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ppt课件

建筑的色彩从古到今在建筑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建筑遗产表明,建筑物或建筑群不仅 表现出民族形式而且表现出民族喜用的色彩,这两者均有丰富的表现力,而且反映着许多因素如自 然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等。
建筑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看北京的故宫,研究中国的历史,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有严格 的建筑色彩的使用制度。如,皇宫要采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宫殿群外的 围墙采用的是红色,象征着中央政权。至于一般的市民建筑只能采用灰色。
ppt课件
6
ppt课件
7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在造型上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 。贝聿铭从一个古老的中国谚语“芝麻开花节节 高”中得到启发。“它的形象是四个组合在一起 的高度递增的三棱柱,类似一个多面的水晶体。 虽然它的体型看上去似乎很复杂,但它的平面却 是一个简单的正方形。”在与环境的协调方面, 大厦的正面朝向港湾,因此具有广阔的视野,加 上它大部分用的是玻璃材料,从远处眺望就像插 在海面上的一块宝石,晶莹剔透与蓝天相互映。
ppt课件
5
1.建筑造型与环境的关系
创立“有机建筑”论的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他认 为建筑师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建筑应是从地面生长出 来而非自然环境的粗暴撞入者。因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 密结合是其作品的最大特点。“流水别墅”,实现了赖特 “方山之宅”的梦想,这一设计最终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 最著名的现代建筑。它座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整 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一般。别墅建在小瀑布 的上方,通过钢筋混凝土的特性,向四方悬挑出层层叠叠 的平台。它的形体舒展开放,与地形、林木、山石、流水 关系密切,形成建筑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的格局,充分体 现了有机建筑论的整体构思,是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建筑中的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

建筑中的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一方面,建筑对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对建筑的发展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并探讨如何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需求,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建筑对资源的消耗产生了明显的压力。
建筑材料的采集、运输和施工过程中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
例如,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砍伐树木则会导致森林破坏和生态失衡。
其次,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建筑的供暖、冷却、照明等功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和燃料,进一步加剧了对能源的需求。
传统的建筑通常缺乏节能设计,导致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最后,建筑的排放也对环境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建筑物内部的室内污染物、废水和垃圾的处理不当,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二、生态环境对建筑的要求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筑设计和建设领域也受到了挑战,并逐渐从传统的环境破坏者转变为环境保护者。
生态环境对建筑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环境要求建筑具有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需要考虑到建筑材料的选择、能源的利用、垃圾的处理等方面,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生态环境要求建筑具有节能性。
由于建筑的能源消耗占据了全球能源的很大一部分,因此,通过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可以减少对能源的需求,降低对环境的负担。
再次,生态环境要求建筑具有适应性。
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增加,建筑物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灾害风险,以确保居民的安全和舒适。
最后,生态环境要求建筑具有绿色环保特性。
绿色建筑是指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和垃圾处理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建筑中的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中的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已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景观设计的目标之一是要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相关的设计原则和实践案例。
1. 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建筑需要自然环境提供支持,而自然环境也需要建筑实现保护和利用。
在景观设计中,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结合起来,可以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提供愉悦的生活体验。
2. 景观设计原则在建筑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原则来促进与自然环境的融合:2.1 体现地域特色:根据建筑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融入当地的自然元素,如植被、地形等,以营造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2.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阳光、雨水等,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案,实现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2.3 与建筑风格相协调:景观设计应与建筑风格相协调,形成整体的美感。
比如,对于现代建筑,可以运用简约、流线型的设计元素,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对比。
2.4 强调空间层次:景观设计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空间层次,增加空间的变化和层次感,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不同的自然氛围。
3. 景观设计与建筑的融合实践案例3.1 佛罗伦萨大教堂广场(Duomo Square,Florence, Italy)佛罗伦萨大教堂广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重要景点之一。
广场周围环绕着建筑群,其中包括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圣约翰洗礼堂等。
景观设计师将广场中的自然环境与建筑物相结合,通过绿色植被和宽阔的空间营造出宏伟壮丽的氛围。
3.2 印度民主纪念碑(Gateway of India,Mumbai, India)印度民主纪念碑是印度孟买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纪念碑坐落在孟买港湾边,与周围的建筑物相辅相成。
景观设计师在纪念碑周围布置了花坛和草坪,营造出宜人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观赏的场所。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李聪聪摘要:建筑与环境是一种相互延伸,相互渗透或相互补充的整体。
建筑,不但需要有一个巍峨、雄伟的外观,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优雅而美丽的环境来衬托。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的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保证二者互敬互融,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这篇文章就是要将建筑放入整体环境中,寻找它们内在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环境;协调发展一.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建筑的要素有很多,如基地、环境、功能、经济、技术、艺术造型和传统文化等。
在日益强调人本主义和地域性的时候,环境的因素就显得格外突出。
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认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又要认清建筑与人的关系。
只有认清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才能创造出建筑艺术与环境真正统一协调的作品。
