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系统论文

合集下载

军事卫星通信论文(2)

军事卫星通信论文(2)

军事卫星通信论文(2)军事卫星通信论文篇二《基于信息栅格技术的军事卫星通信问题研究》摘要:栅格技术具有资源范围广、分布性强、异构性复杂的特点,已成为各军事强国军事网络建设的发展方向。

该文介绍了信息栅格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美军GIG的特点,针对我军信息栅格与卫星通信一体化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栅格;卫星通信;GIG1 信息栅格技术的介绍在1999年出版的《栅格:未来计算结构的蓝图》一书中,美国科学家伊恩・福斯特首次提出信息栅格的概念。

该书对信息栅格的定义是:信息栅格是构筑在internet上的一组新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更多资源、功能和交互。

人们设想把自己的计算机插入信息栅格,像从电力栅格中获得电力资源一样获得所需各种信息资源,于是产生了栅格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

信息栅格的特点是使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广泛,且具有很强的分布性、更复杂的异构性;使体系对资源的共享更具有目的性;引入虚拟组织的概念,且组织的构建具有动态性和可伸缩性;强调协同解决问题(协同工作)的能力及服务的有序性和可控性。

2 信息栅格技术的军事应用美军的C4ISR系统在指挥控制、预警探测、情报侦察、信息对抗与信息传输、保障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但在最近的几场局部战争实战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无法实现全球网络联网,对现代战场上产生的大量信息的加工能力不足,在联合作战中无法实现诸作战力量、作战系统、作战单元之间的互连、互通、互操作。

1999年,美军发布《国防信息基础设施主计划8.0版――实现GIG》,提出建设全球信息栅格(GIG,GLOBAL INFORMATION GRID),这是全球首个军事信息栅格的实例。

为了保证美军能够在未来战争中始终保持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和全球作战优势,美军全力打造GIG。

经过多年发展完善,GIG已经成为美军的军事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可实现美军在全球任意地点、不同需求用户之间应用程序的互联、互操作。

卫星通信系统ALOHA技术分析论文

卫星通信系统ALOHA技术分析论文

卫星通信系统ALOHA技术分析论文ALOHA技术属于一种随机多址通信技术,对于多个分散的用户来讲,借助ALOHA信道便可以使用中心计算机,完成一点到多点的数据通信。

该项技术建网简单,多个发射机可共用一个信道,即便通信网络中有多个用户存在,一个高速接口即可满足通信需求,同时可以保证不同用户之间信息发送的实效性[1]。

正是由于ALOHA技术所表达出的众多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中。

当前比拟常见的ALOHA技术主要包括纯ALOHA技术、时隙ALOHA技术、扩频ALOHA技术等几种,不同类型技术的工作原理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纯ALOHA技术出现最早,接入方式也最为简单,当站点有帧存在时,便会马上通过信道发送,在规定时间内收到应答,表示发送成功,否那么需重新发送,重发时需要暂时等待,然后在任意应时间点再次发送,直到最后发送成功。

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纯ALOHA技术,数据是否发送成功确实认时间最短为270ms,该技术信道利用率仅有18.4%。

其次,时隙ALOHA技术可以提高信道利用率,最高可达36.8%。

在使用时根据每一帧发送所用时间,将其作为一个时间槽,对信道时间进行划分,时槽开始后才可发送站点,如果发送不成功,那么按照纯ALOHA技术重发策略进行重发,直到发送成功[2]。

现阶段,在卫星通信系统中,时隙ALOHA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信道负载的增大会影响系统稳定性,为防止饱和与振荡现象的出现,需要采取相应的稳态控制策略,比拟常见的主要包括输入控制、重发控制及输入重发控制三种。

采用输入控制策略时,为防止造成信道拥塞,应设定系统中的最大加压终端数量,对信道做出限制,当超过设定值后,不允许再接入用户分组。

采用重发控制策略时,为防止造成信道拥塞,应设定系统中的最大加压终端数量,并限制分组重发时间,当超过设定值后,延长重发延迟时间。

采用输入重发控制策略时,要同时控制信道内积压终端数量和分组重发时间。

gps论文[1]2篇

gps论文[1]2篇

gps论文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卫星导航系统,用于确定地球上任意点的位置和时间。

