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_闫启文
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索——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设计建设过程浅析

园林景观yuan lin jing guan5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索——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设计建设过程浅析◎安炳宇摘要:湿地景观是现代风景园林逐渐常用的景观表现形式,其在调节城市气候、改善水质、保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结合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从生态性、人文性、功能性、景观性等角度出发,总结公园建设过程中湿地景观的应用与探索。
关键词:现代风景园林;湿地景观;探索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居民对于现代园林需求的多元化促使风景园林与环境生态的结合逐渐密切,湿地景观作为一种多包容性的景观形式,开始逐渐被应用。
公园位于历史大南苑范围内。
南苑是历史皇家苑囿,苑内有永定河故道穿过,历史上曾形成大片湖泊沼泽,平地泉涌、河湖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呈现沼泽水淀之景象。
公园现状种植以平原造林为主,一条城市河道横穿而过,园内北侧为再生水厂,南侧为历史苇塘泡子,后被建筑渣土和生活垃圾填平,杂草丛生。
在设计过程中,从生态出发,提出结合现代城市景观,恢复南苑历史陂塘风貌。
为满足城市蓄滞洪区要求,恢复历史水系大泡子,清理建筑及生活垃圾;结合园内荒地区域,营造湿地景观,连通水系,建设湿地保育核;上游水源引自再生水厂,流经湿地净化水质,汇入城市河道。
最终营造森林湿地为主,草地兼而有之的“大自然、真野趣”的南囿秋风景致。
一、公园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1)城市层面。
众所周知的便是湿地通过水系的蒸发并凝结降雨的方式有效提高区域内的降雨量及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增加氧气释放量,减缓热岛效应。
同时经过缓慢径流,湿地中的大量水生动植物通过自然方式对水体起到净化作用。
(2)生态层面。
在现代园林中湿地景观的另一个主要作用,即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景观不同于一般的水体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水生及两栖动植物,湿地系统复杂且稳定,湿地生境营造过程中合理运用生态学和景观学,能够有效地恢复并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
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探索_1

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探索发布时间:2021-05-20T15:00:45.373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4期作者:尹晓雷[导读] 随着我国国民的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尹晓雷日照兴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省日照市 276800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的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所以不同的地域的传统文化有所差异,我国建筑类传统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就是地域古建筑。
因此,近年来在室内设计中均会对古建筑符号有所引用,让室内设计改变一下自己的风格,而对于如何选用合适的古建筑符号成为设计师的一项难题,本文就对于地域性古建筑符号在室内设计的应用原则,建筑符号的分类,自己具体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融入实践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包容的态度广泛接纳外来文化,尤其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我国许多文化方面逐渐呈现出“文化沙漠化”现象。
而建筑文化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更新改造正在进行中,这些新的建筑空间脱胎于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以及以现代化功能性为主导的建筑设计理念,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城市化生活的向往和对住宅舒适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弱化了原有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乡土民情、生活习惯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建筑的地域性缺失,文化沙漠化问题也逐渐显现。
众所周知,尤其对于我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而言,建筑文化在反映建筑地域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1传统建筑设计的应用原则第一,功能性原则。
在传统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功能性原则。
对于功能性原则来说,主要是指传统建筑设计的应用,应注重凸显出现代建筑项目原有功能,切忌由于传统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项目原有功能的实现造成影响。
在开展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项目的功能性至关重要,在添加传统建筑设计元素时,既要维护好现代建筑项目正常的使用功能,也要防止对现代建筑项目原有功能的正常使用造成威胁。
论古典园林_借景_的意境创造_闫启文

2010・08
美术大观
论古典园林“借景”的意境创造
On the Creation of Poetic Imagery in the “Borrowed Scenery”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文 / 闫启文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周时期 烂漫”都是引人入胜的立体绘画,所以诗画
