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8章 (2)数据库安全
[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第2版)][王颖,蔡毅][电子课件] (1)[28页]
![[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第2版)][王颖,蔡毅][电子课件] (1)[28页]](https://img.taocdn.com/s3/m/a1458b6587c24028905fc325.png)
1.4.1 关于口令安全性(续1)
不要在不同系统上,特别是不同级别的用户上使用同一口 令。
为防止眼明手快的人窃取口令,在输入口令时应确认无人 在身边。
1.1.2 加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
1.2 什么是攻击
1.2.1 1.2.2 1.2.3 1.2.4
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 攻击的主要手段 入侵仅发生在入侵行为完全完成,且入 侵者已进入目标网络内的行为称为攻击。但更为积极的观 点是:所有可能使一个网络受到破坏的行为都称为攻击。 即从一个入侵者开始在目标机上工作的那个时刻起,攻击 就开始了。
忽或者不配合,那么攻击者就有可能通过这台计算机,从 内部来攻击其他的计算机。
6. 保持简单(Simplicity) 尽量降低系统的复杂度,越复杂的系统越容易隐藏一些
安全问题,建议不要在一台服务器上配置超过两种以上的 应用。
1.5 安全操作系统简介
操作系统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设施,在信息安全方面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系统安全在硬件方面关键是芯片, 在软件方面关键是操作系统。本小节主要讨论操作系统方 面的安全问题。
1.2.4 攻击对象排名
主机运行没有必要的服务。 未打补丁的、过时的应用软件和硬件固件。 信息泄露,通过服务如Gopher、Finger、Telnet、SNMP、
SMTP、Netstat等。 盗用信任关系如Rsh、Rlogin、Rexec。 配置不当的防火墙或路由器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
1.4.3 广域网安全
1.加密技术 2.VPN技术 3.身份认证技术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面面俱到的防护方案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面面俱到的防护方案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 (4)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4)1.2 网络安全风险与威胁 (4)1.3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架构 (4)第2章物理安全防护 (5)2.1 数据中心安全 (5)2.1.1 数据中心选址与建筑安全 (5)2.1.2 数据中心出入管理 (5)2.1.3 数据中心内部安全 (5)2.2 通信线路安全 (5)2.2.1 线路规划与布局 (5)2.2.2 通信线路保护 (6)2.2.3 线路监控与维护 (6)2.3 设备安全 (6)2.3.1 设备选型与采购 (6)2.3.2 设备部署与维护 (6)2.3.3 设备监控与管理 (6)第3章网络边界防护 (6)3.1 防火墙技术 (6)3.1.1 防火墙的类型 (6)3.1.2 防火墙的部署策略 (6)3.1.3 防火墙的配置与管理 (7)3.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7)3.2.1 入侵检测系统(IDS) (7)3.2.2 入侵防御系统(IPS) (7)3.2.3 IDS/IPS的配置与管理 (7)3.3 虚拟专用网络(VPN) (7)3.3.1 VPN技术原理 (8)3.3.2 VPN应用场景 (8)3.3.3 VPN设备部署 (8)3.3.4 VPN管理 (8)第4章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8)4.1 身份认证技术 (8)4.1.1 密码认证 (8)4.1.2 二维码认证 (8)4.1.3 生物识别认证 (8)4.1.4 证书认证 (9)4.2 访问控制策略 (9)4.2.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9)4.2.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 (9)4.2.3 自主访问控制(DAC) (9)4.2.4 强制访问控制(MAC) (9)4.3 单点登录与权限管理 (9)4.3.1 单点登录(SSO) (9)4.3.2 权限管理 (9)4.3.3 账户锁定与密码策略 (9)4.3.4 安全审计 (10)第5章数据安全防护 (10)5.1 数据加密技术 (10)5.1.1 对称加密技术 (10)5.1.2 非对称加密技术 (10)5.1.3 混合加密技术 (10)5.2 数据备份与恢复 (10)5.2.1 数据备份策略 (10)5.2.2 备份存储介质 (10)5.2.3 数据恢复测试 (11)5.3 数据泄露防护(DLP) (11)5.3.1 数据分类与标识 (11)5.3.2 访问控制 (11)5.3.3 数据泄露监测与报警 (11)第6章应用安全防护 (11)6.1 应用程序安全开发 (11)6.1.1 安全开发原则 (11)6.1.2 安全开发流程 (11)6.1.3 安全编码实践 (11)6.2 应用层防火墙 (11)6.2.1 应用层防火墙概述 (12)6.2.2 WAF的部署方式 (12)6.2.3 WAF的配置与优化 (12)6.3 应用程序接口(API)安全 (12)6.3.1 API安全风险分析 (12)6.3.2 API安全设计 (12)6.3.3 API安全防护措施 (12)第7章恶意代码防范 (12)7.1 病毒防护 (12)7.1.1 病毒定义与危害 (12)7.1.2 病毒防护策略 (13)7.2 木马防范 (13)7.2.1 木马定义与危害 (13)7.2.2 木马防范策略 (13)7.3 勒索软件防护 (13)7.3.1 勒索软件定义与危害 (13)7.3.2 勒索软件防护策略 (13)第8章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 (14)8.1 安全事件监测 (14)8.1.1 监测目标 (14)8.1.2 监测手段 (14)8.1.3 监测流程 (14)8.1.4 监测策略 (14)8.2 安全态势分析 (14)8.2.1 态势感知概念 (14)8.2.2 态势感知技术 (14)8.2.3 态势感知实施步骤 (14)8.2.4 