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
血液检验名词解释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即可以为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亦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3.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4.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升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反应的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失血等。
去除病因后,类白血病反应也消失。
5.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
这一现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
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性治疗。
6.原位溶血:幼红细胞未成熟未释放到外周血中之前就在骨髓中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
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7.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8.骨髓组织:是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经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充满其间的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分布在骨小梁之间的腔隙中的组织。
临床血液学检验概述

3、 血液生化学 4、血液免役学
5、
遗传血液学 6、血液流变学7、实验血液学。 Nhomakorabea1
血液病的发展史
1929年发明了骨髓穿刺针,骨髓象血液一样被 吸取和推成薄膜片,在油镜下观察。
细胞形态学至尽还是血液学家研究的重要部分 和临床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2
3
红细胞的认识
红细胞内有碳酸酐酶,能将大量的二氧化碳转 变成碳酸根离子,使之溶解于血液中,同时也 能将碳酸根离子转化成二氧化碳,在肺泡中释 放。
24
血细胞发育演变规律
胞体:大→小(巨核细胞:小→大,且不规则) 胞核:大 小:大→小(红细胞核消失,巨核细胞:小→大)
形 状:圆→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稀疏→粗糙致密,浅→深 核 仁:多→少→无 ,清晰→模糊→消失 胞质:数量:少→多 染色:嗜碱、深染→嗜碱、淡染→嗜酸、淡染(单核细
胞和淋巴细胞仍嗜碱) 特殊物质(血红蛋白、特殊颗粒等):无→少→多 核/质:大→小(核大质少→核小质多),巨核细胞则相反。
胞。 骨髓造血 胚胎第14周时,骨髓开始造血。
12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造血 1、红骨髓 至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 扁平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2、黄骨髓 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被 脂 肪细胞代替,成为脂肪化的骨髓。
13
淋巴器官造血
胸腺和骨髓是淋巴细胞产生、增殖、分化和成 熟的场所。
脾不仅有造血功能,还有免疫、清除、储血、 滤血等多种功能。
阳性 阳性 弱荧光、强荧光
19
造血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 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胎肝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20
血液学检验

1.造血微环境(HIM):造血微环境是由微血管,神经,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骨髓基质细胞等组成。
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造血细胞在微环境各种因素调控下增殖,分化,发育及成熟。
2.造血干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3.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或发育异常,无效造血,病态造血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风险增高为特征。
4.干抽: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不当引起的多次,多部位抽不出骨髓液或只得到少量血液现象。
5.MRL(微量残留白血病):是指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而体内残存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
6.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人群的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症状。
7.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莫缺陷所致的溶血病。
本病是造血干细胞的糖化磷脂肌醇-锚基因突变,导致GPI-锚磷脂合成障碍而致的造血系统良性克隆性疾病。
8.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刺激后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简称类白。
其特点为:1血象类似白血病表现,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数显著增高(少数正常或减少),可见原始和幼稚细胞;2多数有明确的原因,以感染和恶性肿瘤常见,其次是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或中毒;3原发病好转或解除后,类白血病反应迅速恢复;4本病预后良好9. IDA:是因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或)铁吸收减少使体内存储铁耗尽而缺乏,又未得到足够的补充,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而引起的贫血。
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
10.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完整word版临床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小知识点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胚胎期造血分为:血。
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2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髓外造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微环境(HIM 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干细胞(HSC 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CFU-S: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HPC造血祖细胞()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MSC)骨髓间质干细胞(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维护内环境稳定的细胞自主的有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细胞凋亡: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无效造血: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可以了解骨髓中各使用,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普通显微镜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为简单、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诊断、协助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骨髓穿刺适应证: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或增多,外周血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和/(1) 中出现原始细胞等不明原因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2) (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测定、造血干/(CD)(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等。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

1。
D_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多聚体的产物。
原发性纤溶亢进时,因血中没有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所以D—二聚体不升高,只有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才升高。
是反应原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2。
3P试验:即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释放出FPA和FBP后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FM,纤溶酶可作用于纤维蛋白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 ,若存在继发性纤溶,FDPs(主要为X片段)与FM在血浆中同时存在,二者亲和力强,会形成可溶性复合物。
硫酸鱼精蛋白可分离这种复合物,使FM游离出来,并自行聚合凝固。
3.hams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PNH患者的红细胞由于膜有缺陷,对补体溶血效应的敏感性增加,这类RBC在酸化血清(PH6.4-6.5)中孵育,可被激活的补体破坏,产生溶血.而正常RBC不被破坏,无溶血现象.若血清经56℃加热30min,使补体灭活,RBC则不被溶解。
4。
MRL(微小残留病灶):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的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在此状态下,仍然存在106—108个白血病细胞,这些细胞的增殖与侵袭是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根源。
MRL的检测在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估、复发的早期预测有重要作用。
5.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而导致的溶血性疾病.主要包括:珠蛋白合成障0碍性贫血,是因调节珠蛋白合成速率的基因缺陷引起;异常血红蛋白病,由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所致的珠蛋白一级氨基酸构成异常。
6。
铁幼粒红细胞: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
根据铁颗粒的多少、粗细分为型、型、型、型。
当幼红细胞胞质中存在铁颗粒5个以上,围绕核周1/3以上排列时,称为环形铁幼粒红细胞。
7.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单纯髓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伴发育异常、无效造血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风险增高为特征。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1. 血红蛋白(Hemoglobin):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能与氧气结合,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各部位,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
2.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测量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可以用来评估贫血、水肿以及其他相关疾病。
3. 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 concentration):血红蛋白浓度是测量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通常与红细胞计数一起评估贫血。
4. 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可用来评估贫血和血容量的变化。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体积衡量红细胞的大小,可以用来鉴别不同类型的贫血。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表示单位体积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可以用来评估红细胞的颜色和成熟度。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可以用来评估贫血类型。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指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可以用来鉴别贫血的原因和预测疾病的发展。
9.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测量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可用来评估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1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对细菌感染有重要作用,高水平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常见于感染和炎症。
11. 淋巴细胞(Lymphocytes):淋巴细胞是一种白细胞,起到免疫保护和抗体产生的作用,淋巴细胞计数可以用来评估免疫功能和炎症状态。
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2015版

