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升三年级数学
二年级升三年级数学应用题

二年级升三年级数学应用题
二年级升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可以多种多样,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示例:1. 莉莉和托马斯一起种花,莉莉种了5朵红花,托马斯种了8朵黄花,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朵花?
2. 动物园里有猴子15只,熊猫5只,猴子数量是熊猫数量的几倍?
3. 一本故事书有40页,小红每天读5页,她需要多少天才能读完这本书?
4. 小明和他的朋友们玩捉迷藏游戏,他需要闭上眼睛数到100才能开始找其他人。
他数到50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数错了数字。
他重新开始数,这次他数到了99。
他一共数了多少次?
5. 小华家养了8只鸡和10只鸭,如果每只鸡每天能下1个蛋,每只鸭每天能下2个蛋,小华家每天一共能得到多少个蛋?
6. 公园里有4个篮球场,每场有2个篮球。
一共有多少个篮球供游客使用?
7. 小明和他的朋友们在沙滩上玩沙子。
他们用一个大桶装沙子,每人都轮流从桶里舀出一些沙子堆成小山。
小明发现每次轮到他时,桶里总是剩下不多不少正好够他堆一个小山的沙子。
那么他们至少有多少人一起玩沙子?
8. 小华的妈妈买了10个苹果,小华吃了3个,妈妈发现剩下的苹果正好能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和奶奶。
小华的家里一共有多少人?
9. 小明和他的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他们需要围成一个正方形。
如果他们有12个人,那么他们每边各有多少人?
10. 小华的奶奶给了他一些钱去买冰淇淋。
如果小华买了一个大冰淇淋,那么他还剩下1元钱;如果小华买了一个小冰淇淋,那么他还剩下4元钱。
已知小华手里原来有5元钱。
请问大冰淇淋和小冰淇淋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二年级升三年级数学习题

板块一:1、王阿姨带了40元钱去超市买文具盒,每个文具盒7元,王阿姨带的钱可以买几个文具盒?再增加几元就可以多买一个文具盒?2、多多买了一些练习本,自己用了20个,送给妹妹35个,还剩26个,多多一共有多少个练习本?3、一家水果店上午卖了124箱水果,下午卖的比上午多45箱,(读到这里你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4、小东今年9岁,比爸爸小28岁,(读到这里你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爷爷比爸爸大26岁,我们又可以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黄花有134朵,比红花少37朵,(读到这里你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又知道红花比蓝花多18朵,我们又可以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苹果每斤4元钱,妈妈买了8斤苹果,(读到这里你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妈妈买苹果花的钱比买梨少花8元钱,我们就可以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块二:(重难点)1、小鼠想了一个数,对小兔子说:“给这个数加上9,再取和的一半应是5.”它让小兔子把这个数算出来,你会算吗?先把空格填出来吧!2、萱萱买了一个布娃娃,8岁的婷婷问萱萱布娃娃的价格,萱萱说:“用这个钱数减去4,再取差的一半正好是你的年龄,你能算出布娃娃是多少钱吗?”聪明的小朋友,你会算吗?请填出来。
3、高高是个小魔法师,他可以变出金币,也可以把金币变没。
当他用魔术棒点金币图案时,金币的数目就会变成原来的两倍;当他点炸弹图案时,金币的数目就会变成原来的一半,看一看下图,高高原来有多少个金币?4、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最后结果等于6.请问:这个数是几?5、某数加上1,,减去2,乘以3,除以4,结果等于6.请问:这个数是几?板块三:1、餐厅里有40袋面粉和65袋大米,吃掉一部分大米,大米还比面粉多10袋,吃掉了多少袋大米?2、面包房做354个面包,第一组买了222个,第二组买了38个,还剩多少个?3、小东上午做了106道数学题,下午做的比上午多35道,小东一共做了多少道?4、小明今年8岁,爸爸今年35岁。
二升三数学混合计算题

二升三数学混合计算题随着孩子们从二年级升至三年级,数学课程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二升三数学混合计算题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考核内容。
混合计算题主要包括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其他四则运算的混合,对于孩子们来说,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至关重要。
一、混合计算题类型及解题方法1.简单混合计算题:题目中只包含加减、乘除法,通常可以直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2.复合混合计算题:题目中包含多个步骤,需要先进行部分计算,再进行整体计算。
3.带有括号的混合计算题:需要按照括号内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策略1.加强口算训练:口算是混合计算题的基础,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口算有助于提高解题速度。
2.掌握运算顺序:了解四则运算的优先级,先乘除后加减,带括号的先算括号内。
3.运用运算定律:熟练运用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