态势感知应用案例 (14)8.3 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 (15)8.3.1 安全预警机制 (15)8.3.2 预警信息发布 (15)8.3.3 应急响应流程 (15)8.3.4 应急响应团队建设 (15)8.3.5 应急响应资源保障 (15)第9章安全合规与管理 (15)9.1 法律法规与标准 (15)9.1.1 法律法规 (15)9.1.2 行业标准 (15)9.2 安全审计 (16)9.2.1 审计制度 (16)9.2.2 审计实施 (16)9.2.3 审计报告 (16)9.3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6)9.3.1 培训计划 (16)9.3.2 培训实施 (16)9.3.3 安全意识提升 (16)9.3.4 培训记录与评估 (16)第10章防护策略优化与持续改进 (16)10.1 防护策略评估 (16)10.1.1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17)10.1.2 安全防护策略合规性检查 (17)10.1.3 安全防护效果量化评估 (17)10.2 防护措施优化 (17)10.2.1 更新与完善防护策略 (17)10.2.2 强化边界防护 (17)10.2.3 深度防御策略实施 (17)10.2.4 安全漏洞管理 (17)10.3 持续改进与安全运维 (17)10.3.1 安全运维管理体系建设 (17)10.3.2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7)10.3.3 安全监控与威胁情报 (17)10.3.4 定期审查与持续优化 (17)10.3.5 应急响应与处理 (17)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互联网行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作业指导书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作业指导书第1章信息安全基础 (4)1.1 信息安全概念与体系结构 (4)1.1.1 信息安全定义 (4)1.1.2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4)1.2 常见信息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 (4)1.2.1 常见信息安全威胁 (4)1.2.2 防护措施 (4)第2章密码学基础 (5)2.1 对称加密算法 (5)2.1.1 常见对称加密算法 (5)2.1.2 对称加密算法的应用 (5)2.2 非对称加密算法 (5)2.2.1 常见非对称加密算法 (5)2.2.2 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应用 (6)2.3 哈希算法与数字签名 (6)2.3.1 哈希算法 (6)2.3.1.1 常见哈希算法 (6)2.3.2 数字签名 (6)2.3.2.1 数字签名的实现过程 (6)2.3.3 数字签名的作用 (6)第3章认证与访问控制 (6)3.1 认证技术 (6)3.1.1 生物认证 (6)3.1.2 密码认证 (7)3.1.3 令牌认证 (7)3.1.4 双因素认证 (7)3.2 访问控制模型 (7)3.2.1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 (7)3.2.2 强制访问控制模型 (7)3.2.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7)3.2.4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 (7)3.3 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7)3.3.1 身份认证 (7)3.3.2 权限管理 (7)3.3.3 访问控制策略 (8)第4章网络安全协议 (8)4.1 SSL/TLS协议 (8)4.1.1 SSL/TLS协议原理 (8)4.1.2 SSL/TLS协议功能 (8)4.1.3 SSL/TLS协议应用 (8)4.2 IPsec协议 (8)4.2.2 IPsec协议工作原理 (9)4.2.3 IPsec协议应用 (9)4.3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 (9)4.3.1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原理 (9)4.3.2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关键技术 (9)4.3.3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应用 (9)第5章网络攻击与防范 (9)5.1 网络扫描与枚举 (9)5.1.1 网络扫描技术 (9)5.1.2 枚举技术 (10)5.2 漏洞利用与攻击方法 (10)5.2.1 漏洞利用概述 (10)5.2.2 攻击方法 (10)5.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1)5.3.1 防火墙技术 (11)5.3.2 入侵检测系统(IDS) (11)第6章恶意代码与防护 (11)6.1 计算机病毒 (11)6.1.1 病毒的定义与特征 (11)6.1.2 病毒的分类 (12)6.1.3 病毒的传播与感染 (12)6.1.4 病毒的防护措施 (12)6.2 木马与后门 (12)6.2.1 木马的定义与特征 (12)6.2.2 木马的分类 (12)6.2.3 木马的传播与感染 (12)6.2.4 木马的防护措施 (12)6.3 蠕虫与僵尸网络 (12)6.3.1 蠕虫的定义与特征 (13)6.3.2 蠕虫的传播与感染 (13)6.3.3 僵尸网络的定义与特征 (13)6.3.4 蠕虫与僵尸网络的防护措施 (13)第7章应用层安全 (13)7.1 Web安全 (13)7.1.1 基本概念 (13)7.1.2 常见Web攻击类型 (13)7.1.3 Web安全防范措施 (13)7.2 数据库安全 (14)7.2.1 数据库安全概述 (14)7.2.2 数据库安全威胁 (14)7.2.3 数据库安全防范措施 (14)7.3 邮件安全与防护 (14)7.3.1 邮件安全概述 (14)7.3.3 邮件安全防护措施 (14)第8章系统安全 (15)8.1 操作系统安全 (15)8.1.1 操作系统安全概述 (15)8.1.2 操作系统安全机制 (15)8.1.3 操作系统安全实践 (15)8.2 安全配置与基线加固 (15)8.2.1 安全配置概述 (15)8.2.2 安全配置实践 (15)8.2.3 基线加固概述 (15)8.2.4 基线加固实践 (15)8.3 虚拟化与云安全 (15)8.3.1 虚拟化安全概述 (16)8.3.2 虚拟化安全实践 (16)8.3.3 云安全概述 (16)8.3.4 