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论文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论文(通用)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论文(通用)摘要: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位置管理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系统的服务质量。
位置管理中的位置更新和位置寻呼是其中的关键,低频率的位置区更新以及一次寻呼成功能降低信令开销,节省网络资源,优化网络配置。
而基于动态位置区的更新策略,可动态调整位置区的更新时刻,减轻网络负荷。
关键词:位置管理;位置更新;通信论文1、引言卫星通信与传统的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相比,其突出的优点是不可取代的。
首先,卫星通信系统通过空中卫星作为其中继站,对移动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转发,使得通信的覆盖区域大,通信距离远。
其次,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只要是在卫星的波束覆盖区域内,所有的地球站以及移动终端都能利用这颗卫星进行机动灵活的相互间的具有多址联接性通信,并且卫星采用的是微波频段,其通信频带宽,通信容量大。
最后,卫星通信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信的成本与距离无关,通信线路稳定,质量好。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由于中、低轨卫星系统路径损耗小,传播时延低,对用户终端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和接收机品质因素的值要求低,可支持手持机直接通过卫星进行通信,因此低轨通信卫星系统是现在研究的热点。
移动性管理技术作为卫星移动通信的一项关键技术,关系到整个网络的性能。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系统小区容量不断的增加,用户接入的增加使得网络在处理终端移动性的信令开销和数据库的负荷也随着增加,良好的移动性管理策略可以大大的降低系统运行的负荷,显著提高系统的性能。
移动性管理(mobilitymanagement)是移动通信领域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位置管理移动性管理主要包括:位置管理和切换管理。
在移动通信网络系统中,移动终端可以不受固定的点到点的限制而自由的移动,并且移动终端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随时随地的接入到通信系统中,亦能和网络时刻的建立链接,进行相关的业务功能。
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优越性为移动性终端提供了动态服务,系统如何识别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并且为其保证正常的通信,成为移动通信的重要特征,这主要是通过位置管理来实现的。
军事卫星通信论文(2)

军事卫星通信论文(2)军事卫星通信论文篇二《基于信息栅格技术的军事卫星通信问题研究》摘要:栅格技术具有资源范围广、分布性强、异构性复杂的特点,已成为各军事强国军事网络建设的发展方向。
该文介绍了信息栅格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美军GIG的特点,针对我军信息栅格与卫星通信一体化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栅格;卫星通信;GIG1 信息栅格技术的介绍在1999年出版的《栅格:未来计算结构的蓝图》一书中,美国科学家伊恩・福斯特首次提出信息栅格的概念。
该书对信息栅格的定义是:信息栅格是构筑在internet上的一组新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更多资源、功能和交互。
人们设想把自己的计算机插入信息栅格,像从电力栅格中获得电力资源一样获得所需各种信息资源,于是产生了栅格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
信息栅格的特点是使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广泛,且具有很强的分布性、更复杂的异构性;使体系对资源的共享更具有目的性;引入虚拟组织的概念,且组织的构建具有动态性和可伸缩性;强调协同解决问题(协同工作)的能力及服务的有序性和可控性。
2 信息栅格技术的军事应用美军的C4ISR系统在指挥控制、预警探测、情报侦察、信息对抗与信息传输、保障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但在最近的几场局部战争实战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无法实现全球网络联网,对现代战场上产生的大量信息的加工能力不足,在联合作战中无法实现诸作战力量、作战系统、作战单元之间的互连、互通、互操作。
1999年,美军发布《国防信息基础设施主计划8.0版――实现GIG》,提出建设全球信息栅格(GIG,GLOBAL INFORMATION GRID),这是全球首个军事信息栅格的实例。
为了保证美军能够在未来战争中始终保持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和全球作战优势,美军全力打造GIG。
经过多年发展完善,GIG已经成为美军的军事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可实现美军在全球任意地点、不同需求用户之间应用程序的互联、互操作。
卫星通信系统ALOHA技术分析论文

卫星通信系统ALOHA技术分析论文ALOHA技术属于一种随机多址通信技术,对于多个分散的用户来讲,借助ALOHA信道便可以使用中心计算机,完成一点到多点的数据通信。
该项技术建网简单,多个发射机可共用一个信道,即便通信网络中有多个用户存在,一个高速接口即可满足通信需求,同时可以保证不同用户之间信息发送的实效性[1]。
正是由于ALOHA技术所表达出的众多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中。
当前比拟常见的ALOHA技术主要包括纯ALOHA技术、时隙ALOHA技术、扩频ALOHA技术等几种,不同类型技术的工作原理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纯ALOHA技术出现最早,接入方式也最为简单,当站点有帧存在时,便会马上通过信道发送,在规定时间内收到应答,表示发送成功,否那么需重新发送,重发时需要暂时等待,然后在任意应时间点再次发送,直到最后发送成功。
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纯ALOHA技术,数据是否发送成功确实认时间最短为270ms,该技术信道利用率仅有18.4%。
其次,时隙ALOHA技术可以提高信道利用率,最高可达36.8%。
在使用时根据每一帧发送所用时间,将其作为一个时间槽,对信道时间进行划分,时槽开始后才可发送站点,如果发送不成功,那么按照纯ALOHA技术重发策略进行重发,直到发送成功[2]。
