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7课故乡学案下)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7故乡》word教案 (9).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7故乡》word教案 (9).doc

《故乡》说课稿一、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故乡》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故乡》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故乡》学案鲁教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找出人物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2、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精妙的描写段落学习难点:1、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主题2、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突出主题。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知识链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1)我们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2)对鲁迅的故乡,你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了解一些吗?(3)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当时生活状况。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三、速读课文,感知文意。

扫除字词障碍: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1讲 梳理故事情节——《故乡》-学案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1讲 梳理故事情节——《故乡》-学案
1.人物的形象分析方法——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1)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3)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描写方法分析人物。
(4)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的性格。
(5)要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5)语言描写:“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在这一段话之中,作者连用四处省略号,不仅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头脑已被痛苦塞满,讲话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画中年闰土——木偶人的形象。这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我”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
背景信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故乡导学案(学生)

故乡导学案(学生)

1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1、鲁迅及作品简介:
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文中表达了对他们怎样的感情?
2、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学生自主学习学案 编号 03 【科 目】语文 【教学内容】故乡 【设计人】李红梅
【审核人】王森林 【审批人】 【授课时间】 2015年 月 日
3、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第2课时
一、合作交流
1、找出本文三处景物描写病分析作用。

2、分析水生的悲剧?
二、拓展延伸
结合本课,谈谈你对当下流行的宫廷剧的看法?
2。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一、现代汉语中“故乡”的含义是指每个人成长、生活过的地方,通常有着浓厚的情感纽带和记忆。

故乡是一个人情感的支点,也是个人内心回忆和思考的源头。

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思念故乡而产生复杂的情感波动。

二、以下是有关故乡的常见问题,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1. 你的故乡在哪里?请简单描述一下你的故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你对故乡的印象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或事物让你特别怀念?3. 你会经常回故乡吗?你以后是否愿意留在故乡生活?4. 你认为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5. 你觉得是否了解一个人的故乡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人自己?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请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回答以上问题。

篇幅不限,但需要表达清晰完整,语言通顺流畅,思想内容有条理。

【标准答案】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城市,坐落在江南水乡的怀抱中。

这里风景秀丽,四季如春,尤其以夏日的绿荫和清凉最为迷人。

故乡的人们善良朴实,乡音悠扬,总是让我想起那温暖的家的味道。

回忆起故乡,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绿树成荫的小村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路上,路边种满了鲜花和绿植。

而最让我怀念的莫过于那家乡菜,每一道菜都是妈妈的味道,让我吃出了家的感觉。

虽然工作的原因,我如今很少能回到故乡,但每每回忆起那里的点点滴滴,心中仍会涌起一丝温暖。

或许,故乡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内心深处的一座城堡。

在成长的道路上,故乡是我内心的一个支点,它教会了我坚韧、忍耐和勇敢。

故乡的种种温暖和期许,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向前奋进,不忘初心。

因此,我深信了解一个人的故乡,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也是了解这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窗口。

故乡,如同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时刻在我心中回响。

或许,未来的道路会有很多不同的选择,但回首故乡,总能让我找到最初的那份纯真和温暖,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故乡的一些思考和回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故乡,感恩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颗颗心。

语文:湖北省武汉市陆家街中学 故乡3 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语文:湖北省武汉市陆家街中学 故乡3 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陆家街中学“主动学习”课堂教学导学案编号:025课题八下语文 11.《故乡》第三课时授课教师学生姓名班级学习时间设计人吴翔雁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学习要点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内容探究、文意把握知识链接链接内容链接方式如何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初中语文书中,收录了鲁迅以下的小说。

1、《一件小事》2、《社戏》3、《故乡》4、《孔乙己》鲁迅喜欢用第一人称写法。

这与鲁迅的创作思想“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密切相关的。

其一,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便于发表主观感受,直接评述事物。

如《故乡》中,“我”直接揭示了造成闰土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

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社会。

其二,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便于直接抒发深蕴心底的革命激情。

如,《一件小事》中“我”赤诚心灵的剖露,深刻的自我反省:“我”感到眼前的车夫“刹时高大了”,而“我”越来越渺小,几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由衷地抒发了作家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意,钦佩之情。

其三,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写法,是为了充分发挥小说的艺术功能,服务于“改良这人生”的创作需要。

在中国小说结构艺术上是一种开创性的突破。

中国旧小说千篇一律的章回体格式,用说书人客观地讲述故事的手法。

鲁迅一反中国旧小说这种写法,在小说中巧妙设置线索人物“我”,“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见证者。

如,《孔乙己》中,鲁迅匠心独运地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将精心提炼的有关孔乙己的生活片断,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小说艺术结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经过作家艺术加工而典型化了的小说人物,“我”并非鲁迅自己。