云安全实践 (16)第9章物理安全与应急响应 (16)9.1 物理安全设施 (16)9.1.1 安全区域规划 (16)9.1.2 机房设施安全 (16)9.1.3 网络设备安全 (16)9.2 安全审计与监控 (16)9.2.1 安全审计 (16)9.2.2 安全监控 (16)9.2.3 安全审计与监控的协同作用 (17)9.3 应急响应与处理 (17)9.3.1 应急响应计划 (17)9.3.2 应急响应团队 (17)9.3.3 信息安全事件处理 (17)9.3.4 事后总结与改进 (17)第10章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7)10.1 信息安全策略与法律法规 (17)10.1.1 信息安全策略概述 (17)10.1.2 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17)10.1.3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7)10.1.4 企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遵循 (17)10.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17)10.2.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18)10.2.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8)10.2.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18)10.2.4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 (18)10.3 信息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8)10.3.1 信息安全培训的意义与目标 (18)10.3.2 信息安全培训内容与方法 (18)10.3.3 信息安全意识提升策略 (18)10.3.4 信息安全培训的实施与评估 (18)第1章信息安全基础1.1 信息安全概念与体系结构1.1.1 信息安全定义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资产,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避免由于非法访问、泄露、篡改、破坏等造成的信息丢失、损害和不可用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
网络安全技术讲义(PPT 39张)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背景及主要来源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及症状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计算机病毒的清除 几种常见的防病毒软件及其安装与维护
5
3.2网络安全研究背景
3.2.1 系统安全漏洞的基本概念 3.2.2 系统安全漏洞的类型 3.2.3系统安全漏洞的利用 3.2.4 系统安全漏洞的解决方案
6
3.2.1系统安全漏洞的基本概念
1. 漏洞的定义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 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 访问或破坏系统。 2.漏洞与具体系统环境、时间之间的关系 一个系统从发布的那一天起,随着用户的深入使用,系 统中存在的漏洞会被不断暴露出来,这些早先被发现的漏 洞也会不断被系统供应商发布的补丁软件修补,或在以后 发布的新版系统中得以纠正。而在新版系统纠正了旧版本 中具有漏洞的同时,也会引入一些新的漏洞和错误。因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漏洞会不断消失,新的漏洞会不断 出现。漏洞问题也会长期存在。
16
3.3.2防火墙的功能
(1)过滤不安全的服务和非法用户。 (2)控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 (3)供监视Internet安全访问和预警的可靠节点。 (4)实现公司的安全策略。 (5)防止暴露内部网的结构,网络管理员可以在防火墙 上部署NAT,既可以保护内部网,也可以解决地址空间紧 张的问题。 (6)是审计和记录Internet使用费用的一个最佳地点。 (7)在物理上设置一个单独的网段,放置WWW服务器 、FTP服务器和Mail服务器等。
《网络安全》教学大纲

《网络安全》教学大纲(Network Security)制定单位: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制定人:孙晓彦审核人:冯国富(课程组长)编写时间:2011年12月15日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基本信息(一)课程属性、学分、学时专业课, 3学分,48学时(理论32+实验16)(二)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三)先修课程与知识准备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二、课程简介信息网络的大规模全球互联趋势,以及人们的社会与经济活动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使得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信息学科的专业教育中开设网络安全课程,旨在让学生们从学习网络技术时就树立建造安全网络的观念,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设计和维护安全的网络体系及其应用系统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为从事信息网络的研究和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较全面的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并对当前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与环境安全、操作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计算机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计算机安全等级评测与安全管理等内容。