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2015版
血液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血液的学科,包括了血细胞的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血液学检验是通过对血液样本的检测,以评估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和健康状况。
2015版的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液的成分: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等组成,其中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负责免疫功能,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而血浆则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2. 血液的形态学: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红细胞大小、形状、染色等,白细胞数量及分类以及血小板的数量。
3. 血液生理学:研究血液的生理功能,包括红细胞的氧运输功能,白细胞的免疫功能等。
4. 血液生化学: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测定,以评估人体的代谢状态和健康状况,包括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血脂等指标。
5. 血液病理学: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细胞学或分子学检测,以诊断和监测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
6.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根据血液学检验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从而对血液系统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放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
总之,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研究血液系统的学科,2015版的内容包括血液成分、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以及血液病理学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医学PPT课件

5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tics)的任务是 将检验的结果,结合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以及影象检查/病理检查等,对病人作出正确的 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检验 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诊断/鉴别诊断
影象诊断/病理诊断
6
绪论
二、发展简史 1673年,Leeuwenhook发明显微镜,此后使血液 形态学有了革命性发展。 1855年,血细胞计数测定 1878~1895年,血红蛋白测定 1877~1912年,细胞分类技术 1953年,Coulter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上世纪80年代后,自动化仪器发展迅速
24
实验的系统评价(举例DIC)
诊断DIC的效能 Sen% Spe% Acc% Ppv% Npv% 95%CI
PLT 82.7 PT 75.6 APTT 68.5 Fg 38.0 3P 37.2 D-D 80.0 43.9 58.3 65.8 77.0 85.7 70.6 59.5 65.0 66.9 60.19 65.9 75.1 49.7 53.4 58.4 55.6 64.3 69.7 79.1 79.1 74.9 62.1 66.4 81.8 2.36,8.18 4.66,13.38 1.95,11.16 0.75,6.96 1.53,14.56 7.11,34.07
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 无出血症状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高 分子量激肽原缺乏 (遗传性、获得性)
因子X、V、II、I 缺陷症
26
(遗传性、获得性)
近年,上海瑞金医院用这2项筛选试验的优化组合;再 结合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和抗原含量测定作表型诊断;然 后用RFLP/AS-PCR验证突变作基因诊断;再用真核细 胞培养,检测相关因子的抗原和活性、Western印迹、 免疫荧光染色、生物代谢标记及PCR等方法判断突变基 因异常蛋白的合成和功能。用这一优化组合的技术平台 对11种遗传性出血病,143个家系,155例患者和543名 家族成员作检验诊断,准确率达100%,无漏诊和误诊 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多聚体的产物。
原发性纤溶亢进时,因血中没有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所以D-二聚体不升高,只有在继发性纤溶亢
进时才升高。
是反应原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试验: 即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释放出FPA和FBP后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FM,纤溶酶可作用于纤维蛋白产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 ,若存在继发性纤溶,FDPs(主要为X片段)
与FM在血浆中同时存在,二者亲和力强,会形成可溶性复合物.硫酸
鱼精蛋白可分离这种复合物,使FM游离出来,并自行聚合凝固。
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PNH患者的红细胞由于膜有缺陷,对补体溶血效应的敏感性增加,这类RBC在酸化血清()中孵育,可被激活的补体破坏,
产生溶血。
而正常RBC不被破坏,无溶血现象。
若血清经56℃加热
30min,使补体灭活,RBC则不被溶解。
(微小残留病灶):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的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
量残留白血病。
在此状态下,仍然存在106-108个白血病细胞,这
些细胞的增殖与侵袭是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根源。
MRL的检测在治疗
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估、复发的早期预测有重要作用。
5.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改变,而引起
血红蛋白功能异常而导致的溶血性疾病。
主要包括:珠蛋白合成障
0碍性贫血,是因调节珠蛋白合成速率的基因缺陷引起;异常血红
蛋白病,由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所致的珠蛋白一级氨基酸构成异
常。
6.铁幼粒红细胞: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
根据铁颗粒的多少、粗细
分为型、型、型、型。
当幼红细胞胞质中存在铁颗粒5个以
上,围绕核周1/3以上排列时,称为环形铁幼粒红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单纯髓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伴发育异常、无效造血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风
险增高为特征。
绝大多数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多发于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表现为恶性浆细胞在骨髓内克隆性异常增殖,即血清中出现过量
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他多肽链亚单位,即M成分。
临床上以溶
骨性骨病、贫血、肾功能损害、高钙血症为特征。
9.总铁结合力: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简接反应了循环血液中转
铁蛋白的量。
正常人血清中仅有1/3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可用分
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