4.分析题目特点,运用简便方法:有些混合计算题可以通过观察数据特点,采用拆分、估算等方法简化计算。
三、实战演练及答案解析1.题目:36 + 12 × 4 ÷ 2答案:36 + 12 × 4 ÷ 2 = 36 + 24 = 60解析:按照乘除优先于加减的顺序计算,12 × 4 ÷ 2 = 24,再加上36得到60。
2.题目:25 × (3 + 4) ÷ 5答案:25 × (3 + 4) ÷ 5 = 25 × 7 ÷ 5 = 35解析: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3 + 4 = 7,再乘以25得到175,最后除以5得到35。
通过以上实战演练,我们可以发现,掌握混合计算题的关键在于熟练运用四则运算规律,合理安排运算顺序,以及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二年级升三年级数学口算练习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1-2 得分:时间:24÷4= 7+63= 9×4= 36÷6= 9×7=56÷8= 28+6= 7×5= 36+4= 30÷5=63÷9=64÷8= 38+16= 45÷5= 7÷1=25+23= 12+35= 27+71= 46+33= 40÷8=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8×2= 7+56= 56÷7= 12÷6= 4×2=21-7= 7×3=8÷8= 32÷4= 80-9= ( )×6=3042÷7= 35-6= 28÷7= ( )×8=48 21÷3= 36÷4= 18÷2= 63÷7= 9×6=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4=20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7×7= 73+16= 60+300= 10÷5=83-29= 5×6= 43-17= 21+27= 32÷8=30÷6= 36÷4= 64÷8= 5÷1= 15÷3=16÷8= 42÷6= 400+50= 38+26= 93-8=49÷7=6×9= 56-30= 35÷5= 27+25=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3-4得分:时间:27÷9= 53+8= 4×9=8÷2=32÷8=8÷1=9×9= 84+7= 80-44= 1800-900=89-8= 64-8= 34+9= 14÷7= 5+58=64÷8=6×3=9×9= 72÷8= 78+15=83-20= 43-30= 9÷1= 280+450= 7÷7=5×7= 58-36= 72÷9=36÷6=81÷9=42+13= 24÷3= 24+8= 27-3= 42+13=42-6= 7+44= 42÷7= 64-8= 21÷3=4×8=54÷9= 49÷7= 42÷7=35÷7=19+41= 24-6×3=4×8-5= 27÷3+6=56÷7-3=3600+5800= 8×9+21= 4600+4700= 730-190= 3700-370= 8500-5500= 3200+5100= 96-42=4900-1800= 420+80= 430+1000= 500-60=1200-400= 830-300= 800+900= 7000+3000=49÷9+7=4×3÷2=6÷3×7= 8÷4×3=6×5+37=12÷4+18=16÷4×8= 8÷4+48=25÷5+36=6×8—42= 2×8÷4= 8×9÷9=36÷6÷3= 9÷9×6=42÷7×6= 96-80+7=64-40-8= 40-4+20= 7×5-8= 14÷7+25=15÷5+8=8×9-8= 1×2+20=16÷8+30=7×7+8=54÷6+33= 510+200= 15-45÷9=46-8= 11-40÷8=7+1×8= 130+80= 8×5-7= 9×3-8=30÷6=1800+200= 93-80= 6×5+37= 10-8÷1=7×8= 73-4= 3×8÷4=7×6+10=72÷8= 64-8= 24×0= 71-7+30=6+2×8= 35-9= 70-5×9=8×9+21=27÷9= 53+8= 4×9= 8÷2=32÷8= 8÷1= 9×9= 84+7= 80-44= 1800-900= 4900-1800= 420+80= 430+1000= 500-60= 89-8= 64-8=34+9= 14÷7= 5+58= 64÷8= 6×3=9×9= 72÷8= 78+15= 83-20= 43-30= 4600+4700= 730-190= 3700-370= 8500-5500=9÷1= 280+450= 7÷7= 3600+5800= 8×9+21= 800+900= 58-36= 7000+3000= 5×7=9÷9×6=72÷9=36÷6= 81÷9= 42+13= 24÷3=24+8= 27-3= 42+13= 42-6= 7+44= 42÷7= 64-8= 21÷3=4×8= 54÷9=49÷7= 42÷7= 35÷7= 19+41= 24-6×3= 4×8-5= 27÷3+6= 56÷7-3= 49÷9+7= 4×3÷2= 6÷3×7= 8÷4×3= 6×5+37= 12÷4+18= 16÷4×8= 8÷4+48= 25÷5+36= 6×8—42= 2×8÷4= 8×9÷9= 36÷6÷3= 3200+5100= 96-42= 1200-400= 830-300=7×5-8= 14÷7+25= 15÷5+8= 8×9-8=1×2+20= 16÷8+30= 7×7+8= 1800+200=93-80= 6×5+37= 10-8÷1= 3×8÷4=71-7+30= 7×6+10= 6+2×8= 70-5×9=48÷8+7=8×9+21= 54÷6+33= 510+200=7+1×8= 8×5-7= 9×3-8= 4×5+44=7×8= 73-4= 72÷8= 64-8= 24×0=35-9= 46-8= 30÷6=36÷4= 130+80=32+9= 32+12= 26+19= 3+18= 2+41=18+21= 14+21= 30+20= 4+11= 34-2=3+7×2= (21+27)÷6=19+16= 5+17= 55+15= 4+42= 29+7= 9+16= 11+23= 33+9= 28+21= 19+34=14+47= 24-7= 14+8= 20+6= 28-6=22+21= 2+25= 13+9= 35+31= 13+17=21+17= 16+34= 22+13= 