它由一组卫星、接收器和控制站组成,可以为用户提供准确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本论文将探讨GPS的原理、应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篇:GPS的原理和技术GPS系统是一种由美国建立和维护的全球性导航卫星系统。

它由约30颗工作卫星组成,这些卫星环绕地球运行,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与地面上的接收器进行通信。

GPS接收器通过接收来自多颗卫星的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速度和时间。

GPS的原理是基于距离测量的三角定位原理。

接收器通过接收卫星发送的无线电信号,并记录信号的到达时间。

由于信号的传播速度已知,接收器可以根据信号的到达时间计算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通过至少三颗卫星的信号,接收器可以确定自身的位置,并通过更多的卫星信号提高定位精度。

GPS系统的技术主要有信号传输、卫星轨道、接收器系统和数据处理。

信号传输使用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介质,通过射频技术在卫星和接收器之间进行通信。

卫星轨道是GPS系统的关键部分,它决定了卫星的分布和运行轨迹,以确保卫星可以覆盖地球的各个区域。

接收器系统由接收器硬件和软件组成,可以接收、处理和分析卫星信号。

数据处理涉及对接收器记录的信号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确定接收器的位置和时间。

GPS的应用十分广泛。

它可以用于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和路线规划。

许多车辆和移动设备都配备了GPS导航功能,以帮助用户在陌生地区导航。

此外,GPS还被用于航空、航海和军事领域,以帮助飞行器和船只进行导航和定位。

另外,GPS还被用于科学研究、天文学、地质学等领域,以支持地球测量和环境监测。

GPS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出行提供了更方便、精确的导航服务,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同时,它也为紧急救援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准确定位受困人员的位置。

此外,GPS还在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保护和管理地球资源。

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的作用(3篇)

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的作用(3篇)

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的作用(3篇)第一篇: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卫星通信车的基本原理及功能,讨论了卫星通信车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卫星通信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关键词:卫星通信;应急报道;卫星通信车1引言当自然灾害、工业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发生时,日常网络环境往往受到损坏或限制,不具备新闻报道所需的基本通信条件。

此时,卫星通信车的独特优势逐渐显现,有效提高应急报道响应能力,在新闻事件现场快速搭建指挥报道平台,实现音视频直播、互联网接入、现场指挥调度、应急保障等功能,是目前各大新闻媒体机构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报道配备的重要通信技术手段之一。

2卫星通信车的基本原理卫星通信车是指安装了卫星通信天线及相应设备,能够传输音频、视频及数据等多媒体业务的车载式卫星远端站。

本文重点研究小型卫星通信车,该种车辆一般选用性能优越、具有较强通过性和良好适应性的越野车,并集成天线、卫星射频终端、音视频、指挥调度、双向数据传输、供配电等子系统,基本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根据通信车配备的天线系统不同,常见小型卫星通信车分为“静中通”和“动中通”。

其中,“静中通”要求在静止状态下进行卫星通信,根据需要在指定地点建立与卫星主站或其他卫星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服务。

“动中通”能够在运动状态下对准静止轨道卫星,能够实现行进式应急报道,突破了车辆等移动载体在运动中进行多媒体通信的难关。

“动中通”与“静中通”相比较,更加机动灵活,移动中自动跟踪卫星,可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的移动通信;并具有自动捕获能力,驶出盲区后迅速恢复通信,无需进行人工天线对星操作等优势,但“动中通”天线等效口径偏小,在使用过程中传输功率受限,在某些环境下传输性能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时效性和移动性要求较高的环境下可选择使用“动中通”卫星车实现移动通信;对传输质量要求较高及报道环境相对固定的环境下可选择“静中通”卫星车。

卫星通信原理

卫星通信原理

The Principal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卫星通信原理张珏 10211155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摘要(Abstract)交大没有笨学生只有懒学生卫星通信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

本论文将介绍直播卫星、卫星通信的原理、卫星通信系统等.近年来卫星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卫星通信也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当代远距离通信的支柱。