因为,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中心,具体地、形象地、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7故乡教学设计2长春版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7故乡教学设计2长春版

7 故乡1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4.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学情分析《故乡》作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有着深刻的内涵,加之时代的局限性,对于初一的孩子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

所以在讲授前要对历史背景做深入分析,同时要对想要教给学生的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不能想要全部教给学生。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板书文题、作者)二、预习反馈活动2【讲授】第一课时三、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考:1.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明确: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

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无论就谋篇布局,还是就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着的是一种忧郁和感伤。

2.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进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3.理清行文思路,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见板书)明确:时间:严寒的深冬一回故乡原因:卖屋、搬家景象:萧条、荒凉心情:悲凉母子见面到家那天回忆少年闰土二在故乡见到杨二嫂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船上谈话三离故乡“我”的感受4.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学案-故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学案-故乡

【繁體轉換簡體方法】打開文檔---功能表列---審閱---繁轉簡---轉換完成【簡體轉換繁體方法】打開文檔---功能表列---審閱---簡轉繁---轉換完成9故鄉教材分析《故鄉》是魯迅先生以鴉片戰爭後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腐敗政治為背景,以自己回故鄉的親身經歷為題材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

小說以“我”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目睹的故鄉巨大的變化為基本內容,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結構。

課文通過閏土等幾個人物形象的前後變化,採用多角度形象鮮明的對比,層層揭示了農村經濟的凋敝以及人們思想的扭曲變化,啟發人們要尋找新出路,創造新生活。

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清小說線索,把握小說內容,提煉小說要素,感悟小說主題。

2.學習運用對比的寫法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能力目標1.理解對比和景物描寫在小說中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

2.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比較鑒賞的方法,品讀文章豐富而有表現力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懂得要開拓進取才能創造未來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勇敢地開創屬於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學重、難點重點1.理解小說運用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體會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蘊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突破方法:設計表格讓學生對比小說中的人物二十年前後在外貌、動作、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等方面的變化,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準確而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

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和“換詞比較”的方法,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的深刻用意,感受語言的韻味。

難點感悟小說主題,領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

突破方法:通過創設“三個故鄉”的大討論,即對“過去的故鄉——現在的故鄉——未來的故鄉”的認知與理解,讓學生深入小說,體會作者給予不同的“故鄉”不同的情懷。

然後通過探究“誰的故鄉”的問題,理解小說在表現社會生活方面的普遍意義,領會魯迅對人們的啟迪與呼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自主学习】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2、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

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3、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合作探究】6、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7、“故乡”是谁的?8、“故乡”在哪里?9、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

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10、小说的主题。

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精读精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的皱纹;眼睛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我躺着,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着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选文开头写天气很冷有什么作用?12、二十余年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朋友,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13、选文加点的“终于”一词表现出闰土心理上怎样的变化?14、作者为什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闰土外貌时,处处拿“记忆上的闰土”作比照?15、简单概括一下,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出闰土变化之大的?(1)(2)16、俗话说“言为心声”。

请揣摩“分明的说道:‘老爷!……!’”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17、请用课文中的三个4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18、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19、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

【主题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⑴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⑵“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连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

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都不要吃,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

”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吗!”他高兴了。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晨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

我总得另外想法子。

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但愿如此。

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⑶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⑷“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

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

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

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你不会让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怎么行?”“那么,你带我去看去!”⑸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⑹“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的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管他呢!”他仍然砸。

“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卜……”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的打滚。

⑺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⑻听到了喊声,慢慢的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⑼“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

”他恭敬而得胜的说。

“你不错。

”主人这样夸奖他。

⑽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⑾“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

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的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20、第①段中和“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的“总”“不过”分别照应的词语是、。

21、第②段中奴才听了聪明人的话后,说:“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这句话表现出奴才什么特点?22、文中的聪明人、傻子、奴才是三类人的代表,说说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23、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写成。

文中除了人物有象征意义,奴才住的黑屋子也有象征意义。

说说它象征什么。

24、第①段中,鲁迅先生写奴才只要也只能向人诉苦,那么,第③段写奴才只要也只能是。

25、你认为本文主要写哪个人物?作者主要在批判什么【拓展提升】26、“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一钱。

”这种格式在修辞学上叫回环。

请模仿这种格式写一个句子。

27、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28、按要求改写句子。

A、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

(该为感叹句)B、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还说:\'希望将你的也送我。

\'(将画线部分改为转述)参考答案第九课故乡【自主学习】1、悲哀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

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故乡之景、故乡之人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4、(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

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悲哀。

(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

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悲哀。

(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

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

)5、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