学将 “以人为本” 的理念扩充到借景理论中。 山更幽”以虫鸟之声动反衬环境之恬静清
中国古典园林的宗旨主要是道法自然, 着变化观念,动静相衬完成意境创造是园林
, “意境” 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 形、 。 神、 情、 掇山要“有真为假,做假成真”“因借无由” 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境存、 就是在因地、因时、因人的条件下,不必定 境由意活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园林借景借得 巧妙与否,关键就看是不是能营造出让人心 醉并回味无穷的“意境” 。 一、 “诗情画意”的意境创造 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 成的。园林的意境追求诗情画意方面又和文 学绘画有着密切联系, “刹宇隐环窗, 仿佛图 片小李;岩峦堆劈石, 参差半壁大痴” 或 , “小 就会“触情俱是”“宛自天开”是力求表现 , 现代语言说,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符合自然 秩序,撷取天然精华,布局顺理成章。 四、 “设计先行” 的意境创造 “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 似意在笔先, 庶几描写之尽哉。 ”其中“意在笔先”这个命
出来由,拟出什么主题,只要“景摘偏新” 无限的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向深邃的天 , 天然、 流动的美, 避免规则、 僵滞的借景。 用 “借得”一缕“澄怀观道”的意境之魂。 “借
仿云林,大仿子久” ,既是解决借什么“景” 题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它强调在造园之前 , 也是解决怎样“造”境,造出了“溶溶月色, 必不可少的设计构思,也就是设计指导思 瑟瑟风声” , “静拢一榻琴书, 动涵半轮秋水” 想、造园意图。就是对于景观设计者来说不 的空灵意境,使人有“清气觉来几席,凡尘 顿远襟怀”之情。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 论怎么“借” ,要想营造一处好的园林景观, 应该先有设计理念来构思意境,情之所融处
旅游管理学自然环境对古建筑风格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自然环境对古建筑风格的影响1.从生态要素到建筑设计:对建筑形态与外观的影响建筑出现伊始,无论穴居或巢居,都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立的人类的庇护所,却时时刻刻体现着与自然的交流和对话。
生态因素对于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当地的太阳辐射、热、光、阴影、降雨、水文、风、植物、地形等自然条件参与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方面面影响着建筑的功能和外观。
建筑不是大地的领主,建筑的造型语汇是自然风景的直接反映,任何建筑最重要的关系是与自然的协调。
建筑的形式、布局、室内外空间组合应与不同时(季节、时令)空(场地)充分联系起来,力求建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控制温湿度。
气候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
设计师在了解建筑所在地区的温湿度、风力风向、太阳辐射、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后,因势利导,通过适当的建筑体量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
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程度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敞廊、通透、架空等设计语汇。
对于寒冷地区则以保温、纳阳为主,形成双层墙(窗)、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封闭等设计语汇。
而对于温带地区,则需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与外的双重性。
中东地区传统的双院式住宅小而萌庇的庭院比大的庭院凉快,从而形成空气压力差,引空气对流。
即从小庭院(凉)到大庭院(热)的穿堂风,而两院间过道中的水槽又可以冷却微风。
土地是建筑的载体,建筑适应于土地成为其存在的条件。
土地通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影响着城乡、建筑的布局和形态。
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的影响着:城市布局与建筑形态。
在中国陕西、甘肃、山西等黄士高原地区,窑洞作为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既符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又体现了独特的地质特点。
黄土高原的条条冲沟,块块坡地上挖掘而成的黄土窑洞,既不占耕地,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冬暖夏凉,于人们的居住要求。
浅析地域自然环境对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影响--以宁夏古县城为例

静宁 ,趋兰省之轨 辙。 ”但 “ 北指 固靖 ,难 行车辆 ;南走秦陇 , 仅有脚骡。 …‘ 枕六盘之 麓, 东南一带地近陇山 , 乱流所出,水草丰 茂 ;又西北一片辽阔土 , 古称群牧所 , 辟作 牧场最 为适宜 。 …‘ 山有络盘清凉之雄峻, 川 有清 流好水之甘甜 。 ”县志中对于隆德县 城 迁 于六盘 山麓有这样一句 描述 :“ 天光临于 上 ,地质具于下 , 人文郁于 中, 三才备焉” 。 【 8 】 可见古人选址筑城 时对于天时、地利、人 和的讲 究。 通过上述三个 因素的描述 , 体现了古人 进行城 市营建 时,对于城市生态安全 、军事 防御 的考虑 ,以及顺应 自 然 、因地制宜 ,从 城市功能出发 考虑城市建设的理性思维。孕 育着朴 素的 自 然哲学精神 ,强调人的安全、 环境 的安全 , 其实是一种人本主义 的思潮 , 同时也是现代 城市生态安全理念 的萌芽。 三 、总结 与启示
紧密结 合 自然环境 进行创 作是 中国古 代城市营建的优秀传统 , 每个城市都积累了 处理城市与 自然关 系的规划经验 。 古代城市 与 自然的关系不是抽象 的,而是紧密的、具 体的。它不仅关注邻近的 自 然环境 , 也十分
如何实现景观建筑与景观环境的融合