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具有基本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人员有着重要意义。
The trend that information nets worldwide being connecting to one another, alone with the more and more dependences on computer net by people's social and economical activities, makes the security of the computer net a kernel problem. This course means to bring up the students' notion about the net security in the mean time when they learn the net technology, to let them underst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net security, and to offer them a chanc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way to design and maintain a secure net system or its application system. By taking the course, it can therefore give the students a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ir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net.The course gives a global introduction on the basic theories and kernel technologies of the network security, as well as explanation on the concept andapplication of the commonly used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the following sections: security of computer hardware and environmental, operating system security,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pplication security, emergency response and disaster recovery, computer system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computer level of security evaluation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so on.This cours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raining the engineering staff with the basic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三、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密码学等网络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IT科技行业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方案

IT科技行业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方案第1章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概述 (4)1.1 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4)1.1.1 网络攻击手段多样化 (4)1.1.2 数据泄露风险加剧 (4)1.1.3 法律法规要求日益严格 (4)1.2 数据保护的重要性 (4)1.2.1 保障国家安全 (5)1.2.2 维护企业利益 (5)1.2.3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5)1.3 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策略制定 (5)1.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5)1.3.2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5)1.3.3 加强数据安全防护 (5)1.3.4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5)1.3.5 遵守法律法规 (5)第2章网络安全架构设计 (5)2.1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5)2.1.1 安全策略 (6)2.1.2 安全技术 (6)2.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6)2.2.1 防火墙设计 (6)2.2.2 入侵检测系统设计 (6)2.3 虚拟专用网络(VPN) (7)2.3.1 VPN协议选择 (7)2.3.2 VPN部署模式 (7)2.3.3 VPN安全策略 (7)2.3.4 VPN功能优化 (7)第3章数据加密技术 (7)3.1 对称加密算法 (7)3.1.1 数据加密标准(DES) (7)3.1.2 高级加密标准(AES) (8)3.1.3 三重数据加密算法(3DES) (8)3.2 非对称加密算法 (8)3.2.1 RSA算法 (8)3.2.2 椭圆曲线加密算法(ECC) (8)3.3 混合加密算法及应用 (8)3.3.1 混合加密算法原理 (8)3.3.2 混合加密算法应用 (9)3.3.3 混合加密算法的优势 (9)第4章认证与访问控制 (9)4.1 用户身份认证 (9)4.1.2 二维码认证 (9)4.1.3 双因素认证 (9)4.2 角色权限控制 (10)4.2.1 角色定义 (10)4.2.2 权限分配 (10)4.2.3 权限审计 (10)4.3 访问控制策略 (10)4.3.1 防火墙策略 (10)4.3.