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学习体会
方剂学的读书心得体会(共10页)

方剂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
方剂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涉及基础与临床各科的有关知识外,方剂的数量亦十分繁多,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编单位所编的《中国方剂大辞典》载方10万余首。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将众多方剂全部掌握,但又必须学好方剂,因此在校学生主要是学习《方剂学》教材的内容。
因为《方剂学》教材中所选的成方都是临床医家经验的结晶,大都疗效确实,经得起实验、考验,是沿用不息的名方。
同时《方剂学》的学习只靠背诵几首方歌还远远不够。
要通过一定数量的名方学习,掌握蕴含的治病经验和组方方法、配伍规律。
从而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运用方剂和临证组方能力,以有限之方应无限之病证。
一、学习方剂学的关键——证、法、方、药紧密联系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
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证、法、方、药之间的紧密联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
如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是因为其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
阳和汤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滞之功。
可见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通过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才能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
二、掌握组成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药物配伍能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是组合成方剂的核心,也是药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剂学的学习中理解分析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领会“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一)药对配伍。
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构成简单,却具备了复方基本主治功能,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
方剂学学习体会范本

方剂学学习体会范本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广泛涉及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方剂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方剂学的组方原则是方剂学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方剂的组方原则有多种,如同类类治法、异类相治法、虚实辨证法等。
其中,同类类治法是指根据药物的性能、适应症和疗效相似,将其组合成方剂以增强疗效。
异类相治法则是将性能、适应症和疗效不同的药物相互配伍,以达到药物协同作用的目的。
虚实辨证法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辨治,将虚实相反的药物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调和阴阳、贵虚而不暴的效果。
通过学习方剂的组方原则,我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方剂的配伍规律,也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其次,方剂学的制剂方法是方剂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方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煎煮法、溶剂法、浸泡法、熏蒸法等。
其中,煎煮法是将药材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保持一段时间后取药液。
溶剂法是将药材放入适当的溶剂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溶解在溶剂中。
浸泡法是将药材放入适量的水或酒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溶解在水或酒中。
熏蒸法则是将药材经过蒸馏或蒸汽处理后获得药物。
通过学习方剂的制剂方法,我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方剂的制备技巧,还能够更好地保证药物的疗效。
再次,方剂学的功效与应用是方剂学学习的核心内容。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方剂的功效有益气固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等。
例如,黄连解毒汤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方剂,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利咽的功效,适用于热毒所致的肠炎、咽喉肿痛等症状。
川芎茶洗剂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淤瘀滞所致的瘀斑、疮疡等症状。
通过学习方剂的功效与应用,我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方剂的疗效,还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一门重要且有趣的学科,通过学习方剂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制备方法和功效与应用,受益匪浅。
方剂学学习心得体会

方剂学学习心得体会引言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研究临床应用和制备方法,对中医方剂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在我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方剂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方剂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对方剂学的认识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方剂的选择、组成和制备方法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方剂的药物组合和用药规律,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方剂的临床应用。
方剂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临床治疗和方剂调配的能力,还能够增加我们的中医药知识储备。
学习方法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剂学涉及到大量的方剂组成和药物配伍原则等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因此,我利用实际案例和临床实习等机会,加强对方剂学的实践应用。
其次,我注重对比与总结。
方剂学涉及到大量的方剂和药物名词,容易产生混淆和记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经常进行对比和总结。
例如,对于不同功效相似的方剂,我会将它们的组成和应用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最后,我注重实际应用与反思。
方剂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际应用和反思。
例如,在临床实习中,我会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尝试使用不同方剂进行治疗,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方剂应用能力。
学习收获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不仅对中医药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我掌握了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方剂学的基础,它包括药物配伍原则、剂量配伍原则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方剂的组成不仅仅是单纯的药物配伍,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等因素,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其次,我对方剂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是方剂学的核心内容。