如何实现景观建筑与景观环境的融合作者:焦宇静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第35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的提高,景观和环境的因素已成为了建筑上的重要组分部分。
设计师在对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和谐要有更高的要求,通过建筑的形成,创造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新关系。
[关键词]:景观环境建筑整合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092 -01最为理想的建筑应该是可以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是环境组成中一个重要的有机部分。
对于一个整体的环境而言,无论是在以景观为主体上还是建筑为主体,只有这两者都是协调完美的,才可以形成让人舒适的空间。
要达到这一目的,设计师就要分成为景观设计师及建筑设计师,这两者设计师在进行大批量的创造性的思想及实践中,要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及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在建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筑师要对现场的环境所独有的特殊性,融合分析进行一个历史文化中,从最原始建筑和环境找到一个最有效的连接方法。
在建筑设计之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除了美化及协调这些少数的抽象思维的概念,所以建筑的设计计一般都是要依照本身其对社会及自然环境的认识,选择一些所熟悉的设计方法来形成一种无形或有形的方法。
這种方法则是通过建筑设计师的多种实际活动而形成的建筑上的风格。
但是,实际的事实证明,人们追求的目标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但是在达成这种目标的方法去非常多。
而且由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特有性不一样,特别是西方与东方在审美上的一个差异,都会造成这种方法上的不同,但是,由于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各个地方的交流的不断的扩大,这些差异生也在不断的变小。
一、建筑景观景观建筑的特性。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历程,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当代的景观学的角度出发,建筑其实是由城市、社区、各式建筑物、人以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系统,景观的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组成。
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分析

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分析发表时间:2020-08-25T06:24:19.639Z 来源:《建筑细部》2020年第8期作者:季征环[导读] 为建筑周边生态环境设计提供更好的设计方案。
可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是建筑工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应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浙江翰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摘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注重整体设计方案的环保性和舒适性,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体验。
在建筑设计中,景观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高建设项目的空间利用率,为建筑周边生态环境设计提供更好的设计方案。
可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是建筑工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应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融合引言:我们在对是建筑进行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建筑设计以及景观设计能够相互融合,同时发挥它们之间的相互统一的关系。
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只是追求建筑设计而忽视了景观的设计,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就使得我们建造出来的建筑只具有使用价值,并没有欣赏价值。
同时如果只注重对景观园林的设计,并不能良好的对建筑进行合理设计,为使人们居住的环境又美,但是居住起来感觉不方便,就像花瓶的作用,没有它本身的使用价值。
所以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建筑内容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周围环境养及景观的设计,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的需求,设计出既具有使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建筑。
1、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1.1建筑设计体现了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应该从整体把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园林环境的空间、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空间可以被充分利用并且能够处理好建筑物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
进行建筑设计活动是为了实现环境与设计的统一,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要墨守成规,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从而设计出与环境相符合的方案。
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是越来越明显。
