*---以上为幼儿科技课《浮沉实验报告》的内容。
实验过程中请保证幼儿的安全,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解释。
希望本次实验能够给幼儿带来有趣和有意义的科学体验!。
浮沉子实验报告

1. 了解浮沉子的制作原理和实验现象。
2. 掌握控制浮沉子沉浮的方法。
3. 通过实验,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和帕斯卡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浮沉子是一种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平衡来控制物体沉浮的装置。
其制作原理主要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和帕斯卡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帕斯卡原理:在密闭容器中,任何一点受到的压强都等值地传递到容器内的各个部分。
三、实验器材1. 可乐瓶1个2. 小药瓶1个3. 水槽1个4. 橡皮膜1张5. 尺子1把四、实验步骤1. 将可乐瓶装满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
2. 将小药瓶开口端向下放入可乐瓶中,调整小药瓶刚能竖直浮出水面。
3. 拧紧可乐瓶盖,使大瓶的上部被封闭了一段空气。
4.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小药瓶的沉浮情况。
5. 用手挤压可乐瓶,观察小药瓶的沉浮变化。
6. 松开手,观察小药瓶是否恢复到初始状态。
7. 重复步骤5和6,通过调整手的力度,控制小药瓶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1. 在没有挤压可乐瓶的情况下,小药瓶静止浮在水面,说明此时浮沉子受到的浮力和重力达到平衡。
2. 当用手挤压可乐瓶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将水压入小药瓶中,使小药瓶下沉。
3. 松开手后,筒内水面上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浮沉子里面被压缩的空气把水压出来,使小药瓶上浮。
4. 通过调整手的力度,可以控制小药瓶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六、实验结论1. 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受到的浮力和重力达到平衡。
2. 挤压可乐瓶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使浮沉子下沉。
3. 松开手后,筒内水面上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使浮沉子上浮。
4. 通过调整手的力度,可以控制浮沉子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七、实验讨论1. 浮沉子的沉浮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平衡有关。
2. 实验中,浮沉子的沉浮受到外部压强的影响,通过调整手的力度,可以改变浮沉子的沉浮状态。
3. 本实验展示了阿基米德原理和帕斯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实验:浮尘子

浮沉子只能下沉在水面
一、影响浮沉子浮沉的因素
在塑料瓶内放入 装一半水的浮沉子 手捏塑料瓶观察
浮沉子可以上浮和下沉
二、探究容器密闭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将瓶盖拧紧后 捏瓶子,浮沉 子可以下沉至
瓶底
取下瓶盖后捏 瓶子,浮沉子 漂浮在水面上
在容器密闭的条件下,容器中的浮沉子才能浮沉。
知识汇总
一、浮力
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托的力,这个 力就叫做浮力。
二、帕斯卡原理
一定温度下,在密闭的容器内施加在静止液体上的压力,将大小 不变地传向各个方向。 这就是静压传递原理,又被称作帕斯卡原理。
三、水中精灵的实验原理
拧紧瓶盖时,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密闭的容器。根据帕斯卡原理,挤 压塑料瓶时的力把水挤进浮沉子,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反之则上浮。
快动手啦!
做 好 啦!
二、如果把浮沉子换成小木块,当我们捏瓶
子的时候,浮沉子还会下沉吗?
浮尘子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有一群蓝精灵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 那绿色的大森林 他们善良勇敢相互都 欢喜……
水中精灵为什么可以上下沉浮?
密令是什么呢?
一、影响浮沉子浮沉的因素
在塑料瓶内放入 不装水的浮沉子 手捏塑料瓶观察
浮沉子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一、影响浮沉子浮沉的因素
浮沉子的实验现象

浮沉子的实验现象1. 引言浮沉子是一种常见的实验装置,用于研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浮沉子实验,可以观察到物体在液体中浸没或浮出的现象,并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2. 实验步骤2.1 准备材料和装置•浮沉子:通常由一个金属球和一个密度稍大于液体的杆组成。
•透明容器:用于盛放液体。
•液体:可以选择水、酒精等。
•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2.2 实验过程1.将透明容器填满液体,确保液面平整。
2.将浮沉子轻轻放入液体中,观察其现象。
3.记录下浮沉子完全浸没和完全浮出液面时的位置,并标记出来。
4.使用天平,分别称量浮沉子在空气中和液体中的质量。
3. 实验现象3.1 完全浸没时当将浮沉子放入液体中时,观察到以下现象: - 浮沉子慢慢下沉,直到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 浮沉子的位置稳定,不会继续下沉或上浮。
3.2 完全浮出时当将浮沉子从液体中抬起时,观察到以下现象: - 浮沉子慢慢上升,直到完全浮出液面。
- 浮沉子的位置稳定,不会继续上升或下沉。
3.3 部分浸没时如果将浮沉子放入液体中的某一位置,使其部分浸没在液体中,则观察到以下现象:- 浮沉子会调整自身的位置,以达到平衡状态。
- 部分浸没的长度与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4. 实验结果与讨论4.1 实验数据记录根据实验步骤2.2中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数据: - 浮沉子在空气中的质量:m1 - 浮沉子在液体中的质量:m24.2 计算物体密度根据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我们可以计算出浮沉子的密度: - 浮沉子在空气中的密度:ρ1 = m1 / V - 浮沉子在液体中的密度:ρ2 = m2 / V4.3 探究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的重量。