44-4= 27+23=17+23= 10+32= 14+16= 4+39= 17+11=19-6= 37+7= 24+15= 7+8= 12+37=16+8= 10+14= 23-4= 10+26= 26-1=47-5= 3+28= 10+28= 37+3= 33-1=21+9= 27+23= 8+29= 42+1= 35-11=13+22=25+18= 39-6×2= 21+12÷4= 8÷4+39=24-5×1= 26+19= 24+16÷8= 32-3×3= 29-3×7= 43+46= 14+27÷9= 36+24÷6= 41+13= 13+24÷8= 18+17= 20÷4+10= 21+18÷9= 32-4÷4= 30÷5+12= 18-5÷5=6+32÷8= 38-2÷2= 36÷6+5= 27÷9+2= 7+24= 39-9×4= 30-9= 15÷5+18= 3×5+35= 16÷8+24= 39+9÷3= 13+1=39+3÷1= 8×2+26= 9+28÷7= 25÷5+1= 26+24= 19+27÷9= 22+28= 7+42÷7= 4+44= (11+10)÷7= 5×3+31= 15÷5+9= 35-5= 20-5= 20+20= 25+18÷6=40+9= 16+20= 20+6×2= 23+21÷7= 11+18= 7+14= 23+15= 37-5×5= 43-1×9= 16÷4+17= 29+13= 24+8×4= 7×(3+4)= 27-9×2= 3×8+23= 17+22=21+13= 31-7×2= 42+7= 33+8×2= 17+5×2= 8+13= 12+15= 36÷4-5= 20+3= 37-9×3= 19+16= 18÷2-7= 2+6÷2= 8+28= 47-4×4= 9×4+30= 11-1×9= 26+6= 17-6×2= 10+37=23+6= 22+16= 65+26= 26+5÷5= 17+9×2= 40-2×7= 18÷9+3= 39+13=41-4×9= 12+9×2= 34-22= 26+13=8+6×11+36= 9×1+39= 11-9×1= 19+22=49-6= 12+13= 15+5×6= 30+3×7=9+28= 24+26= 1×9+22= 14-7=17+3×6= 34+10= 44-4×6= 27+20=30-6= 21-1×7= 36-4×8= 26+11=5+23= 35+14= 25+5×4= 9+15=12+22= 3+43= 13+35= 42+7×4=15+34= ×8+44= 25+4×2= 40+9×0= 22+18= 8×5+37= 5×4+42= 5+37=18-5= 18+7= 30-3+28= 51+30-4= 25+18= 44+3-43= 78-25+5= 8+7=38+12= 35-1×8= 36+5= 35+6=49-8×3= 12+3×7= 34-2×9= 46-7=24-1= 18÷2=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 12÷6= 4×2= 21-7= 7×3= 8÷8= 32÷4= 80-9= ( )×6=30 42÷7= 35-6=28÷7= ( )×8=48 21÷3= 36÷4= 18÷2= 63÷7= 9×6=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4=20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4÷4= 7+63= 9×4= 36÷6= 9×7= 56÷8= 28+6= 7×5=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25+23= 12+35= 27+71=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 8×2= 7+56= 56÷7=12÷6= 4×2= 21-7= 7×3= 8÷8=32÷4= 80-9= ( )×6=30 42÷7= 35-6=28÷7= 18÷2= 63÷7= 9×6= 9×9= 46+10= 65+40= 81÷9= 55-20= 9+46= 9÷3= 9÷9=58+32= 80-28= 33+60= 54÷6= 40÷8=()×4=20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1 4×8-3= 32+3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 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16÷8= 42÷6= 400+50= 38+26= 93-8= 49÷7= 6×9= 56-30= 35÷5= 27+25= 24÷4= 7+63= 9×4= 36÷6= 9×7=56÷8= 28+6= 7×5= 36+4= 30÷5= 63÷9=64÷8= 38+16= 45÷5= 7÷1=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8×2= 7+56= 56÷7= 12÷6= 4×2= 21-7= 7×3=8÷8= 32÷4= 80-9=( )×6=30 42÷7= 35-6= 28÷7= 21÷3= 36÷4= 18÷2= 63÷7= 9×6=4×2=9×9= 46+10= 65+40= 81÷9= 55-20=9+46= 9÷3= 9÷9= 58+32= 80-28=33+60= 54÷6= 40÷8= ()×4=20 61-13=15÷5= 9×3= 42-15= 18÷9= 180-60=72-40= 47+8= 14+85= 61+27= 170+20=5×9= 7×7= 73+16= 60+300= 10÷5=83-29= 5×6= 43-17= 21+27= 32÷8=30÷6= 36÷4= 64÷8= 5÷1= 15÷3=16÷8= 42÷6= 400+50= 38+26= 93-8=49÷7= 6×9= 56-30= 35÷5= 27+25=27÷9= 53+8= 4×9=8÷2=32÷8=8÷1= 9×9= 84+7= 80-44= 14÷7=4×3÷2=6÷3×7=8÷4×3=6×5+37=12÷4+18=16÷4×8=8÷4+48=25÷5+36=6×8—42= 2×8÷4=8×9÷9=36÷6÷3=9÷9×6=42÷7×6= 96-80+7= 64-40-8= 40-4+20= 7×5-8= 14÷7+25=15÷5+8=8×9-8= 1×2+20=16÷8+30= 