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 (11)4.3.3 虚拟专用网络(VPN) (11)4.3.4 安全审计 (11)4.3.5 数据加密 (11)第5章安全漏洞防护 (11)5.1 安全漏洞扫描 (11)5.1.1 概述 (11)5.1.2 扫描范围 (11)5.1.3 扫描工具与策略 (11)5.1.4 扫描结果处理 (11)5.2 漏洞修复与安全加固 (12)5.2.1 漏洞修复 (12)5.2.2 安全加固 (12)5.3 应急响应与处理 (12)5.3.1 应急响应流程 (12)5.3.2 处理 (12)第6章网络安全监测与审计 (13)6.1 安全事件监测 (13)6.1.1 监测方法 (13)6.1.2 技术手段 (13)6.1.3 响应措施 (13)6.2 安全日志审计 (14)6.2.1 安全日志分类 (14)6.2.2 审计方法 (14)6.2.3 审计流程 (14)6.3 安全态势感知 (14)6.3.1 态势感知技术 (14)6.3.2 实施步骤 (15)第7章数据备份与恢复 (15)7.1 数据备份策略 (15)7.1.1 备份类型 (15)7.1.2 备份频率 (15)7.1.3 备份存储 (15)7.2 数据恢复技术 (16)7.2.1 全量恢复 (16)7.2.3 差异恢复 (16)7.3 灾难恢复计划 (16)7.3.1 灾难类型识别 (16)7.3.2 灾难恢复策略 (16)7.3.3 灾难恢复演练 (16)7.3.4 灾难恢复预案 (17)7.3.5 灾难恢复资源准备 (17)第8章数据保护法律法规与合规要求 (17)8.1 国内数据保护法律法规 (17)8.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7)8.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17)8.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17)8.1.4 《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 (17)8.2 国际数据保护法规与标准 (17)8.2.1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17)8.2.2 美国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 (17)8.2.3 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8)8.3 企业合规体系建设 (18)8.3.1 制定合规政策和程序 (18)8.3.2 建立数据分类和分级制度 (18)8.3.3 开展合规培训和宣传 (18)8.3.4 定期进行合规审计和风险评估 (18)8.3.5 建立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 (18)8.3.6 加强对外合作和供应链管理 (18)第9章安全意识培训与文化建设 (18)9.1 安全意识培训 (18)9.1.1 培训内容 (19)9.1.2 培训形式 (19)9.1.3 培训对象 (19)9.2 员工行为规范 (19)9.2.1 信息访问规范 (19)9.2.2 账户与密码管理 (19)9.2.3 网络使用规范 (19)9.3 安全文化建设 (20)9.3.1 领导示范 (20)9.3.2 宣传教育 (20)9.3.3 奖惩机制 (20)9.3.4 持续改进 (20)第10章持续改进与优化 (20)10.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20)10.1.1 收集信息 (20)10.1.2 识别风险 (20)10.1.3 风险评估 (20)10.2 安全防护策略更新 (20)10.2.1 监测安全威胁 (21)10.2.2 更新防护策略 (21)10.2.3 增强安全意识 (21)10.2.4 加强安全审计 (21)10.3 数据保护效果评估与优化 (21)10.3.1 数据保护效果评估 (21)10.3.2 优化数据保护策略 (21)10.3.3 数据泄露应急预案 (21)10.3.4 跨部门协同 (21)第1章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概述1.1 网络安全现状分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大数据安全》-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大数据安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32603课程名称:大数据安全英文名称:Big Data Securit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是软件工程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以大数据发展历史、特征、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分析各领域面临的大数据安全威胁和需求,归纳总结大数据安全的科学内涵和技术研究方向。
在此基础上,引出大数据安全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实践。
随后对大数据安全的产业动态、法律法规、标准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预测大数据安全的发展趋势。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对大数据安全技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初步具备大数据安全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
英文简介The course is an selective course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It introduces development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big data. It analyzes big data security threats and requirements for various fields and summariz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big data security and technical research direction. Based on this, key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s of big data security are introduced. Then the course systematically comb the industrial dynamics,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 research of big data security, and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ig data security.