关键字卫星通信系统多址联接直播卫星一、前言(Introduction)卫星通信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的特点是:通信范围大;只要在卫星发射的电波所覆盖的范围内,从任何两点之间都可进行通信;不易受陆地灾害的影响(可靠性高);只要设置地球站电路即可开通(开通电路迅速);同时可在多处接收,能经济地实现广播、多址通信(多址特点);电路设置非常灵活,可随时分散过于集中的话务量;同一信道可用于不同方向或不同区间(多址联接)。

本文从以下结构来介绍卫星通信:第二部分讲述了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的背景以为卫星通信的优缺点;第三部分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卫星通信系统的构成;第六部分介绍了卫星通信的特点和它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第七部分则介绍了有关直播卫星的相关知识;第八部分着重讲解了多址联接方式的内容;第九和第十部分总结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以及思考。

二、背景(Background)近年来卫星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

例如甚小口径天线地球站(VSAT)系统,中低轨道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都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卫星通信也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覆盖广、通信容量大。

通信距离远、不受地理环境限制、质量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972年在中国首次应用,并迅速发展,与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一起,成为中国当代远距离通信的支柱。

北斗卫星通信技术论文

北斗卫星通信技术论文

北斗卫星通信技术论文北斗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拥有独立的卫星导航与定位能力,北斗卫星还具有卫星通信功能。

北斗卫星通信技术为我国的军事和民用领域提供了重要的通信保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下面本文将探讨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首先,北斗卫星通信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之一。

北斗卫星通信技术拥有高度的覆盖能力,可覆盖海洋和陆地,不受地形和地貌的限制,同时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通信服务。

北斗卫星通信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数字通信技术,具有高速传输、高清晰度和抗干扰性能,可以保障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与此同时,北斗卫星通信技术价格低廉,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可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

其次,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已经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领域中,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军队的重要通信保障手段。

采用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可以使军队在远程地区实现优质的通信服务,保障军队的通信安全和战略需求。

在民用领域中,北斗卫星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可以为航空、航天、海洋、铁路、公安等行业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

北斗卫星通信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灾害应急、智能交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在未来,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可以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卫星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北斗卫星与5G技术相结合,可为我国的通信市场带来重大的变革。

但是,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例如如何保障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的安全性、提高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的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都需要加强研究和改进。

综上所述,北斗卫星通信技术是我国卫星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意义。

未来,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将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发展,提高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的性能和稳定性,为建设信息化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星间链路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星间链路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星间链路的原理及应用论文引言星间链路是指用于卫星通信的信道链路,是星地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承载着从地面站到卫星、卫星之间以及卫星到地面站等通信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星间链路的原理和应用。

一、星间链路的原理星间链路的原理即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方式。

星间链路主要利用卫星进行信号的转发和中继,实现地球不同地区之间的通信。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天线技术:–天线是星间链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接收、发射和聚焦信号。

–天线一般由反射面、馈源和驱动装置等组成,通过调整天线的方向和转动来实现信号的传输。

2.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而解调则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星间链路中的调制解调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于卫星传输的模拟信号。

3.编解码技术:–编码技术将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以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解码技术则将编码后的数据还原为原始数据。

4.带宽管理:–星间链路中的带宽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通过采用合理的调制技术、频率分配以及信号处理等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的频谱资源。

二、星间链路的应用星间链路作为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电视广播传输:–星间链路用于卫星电视广播传输,可以覆盖到全球各个地区。

–通过卫星信号的传输,观众可以收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节目。

2.数据通信:–星间链路广泛应用于数据通信领域,可以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

–无论是在银行、企业还是个人之间,星间链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

3.军事通信:–星间链路在军事通信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实现军事指挥、情报传输等任务的高效完成。

–通过卫星链路,军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指挥和作战等操作。

4.科学研究:–星间链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天文观测、地球观测等。

–通过卫星信号的传输,科学家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进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通信卫星作文范文