现阶段,在卫星通信系统中,时隙ALOHA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信道负载的增大会影响系统稳定性,为防止饱和与振荡现象的出现,需要采取相应的稳态控制策略,比拟常见的主要包括输入控制、重发控制及输入重发控制三种。
采用输入控制策略时,为防止造成信道拥塞,应设定系统中的最大加压终端数量,对信道做出限制,当超过设定值后,不允许再接入用户分组。
采用重发控制策略时,为防止造成信道拥塞,应设定系统中的最大加压终端数量,并限制分组重发时间,当超过设定值后,延长重发延迟时间。
采用输入重发控制策略时,要同时控制信道内积压终端数量和分组重发时间。
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的作用(3篇)

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的作用(3篇)第一篇: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卫星通信车的基本原理及功能,讨论了卫星通信车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卫星通信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关键词:卫星通信;应急报道;卫星通信车1引言当自然灾害、工业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发生时,日常网络环境往往受到损坏或限制,不具备新闻报道所需的基本通信条件。
此时,卫星通信车的独特优势逐渐显现,有效提高应急报道响应能力,在新闻事件现场快速搭建指挥报道平台,实现音视频直播、互联网接入、现场指挥调度、应急保障等功能,是目前各大新闻媒体机构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报道配备的重要通信技术手段之一。
2卫星通信车的基本原理卫星通信车是指安装了卫星通信天线及相应设备,能够传输音频、视频及数据等多媒体业务的车载式卫星远端站。
本文重点研究小型卫星通信车,该种车辆一般选用性能优越、具有较强通过性和良好适应性的越野车,并集成天线、卫星射频终端、音视频、指挥调度、双向数据传输、供配电等子系统,基本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根据通信车配备的天线系统不同,常见小型卫星通信车分为“静中通”和“动中通”。
其中,“静中通”要求在静止状态下进行卫星通信,根据需要在指定地点建立与卫星主站或其他卫星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服务。
“动中通”能够在运动状态下对准静止轨道卫星,能够实现行进式应急报道,突破了车辆等移动载体在运动中进行多媒体通信的难关。
“动中通”与“静中通”相比较,更加机动灵活,移动中自动跟踪卫星,可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的移动通信;并具有自动捕获能力,驶出盲区后迅速恢复通信,无需进行人工天线对星操作等优势,但“动中通”天线等效口径偏小,在使用过程中传输功率受限,在某些环境下传输性能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时效性和移动性要求较高的环境下可选择使用“动中通”卫星车实现移动通信;对传输质量要求较高及报道环境相对固定的环境下可选择“静中通”卫星车。
卫星通信原理

The Principal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卫星通信原理张珏 10211155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摘要(Abstract)交大没有笨学生只有懒学生卫星通信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
本论文将介绍直播卫星、卫星通信的原理、卫星通信系统等.近年来卫星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卫星通信也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当代远距离通信的支柱。
关键字卫星通信系统多址联接直播卫星一、前言(Introduction)卫星通信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的特点是:通信范围大;只要在卫星发射的电波所覆盖的范围内,从任何两点之间都可进行通信;不易受陆地灾害的影响(可靠性高);只要设置地球站电路即可开通(开通电路迅速);同时可在多处接收,能经济地实现广播、多址通信(多址特点);电路设置非常灵活,可随时分散过于集中的话务量;同一信道可用于不同方向或不同区间(多址联接)。
本文从以下结构来介绍卫星通信:第二部分讲述了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的背景以为卫星通信的优缺点;第三部分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卫星通信系统的构成;第六部分介绍了卫星通信的特点和它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第七部分则介绍了有关直播卫星的相关知识;第八部分着重讲解了多址联接方式的内容;第九和第十部分总结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以及思考。
二、背景(Background)近年来卫星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
例如甚小口径天线地球站(VSAT)系统,中低轨道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都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卫星通信也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覆盖广、通信容量大。
通信距离远、不受地理环境限制、质量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972年在中国首次应用,并迅速发展,与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一起,成为中国当代远距离通信的支柱。
卫星TDMA通信信号的参数估计及调制识别

卫星通信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能够进行多址通信 ( 即多址联接)在各种多址 。
方式中, 由于时分多址 (D A 即 T e io M l lA c s 采用数字方 T M , i Dv i uie e ) m isn t c s p
式传输,并且具有信号无互调、功率和频带利用充分以及大小站兼容等优点,
要是在 自由空间传输 ( 只部分地穿过大气层) 信道参数比较稳定, , 信道的主要
干扰是加性高斯白 噪声,因而可视为恒参信道[ z 1
几十年来,卫星通信以其通信距离远、频带宽、传输容量大、可靠性高、
便于多址联接及机动灵活等优点,在国际国内通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以及 国防通信等领域内得到迅速发展。
时域的特征;然后讨论了多址识别。
第三章讨论了现代谱估计、数据调制抑制、小波分析、循环平稳特性等各 种算法在 T MA信号参数估计中的应用,并进行了仿真。由于T MA信号是 D D 一种突发信号,在参数估计的时候,必须进行预处理,以提高算法的准确度。 在提高准确度的同时,算法的实时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章讨论了采用了基于谱分析的T MA信号调制类型识别。由于各种 D