因此,有以下关系成立: - 浮力F = ρ2 * g * V - 重力G = m1 * g4.4 分析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3.1和3.2,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当物体完全浸没时,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所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浮沉子实验报告

可乐瓶里的浮沉子实验报告制作人:甘胜军(68)、张萍萍(13)实验器材:可乐瓶1个,小药瓶1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开始小药瓶悬浮在水中;用手挤压可乐瓶,就可以看到小药瓶下沉了;松开手,小药瓶又浮了起来,恢复到初始状态。
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
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
实验原理:(1)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
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
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2)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
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如右图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
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
现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篇二: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题记: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
正是实验家使理论家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
——帕格尔斯,物理学家。
“浮沉子”原名“笛卡儿潜水器”,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 1596-1650)在十七世纪为了示范浮力定律而发明的。
“浮沉子”也是八年级物理浮力学习后一个课外小实验。
“浮沉子”不仅是一个“好玩”的玩具,其中还包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呢!先让我们用身边的材料做个浮沉子吧!开动你的大脑,相信你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可乐瓶里的浮沉子实验报告制作人:甘胜军(2008130168)、张萍萍(2008130113)实验器材:可乐瓶1个,小药瓶1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开始小药瓶悬浮在水中;用手挤压可乐瓶,就可以看到小药瓶下沉了;松开手,小药瓶又浮了起来,恢复到初始状态。
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
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
实验原理:(1)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
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
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2)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
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如右图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
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3)而一旦松手,不挤压瓶子时,大瓶恢复原来的容积,瓶内压强减小,原来小瓶中被封闭的空气压强较大,体积会膨胀,将水从小瓶中压出去。
流出一些水后的浮沉子,重力减少。
当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上浮。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
现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篇二: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题记: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
正是实验家使理论家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
——帕格尔斯,物理学家。
“浮沉子”原名“笛卡儿潜水器”,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 1596-1650)在十七世纪为了示范浮力定律而发明的。
“浮沉子”也是八年级物理浮力学习后一个课外小实验。
“浮沉子”不仅是一个“好玩”的玩具,其中还包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呢!先让我们用身边的材料做个浮沉子吧!开动你的大脑,相信你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所需器材:一个大瓶:大饮料瓶(可乐瓶、雪碧瓶、纯净水瓶皆可);浮沉子材料:小玻璃瓶、小药瓶、笔的外壳、笔套等一端开口,另一端密闭的小瓶(能放入大瓶中)皆可制作;扎丝一段(细铁丝、细铜丝、细铅丝皆可)。
制作方法:1、在小瓶开口端缠绕几圈细铁丝,倒置放入水中,如果小瓶下沉,则可逐渐减少缠绕铁丝的圈数。
再将小瓶中装适量的水后倒扣(开口朝下)在大瓶的水中,小瓶中的水量需仔细调节到小瓶能竖直浮在水中,且使之底部刚浮出水面,接近全部浸没在水中的程度为宜。
(露出水面的体积不能太大,如果浮沉子露出水面的体积太大,则实验时使它下沉所需的力会越大)。
这样浮沉子就做好了。
2、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拧紧瓶盖。
做好了,那就一起来动手做实验吧!- 1 -你用力挤压瓶子,就可以看到浮沉子下沉(如图3所示);一松手,就看到浮沉子又浮起来了(如图2所示)。
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
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