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is course can give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big data security technology, so that 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design and manage big data security system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软件工程的专业选修课。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与实施要点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与实施要点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 (4)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4)1.2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4)1.3 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5)第2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5)2.1 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2.1.1 立法背景与现状 (5)2.1.2 主要法律法规 (5)2.1.3 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5)2.2 国际网络安全标准简介 (6)2.2.1 国际网络安全标准概述 (6)2.2.2 主要国际网络安全标准组织 (6)2.2.3 典型国际网络安全标准简介 (6)2.3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遵循 (6)2.3.1 遵循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6)2.3.2 遵循国际标准的作用 (6)2.3.3 实施要点 (6)第3章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7)3.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7)3.1.1 定性风险评估 (7)3.1.2 定量风险评估 (7)3.1.3 混合型风险评估 (7)3.2 风险评估的实施步骤 (7)3.2.1 确定评估范围和目标 (7)3.2.2 收集信息 (7)3.2.3 识别和分析威胁和脆弱性 (7)3.2.4 评估风险 (7)3.2.5 风险排序和报告 (7)3.3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与实践 (7)3.3.1 制定网络安全政策 (7)3.3.2 安全防护措施设计 (8)3.3.3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8)3.3.4 安全监控与应急响应 (8)3.3.5 定期开展风险评估 (8)第4章物理安全防护措施 (8)4.1 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 (8)4.1.1 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布局 (8)4.1.2 数据中心的出入管控 (8)4.1.3 视频监控与报警系统 (8)4.1.4 环境安全与保障 (8)4.2 网络设备的物理安全 (8)4.2.2 设备的锁定与防盗 (9)4.2.3 设备的远程监控与管理 (9)4.3 线路安全与防护 (9)4.3.1 线路布局与设计 (9)4.3.2 线路的物理保护 (9)4.3.3 线路接入的安全控制 (9)第5章边界安全防护措施 (9)5.1 防火墙技术与应用 (9)5.1.1 防火墙概述 (9)5.1.2 防火墙关键技术 (9)5.1.3 防火墙配置与管理 (10)5.1.4 防火墙应用实践 (10)5.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10)5.2.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10)5.2.2 入侵检测关键技术 (10)5.2.3 入侵防御系统(IPS) (10)5.2.4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应用实践 (10)5.3 虚拟专用网(VPN)技术 (11)5.3.1 VPN概述 (11)5.3.2 VPN关键技术 (11)5.3.3 VPN应用场景与实践 (11)5.3.4 VPN安全性分析 (11)第6章网络访问控制 (11)6.1 用户身份认证 (11)6.1.1 认证方式 (11)6.1.2 认证协议 (12)6.2 访问控制策略 (12)6.2.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12)6.2.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 (12)6.2.3 强制访问控制(MAC) (12)6.3 权限管理与实践 (12)6.3.1 权限分配 (12)6.3.2 权限审计 (12)6.3.3 权限管理实践 (12)第7章网络设备与系统安全 (13)7.1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 (13)7.1.1 基本安全策略设定 (13)7.1.2 设备接口安全 (13)7.1.3 网络协议安全 (13)7.1.4 防火墙与安全隔离 (13)7.2 系统漏洞与补丁管理 (13)7.2.1 漏洞扫描与评估 (13)7.2.2 补丁更新与管理 (13)7.3 网络设备监控与维护 (13)7.3.1 网络设备功能监控 (13)7.3.2 安全事件监控 (13)7.3.3 日志管理与审计 (14)7.3.4 定期维护与巡检 (14)7.3.5 应急响应与处置 (14)第8章应用层安全防护 (14)8.1 网络应用层安全威胁 (14)8.1.1 数据泄露 (14)8.1.2 恶意代码攻击 (14)8.1.3 应用层拒绝服务攻击 (14)8.1.4 跨站脚本攻击(XSS) (14)8.1.5 SQL注入 (14)8.2 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 (14)8.2.1 数据加密 (14)8.2.2 访问控制 (14)8.2.3 入侵检测与防护系统 (15)8.2.4 安全审计 (15)8.2.5 安全开发 (15)8.3 常见应用层安全漏洞与防护 (15)8.3.1 数据泄露防护 (15)8.3.2 恶意代码防护 (15)8.3.3 应用层拒绝服务防护 (15)8.3.4 跨站脚本攻击防护 (15)8.3.5 SQL注入防护 (15)第9章数据安全与加密 (16)9.1 数据加密技术与应用 (16)9.1.1 加密技术概述 (16)9.1.2 对称加密技术 (16)9.1.3 非对称加密技术 (16)9.1.4 混合加密技术 (16)9.1.5 加密技术应用 (16)9.2 数字签名与证书 (16)9.2.1 数字签名概述 (16)9.2.2 数字签名算法 (16)9.2.3 数字证书 (16)9.2.4 数字证书的应用场景 (17)9.