通信卫星作文范文

通信卫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通信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对于通信技术的需求,我们研发出了一种非常先进的通信工具——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是一种轨道卫星,其主要功能是用于电话、电视、广播等通信信号的传输,可以实现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的通信服务。

它可以把发射站发出的信号转发到接收站,从而实现遍及全球的通信。

而且,通信卫星还可以提供区域性、点对点、广播、集群等多种通信服务方式。

通信卫星有很多种,例如,极轨卫星、地球同步卫星等。

这其中,最常用的是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是指能够固定于地球上一定位置,并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同,因而能够保持相对于地球上某一点静止不动的一种通信卫星。

这种卫星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

通信卫星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中转站。

当我们打电话或发短信时,信号首先会传到接收站,随后,通过转发到发射站,然后进入卫星内部,最后返回到地球上的接收站,进行接收。

当我们看电视节目时,节目信号从发射站发出,通过卫星传输,再由接收站接收,随后经过放大、解码、显示等多个步骤,才能够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通信卫星虽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通讯工具,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使用通信卫星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压力。

通信卫星对于建立地面设备的要求也较高,并且需要大量的投资。

通信卫星还可能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通信卫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成果,它使人类的通信技术更加高效、便捷、方便。

虽然它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们相信,在不断的科技进步下,通信卫星会越来越完善,为人类的通信服务带来更多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专业:姓名:学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指提供卫星移动业务的通信系统,其典型特征是利用卫星中继站向用户提供移动业务。

卫星移动通信是传统的固定卫星通信与移动通信的产物,从表现形式看,它既是一个提供移动业务的卫星通信系统,又是一个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系统。

其最大特点是利用卫星通信的多址传输方式,为全球用户提供大跨度、大范围、远距离的漫游和机动、灵活的移动通信服务,是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扩展和延伸,在偏远的地区、山区、海岛、受灾区、远洋船只及远航飞机等通信方面更具独特的优越性。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按所用轨道分,可分为静止轨道(GEO)和中轨道(MEO)、低轨道(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GEO系统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可提供业务的GEO系统有INMARSAT系统、北美卫星移动系统MSAT、澳大利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obilesat系统;LEO系统具有传输时延短、路径损耗小、易实现全球覆盖及避开了静止轨道的拥挤等优点,目前典型的系统有Iridium、Globalstar、Teldest等系统;MEO则兼有GEO、LEO两种系统的优缺点,典型的系统有Odyssey、AMSC、INMARSMT-P系统等。

另外,还有区域性的卫星移动系统,如亚洲的AMPT、日本的N-STAR、巴西的ECO-8系统等。

一、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组成:1、空间段:卫星母体及星载设备。

2、地面段:卫星测控中心及相应的卫星测控网络、、网络控制中心以及各类关口站。

3、用户端:由各种用户终端组成,可以手持手机、便携机、机载台。

网络结构:1、星行结构;2、网状结构;3、混合结构。

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1、按其应用来分:(1)海事卫星移动系统(MMSS):主要用于改善海上救援工作,提高船舶使用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海上通信业务和无线定位能力。

(2)航空卫星移动系统(AMSS):主要用于飞机和地面之间为机组人员和乘客提高话音和数据通信(3)陆地卫星移动系统(LMSS):主要用于为行驶的车辆提供通信2、按通信卫星的运行轨道分:(1)低或中高轨道: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它能够用于通信的时间短,卫星天线覆盖的区域也小,并且地面天线还必须随时跟踪卫星。

(2)同步定点轨道:高达三万六千公里的,即在赤道平面内的圆形轨道;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相同,在地面上看这种卫星好似静止不动,称为同步定点卫星;覆盖照射面大,三颗卫星就可以覆盖地球的几乎全部面积,可以进行二十四小时的全天候通信。

3、按频率分:按照卫星所使用的频率范围将卫星划分为L波段卫星,Ka波段卫星等等。

4、按服务区域划分:有全球、区域和国内通信卫星。

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常见类型1、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轨道高度跨地距离约为35000公里。

通常采用3~4颗卫星布署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的赤道上空,用全球波束对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服务。