相信这个好玩的玩具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的。
好玩的同时,聪明的你一定会思考,其中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奥秘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浮沉子(如图1所示),一个普通的小瓶,开口端缠绕细铜丝,内装适量的水。
小瓶瓶口绕制一点漆包线是作为配重,降低重心,使它能开口向下竖直浮在水中。
另外它下端开有开口,水可通过开口端进出瓶体。
当水流入瓶中时,浮沉子的重力(瓶和瓶中水总重)增加;当水流出瓶中时,浮沉子的重力减少。
再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操作浮沉子的过程: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
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
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如图3所示),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
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原理如图4所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
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而一旦松手,不挤压瓶子时,大瓶恢复原来的容积,瓶内压强减小,原来小瓶中被封闭的空气压强较大,体积会膨胀,将水从小瓶中压出去。
流出一些水后- 2 -的浮沉子,重力减少。
当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上浮。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
现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 3 -篇三:探究性小实验探究性小实验——奇异的浮沉子与小试管上升奇异的浮沉子与小试管上升摘要:本实验只要通过制作浮沉子,改变浮沉子的初始深度,观察浮沉子的运动趋势并寻找浮沉子的浮沉临界点,从而建立并验证小试管所受合力与深度的数学关系式。
关键词:浮沉子、临界点一、实验原理设浮沉子漂浮于水面时,浮沉子管内空气压强为p0,体积为v0;v在深度x处,管内空气压强为p气,体积为v气。
浮沉子的体积为壳,质量为m壳。
则浮沉子在水中的合力为:f?g?f浮?m气g??g(v壳?v气)根据理想气体的玻意耳定律得:c?p0v0?p气v气可得v气?p气,而管中气体的压强p气?p0??gx,故浮沉子的合力:cf?m壳g??g(v壳?)p0??gx临界状态时,x?x0,合力f?0,即mg壳??g(v壳?c)?0,p0??gxp0c可得x0?。
(m壳??v壳)g?g由此可知:浮沉子在临界状态x0位置与浮沉子的重量和浮沉子初始管内气体的体积有关。
当x?x0时,f>0即合力向下,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下沉;当x?x0时,即f<0即合力向上,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上浮;而x?x0时,合力为零,浮沉子受力平衡。
二、实验器材长玻璃管、注射器、气球、刻度尺、水杯、锡条丝(增加注射器的重量)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奇异的浮沉子1、用锡条丝绕几圈注射器,以增加注射器的重量。
在长玻璃管内装近满水,把注射器倒置在玻璃管内,调节注射器中水的高度,使其顶部有一定量的空气,旋紧注射器盖子。
用气球封住玻璃管开口(用橡皮筋绑住,使不漏气)。
2、用手指向下压气球膜使注射器下沉,至深度x将手指松开,观察浮沉子的状态。
改变x的大小,观察浮沉子的浮沉状况。
3、寻找浮沉子的浮沉临界点,即注射器处于悬浮状态的深度x0,建立注射器所受合力与深度的数学关系式并用图像表述。
(二)小试管上升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内注满水,再把一只小试管底朝下插入水中。
然后把长玻璃管倒转过来,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注射器质量m壳=4.0g,体积 v壳=2.63ml1.01105pa开始时,注射器中气体:v0=1.4ml,p0临界点处,注射器中气体:v1、注射器质量g=m壳气=1.42ml,x0=240.5mm-g=4.0×10-3×9.8n=3.92×102n浮注射器所受浮力:f-=pg(v+v气)=1×103×9.8×(1.42×10-6+2.63×10-6)=3.97×102n故g≈f浮,可验证在临界点处,注射器所受合力为0.2、计算c的值:c=p0v0=1.01×105×1.4×10-6n=0.141pa.m33、作f合f=m壳-x关系图g-pg(v壳+c/(p0+pgx))-=3.92×102-103×9.8(2.63×10-6+ =1.34 ×102--做f合-x关系图如下所示曲线与x轴交于点(202,0),即理论上临界点为x0=202mm当x?x0时,f>0即合力向下,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下沉;当x?x0时,即f<0即合力向上,松开气球膜后浮沉子上浮;而x?x0时,合力为零,浮沉子受力平衡。
4、分析实验误差来源实验相对误差e=(240.5-202)/202=19%由于测量x0时,玻璃管的稍微抖动容易导致浮沉子受力失去平衡,所以在临界点处只能快速读数,故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量原点和临界点把握不准确和读数的误差。
(二)小试管上升由实验观察可知,小试管非但不会下落,而且将一直上升到顶端。
这是由于小试管所受浮力总大于重力,所以才上升至顶端。
五、实验总结 1、操作难点根据我们制作的浮沉子,有三种情况:①浮沉子不会下沉,始终停留在玻璃管口。
②浮沉子一直下沉,不压气球膜还是在下沉。
③初始浮沉子漂浮在玻璃管内,在深度较小时,撤去压力后,浮沉子上浮;用力压使浮沉子逐次增大深度,撤去压力后,浮沉子可能上浮,也可能会逐渐下沉到水底。
在寻找临界点时,由于深度的稍微过大,浮沉子便立刻下沉到水底,导致我们还没来得及测量临界点的位置,只能重复进行多次实验,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2、经验总结(1)制作浮沉子要掌握两个要点:第一,浮沉子内部必须有适量的气体;第二要控制好整个浮沉子的重量,太轻只会漂浮,而太重则只会下沉。
(2)寻找临界状态过程中,观察到浮沉子来回摆动,测量高度时要保持玻璃管竖直不动,因为一旦有某种干扰,平衡即被破坏,浮沉子可能会下沉或上浮。
六、参考文献[1] 李明亮.浮沉子的巧妙制作及原理[j].学苑教育,2011,(第19期).[2] 常建,丁智勇.“浮沉子”水下平衡的定量探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1,(第9期). [3] 刘炳昇.探究浮沉子撤压后浮与沉的规律[j].物理教学,2011,(第2期). [4] 杨波.浮沉子实验中的反常现象研究[j].考试周刊,2010,(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