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第八章 台湾日据时期文学

合集下载

日据时期台湾的现代文言创作

日据时期台湾的现代文言创作

日据时期台湾的现代文言创作作者:李诠林来源:《神州》2011年第23期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文言创作,大体上经历了反省、革新思想阶段(1923-1937.6),坚韧生存、维一线斯文于不坠与无奈彷徨交织的阶段(1937.7-1945.8)。

此时期许多台湾作家的文言诗文,或表达台湾回归祖国的愿望,或流露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或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这些源出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台湾现代文言作品,同样是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教育是培育文学人才的重要基础。

日据初、中期,台湾教育出现了二元对立的状态。

一方面是殖民当局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的公学校,一方面则是台湾人民竭力坚持的汉文书房与义塾教育。

汉文书房教育在塾师住宅或借用庙宇祠堂进行,多是招收发蒙儿童,年限三四年至七八年,以教授中国传统文言诗文为主,其中不乏面向贫寒子弟的不受束修的义塾。

许多家长不肯让子女进公学校接受日语教育,便选择书房就读。

1897年,全台共有1127所书房,就学儿童1.7万人,到1898年,激增至1707所,就学儿童达到了2.99万余人。

(按:这些就学儿童年龄如果以10岁来计算,则刚好成为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坚。

)汉文书房于是成为此时期台湾民众接受汉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1943年,殖民当局下令禁止开设汉文书房私塾,尚能生存的汉文言诗社便承担起了传承汉文学传统的任务。

这是台湾文化人“在面对时代困境与文化劫难时所采取的应变措施。

”3因为日本殖民者“时时参与诗人活动,以‘雅好文艺’、‘礼贤下士’之名,行拉拢、监督之实”4,所以对汉文言诗社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汉文言诗社由此而能艰难却坚韧地生存。

有着中华文化意识的台湾诗人们大多是表面上虚与敷衍日本官方,实质上是在弘扬华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

在这些文言诗人们的韧性抗争下,汉文言诗社在日据时期,始终坚持活动,数目也持续增长。

除了汉文书房、文言诗社之外,许多以发表文言诗文为主的报刊也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现代小说发展脉络概念的界定台湾现代小说的发展,以年代和特色来划分,约略可分为日据时期现实/现代主义小说,五○年代的反共、怀乡小说,六○年代移植西方当代文艺思潮的现代主义小说,七○年代时,出现“横的移植”的反动浪潮,并相应的产生乡土反思,“本土”小说也从长久的沉默中再度崛起。

八○年代后,由于政治解严,言论渐趋自由,小说题材与内容指涉的尺度大大地放宽,使得小说的类型也愈形多元繁复。

日据时期(1920至1945)台湾日据时期的小说在发声之初,本着新文学运动的精神,以反封建旧思想、反帝国主义的抵抗与批判现实的精神为基调,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进入三○年代之后,以留日学生为主,创作出的“新小说”,由于受到日本现代文学“新感觉派”的影响,大多有着注重感官的、心理与私密经验描写的特色,这亦使得“新小说”成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

就语言方面来看,这时期小说使用的语言,以中国白话文和日文为主,以中国白话文写作的小说,在历经三○年代之初一场台湾话文论战之后,逐渐有将地方方言融入小说语言中的倾向,如赖和《雕古董》、《棋盘边》、《一个同志的批信》等篇,都可以看出作家欲将母语整合至文学创作中的苦心。

而整体来说,以日文写作的小说其艺术成就比较高,原因有二:其一,日本政府并不真正地鼓励汉文创作,尤其在进入皇民时期之后,汉文早到禁用的命运,使得台湾作家(尤其是受新式教育的年轻作家)大多习于使用日文写作。

其二,台湾作家用以吸收世界思潮与现代文学知识与典范的媒介语言几乎都是日语,自然在日文创作上较能驾轻就熟。

这是时代环境限制与影响之必然,并无关乎作者个人的国家与身份认同问题。

依叶石涛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分期来看,第一期为“摇篮期”(1920~1925年),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追风(谢春木)《她往何处去》、无知《神秘的自制岛》。

第二期为“成熟期”(1926~1937年),此时期台湾作家辈出,作品的水平与日提升,代表作家有赖和、杨云萍、杨守愚、杨逵、蔡秋烔、朱点人、王诗琅、林越峰、张庆堂、巫永福、张文环、翁闹、吴天赏等。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不同想象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不同想象
(. 1福建师范大学 文 学院, 州 3 00 ;. 福 507 2 福建教育学院 台湾基础教 育研 究所 , 福州 302 ) 50 5