学习方剂学心得体会

学习方剂学心得体会篇一:对方剂学这门课程的感受对方剂学这门课程的感受方剂学一直都是我感觉很难学习的一门的课程,无论在理解和记忆方面,但院长这次的公开课给了我很深的感受,虽然他不是专业的讲师,但他讲课清楚明了,给人思维冲击。
在讲课的进程中多谈自己对临床的感受,进行心灵交流;主次分明,重点多讲,难点简化。
另外他讲课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用一些漫画或图片来结合讲课和能把方剂归纳成一首诗,可能这些对其他人来讲感觉没什么,但对于我来讲简直就是一个很大的帮忙,方剂学记忆一直以来是我最烦恼的一部份,虽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但有些时候即便你已领导解了但也很难长期记忆,把它们串成一首诗的话对长期记忆真的很有帮忙。
还有在课程结束之前给咱们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其实这种既可以结合课堂知识有可以放松心情的教学模式是本人最喜欢的,虽然那故事笑料一般,而且有很古老,但那足以让给咱们印象深刻。
但他讲课有一个很突出的缺点,他讲课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脸部表情的,讲课进程中似乎没感觉到什么热情,但我感觉这方面是可以理解的,一般中医讲求的都是严肃而且他并非是专业的讲师。
另外课堂气氛似乎不太好,大家虽然都是随着他的思路走,但真正达到的效益似乎只有咱们自己才知道。
这些相对起来我仍是喜欢老师你的教学模式,1。
你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极好,我感觉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课堂气氛,若是课堂气氛不好的话,即便讲课讲得再好,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好不到哪里去。
2.你在讲课的进程中会提一些问题(思考的、回忆的、延伸的等)来调动学生的踊跃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实很多中药学的知识咱们似乎忘了很多的,这样可以帮忙咱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进程中温习旧知识,;两全其美。
3,。
你有个性,有风格,特别喜欢你的微笑。
4.主次分明,重点多讲,难点简化。
但本人还想提一些意见。
1。
希望老师你能就每方剂记忆方面教一下咱们,例如诗歌,谚语或其他的,只要能帮忙到长期记忆就好了,虽说看对几遍或多理解也能记忆,但对于长期来讲这确实需要一个方式,因为要掌握的方剂实在是太多了。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大学方剂学是指学习和掌握中医药中的方剂,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制剂方法、药性功效等内容。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对于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医生来说,掌握好方剂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我对大学方剂学学习的一些心得和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打好基础知识在学习方剂学之前,我们应该先打好中医基础知识的基础,包括中医基本理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的功效。
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大学方剂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课程,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方剂学课程。
可以将学习时间分为听课、自学、复习和做题等不同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多做笔记在学习方剂学时,要注意多做笔记。
方剂学的内容较多且繁杂,通过笔记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讲,将老师的讲解内容和重点进行记录。
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整理和总结,将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且方便以后的复习。
四、多学习典型的方剂在学习方剂学时,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典型的方剂。
通过学习典型方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的功效。
可以选择一些常用且疗效显著的方剂进行研究和学习,比如桂枝汤、四逆汤等。
通过对方剂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五、注重实践应用方剂学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应用。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可以多进行方剂的制剂实践和药物的煎煮操作。
通过亲身参与方剂的制剂和药物的煎煮,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剂方法和掌握好方剂的制剂技术。
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对临床案例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应用所学的方剂学知识。
六、及时复习巩固方剂学是一个需要反复巩固的学科,我们应该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
方剂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我有幸承担了方剂学的教学工作。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涉及中医理论,还包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方剂学的重要性,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对方剂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方剂学的重要性1. 方剂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方剂学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它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方剂学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方剂学作为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实践经验。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3. 方剂学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中医药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而方剂学正是实现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
掌握方剂学,可以帮助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提高临床疗效。
二、方剂学教学的方法与技巧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讲解某个方剂时,可以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剂的运用。
2. 注重经典方剂的讲解。
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经过历史检验,疗效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解经典方剂的来源、组成、功效和运用,让学生深刻理解经典方剂的精髓。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方剂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讲解,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方剂的来源、功效和临床应用。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医药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方剂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临床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强化实践教学。