可见,任何建筑物都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即必须与周围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和建筑小品等相通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
同时,还应考虑到自然条件,如地形、朝向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合理地协调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建筑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时还涉及到空间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一幢优秀的建筑在环境上能够与大自然有机地结合,与周围的景物取得和谐的配合,还会给人以激情。
建筑环境对建筑使用的影响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从技术上,合理的环境设计可以对建筑的通风、取暖和采光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技派的兴起以及生态建筑的凸现,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
其次从感官上,周围环境适当的表达能给建筑使用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氛围,甚至可以起到理疗的作用。
徽州文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徽州文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徽州文化建筑是非常著名的古建筑遗产,它与自然环境紧密相互关联。
徽州建筑以其园林式布局、精美的彩画雕刻、丰富的民俗建筑文化等闻名于世。
同时,徽州地区也以其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广受旅游者的欢迎。
徽州建筑的布局通常都遵循环路式布局,将整个建筑划分为前厅和后厅,前厅通常用于接待客人和商业活动,而后厅则通常是家庭居住的场所。
建筑内外的设计往往会借鉴自然环境中的元素,比如说窗户的厚度和位置,就需要考虑到当地气候的变化。
在徽州地区,山水资源非常丰富,自然环境优美。
徽派建筑大多采用自然材料,如黄土、花岗岩、青石等,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徽州文化建筑的建造也往往依托于自然环境,例如有些民居的建筑遵照山体的高低而建,或者突出木材的黄褐色与周围的风景相互呼应。
总之,徽州文化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反映了中华文化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存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而闻名于世。
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这是现代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材料和装饰等方面,论述中国传统建筑是如何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
一、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在布局方面通常采取均衡的方式,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对称。
典型的建筑布局通常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分布各种建筑元素。
这种布局与中国人对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密切相关。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通常是神庙或宫殿,表示人类和上天之间的联系。
左右两边的厢房代表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与自然相对平行或垂直的方向也代表了中国人在建筑布局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二、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选取和使用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
传统建筑常使用的材料主要有木,石和砖。
这些材料都是来自于自然界,具有天然美观的特点,并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木材有机质的特性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加融为一体。
石材的坚固耐用性,以及其自然纹理和色彩的变化,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砖则常用于填充结构和装饰建筑外观,其破壁或刮纹的表面处理,使传统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景色浑然一体。
三、屋顶和檐口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和檐口设计非常精致,其形状、高度和倾角等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的。
屋顶的形状通常采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展现出中国人对山水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大型屋顶常常与天空和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同时还具有提供防雨、避阳和通风等功能。
在屋顶的四角和檐口处常常装饰有如龙、凤、麒麟等吉祥动物的雕刻,以及植物纹饰,使建筑更加生动丰富,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呼应。
四、庭院和园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和园林是室内与室外相连的重要部分,也是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空间。
庭院通常由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可以提供私密性和安静的空间。
建筑与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人们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关注。
本文将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能源消耗:建筑在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尤其对水资源、电力等环境资源的消耗非常巨大。
2. 气候影响:建筑的布局、立面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周边的气候条件。
例如高层建筑会改变气流,导致风速加大,而某些建筑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会影响城市的热岛效应。
3. 垃圾产生:建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
4.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发与建设,这些过程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为了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建筑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可持续建筑旨在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
1. 节能减排:可持续建筑采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例如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高效隔热材料,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2. 绿色材料:可持续建筑选择环保、可再生材料,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例如利用再生木材、可降解材料等,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3. 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建筑注重合理使用和回收利用水资源。
通过收集雨水、灰水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4.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建筑将生态保护考虑在内,通过绿化、景观设计等方式,在城市中创造更多的自然环境。
同时,可持续建筑也鼓励在建筑设计中保留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三、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意味着建筑应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与之和谐共存。
1. 设计理念: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光线、景观和自然通风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并提供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
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
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
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
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
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