要: 由于立场不同 , 受客观环境 尤其是现 实利益 的制 约 , 史 总是 难 以展 示其 真 实的 面 目。 日据 时期 台湾文 学 以及 历
史在黎 湘萍 、 藤井省三、 陈建忠等人 的笔下呈现为迥异 的想象 , 甚至 大异其趣 。人 们能看 到的 , 只是其情愿看到 的东西。 关键词 : 日据 时期 ; 台湾文学 ; 象 ; 想 立场 中图分类号 : 0 . I 66 2 4 2 1 ) -0 1 4 17 -4 X(0 0 60 0 - 0 作者简介 : 一郎( 9 8一) 男, 建漳 浦人 , 赖 16 , 福 副编 审, 博士研究 生, 究方向为 台港 澳暨世界 华 文文 学、 研 台湾基础教 育及
黎本 的这种叙述努力在本文所聚焦 的日据台湾文 学史也得到同样的体现 。其上半部《 知识者的文学叙
登翰主编 的《 台湾文学史》 这里仅选取近年出版的三 , 种台湾文学史 : 黎湘萍著 《 学 台湾—— 台湾知识者 文
的文学叙 述 与理论 想 像》 北京 : 民文 学 出版 社 , ( 人 20 。以下简称黎本 )藤井省三著《 03 、 台湾文学这一百
在教育部的组织 下 ,9 1年老舍、 仪、 15 蔡 王瑶、 李
何林共 同编写 了《<中 国新 文学史 >教 学 大 纲 ( 初 稿) ,97 》 15 年游 国恩、 刘大杰 、 阮君、 冯 王瑶、 刘绶松编 写了《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自此 , 中国文学史有 了 最高纲领 , 虽然各种版本层出不穷 , 但基本都在 固定 的 框架内运作。与之截然不同 , 台湾文学史则是 五花八 门, 各说各话。远不说叶石涛 的《 台湾文学史纲》 和刘

论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殖民记忆与性别叙事

论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殖民记忆与性别叙事

杨守愚的小说《 谁害了她 ? 和《 》 鸳鸯》 就相当典
的; 民主义的世界关系在创造它的基础结构的同 型地反映了这种性别压迫的特殊状况 , 殖 替挣扎在 日 时, 也创造 了它 的反对者和社会的动员方式 。而在 本殖民铁蹄下的台湾女性发出了强烈抗议 , 以性别
祖 国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影响下发生的台湾 抵抗的方式 , 来表达殖民抵抗 的意涵。这两篇小说 新文学运动 , 也正是 在 日本帝 国殖 民压力下 , 高张 的女主角都是挣扎在饥饿与死亡边缘的台湾女性。 “ 民族解放 ” 人 的发现 ” 和“ 的旗 帜积极参与 了本 民 更 不幸 的是 , 阿妍和鸳鸯都是美丽的女人 , 穷苦人 族 的文化启蒙与解放运动 , 它从诞生之初就带有强 家女性 的美丽 ,非但不能带给她们任何好处或幸
双重标准 ; 换言之 , 对于被殖 民者来说 , 被一个宣称 此 ,许多妇女不得不到 日 本制糖会社开办 的工厂 、 在它 自己民族 的领土实行统治的民族统治 , 他们是 农场 中去当雇工 , 用劳力去换取极其低廉 的工资以 不会被作为平等对象来考虑的 , 他们是在一个将被 贴补家用 。令人愤恨无 比的是 , 这些贫穷 的被殖 民
毅 然一跃 投 水 而亡 。 说 中的时 问经 由汽 笛 转换 成 的殖 民社 会 中 , 大 的 台湾 被 殖 民女性 的 日常生 活 小 广
“ 最有权力 的号令” 召集 工人到 “ , 比战场还要可怖 世 界 中无 处不 是深 渊 与陷 阱 ,无处 不是 饿 虎 环伺 。
的农 场 去 ” 。可见 殖 民者 是采 用机 械性 时 间来 控制 显然 ,只要在有殖民者与被殖 民者 同在 的地方 , 我
烈的抵抗殖 民的色彩 。因此 , 本文拟 以 日据时期台 运 ,反而因此引起 了无耻的殖民者男性的觊觎 , 致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学分:6总学时:205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文学理论教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戏剧戏曲学等本科专业教材: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开课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流变和作家创作的研究来揭示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因与特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具备对现当代文学作家及创作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新文学三十年的晚清因素概述第一节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二节舆情小说刘鹗:《老残游记》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三节四大小说期刊基本要求1. 了解晚清文学的地位及其意义2. 了解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对现代文论的示范性3. 掌握“小说界革命”中清末四大小说期刊的贡献4. 了解晚清两部杰出作品(《海上花列传》与《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第二章新文学潮概述第一节新诗的诞生与发展《新诗集》湖畔诗人:《湖畔》冰心:《繁星》冯至:《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李金发:《食客与凶年》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闻一多:《红烛》、《死水》新月派:《新月诗选》朱湘:《采莲曲》戴望舒:《望舒草》废名的诗第二节郭沫若《女神》《漂流三部曲》等第三节“为艺术而艺术”:浪漫主义风景线创造社郁达夫:《沉沦》、《达夫游记》张资平:《梅岭之春》第四节“人的文学”:现实主义生命线《小说月报》许地山:《缀网劳蛛》冰心:《超人》冯沅君:《卷葹》庐隐、丁玲:《丽石的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凌叔华:《绣枕》第五节儿童文学基本要求一、“五四”与新文学基本要求1、理解“人的文学”是新文学思潮的中心与代表。