I I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电 子科技大学或其它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民用和军用卫星的中、大容量线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国际卫星通信 系统 ( T L A ) I E S T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 MA S T N I R A )等。 N
中国卫星通信

中国卫星通信2020年11月12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2星。
天通一号02星是我国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第二颗卫星,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主要为我国周边海域提供稳定、可靠的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天通一号02星成功发射穿越时空的长廊,对于全人类来说,卫星通信是从科幻走向现实的绝妙构想;对于中国人来说,卫星通信是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的伟大历程。
回望我国卫星通信事业发展的征程,从“331工程”立项到今天,中国卫星通信事业“通天盖地”的历程已经走过45年。
这45年,是一部敢于在一穷二白中战天斗地的波澜壮阔斗争史,是一部凝聚意志、敢于较真碰硬的尖端科技攀登史,更是一部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史诗。
01卫星通信:从科幻走向现实——人类远距离通信方式的绝妙构想时光回溯到1945年,英国。
当时,一位年仅28岁的英军空军雷达技术人员,在期刊《无线电世界》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Extra-Terrestrial Relays,Can Rocket Stations Give World-wide Coverage?)文中,作者首先从当时的通信情况出发,分析了实现全球范围的全天候通信和电视广播的必要性,继而首先提出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如果人工发射卫星到地球轨道上,就可以将它作为接收和反射地面信号的中间站,实现将广播和电视信号远距离通信和跨海通信的能力。
为此他建议采用三颗相互等距离间隔的同步卫星,组成除两极以外的全球通信网,并提出了可以利用卫星同时向几个地区转播广播节目的设想。
这篇论文首次用清晰的术语解释同步卫星系统在通信中的运用,在当时的学术领域引起过不小的反响。
他对卫星通讯的描写与实际发展惊人的一致,几十年后,这位全球卫星通信理论的奠定人,成了当今最著名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家。
星间链路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星间链路的原理及应用论文引言星间链路是指用于卫星通信的信道链路,是星地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承载着从地面站到卫星、卫星之间以及卫星到地面站等通信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星间链路的原理和应用。
一、星间链路的原理星间链路的原理即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方式。
星间链路主要利用卫星进行信号的转发和中继,实现地球不同地区之间的通信。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天线技术:–天线是星间链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接收、发射和聚焦信号。
–天线一般由反射面、馈源和驱动装置等组成,通过调整天线的方向和转动来实现信号的传输。
2.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而解调则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星间链路中的调制解调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于卫星传输的模拟信号。
3.编解码技术:–编码技术将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以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解码技术则将编码后的数据还原为原始数据。
4.带宽管理:–星间链路中的带宽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通过采用合理的调制技术、频率分配以及信号处理等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的频谱资源。
二、星间链路的应用星间链路作为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电视广播传输:–星间链路用于卫星电视广播传输,可以覆盖到全球各个地区。
–通过卫星信号的传输,观众可以收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节目。
2.数据通信:–星间链路广泛应用于数据通信领域,可以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
–无论是在银行、企业还是个人之间,星间链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
3.军事通信:–星间链路在军事通信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实现军事指挥、情报传输等任务的高效完成。
–通过卫星链路,军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指挥和作战等操作。
4.科学研究:–星间链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天文观测、地球观测等。
–通过卫星信号的传输,科学家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进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论文题目:卫星通信发展动态课程:现代通信技术与业务姓名;吕进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2 通信2班学号:**************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