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7)9.3.1 数据备份的重要性 (17)9.3.2 数据备份策略 (17)9.3.3 数据备份技术 (17)9.3.4 数据恢复技术 (17)9.3.5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实施要点 (17)第10章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恢复 (17)10.1 安全事件分类与响应流程 (17)10.1.1 安全事件分类 (17)10.1.2 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17)10.2 应急响应团队建设与管理 (18)10.2.1 应急响应团队组织结构 (18)10.2.2 应急响应团队职责分配 (18)10.2.3 应急响应团队培训与演练 (18)10.3 网络安全事件的恢复与重建 (18)10.3.1 事件恢复策略制定 (18)10.3.2 事件恢复实施流程 (18)10.3.3 事件后续跟踪与改进 (19)10.3.4 持续改进与监测 (19)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企业利益和用户隐私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一般有三种安全保护措施
① 用户的身份认证管理 ② 数据库的使用权限管理 ③ 数据库中对象的使用权限管理
身份认证管理与安全机制 权限管理(授权、角色) 视图访问 审计管理
二、数据库安全策略和机制
1. 安全策略
① 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的安全性。例如,SQL Server系统在使用 中涉及企事业机构的各类操作人员,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应 着手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在使用业务信息系统时执行标准的 操作流程。
数据库安全的主要威胁
① 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和宣传教育等问题。 ② 政策、制度及管理问题。 ③ 硬件和操作系统等软件问题。 ④ 数据库系统本身的缺陷和隐患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基本内涵
1. 保密性
① 用户标识与鉴别 ② 存取控制 ③ 数据库加密 ④ 审计 ⑤ 备份与恢复 ⑥ 推测控制与隐私保护
SQL Server 身份认证模式 1
Windows身份验证模式
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用户只 需 通 过 Windows 验 证 , 即 可 连 接 到 SQL Server而不再进行身份验证。
2
混合身份验证模式
Windows身份验证和SQL server验证都可用 。对于可信任连接用户,系统直接采用
同样,U6还可以将此权限授予U7:
例7:GRANT INSERT ON TABLE SC TO U7; 注意:U7不能再往下传递权限了。
(2)收回权限 —— 所有授予出去的权力在必要时又都可用REVOKE语句收回 基本语法:
REVOKE:授予的权限可以由DBA或其他授权者用REVOKE语句收回
—— 包括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存取控制、审计、数据加密、视 图机制、特殊数据库的安全规则等。
例如,SQL Server的安全性管理可分为3个等级: ① 操作系统级的安全性。 ② SQL Server级的安全性。 ③ 数据库级的安全性。
SQL Server安全策略
SQL Server 采用三个层次的安全控制策略:
REVOKE <权限>[,<权限>]... [ON <对象类型> <对象名>]
FROM <用户>[,<用户>]...;
例8:把用户U4修改学生学号的权限收回 REVOKE UPDATE(Sno) ON TABLE Student FROM U4;
例9:收回所有用户对表SC的查询权限
REVOKE SELECT ON TABLE SC
① 用户首先登录到数据库服务器上(是服务器合法用户); ② 然后使服务器用户成为某个数据库的合法用户,从而能够访问数 据库; ③ 让数据库用户在数据库中具有一定的权限(数据操作权、创建对象 权等)。
三、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用户标识与鉴别机制
存取控制
自主存取控制方法 强制存取控制方法
授权与回收
①
②
发出GRANT 管理员 数据库对象创建者(即属主Owner) 拥有该权限的用户 按受权限的用户 一个或多个具体用户 PUBLIC(全体用户)
例1:把查询Student表权限授给用户U1 sp_adduser ‘tz’, ‘U1’ 用户名abd,登录名tz
GRANT
ON TO
案例 2
维基泄密
2010年7月26日,“维基泄密” 网站创立者澳大利亚记者朱利安 · 阿 桑奇,在记者会上手持一份英国《卫 报》。“维基泄密”网站公布了长达 20 万页的 9.2 万份美国军方机密报告。 报告记录了驻阿富汗美军不愿公开于 众的“秘密”信息,包括联军 144次 “意外”杀死平民,美军全力掩盖塔 利班已获得地对空导弹的事实 , 美军 如何组织秘密“暗杀或俘虏”某名册 上在列塔利班班级领导人等。
Windows验证机制,否则SQL Server通过账
号的存在性和密码的匹配性再自行验证。
首先需要创建、注册账户信息
(二)存取控制
—— 用户鉴别后,还需要确定其使用权限
基本步骤
① 为每个用户预定义存取权限。 ② 对于通过鉴定获得上机权的合法用户,再根据定义的存取权限对 其操作请求进行控制,以确保只能执行授权的合法操作。
授权机制易于个体控制,但操作繁琐,修改、更新、维护量大 借助传统的用户组思想,构建角色管理体系
什么是数库角色?