2、掌握胡适对白话文学的提倡。

3、掌握五四时期思潮流派与社团的崛起。

4、了解新文学思想文化意义高于审美价值二、新诗的诞生与发展基本要求1、了解《尝试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新诗集》的风格特征2、掌握新月诗派关于“三美”的创作主张。

台湾日据时期古文创作撷英

台湾日据时期古文创作撷英
立逢 甲工商学 院 , 后扩充为逢 甲大学 , 1 9 7 3 年成立丘逢 甲纪念馆 。 这篇序文 , 乃丘 氏应其表兄谢颂丞之请而作 。 谢颂丞 ( 1 8 5 2 1 9 1 5 ) , 台中人 , 贡生 , 曾任丘逢 甲义军统领 , 失败后 内渡 , 旋又返 台隐居 。 在科 山为 自己预建坟墓 ( 即生圹) , 与诗 友聚会 啸吟遣 怀, 结集为《 科 山生圹 诗集》 。 序文第一段描 写科 山的 山水风物 , 说 明生圹建于美景之 中。 第二段 言唐末 司空图于长安 附
谭 家健
( 中国社会 科 学院 文 学研 究所 , 北京 1 0 0 7 3 2 )
摘 要 :1 8 9 5至 1 9 4 5年 日本侵 略者 窃据 台湾 时期 , 台湾 民众反 日、 爱 国的斗 争一 直未断。 古文是 相 当一部 分 民众所 使用 的书写方 式之 一 ,或谴 责 日寇 残暴 罪 行 ,或揭 露其 对社 会 的破 坏, 对 百姓 的欺凌 , 或 通过 忆 旧、 怀人 、 纪游 , 来 抒发胸 中的郁 闷和对祖 国对 故土 的思念 。 本文介

1 0 1 ・
闽 台 文 化 研 究
2 0 1 6年第 3期
千古 。 彪炳 万代 。
( 二) 丘逢 甲《 科 山生圹诗集序》 险 ] . 丘逢 甲( 1 8 6 4 ~ 1 9 1 2 ) 著名 诗人 , 反 日保 台义 士 , 台湾苗栗 人 , 十 四岁 中秀才 , 二十 五岁 中进
痛哭待命者也 。特此 布告 中外知之 !”
此 文义正辞严 , 气 势充 沛 , 感 情强烈 , 表达 出台湾人 民同仇 敌忾 、 抗 日到底的决心 , 是 台湾
近代 史 上 的重 要 文献 。
布告发表后 , 台湾民众奋起 , 以战斗行动阻遏 日 军人 台。以刘永福为首 的黑旗军 . 在八 卦山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资料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资料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资料新文化运动的崛起1920年1月11日,文化政治团体新民会的成立。

行动目标:一、为增进台湾同胞之幸福,从事社会政治改革运动。

二、发行刊物,联络同志。

三、图谋与祖国同志接触。

创办发行《台湾青年》、《台湾》杂志。

反对殖民专制统治,实行民族自决的政治思想。

该会虽未能实现改革社会政治的目标,但在唤醒民族意识,反对专制独裁统治,与祖国革命斗争相连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的种子方面,都起了显著的作用,成为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1921年10月17日,台湾文化协会成立。

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政治组织。

宗旨:谋合台湾文化之向上,助长台湾文化的发展:揭启发民智,灌输民族思想,提倡破除迷信,建立新道德观念。

其根本是:唤醒台胞的民族意识,摆脱日本统治。

创办《台湾民报》,全部用白话文,特辟文艺专栏,被称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随着文协活动影响的扩大,台湾新文化运动走向高潮,并酝酿了台湾文学革命运动。