7×7+8=54÷6+33=510+200= 15-45÷9= 11-40÷8= 7+1×8= 130+80=46-8= 8×5-7= 9×3-8= 30÷6=36÷4=4×5+44=48÷8+7= 1800+200= 93-80= 6×5+37=10-8÷1= 7×8= 73-4= 3×8÷4=7×6+10=72÷8=8÷2= 32÷8= 4900-1800= 20+80= 430+1000= 500-60= 89-8= 64-8= 34+9=14÷7= 5+58= 6×3=9×9=72÷8=78+15= 83-20= 43-30= 9÷1= 280+450=7÷7= 3600+5800= 8×9+21= 730-190= 3700-370= 24÷4= 7+63= 9×4= 36÷6= 9×7=56÷8= 28+6= 7×5= 36+4= 30÷5=63÷9=64÷8= 38+16= 45÷5= 7÷1=25+23= 12+35= 27+71= 46+33= 40÷8=21+15= 36+22= 59+18= 72+24= 41-29=44-9= 72+16= 43+32= 35-8= 56÷7=8×2= 7+56= 56÷7= 12÷6= 4×2=21-7= 7×3=8÷8= 32÷4= 80-9=( )×6=30 42÷7= 35-6= 28÷7= 21÷3=36÷4= 18÷2= 63÷7= 9×6=4×2=9×9= 46+10= 65+40= 81÷9= 55-20=9+46= 9÷3= 9÷9= 58+32= 80-28=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21-22得分:时间:33+60= 54÷6= 40÷8= ()×4=20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72-40= 47+8= 14+85= 61+27= 170+20=5×9= 7×7= 73+16= 60+300= 10÷5=83-29= 5×6= 43-17= 21+27= 32÷8=30÷6= 36÷4= 64÷8= 5÷1= 15÷3=16÷8= 42÷6= 400+50= 38+26= 93-8=49÷7=6×9= 56-30= 35÷5= 27+25= 27÷9=53+8= 4×9=8÷2=32÷8=8÷1= 8500-5500= 9×9= 84+7= 80-44= 18+900=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23-24得分:时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25-26 得分:时间:27÷9= 53+8= 4×9=8÷2=32÷8=8÷1=9×9= 84+7= 80-44= 1800-900=4900-1800= 420+80= 430+1000= 500-60= 89-8= 64-8= 34+9= 14÷7= 5+58= 64÷8=6×3=9×9=72÷8= 78+15= 83-20=43-30= 9÷1= 280+450= 7÷7=8×9+21= 4600+4700= 730-190= 3700-370= 3200+5100= 96-42= 1200-400= 830-300= 81÷9=58-36= 7000+3000= 5×7=72÷9=36÷6=42+13= 24÷3= 24+8= 27-3=8500-5500= 800+900= 3600+5800=56÷8= 28+6= 7×5= 36+4= 30÷5=63÷9= 64÷8= 38+16= 45÷5= 7÷1=25+23= 12+35= 27+71= 46+33= 40÷8=21+15= 36+22= 59+18= 72+24= 41-29= 44-9= 72+16= 43+32= 35-8= 56÷7=8×2= 7+56= 56÷7= 12÷6= 4×2=21-7= 7×3= 8÷8= 32÷4= 80-9= ( )×6=30 42÷7= 35-6= 28÷7= ( )×8=48 21÷3= 36÷4= 18÷2= 63÷7= 9×6=9×9= 46+10= 65+40= 81÷9= 55-20=9+46= 9÷3= 9÷9= 58+32= 80-28= 33+60= 54÷6= 40÷8= ()×4=20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83-29= 5×6= 43-17= 21+27= 32÷8=30÷6= 36÷4= 64÷8= 5÷1= 15÷3=16÷8= 42÷6= 400+50= 38+26= 93-8=49÷7=6×9= 56-30= 35÷5= 27+25=64-8= 21÷3=4×8=54÷9=49÷7=42÷7=35÷7= 19+41=4×8-5= 27÷3+6=56÷7-3= 49÷9+7=4×3÷2=6÷3×7=8÷4×3=6×5+37=12÷4+18=16÷4×8=8÷4+48=25÷5+36=6×8—42= 2×8÷4= 8×9÷9= 36÷6÷3= 9÷9×6= 42÷7×6= 96-80+7= 64-40-8= 40-4+20= 7×5-8= 14÷7+25= 15÷5+8= 8×9-8= 1×2+20= 16÷8+30= 7×7+8=54÷6+33= 510+200= 15-45÷9= 11-40÷8= 7+1×8= 130+80= 46-8= 8×5-7=9×3-8= 30÷6= 36÷4= 4×5+44= 48÷8+7=1800+200= 24-6×3= 93-80= 6×5+37=10-8÷1= 7×8= 73-4= 3×8÷4= 7×6+10= 72÷8= 64-8= 24×0=71-7+30= 6+2×8= 35-9= 70-5×9= 8×9+21= 27÷9= 53+8= 4×9=8÷2= 32÷8= 8÷1= 9×9= 84+7= 80-44= 1800-900= 4900-1800= 420+80= 430+1000= 500-60= 89-8= 64-8= 34+9= 14÷7= 5+58= 64÷8= 6×3= 9×9= 72÷8= 78+15= 83-20= 43-30= 9÷1= 280+450= 7÷7= 3600+5800= 1200-600= 300+200=8×9+21= 370= 8500-5500= 3200+5100= 96-42= 1200-400= 830-300= 800+900= 58-36= 7000+3000= 5×7= 72÷9= 36÷6= 81÷9= 42+13= 24÷3= 24+8= 27-3= 42+13= 