—— 简单滴说,就是被命名的一组与数据库操作相关的权限,是一组 权限的有机集合。
① 创建角色 ② 给角色授权 ③ 将角色授予其他的角色或用户
④ 角色权限的回收
创建角色: CREATE ROLE <角色名>
特别注意:不能循环授权
例5:把对表SC的INSERT权限授予U5用户,并允许他再将此权限授予其他 用户 GRANT INSERT ON TABLE SC TO U5 WITH GRANT OPTION;
执行例5后,U5不仅拥有了对表SC的INSERT权限,还可以传播此权限。
例6:GRANT INSERT ON TABLE SC TO U6 WITH GRANT OPTION;
第8单元 数据库安全
上次课回顾
数据库基本概念
什么是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模型
① ② 能真实模拟现实世界 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③
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概念层: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建模 组织层:按计算机系统观点对数据建模
数据库系统结构
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 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
亿元
中国
加强数据库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一、基本概念
1. 数据安全。保护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 2. 数据库安全。采取措施对数据库及其相关文件和数据进行保护。 3. 数据库系统安全。采取各种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系统软件及其中的数 据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
有条件共享
因此,信息共享绝非无条件、无限制的共享 ② 能够共享哪些信息 例如(国家安全、商业机密、用户隐私): 军事秘密 国家机密 新产品实验数据、 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策略 销售计划 客户档案 医疗档案 银行储蓄数据
① 哪些用户可以共享
数据库的安全性:
——即保护数据库,防止因非法用户或
非法使用数据库而造成数据泄露、
或:sp_addrole [ @rolename = ] 'role'
[ , [ @ownername = ] 'owner' ] 例: CREATE ROLE R1; 或: sp_addrole R1; 注意:此时新创建的角色是空的,没有任何内容。
基本方法
① 自主存取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
同一用户对于不同的数据对象有不同的存取权限;不同的用户对 同一对象也有不同的权限;用户还可将其拥有的存取权限转授给 其他用户。 ② 强制存取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
案例 3
木马病毒致使数据严重泄密 某一大学知名的董教授,平时工作兢兢业业,经常深夜或节 假日加班加点在家搞科研和备课。由于需要查阅资料,他家中的 电脑经常接入了国际互联网。董教授时常白天在办公室办公电脑 上工作,晚上在家用个人电脑工作,经常用U盘将未完成的工作 内容在两个电脑间相互拷贝。从2005年以来几年间,董教授办公 电脑内的 200多份文件资料不知不觉地进了互联网,造成重大泄 密。经上级保密委员会审查鉴定,涉密文件资料达30多份,董教 授受到降职降薪降职称的严肃处理 。
② 数据库服务器物理方面的安全性。为了实现数据库服务器物
理方面的安全,应该做好数据库服务器置于安全房间、相关计 算机置于安全场所、数据库服务器不与Internet直接连接、使用
防火墙、定期备份数据库中的数据、使用磁盘冗余阵列等。
③ 数据库服务器逻辑方面的安全性。 设计领域的安全性。
2. 安全管理机制
非法浏览 入侵国防、公安、统计等核心部门,盗取机密数据,危害国家安全; 篡改课程成绩、高考志愿、人事档案、银行存款、诚信记录; 非法删除、覆盖、剪切或控制、扰乱数据信息,破坏正常生产或生活秩序。
非法更改
恶意破坏
常用非法手段
① 编写合法程序绕过DBMS及其授权机制 ② 直接或编写应用程序执行非授权操作 ③ 通过多次合法查询数据库从中推导出一些保密数据
FROM PUBLIC;
例10:把用户U5对SC表的INSERT权限收回
REVOKE INSERT ON TABLE SC FROM U5 CASCADE ;
① 将U5的INSERT权限收回时必须级联(CASCADE)收回
② 系统只收回直接或间接从U5处获得的权限
U5 → U6 → U7
灵活多样的数据库角色管理
发展趋势:空间数据库、移动数据库、模型数据库等理论与技术
引言
—— 初识数据库安全
基于数据库的信息化管理的突出优势在于: —— 数据共享的最大化
奇葩证明,有时真滴可以避免!
一卡通时代 —— 我不要做“卡奴”
保障数据共享的基本条件
然而,风险无处不在
—— 数据共享的灾难性后果
信息泄漏 更改、破坏
TO PUBLIC; 例4:把查询Student表和修改学生学号的权限授给用户U4 GRANT UPDATE(Sno), SELECT ON TABLE Student TO U4;
注意:
WITH GRANT OPTION子句:
若指定:可以再授予,即权限可传递。 没有指定:不能传递。
A. B. C. D. E. F. 不是什么人都能访问 不能访问所有信息 操作轨迹被跟踪、记录、审计 无法直接观察数据库信息 拒绝非授权复制或重放 隐私保护重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