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方剂的配制、煎煮和服用等方面的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方剂学知识。
方剂学的读后感

方剂学的读后感篇一方剂学的读后感方剂学,这门课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啊!说爱它吧,是因为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神秘世界的大门。
那些古老而精妙的方剂,就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解开各种病症的谜题。
你能想象吗?一味味普通的药材,经过巧妙的搭配组合,竟然能产生如此强大的药效,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魔法吗?比如说麻黄汤,简简单单几味药,却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证。
我就在想,古人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呢?难道他们有超能力,能一眼看穿药材的秘密?也许是他们在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中,一点点积累经验,才最终找到了这些绝妙的配方。
但说恨它吧,也不是没有道理。
方剂学里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啦!什么君臣佐使、七情配伍,搞得我头都大了。
背那些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病症,感觉比登天还难。
我常常问自己:“我能记住吗?我是不是太笨了?”可能是我方法不对,也可能是我还不够努力。
不过,就算再难,我也不想放弃。
因为我觉得方剂学就像是一座宝藏,只要我坚持不懈地挖掘,总有一天能找到属于我的宝贝。
而且,当我用所学的方剂知识,帮助身边的人解决一些小毛病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
方剂学啊方剂学,你到底是我的天使还是魔鬼?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答案。
但不管怎样,我都会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篇二方剂学的读后感哎呀,方剂学,这可真是一门让人又爱又纠结的学科!一开始接触方剂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都是些啥呀,一堆药材凑一块儿能有啥神奇的?” 可学着学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那些方剂,就像是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味药都是一个灵动的舞者,它们相互配合,演绎出一场精彩的健康大戏。
比如说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等药材一起,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就像一群小伙伴手拉手,共同对抗着肝郁血虚脾弱这个大坏蛋。
但有时候,我也会被方剂学弄得晕头转向。
那么多方子,那么多的用药规律,我真的能搞明白吗?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学中医的天赋。
也许别人能轻松记住,可我怎么就这么费劲呢?不过,每当我成功记住一个方剂,理解了它的奥妙,那种喜悦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亮光。
方剂学实践课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方剂学实践课程,这是一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中医药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方剂学实践课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在方剂学实践课之前,我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虽然对中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却感到有些抽象。
通过实践课的学习,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得我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实践课中,我们学习了多种方剂的制备方法,如煎药、熬膏、丸散等。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我了解到中药的炮制过程,以及不同剂型的特点。
例如,煎药时对水温、火候、煎煮时间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这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此外,我还学习了方剂的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这些原则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方剂学实践课不仅要求我们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准确称量药物、如何煎煮药物、如何制备不同剂型的药物等。
以下是我对实践操作的一些心得体会:1. 精确称量:在制备方剂时,药物的剂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效。
因此,在称量药物时,我学会了使用电子天平,确保每味药物的剂量准确无误。
2. 煎煮技巧:煎煮是制备中药的重要环节,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有效成分。
在实践课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等。
3. 制备剂型:根据临床需要,中药可以制成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多种剂型。
在实践课中,我学会了制备这些剂型的方法,如丸剂的制备、散剂的过筛等。
三、临床应用,增强临床思维方剂学实践课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制备方法,更注重培养我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临床病例,了解不同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从而增强我们的临床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学习体会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方剂学学习体会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
方剂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涉及基础与临床各科的有关知识外,方剂的数量亦十分繁多,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编单位所编的《中国方剂大辞典》载方10万余首。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将众多方剂全部掌握,但又必须学好方剂,因此在校学生主要是学习《方剂学》教材的内容。
因为《方剂学》教材中所选的成方都是临床医家经验的结晶,大都疗效确实,经得起实验、考验,是沿用不息的名方。
同时《方剂学》的学习只靠背诵几首方歌还远远不够。
要通过一定数量的名方学习,掌握蕴含的治病经验和组方方法、配伍规律。
从而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运用方剂和临证组方能力,以有限之方应无限之病证。
一、学习方剂学的关键——证、法、方、药紧密联系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
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证、法、方、药之间的紧密联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
如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是因为其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
阳和汤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滞之功。
可见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通过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才能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
二、掌握组成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