旧文学的局限与弊端脱离时代生活和广大人民,仅能成为少数人吟哦和交流的工具。

不利于传播新思想。

文学新军的孕育与生成书房和私塾教育,汉学,读书认字,背诵赴中国大陆和日本留学众多读书会的成立新文学运动的发生经过一、白话文的提倡自科举制度以来,所谓“文学”,只讲求文学词藻的华丽优美,因而陷于“矫揉造作、抱残守缺”。

这种只有美丽的外观,而没有灵魂思想的文学,无异是一种“死文学”,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学,应当负有传播文明思想、改造社会的使命。

而祖国已用白话文,第一可以速普及文化,启发智能,同达文明之域。

第二意义简易,又省时间,稚童亦能道信,自幼可培养国民团结之观念。

二、新旧文学的论争受五四新文学运动洗礼的文学青年张我军三、新文学的建设。

台湾文学概况

台湾文学概况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坚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在长江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 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丽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雨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雨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第二节 林海音
一、作者介绍 二、林海音的作品类型 (1)用朴实的传统的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旧中国 北京各阶层的生活和北京的风俗习惯与风景名 胜,作品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城南旧事》。 (2)以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与西方文学的技巧相结 合,描写旧中国妇女的婚姻悲剧故事。《婚姻 的故事》。 (3)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乡土题材。《要喝冰吗》。 三、作品赏析:《城南旧事》、《金鲤鱼的白裥裙》
芝加哥


新大陆的大蜘蛛雄踞在密网的中央,吞食着天文数字的小 昆虫,且消化之以它的毒液。 而我扑进去,我落入网里——一只来自亚热带的、难以消 化的金甲虫。 文明的兽群,摩天大夏们压我、以立体的冷淡,以阴险的 几何图形压我,以数字后面的许多零压我,压我,但压不 断飘逸于已乡人的灰目中的西望的地平线。 迷路于钢的大峡谷中,日落的更早——(他要赴南中国海 黎明的野宴) 钟楼的指挥仗挑起了黄昏的序曲, 幽渺地,自蓝得伤心的密歇根湖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台湾日据时期文学
一、焦点问题
◆台湾日据时期文学创作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如何看待日据时期文学在台湾文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意义?
二、背景材料
1.台湾新文学的发生
◆基本主题:
•暴露日本殖民统治的罪恶,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由(与大陆新文学相似)
◆“孤儿意识”:
•游子感,浓厚的悲怆色彩
2.二十年代主要作家作品
(1)张我军
•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
•引发新旧文学论战
•《乱都之恋》:台湾第一部新诗集
(2)其他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
•杨守愚《凶年不免于死亡》
•虚谷《无处申冤》
•杨华《薄命》
3. 三十年代主要作家作品
(1)小说
•杨逵《送报夫》
•吕赫若《牛车》
•龙瑛宗《植有木瓜树的小屋》
(2)诗歌
•王白渊《荆棘之道》
4. 新文学主要刊物
(1)《台湾文艺》
1934年,“台湾文艺联盟”
(2)《台湾新文学》
1935年,杨逵、叶陶
三、文本分析
1. 赖和《一杆“秤仔”》
•无辜平民遭日警迫害
•深切同情台湾民众,无情揭露和批判日本殖民者及其走狗 赖和——“台湾的鲁迅”
•现实主义的文化批判精神
《斗闹热》、《蛇先生》
•恋乡土,风格稚拙朴讷
•引入方言俚语,展现出地域特色
2.杨逵《送报夫》
•台湾农家青年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立志寻求解放
•受左翼文学思潮影响,具有阶级革命意味。

•号召全世界的被压迫者共同奋斗
◆杨逵
•《模范村》
•作品的象征意味
《鹅妈妈出嫁》
《泥人形》
3.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表现知识人精神疏离的过程
•展现台湾民众普遍存在的“孤儿意识”,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与重建
•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以主人公的生活轨迹、时空转换为经纬来构架故事
◆吴浊流
•表现男女知识青年的现实遭际
《水月》、《泥沼中的金鲤鱼》
•反映民族意识,反抗“皇民运动”
《陈大人》、《糖扦仔》、《先生妈》
•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地方性与民族性相统一
四、思考与讨论
◆你还知道哪些台湾日据时期文学中的代表作品?请简要分析。

◆台湾日据时期文学与大陆新文学有何异同?
从《亚细亚的孤儿》谈谈该时期文学的“孤儿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