卫星通信自1945年发展至今,大大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我国卫星的研究和使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卫星通信应用主要包括数据传输业务中的应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视频广播业务传输中的应用、电话等交互式业务传输中的应用。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卫星通信能力的提高,卫星通信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服务水平愈来愈提高。
在当今地面通信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卫星通信在发展市场中虽然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风险,甚至遭受重大挫折,但由于它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决定了它仍要发展和应用。
因此,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未来卫星通信的发展前景仍是光明而美好的。
我国卫星通信方面的发展目标:管好、用好现有卫星通信系统,积极发展新业务、新市场、新系统并坚持自主建设。
【关键词】卫星通信卫星数据传输卫星移动通信卫星视频广播卫星电话交互前言1第一章卫星通信发展简史2第二章卫星通信应用3第一节数据传输业务中的应用3第二节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3第三节视频广播业务传输中的应用4第四节电话等交互式业务传输中的应用4第三章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目标5第一节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5第二节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目标6结论7参考文献8前言卫星通信是航天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由计算机控制的先进通信方式。
它是在微波通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微波通信。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转发无线电信号,从而实现它们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
它所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为微波频段(300MHz~300GHz)。
可以认为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的继承和发展,是微波接力通向太空的延伸。
卫星通信是空间通信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直接广播三大领域。
由于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大、频带宽、容量大、适用于多种业务、性能稳定可靠、机动灵活、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等优点。
多年来,它在国际通信、国内通信、军事通信、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我们就从卫星通信的发展简史、应用、趋势等方面对卫星通信进行概括和综述。
第一章卫星通信发展简史1945年1O月,英国科学家阿瑟•克拉克发表文章,提出利用同步卫星进行全球无线电通信的科学设想。
20年后这一设想才变成了现实。
通过不断研究和试验,1964年8月美国发射的第三颗“新康姆”卫星定位于东经155°的赤道上空,通过它成功地进行了电话、电视和传真的传输试验,并于1964 年秋用它向美国转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
至此,卫星通信的早期试验阶段基本结束。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1965年4月,西方国家财团组成的“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将第1代“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I,简记IS-I,原名晨鸟)射入西经35°w 的大西洋上空的静止同步轨道,正式承担欧美大陆之间商业通信和国际通信业务。
两周后,原苏联也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非同步通信卫星“闪电-1”进入倾角为65°、远地点为40000km、近地点为500km的准同步轨道(运行周期12h),对其北方、西伯利亚、中亚地区提供电视、广播、传真和一些电话业务。
这标志着卫星通信开始了国际通信业务。
20世纪7O年代初期,卫星通信进入国内通信。
1972年,加拿大首次发射了国内通信卫星“ANIK”,率先开展了国内卫星通信业务,获得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
地球站开始采用21m、18m、10m等较小口径天线,用几百瓦级行波管发射级、常温参量放大器接收机等使地球站向小型化迈进,成本也大为下降。
此间还出现了海事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大型岸上地球站转接,为海运船只提供通信服务。
20世纪80年代,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甚小口径终端)卫星通信系统问世,卫星通信进入突破性的发展阶段。
VSAT 是集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固态化、智能化的小型无人值守地球站。
VSAT技术的发展,为大量专业卫星通信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拓了卫星通信应用发展的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中、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全球个人通信的新纪元,大大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我国卫星的研究和使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1972年我国租用国际第4代卫星(IS-IV),引进国外设备,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4座大型地球站,首次开展了商业性的国际卫星通信业务。
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STW-1),它定点于东经125。
赤道上空。
1988年3月7日和12月22日,我国又相继成功发射了2颗经过改进的实用通信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87.5°、110.50°赤道上空。
1990年2月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5颗卫星,定点于东经98°赤道上空,同年春又将亚洲一号卫星(24个转发器)送入了预定轨道。
1997年5月12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3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DFH-3)”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4]。