药物配伍能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是组合成方剂的核心,也是药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剂学的学习中理解分析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领会“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一)药对配伍。
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构成简单,却具备了复方基本主治功能,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
方剂学中药对配伍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提高疗效,扩大治疗面。
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重要药对的特性和统一性。
如着名方剂桂枝汤包括桂枝与白芍、白芍与甘草、生姜与大枣、桂枝与生姜、芍药与大枣、桂枝与大枣等多组药对。
既要分析理解方剂组成中的主要药对,又要归纳总结同一味药配伍不同药物所组成的药对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如麻黄配伍桂枝重在发汗解表;配伍杏仁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宣肺平喘等等,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掌握药对的作用,在分析运用和变化运用古方时要抓住主要药对,或在药味增减时也力求考虑药对配伍。
(二)君臣配伍。
君臣配伍是方剂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决定该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如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重在发汗解表、温肺化饮,为治外寒内饮的代表方;小柴胡汤柴胡为君药,配伍黄芩为臣药,和解少阳,为治少阳证的代表方等等。
因此在学习时着重分析方中的君臣配伍及君臣配伍的形式,除了相须、相使增效的增效配伍形式外,还包括去性取用、治疗主证和主要兼证、治疗主因和主证及特定的君臣配伍形式,通过分析君臣药在方中的作用,抓
住方剂药物组成的主要部分,提高对复方立法组方、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三)佐使配伍。
方中的君臣药还须借佐使药协助增强疗效、制约或降低毒副作用,并使药效升降走守达病所。
佐使配伍也是形成配伍规律的重要因素,说明方剂的组成中每味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综合反应的。
特别是特殊的用药,如清营汤中配伍银花、连翘透热转气,体现了营分热证特点及治疗原则;黄龙汤中配伍桔梗宣肺气而通肠腑;芍药汤中配伍肉桂防苦寒伤阳;败毒散配伍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等等,在学习中要着重理解和掌握。
三、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分类整理
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中医方剂繁多,而学习过程中以法统方,便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程钟龄提出的“八法”体现了中医治法的重点所在,对于学习方剂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汗法,其方剂是解表剂,而表证又有风寒、风热和体虚外感表证的不同。
故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其代表方分别为麻黄汤、银翘散、败毒散。
即使是辛温解表剂,根据风寒表证的不同,治风寒表实证用麻黄汤,风寒表虚证用桂枝汤,外寒内饮证用小青龙汤。
这样以法统方记忆方剂,则多而不杂,详而有要,便于掌握和使用。
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联系对比
有些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证有相同之处,这样的方剂应互相比较,找出共性,突出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同类方剂中可同中求异,如清热剂中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清胃热,主治胃火上攻证,但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火上攻证,属实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属实中夹虚之证。
不同类方剂中,可前后联系比较,异中求同,如治泄泻的方有葛根黄芩黄连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
但因每方适应证的病因病机不同,故可区别记忆。
另有药物组成部分相同的方剂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桂枝汤”的加减方有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含增液汤的方剂有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清营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小柴胡汤与旋覆代赭汤佐使药相同等等。
在学习中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这些方的区别与联系。
五、增强记忆的趣味性——歌诀记忆
孤立、机械地背诵方剂,花费时间多,效果差。
而汤头方歌是将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诗歌体裁,编写成歌诀,读起来琅琅上口。
对学习者,可以由诵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另外有些方剂,可自编趣味歌诀,记忆方便、效率高、经久不忘。
还可自编一些趣味歌诀做适当的补充,如三仁汤:“三仁爬竹竿,(厚)朴通滑下(夏)来”等。
六、掌握用方的灵活变化——方剂的变化
任何古方、成方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证候而制定的,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以及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临床运用成方时,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师其方而不泥其方”。
同时在方证相应的原则下要求方剂必须随证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分析一首方时,要通过增减药物、改变药量和剂型来改变其功效和药力。
如小青龙汤中以外感风寒表实为主,兼有内饮时,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解表散寒为主,兼温肺化饮;以水饮内停证为主,兼有风寒表实证时,以干姜、细辛为君药,配伍麻黄、桂枝为臣药,温肺化饮为主,兼解表散寒;以外感表虚证为主,兼有停饮
证,以桂枝、白芍药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兼温肺化饮等等。
七、不可忽视的内容——用量、用法
方剂中药量至关重要,标志着药力的大小,决定作用的强弱;而煎法与服法,对疗效亦有直接影响。
因此在方剂的学习中除掌握一般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外,还须掌握特殊的药量、煎药法及服药法。
如吴茱萸汤重用生姜;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炙甘汤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
同时服药时间亦有讲究,桑螵蛸散治遗尿宜夜卧服;“真人养脏汤”治下痢在饭前服等。
八、走向成功的阶梯——临床实践
学习方剂学要重视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理解方剂及其疗效,同时疗效是检验方剂价值的惟一标准。
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一些疑难病证,因此只学习方剂学教材中的方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伤寒杂病论》、《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处方学》、《医方集解》等古代名着,同时平时要多看一些古今名医医案、名家实验录等对我们临床有用的书籍和文章。
在实践中领会古方实质,吸各家之长,灵活运用,这样还可以创制出新方。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继承和发扬祖国数千年的宝贵医学遗产,更好地为人类防治疾病服务。
总之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掌握其精华,不仅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辨证论治,方证相合,变化应用,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