其频段大多数使用6/4GHZ,上行线路用5.925~6.425GHZ,下行线路用3.7~4.2GHZ,由于通信卫星的业务量日益拥挤,又开发使用了14/11GHZ频段。

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最早是由美国COMSAT公司利用INMARSAT(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卫星进行的。

INMARSAT于1979年正式成立,1982年2月开始提供全球海事卫星通信服务。

第三代INMARSAT3投入运营后,容量增大,使用点波束天线,功率和频点可灵活配置,提供了移动台互相间的直接通信,支持航空波段10MHz段频的全部通信,它比INMARSAT2有很大的改进与提高。

此外,尚有北美的MSAT和MSS系统,但他们不是面向全球,而是面向区域的系统。

INMARSAT、MSAT和MSS等系统都不支持手机工作,最新推出的亚太卫星移动通信(APMT)系统则能支持手机工作;该系统能提供电话、数据、传真等多种业务,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要支持手机工作,而手机的体积,重量均有一定限制,这样势必要加大天线尽寸,为此除需解决技术问题外,还要增加整个系统的投资。

2、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的轨道高度距地约为10000公里左右,典型的系统是奥德赛(Odysesy)系统和中圆轨道(ICO)系统。

Odysesy系统由美国和加拿大Teleglobe提出,该系统与陆地移动网和公共网络相结合,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传真服务。

系统采用12颗卫星均匀分布在三个轨道平面上,整个星座可覆盖全球。

移动频段为1600/2500MHz,地面频段为Ka波段,2300通道/卫星。

地面段系由分布在全球的7个地面站和广域通信互连网组成。

系统采用中轨设计方案,卫星可视仰角高,可保证通信链路不受高山,建筑,树木等阻挡而中断。

ICO系统由INMARSAT提出,该系统和Odyssey系统相似,同样采用中轨道方案。

ICO系统采用10颗卫星,均匀分布在一球的12个卫星接续枢纽站(SAN)和SAN站间信令及通信的互连网络组成。

移动系统频段为2000/2200MHz,地面频段为C/Ka波段,每颗卫星的通道数为4500。

系统与陆地通信网的结合可为用户提供数字话音,报文传送,寻呼以及传真和数据通信业务。

ICO系统的手机类似GSM手机,能双模工作。

四、目前在役的几种主要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1.“铱”星系统“铱”星是最早的MSS系统之一,它是唯一能够提供包括两极地区、空中及海洋在内的全地球覆盖的MSS系统。

“铱”星系统是基于低轨卫星系统的无线通信网,支持话音和低速数据的传输,可在任何地区、时间提供服务。

它的卫星星座由66颗具有星上处理功能及星间链路的卫星组成。

端到端话音呼叫可直接在空中进行交换,数据交换可通过星间交换直接被传送到距离目的关口站最近的卫星上。

目前有5个关口站在工作,“铱”系统为也为美国国防部服务。

最近,“铱”星公司宣布计划第二代基于IP的卫星系统,它能实现连续不断的环境监视和对地成像,可进行高速率数据传输。

2.“全球星”系统“全球星”系统也是移动卫星系统的先驱,它使用48颗低轨卫星,没有星际链接。

“全球星”卫星上装有8m孔径的天线,由多个圆形面板组成,可产生16个点波束,实现对地面上南北纬70度之间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地面段由若干网关站组成,地面呼叫通过卫星直接连接到所覆盖区域上的关口站。

“全球星”系统有25个关口站分布在全球,每个网关覆盖半径约2000km的区域。

“全球星”采用DS-CDMA物理层技术,扩频因子为128。

它采用了路径分集技术以减少阴影和阻挡对传输的影响。

每次呼叫可保证有多达三颗可视卫星的信号合成。

“全球星”提供实时的话音、传真、数据。

语音编码速率根据背景噪声的大小,有2.4、4.8或9.6Kbit/s的速率可选。

“全球星”正计划开发改进型的第二代卫星系统。

3.Inmarsat系统Inmarsat系统通过GEO卫星为除两极的全球范围提供移动电话、传真及数据通信业务,目前为企业、海运及航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