目前,全国已有近400个市、县通过卫星可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远地通信。
每个省级电视台都有1~2套卫星电视节目。
今后还将发射具有更多转发器的卫星,以使我国卫星通信的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章卫星通信应用第一节数据传输业务中的应用国外早期兴起的VSAT系统,主要用于在主站与各远端小站之间的数据通信。
具体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或行业的专用数据网、用于总部与各连锁店(分支机构)之间的数据通信;二是分级管理的计算机网,用于主机与各分机(或个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VSAT是集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固态化、智能化的小型无人值守地球站,一般C 频段VSAT站的天线口径越3m,Ku频段的天线口径为1.8m、1.2m或更小,可以把这种小站建在楼顶上或就近的地方而直接为用户服务。
VSAT技术的发展,为大量专业卫星通信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卫星通信应用发展的新局面。
卫星系统还非常适合为不同地域的大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局域网之间提供互联链路,其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为N*64kbit/s。
第二节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入20实际90年代以来,在通信、电子、航天等高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移动卫星通信的发展十分迅速。
除INMARSAT系统以外,目前有几个系统以提供商用或近期即可提供商用。
这些系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如美国Motorola公司提出的“铱”系统和美国Loral Qualcomm公司提出的“全球星”系统;第二类是中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如全球个人卫星通信公司提出的国际个人卫星通信系统;第三类是静止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如加拿大TMI与美国AMSC合作开发的北美MSAT系统以及亚洲蜂窝系统。
其中,中、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时延小,易于实现手机通信,可实现全球覆盖,但需要十几颗,几十颗,甚至数百颗卫星,故投资较大,主要用于全球移动卫星通信。
目前典型的商用卫星通信系统有: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INMARST系统、中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ICO系统(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组织)、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Iridium系统(美国Motorol 公司)、GlobalStar系统(美国Loral和Qualcomm公司)。
第三节视频广播业务传输中的应用目前,世界上运行的GEO卫星转发器中,有三分之二用于电视和视频广播。
利用卫星广播系统传送数字化的视频信号的方式有以下3种形式。
一是点对多点的TV节目分配:数字视频信号从演播室通过卫星系统传送到地区广播站或地区电缆TV系统接收站,从而完成节目的分配。
通常所传送的信号是宽带的多路数据流。
二是点到点的传输:用于数字视频信号从实况直播现场到演播室,或从一个演播室到另一个演播室的卫星传输。
三是点对多点的直接到户广播方式:在卫星直播系统中,家庭用户接收机用0.5m左右的天线,可接受5~8路视频信号。
此外,远程教育系统是交互式视频广播系统的重要分支。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节目是集体接受,卫星转发的电视节目通过上千个以城市为单位的有线电视台接受,再经由电缆或微波进入家庭,在C频段中这种卫星电视接受的天线口径一般需要3m~6m,在Ku频段接收天线科技需要2.4m~4.2m,宾馆、饭店和有线电视网覆盖不到的地区可采用2.4m~4.2m(C频段)或1.5m~2.4m(Ku频段)天线集体接收入户。
边远山区的个体用户也可用1.5m~3m(C频段)或0.8m~1.2m(Ku频段)天线接收。
随着技术进步,全球正掀起一场卫星电视革命,主要是采用直播卫星电视和数字化频带压缩技术。
例如:用户采用0.45m直径电线直接接收卫星转发的电视节目,一套电视节目只需占用卫星转发器贷款7MHZ,节省了转发器带宽和转播费用。
第四节电话等交互式业务传输中的应用电话业务是卫星通信系统支持的重要业务之一,但与地面光缆支持的PSTN电话网相比较,其经济性是问题的关键。
卫星信道容量小、成本高,只有在地面网无法覆盖(或建立相应的地面投资极高二效益甚低)的乡村地区的用户才使用卫星电话。
GEO卫星离地面高,信号传输延时长(约250ms)。
如果系统用来支持电话业务,会晤双方会有脱离接触的感觉。
另外,卫星通信系统长的传播延时还会带来回波干扰的问题。
随着用户对多种业务需要的增长,要求卫星通信系统具有支持宽带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包括:具有支持高数据传输速率的能力(155Mbit/s,甚至更高);具有多路电话信道;支持电视会议和可视电话业务;能传输高分辨率彩色图像;在Internet环境下,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综合业务。
第三章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目标第一节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卫星通信能力的提高,卫星通信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服务水平愈来愈提高。
在当今地面通信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卫星通信在发展市场中虽然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风险,甚至遭受重大挫折,但由于它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决定了它仍要发展和应用。
因此,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未来卫星通信的发展前景仍是光明而美好的。
①地面电信网通常由交换网、传输网和接入网组成,现代卫星通信技术都可实现上述功能。
技术上卫星通信系统已能做到不依赖地面电信网独立成网,直接向公众提供各种通信服务。
这对有通信需求但无地面通信设施或建立地面通信设施不经济的地区有重要意义。
这些地区是发展卫星通信业务的主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