虽然说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应的环境政策,但是对环境的保护我国国民的基本责任。
目前已经有很多的科学家和学者进行了生态环境的研究,随着科学家对生态环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渐的发现了生态环境的记基本规律,在这其中有一项是关于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规律。
具体的来说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是指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相互吸引的能力、相互排斥的能力、和相互协调作用的能力。
并且研究发现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还会对建筑设计造成影响,这其中的主要影响是通过气候因素和地景因素实现的。
关键词:生态环境;亲和作用;建筑设计;影响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互协调作用的特点,并且在生态环境中这些特点同时进行。
并在这其中,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是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一旦那一边发生了偏移,那么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讲究自然环境中的万物在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的同时,能够让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和平衡。
在东方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中,对生态环境的理解是不同的。
在东方,我们讲究大自然和人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中的万物共同协调发展的。
而在西方,自然被放在和文化相对立的位置,过分的强点了生态环境中的排斥作用,这样的发展终究是不长久的。
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生态环境亲和力的具体特点,对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对建筑群的影响作用做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
1生态环境亲和作用中地景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根据大量的实践证明,地景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为对单体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对群体建筑设计的影响。
对于地景来说指的是生态环境中的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人工景观指的是人类自己在生活的环境中所建造的小环境,自然景观指的是在大自然中原本就存在的景观,比如森林、草原、高山、流水等这些自然界中的大环境。
从古至今,人类的房屋建筑就和生态环境的运行息息相关,从建筑的基本作用来说,是为了给人类抵御风吹日晒,从古至今房屋的建造也是越来越复杂、、美观、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地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文ˉ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ˉ闫启文 沈阳理工大学 2010 级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生ˉ吴维霞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 在城市有限空间得到充分 利用的前提下, 我们该如何考虑利用复杂多变的地 形来发展建筑空间, 如何创造更多适合人类生存居 住的空间, 又能使得自然环境空间不被破坏并且得 到充分利用, 这是当前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努力解 决的问题。 一、地景建筑的概念 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把自然稍加利用或改 造,在不损害大自然原来景观美学前提下,让建筑 融入环境,使得人们对周围环境重新给予新的评 价,使得功能和形式得到充分的结合。 我国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景地,合理利 用大自然在古代就有了不同的形式;在近代,这种 艺术形式以新的名称来出现,最早起源于美国。以 自然景观作为设计题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地 景建筑也随之产生。 地景是开放的空间景观,有着所有语言的特 征, 设计语言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重塑再现的关 系,使人们感觉到置身于自然景物之中。 无人的沙漠,湍急的溪流,空旷的平原,陡峭 的峡谷等,不同场所,顺应其自然景观来建造适合 人们生存生活的建筑, 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与感 受。采用的手法也多种多样。自然环境中色彩以及 天气也是多变的,可以利用这种多变的因素,来充 分体现建筑的形态美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与统一关 系。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建筑, 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美感。城市空间占地紧 张,向山要地的现象也日益严峻。因此,如何使建 筑与山体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成为当今坡地建筑设计 的出发点和设计原则。 二、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建筑形态学研究对象就是人、人与房子的关 系,也就是研究人的神形仪表与建筑形态本身的 关联。建筑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 ”建筑形态从现 代艺术入门, 人们总是在想如何建造建筑, 辉煌的 建筑形态从现代设计中发展而来,西班牙建筑师 的建筑更是在建筑形态上作出了更多的突破与创 新, 使现代建筑打破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 对于新 材料的运用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建筑设计也出现 了新的发展。 建筑形态,扮演着不同存在事物的角色,直接 描述着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新事物新建筑存在的联 系, 建筑形态就是在不同的设计手法中寻找与环境 相适应的手法, 也是形态不断变换的目的与方法的