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追求高水平的居住条件的同时,也试图寻找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与理想的生活状态。面对当前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何做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业发展讨论的焦点。本文将通过我国现阶段的建筑与环境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如何做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关键词: 生存环境 质量 品质 环境问题 建筑与环境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economic level,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ety,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a high standard of living conditions, while also trying to find a high quality lifestyle and ideal living conditions. the face of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climate variabil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threatening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the building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by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urrent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how to do the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keywords: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environmental issues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与环境 房屋建筑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居住场所和生活之地,同时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房屋建筑在当代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数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设备逐步完善,还逐步发展建设出具有特色的住宅。房屋建筑也是一个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行业。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筑节能成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性的强制性推广政策。我国正积极倡导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等,在建筑行业中,建筑设计的节能问题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地有机、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生存于环境之中,又改造着环境。尤其在建筑方面,建筑是人类最富予环境性的一项内容,它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建造一栋建筑就意味着与周边的环境发生关系,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自然环境系统与建筑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交换。从气候、地形等宏观 因素到使用者对建筑的微观调控都会对上述系统物质交换产生影响。建筑环境设计主要是解决建筑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以及绿化景观的变化、统一,从而达到人文、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现阶段而言,建筑师们在建筑与自然环境中的寻求和谐因素中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建筑在具备居住性、实用性、技术性等基本功能外,还要体现艺术性、文化性、审美性、和谐型等内涵。近年来,众多房屋建筑在进行设计规划时过多的注重房屋建筑的外在造型以及外观,把注意点集中在与房屋建筑配套的相关工程建设和房屋建筑的绿化景观设计上,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房屋建筑和周遭环境的协调性,没有综合地区的地理、社会、环境、人文等信息。再加上城市建筑有着严格的功能要求和空间特征,具有高度的程式化和不随意性,所以要想做好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面临很大的困难。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城市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并将环境与经济、社会同等对待,充分发挥环境的优势因素。 二、绿色建筑 在全球都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时,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 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中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城市建筑规划方面,如何做到城市建筑融入大自然之中的成为建筑师的任务。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因此,时下盛行的“绿色建筑”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我国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而实际利用效率却很低、环境污染严重且仍在不断加剧。随着国家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短缺的压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备受关注。绿色节能建筑是中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 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它具有高能耗、低效率特点,这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环境问题的杀手。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 %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必须做到的是节能。首先,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 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 以提高节能效率。绿色建筑还要考虑新能源的利用,尤其是太阳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合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也是21世纪居住建筑设 计上广泛推广的绿色节能设计之一。将太阳能利用装置纳入到建筑设计规范当中,在设计时将太阳能热水器设备纳入到建筑设计之中预留太阳能设置位置,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内。如果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充分加以推广应用,就可以大大节省常规能源,也是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环境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它实质上就是强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筑师想要做到建筑与环境的统一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实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最终形成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特别从生态系统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融合地域、地区、气候、环境、地形、材料、文化等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实现建筑与环境的统一。 三、结束语:在建筑设计中,今后发展的趋势就是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结合人、建筑、环境与经济、节能等多方面,提高建筑的整体效益。尤其以我国建筑能耗大的现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做好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紧随世界建筑步伐,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大卫.劳埃德.琼斯. 建筑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 2005 [2] 谢德强.绿色生态建筑[j].山西建筑.2008(23) [3] 何滔. 浅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12) [4] 陈文薇.浅论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j]. 中国科技财富. 2010(22) [5] 冯建皓.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探讨[j].大科技.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