42-6=7+44= 42÷7= 64-8= 21÷3= 4×8=54÷9= 49÷7= 42÷7= 35÷7= 19+41=24-6×3= 4×8-5= 27÷3+6= 56÷7-3=49÷9+7= 4×3÷2= 6÷3×7= 8÷4×3=6×5+37= 12÷4+18= 16÷4×8= 8÷4+48=25÷5+36= 6×8—42= 2×8÷4= 8×9÷9=36÷6÷3= 9÷9×6= 42÷7×6= 96-80+7=64-40-8= 40-4+20= 7×5-8= 14÷7+25= 15÷5+8= 8×9-8= 1×2+20= 16÷8+30 =7×7+8= 1800+200= 93-80= 6×5+37=10-8÷1= 7×8= 73-4= 3×8÷4=7×6+10= 72÷8= 64-8= 24×0= 71-7+30= 6+2×8 = 35-9= 48÷8+7= 70-5×9= 8×9+21= 54÷6+33= 510+200= 7+1×8= 130+80= 46-8= 8×5-7= 9×3-8= 30÷6= 36÷4= 4×5+44= 11-40÷8= 54÷9= 81÷9= 56÷( )=824 ÷6= 4×9= 72÷9= 32÷8=12÷6= 34+12= 34+18= 56-20=30-(19+2 2= = == = =(3+5)×6 36÷9×6= (88-16)÷8= = == = =76+72÷8 (100-63)×8 38-(49-21)= = == = =(2+7)×8 6×(2+6) 3×9×3= = ====4×6+7 20÷4+5 6×8+5======(75-18)×7 9×6+4 10+5×4======42÷(1+6) 6×(5+4) 6+8×4======(6+2)×7 (40-28)÷6 (42+30)×2 ======5×3+9 9×8+30 8×7+30======6×8+6(66-50)÷2 36÷(2+4)======9×8-213+4×6 8×4+6======42÷7×6 60-9×4 2×(2+5)======72÷(3×3)(42-20)÷2 9×8+51======36+5×7 7÷(10-3) 56÷8×7======(75-18)×7 9×6+4 24÷4×8======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37-38 得分:时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41-42 得分:时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43-44 得分:时间:(19+2)÷3 (36÷4)+27 32÷4+1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45-46得分:时间:6×2+7 7×(45÷5) 19+9×6 ======47-48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得分:时间:29-4×2 16÷2×7 42÷6×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49-50得分:时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题51-52得分:时间:24÷56÷8= 28+6= 7×5= 36+4= 30÷5=63÷9= 64÷8= 32÷4= 80-9= 56-23=38+16= 45÷5= 7÷1= 25+23= 45-34=12+35= 27+71= 46+33= 40÷8= 12+23=21+15= 36+22= 59+18= 72+24= 70-19=41-29= 44-9= 72+16= 43+32= 44-5=35-8= 56÷7= 8×2= 7+56= 56÷7=12÷6= 4×2= 21-7= 7×3= 8÷8= ( )×6=30 42÷7= 35-6= 28÷7= ( )×8=4863÷7= 9×6= 9×9= 46+10= 65+40=81÷9= 55-20= 9+46= 9÷3= 9÷9= 58+32= 80-28= 49÷7= 6×9= 56-30= 33+60= 54÷6= 40÷8= ()×4=20 61-13= 15÷5= 9×3= 42-15= 18÷9= 180-60= 72-40= 47+8= 14+85= 61+27= 170+20= 5×9= 7×7= 73+16= 60+300= 10÷5=83-29= 5×6= 43-17= 21+27= 32÷8= 30÷6= 36÷4= 64÷8= 5÷1= 15÷3= 16÷8= 42÷6= 400+50= 38+26= 93-8=。
二年级升三年级暑期衔接,新学期数学成绩先人一步(含练习)

当结束了一学期紧张的学习之后,孩子们进入悠长的暑假假期,身心会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
可是,下学期就升年级了,这意味着孩子们将迎来更新、更大的挑战!学校新学期的教科书,同一个知识点会有梯度地分布在不同年级,学习内容看似一样,但解决方法不同,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大对学生思考问题深度、广度的训练。
旧知新识前后衔接不足,孩子就会很难适应升年级后的新的学习。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建议家长不能让孩子玩疯了,应督促孩子有规律地做暑假作业,同时坚持复习上学期的旧知,做到旧知不忘,或并尽可能提前找来新学期的预习材料,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做到预习新知。
以此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迎接新学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年级升三年级后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课程内容从培养学习兴趣转向大量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孩子往往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加上训练的不足,会出现遗忘,理解混乱等现象,所以提前让孩子适应中年级的学习尤为重要。