在地景建筑设计中, 对材料天然的特性, 对建 筑材料内在的特性都经过考察和研究,并结合实 际场地进行分析,巧妙地发挥出适宜的建筑材料 的特性, 真实体现出材料本来的面目, 根据合适的 环境和建筑目的来选择最佳的材料,在材料选择 时既要考虑到工程的需要,也要对材料进行艺术 角度的理解, 在选择材料时扬长避短。 建筑装饰不 应该外加于建筑, 而是应当从建筑中生长出来, 就 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的自然。建造建筑的材 料特性是建筑的表达形式,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 使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相和谐, 成为一个 有机组成部分。 3 .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有机建筑是“自然”的建筑。地景建筑是适应 自然环境的建筑。 对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地景建 筑,它应当属于自然的一个部分。建筑应是基于环 境的产物,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建筑从内到外统一于环境是地景建筑的根本, 正确 对待地景建筑形式的出现,而不是照搬形式。建筑 的整体与局部是不可分割的。 地景建筑是由内到外的建筑, 总体属于局部, 局 部又服从于整体,密不可分,形式和功能是统一的。 综上所述,地景建筑中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繁 多。充分运用自然环境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的景观效果。摆脱凌乱和苍白平淡的主要关键 还是在于创意手法的运用和景观构成的表达。 创立 主题思想,使不同的环境有自己的性格特色,富有 魅力。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是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 都应不断地深化地景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步骤,也意味着人与自然及人与建筑之间新的联 系, 推动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着全新的转变 和发展。 建筑是有生命的,正如植物和人一样,需要阳 光、空气、温度、土壤等。不同的影响因素造就出 不同的建筑形态。 1.坡度的影响。由于地形的高低错落、表面起 伏,有时甚至是陡峭悬崖,这给建筑创作带来极大 的难度, 但同时也为建筑创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 间,便于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2.日照的影响。随着光线强度的变化,色彩的 明度也发生着变化, 物理环境的变化会关联到心理 感受。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建筑的光照是需要考虑 的重要因素之一。 居室采光的质量是建筑内在品质 的重要部分。在坡地上的建筑,往往有充足的光源 可以采集,这是坡地建筑的一大优势。 3.风向的影响。季风气候是我国的主要风向, 在冬季主要以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季风为主。 夏季 时,以来自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主。 合理利用季风和山体的天然屏障, 合理避免寒风的 来袭,成为建筑选址的主要因素。 4.雨水的影响。 “山地区域内降水量较大,所 形成的地下、 地表径流在不适当的时候会对山地建 筑构成较大的影响。为了消除或减少这种不利影 响,应当对山地的排水路径、方式进行合理设计, 同时巧妙利用地表沟壑,组织建筑布局,营造独特 的景观。 ”在现代建筑中,雨水的过滤、储存、控 制和检测往往能给建筑带来更有利的作用。 三、 地景建筑和环境融合的手法 成功的地景建筑对环境有积极的作用, 应使基 于环境的产物,土生土长,与环境融为一体,不但 能提升景观空间的艺术性, 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 同时还能增强建筑的物理性以及辅助设施的使用效 果,协调“建筑—人—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使 建筑融入自然的手法显得尤为重要。 1 .地域性人文因素 地域性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 更包含 了此地区社会发展中, 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 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景观在不同的地域文 化中,呈现不同的姿态,景观环境作为传统与现代 文明的载体而存在, 提供给人们具有自身特点的社 会特点,不同的地景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描 述,以及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借鉴,都有不同的表达 方式。 2 .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
参考文献:
1.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的研究.中国园林,2003 2.王胜永.景观建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张在元.天际之间—中国建筑与城市形象.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5 5.李爱国.风景建筑设计对自然景观要素的解读及回应.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张瑞,侯兆铭.从山地环境中探求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低温建 筑技术,2004 7.Phyllis Richardson.XSGreen,Big Ideas,Small Buildings,Thames & Hudson Ltd,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