该系统当前有12颗GEO卫星:4颗第二代卫星(Inmarsat-2)、5颗第三代卫星(Inmarsat-3)和3颗第四代卫星(Inmarsat-4)。

当前,全球宽带局域网系统(BGAN)通过3颗Inmarsat-4卫星为移动及固定用户提供电话、因特网、短信等服务,并与地面3G系统整合。

BGAN使用透明转发器,馈送链路工作在C频段,并且有一个全球波束;卫星到用户链路工作在L频段,使用了可提供256个窄波束的可展开天线。

这个系统可提供信息速率为4.5~492kbit/s的、三种等级的便携应用终端。

4.ThurayaThuraya 1977成立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由两颗GEO卫星覆盖了110多个国家,跨越欧洲、中北非洲、中东、中亚和印度次大陆。

最近发射的Thuraya-3卫星取代了Thuraya-1卫星,扩大了亚洲地区的覆盖范围(包括中国和日本)以及大洋洲。

如今,Thuraya系统有两颗GEO卫星(Thuraya-2和Thuraya-3),采用工作在L频段上的GMR-1空中接口。

Thuraya 卫星装有12.25m孔径的L频段发射天线/接收反射面天线,每颗卫星可以产生200~300个点波束,空中接口采用FDMA/TDMA多址方式,每个载波具有40ms的帧结构,24个时隙,每个电路需用3个时隙。

星上处理设备可以实现任意点波束间移动设备到移动设备的连接,双模手持机可接入到地面GSM系统或Thuraya卫星系统,用户可以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跨区域漫游。

Thuraya 还可通过便携式终端提供速率达到144kbit/s的因特网接入,调制方式为APSK。

现在,Thuraya可实现速率为444kbit/S的高速IP业务。

五、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抢险救灾中的应用众所周知,在破坏性强的大型灾害事故发生的情况下,例如飓风、地震、强泥石流等,公共通信网络设施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损坏而使公众通信网络陷入瘫痪。

另外,在诸如类似911事件的紧急事件发生期间,局部出现的大通信流量会造成网络堵塞。

而且由于通信流往往是汇聚式的,比如119、120报警中心,更加重了通信的堵塞。

在这种情况下,救援人员需要利用各类通信手段通报险情和指挥救援,如果通信不畅,势必会大大延缓救援进度,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畅通、可靠的卫星通信是取得大型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胜利的保证。

抢险救灾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在突发事件地域,不依赖于原有的通信网络快速构成应急通信网络,使得现场指挥部和指挥中心可以快速建立起通信联络,并提供144Kbps-10Mbps 的传输速率;在一个网内可以同时传递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支持多方位动态图像实时传输以及高清视频会议等。

因此,在全国全面建立卫星通信网络,利用卫星通信手段实现抢险救灾应急通信保障,满足“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应急通信保障要求,是今后应急通信的发展趋势。

武警部队是抢险救灾的中坚力量,目前各总队均配备有卫星应急通信指挥车。

由于小型越野应急卫星通信指挥车的机动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可以快速进入开阔地带进行信号传输,避免因山体、建筑阻挡而造成通信失败。

例如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由于震区地面通信完全中断,震区在第一时间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外界也无法了解具体震情,汶川等地成为“信息孤岛”。

武警部队出动多台卫星通信指挥车随抗震救灾分队执行跨区域增援任务,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

抢险救援应急通信指挥车通常配置有报警器、车载电台、车载或便携式卫星设备、单兵无线图传、3G车载DVR、手提式发电机、配电箱、显示屏、摄像机、专业信息采集器,以及车顶应急照明灯、手持指北针等。

其中,车载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静中通天线系统、IDU/ODU卫星通信设备、移动视频通信系统、移动语音通信系统、综合接入平台、车载固定摄像机、视频会议终端、电源等系统和设备组成,可以实现以通信车为中心2.5km范围内无线语音通信和1km范围内的WiFi网络覆盖,极大地拓展了车载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以适应在抢险救援时的现场通信,同时也形成了语音、视频、图像、数据等多种业务类型的接入和上传,增加了指挥中心的现场感和实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