三年级数学的学习需要加强孩子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作为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一下三年级如何更好的学习的方法,供各位家长为孩子进行一个参考1学会使用练习本的方法。
三年级计算题难度加大,所以一定要提醒孩子学会使用练习本随时进行竖式计算。
我们本学期给孩子都准备了一个中演草,作为练习本,要培养孩子边写作业时,边用练习本进行竖式计算的习惯。
比如,应用题计算时不要只是口算结果,一定要通过竖式保证得数准确。
(第二单元加减法,第六单元多位数乘法都很麻烦的)2应用题解题方法应用题的步骤复杂了,计算难度加大了。
但是数量关系还是和二年级学过的应用题类型差不多,比如: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类型,有时候可能条件是反着说的,如:小明10本书,比小华多2本,小华的()本?孩子可能没有很仔细分析“小华是多还是少”,而是看见“多”就用10+2而出错了,所以我提出要求做应用题一定至少读两遍题再下笔,不明白就再读,当孩子不会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读完给你说一说分析的过程,说着说着他就明白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试题二升三暑期思维数学第十二讲解决问题(含答案)沪教版精品

知识梳理升三年级思维数学讲第十二讲解决问题思维目标:根据所给的条件,找到线索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看图列式思维:加、减法中的计算奥秘数学:用一位数与两位数、三位数相乘的乘法算式表示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例1】妈妈买来5千克苹果,强强2个2个数,还剩下1个,3个3个数一个也不剩,4个4个数还差3个,妈妈买来多少个苹果呢?点金术:因为2个2个数还剩1个,说明是个单数。
3个3个数一个也不剩,说明是3的倍数。
先考虑9. 4个4个数还差三个。
4×3=12 12 — 3 = 9 (个)试金石:饼干箱里有一些饼干,如果每天吃8块,可以吃12天还余5块,如果每天吃10块,还差几块饼干?【例2】有一个池塘中的睡莲,每天长大一倍,经过12天可以把整个池塘全部遮住,如果睡莲遮住半个池塘要多少天?点金术:因为每天长大一倍。
第12天的前1天第11天就遮住了半个池塘。
12 — 1 =11(天)试金石:一条毛毛虫由幼虫变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30天能长到20厘米,长到5厘米时要多少天?【例3】李奶奶卖鸡蛋,上午卖出总数的一半多10个,下午又卖出剩下的一半多10个,最后还剩下35个。
李奶奶原来有多少个鸡蛋?点金术:用还原法:(35+10)×2=90(个)(90+10)×2=200(个)学习目标精讲精练试金石:仓库上午运走总数的一半多20箱的零件,下午又运走剩下的一半少8箱的零件,最后还剩下48箱。
仓库里原来有多少箱零件?大显身手1、迪迪吃了一杯果汁,第一次喝去半杯后,加了半杯水,第二次喝去半杯后,又用水加满,第三次喝完。
迪迪喝了几杯果汁几杯水?2、有一堆苹果,总数在30~60个之间,把这堆苹果平均分给6个人还余下3个,这堆苹果有几个?3、食品店把两种糖果配起来卖,每袋装有37粒水果糖和几盒奶糖,共61粒,每6粒一盒,你知道袋里装有几盒奶糖吗?4、假如一批小朋友到公园里去划船,如果3个人一条船,少1人,如果4个人一条船,仍是少1人,如果5个人一条船,最后还是少1人,这批小朋友的人数在50~70之间,你知道他们共有多少人吗?数学园地:看图列式学习导航初步培养运用乘法表示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能用一位数与两位数、三位数相乘的乘法算式表示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升三年级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综合练习1、速算:(8%)(1)25+36+14 (2)45+588-588+55 (3)29+39 (4)15+26+37+5+42、用分拆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1)34×5 (2)3×345 (3)55÷2 (4)438÷33、竖式计算(8%)(1)6×345=(2)240×5= (3)945÷9=(4)81÷4=4、将1、2、3、4、5、6、7这7个数分别填入下图内,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是10。
(5)第4题第5题5、在上图的圆圈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之和是12。
(5%)6、星期天小朋友参加社区服务,从早上8:40开始打扫卫生,10:30结束,小朋友参加社区服务一共用了多长时间?(4%)7、王芳参加学校的网球队,每次训练时,更换衣服用3分钟同,更换鞋子要用2分钟,取球拍要用1分钟,准备活动要用4分钟,看黑板上的内容要2分钟。
怎样安排,自己能尽快投入训练?(4%)8、小方乘车去学校,步行回家,来回一共用25分钟,如果来回都乘车要10分钟,如果都要步行,要用多少分钟?(4%)9、明明有25元钱,芳芳的钱是明明的2倍多12元钱,芳芳有多少元?(4%)10、哥哥、弟弟共种了52棵树,哥哥种的树是弟弟的3倍,兄弟两人各种多少棵树?(4%)11、一个院里住着4户人家,老张、小张、老王、小王每家都有一个小孩,他们的名字是方方、圆圆、大伟和王英。
只知道(1)王英不是小王家的;(2)方方的爸爸不是老张;(3)圆圆的爸爸姓王。
请问:哪两个人是一家的?(4%)12、有三个小朋友分别是5岁、6岁、7岁,只知道大明比小萍的年龄大,小华的年龄比小萍的年龄大,但不是6岁,请猜一猜,三个小朋友各是几岁?(4%)13、甲乙两数的和是36,甲数比乙数大10,求甲乙两数各是几?(4%)14、在20米的路边种树,从一端起,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要种多少棵?(4%)15、把一根钢管锯成5段,每锯开一处要花3分钟,全部锯完要多少分钟?(4%)16、填上适当的+、-、×、÷或(),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升三年级暑假作业思维拓展

相等问题(一)月日例题1甲筐比乙筐多8个西瓜,从甲筐拿了6个西瓜到乙筐后,哪筐西瓜多?多几个?思路导航:根据“从甲筐拿了6个西瓜到乙筐后”,可知甲筐比原来少6个西瓜,乙筐比原来多6个西瓜;又由“甲筐比乙筐多8个西瓜”可知,现在甲筐比原来乙筐多8-6=2(个)西瓜,故乙筐反而比甲筐多,多出6-2=4(个)西瓜。
列式如下:8-6=2(个)6-2=4(个)答:乙筐西瓜多,多4个。
练习11.哥哥比弟弟多5张画片,哥哥给了弟弟3张后,两人谁的画片多?多几张?2.小林和小珊有一些邮票,小林比小珊多8张,小林给小珊4张后,两人谁的邮票多?多几张?3.小明有两个书架,第一个书架比第二个书架多20本书,从第二个书架取10本书放入第一个书架,两个书架中哪个书架的书多?多多少本?月日例题2亮亮家有大小两个鱼缸,两个鱼缸里的金鱼数量相等。
如果从小鱼缸里拿出4条金鱼放到大鱼缸里,这时大鱼缸里的金鱼数量是小鱼缸里的2倍倍。
小鱼缸里原来有多少条金鱼?思路导航:原来两个鱼缸里的金鱼数量相等,如果从小鱼缸里拿出4条放到大鱼缸,那么大鱼缸里的金鱼比小鱼缸里的金鱼多4+4=8(条)。
又已知变化后“这时大鱼缸里的金鱼数量是小鱼缸里的2倍”,也就是比小鱼缸的金鱼数量多2-1=1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多的1倍正好是8条。
所以,现在小鱼缸里的金鱼的数量是:8÷(2-1)=8(条),那么原来小鱼缸里金鱼的数量是8+4=12(条)。
列式如下:4×2=8(条)8÷(2-1)=8(条)8+4=12(条)答:小鱼缸里原来有12条金鱼。
练习21.哥哥和弟弟收集画片,原来两人的画片张数相等。
如明果哥哥给弟弟8张画片,则弟弟的画片张数是哥哥的2倍,哥哥原来有多少张画片?2.小歌和小聪集邮,原来两人的邮票张数相等。
如果小歌给小聪6张邮票,则小聪的邮票张数是小歌的2倍,小聪现在有多少张邮票?3.小华有两盒糖果,原来两盒糖果的粒数同样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升三年级数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小结一、数学知识点(一)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二)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三)四位数的读法1、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3、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四)四位数写法1、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依次类推,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解答应用题步骤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2、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3、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二、数学口决定义归类1、加法各部分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3、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5、角(1)什么是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什么是角的顶点?围成角的端点叫顶点。
(3)什么是角的边?围成角的射线叫角的边。
(4)什么是直角?度数为90°的角是直角。
(6)什么是锐角?小于90°的角是锐角。
(7)什么是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6、什么是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看被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如果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在它的前一位加1。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7、加法意义和运算定律(1)什么是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2)什么是加数?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
(3)什么是和?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
8、什么是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9、什么是被减数?什么是减数?什么叫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被减数,减去的已知数叫减数,所求的未知数叫差。
10、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加数11、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12、乘法(1)什么是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2)什么是因数?相乘的两个数叫因数。
(3)什么是积?因数相乘所得的数叫积。
13、除法(1)什么是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2)什么是被除数?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被除数。
(3)什么是除数?在除法中,已知的一个因数叫除数。
(4)什么是商?在除法中,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商。
14、乘法各部分的关系: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15、(1)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2)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三、小学数学量的计算单位及进率归类1、长度计量单位及进率: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1千米=1公里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2、质量单位及进率:吨、千克、公斤、克1吨=1000千克 1千克=1公斤 1千克=1000克3、时间单位及进率:世纪、年、月、日、小时、分、秒1世纪=100年 1年=12月 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31天的月份有1、3、5、7、8、10、12月份, 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份,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应用题解法一、加法(1)求总数的应用题:例:商店有苹果15千克,梨8千克,请问梨和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15+8=23(千克)答:梨和苹果一共有23千克。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例:商店有苹果15千克,梨比苹果多8千克,请问梨有多少千克?15+8=23(千克)答:梨有23千克。
二、减法(1)求剩余的应用题例:把一个西瓜切成8块,3块给爸爸,3块给妈妈,剩下的留给小红,请问小红分到几块西瓜?8-3-3=2(块)答:小红分到2块西瓜。
(2)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例:商店有苹果15千克,梨8千克,请问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15-8=7(千克)答:苹果比梨多7千克。
(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例:晓航有15支铅笔,李红比晓航少8支,请问李红有多少支铅笔?15-8=7(支)答:李红有7支铅笔。
小结(1)A比B多,已知B,求A?(加法)(2)A比B多,已知A,求B?(减法)(3)A比B少,已知B,求A?(减法)(4)A比B少,已知A,求B?(加法)三、乘法(1)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应用题例:3个5是多少?(3×5=15)(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例:桃树有5棵,梨树是桃树的三倍,那么梨树有多少棵?5×3=15(棵)答:梨树有15棵四、除法(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问题例:妈妈买了15个苹果,平均分到3个篮子,请问每个篮子分到几个苹果?15÷3=5(个)答:每个篮子分到5个苹果。
(2)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例:请问15里面包含几个5?(15÷5=3)(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例:晓明买了24支铅笔,6支圆珠笔,请问铅笔是圆珠笔的几倍?24÷6=4答:铅笔是圆珠笔的4倍。
小结:(1)A是.B的N倍,已知A,求B?(除法B=A÷N)(2)A是.B的N倍,已知B,求A?(乘法A=B×N)三年级上册知识点第1单元测量1、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 10)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②进率是1001 米 =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100 厘米=1 米 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相邻)1 吨 =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 1 吨 1000克=1千克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第3单元四边形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2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3、公式。
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除数 = 被除数÷商-余数商 = 被除数÷除数-余数第5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12 )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 )秒钟,走1小格是( 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 12 )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1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可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 60分 1分= 60秒半时 = 30 分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 = 半时9、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估算。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
如497×7≈3500)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