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

合集下载

港台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名录(港台部分)

港台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名录(港台部分)

港台当代知名武侠⼩说作家名录(港台部分)台湾部分:⼀、超技击侠情派:融合过去“北派五⼤家”⼼法,⼀炉共冶,转形易胎⽽作,特强调奇功秘艺与⽞妙招式。

 1、卧龙⽣(⽜鹤亭)(1930—1997)(传统派):台湾武侠“四⼤天王”及“三剑客”之⼀,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

⾸创“武林九⼤门派”与“江湖⼤⼀统”之说,影响深远。

1957年发表处⼥作《风尘侠隐》脱颖⽽出。

不久发表了成名作《飞燕惊龙》,初步奠定了其“台湾武侠泰⽃”的地位。

这部⼩说兼有郑证因的“帮会组织”和王度庐的“悲剧侠情”的特⾊,它所表现的以“武材秘笈”掀起江湖⼤风波和“众⼥追⼀男”的模式,开⼀代武侠新风,后起作家竞相仿效。

代表作:《风尘侠隐》《惊鸿⼀剑震江湖》《飞燕惊龙》《铁笛神针》《⽟钗盟》《天⾹飙》《⽆名箫》《绛雪⽞霜》《素⼿劫》《天涯情侣》《天剑绝⼑》《⾦剑雕翎》《风⾬燕归来》《双凤旗》《天鹤谱》《飘花令》《指剑为媒》《翠袖⽟环》《铁剑⽟佩》《镖旗》《⾎剑丹⼼》《神州豪侠传》《寒梅傲霜》《⽟⼿点将录》《⾦凤剪》《飞铃》《⼋荒飞龙传》《⽆形剑》《⾦笔点龙记》《烟锁江湖》《摇花放鹰传》《花凤》《春秋笔》《幽灵四绝》《剑⽆痕》《天龙甲》《⿊⽩剑》《飞花逐⽉》《剑⽓洞彻九重天》《新仙鹤神针》《⿊⽩双娇》《情剑⽆刃》《天马霜⾐》《⼀代天骄》《桃花⾎令》《岳⼩钗》《⼗⼆魔令》《燕⼦传奇》《袁紫烟》《七绝剑》《还情剑》《春秋笔》《幽灵四艳》《⿊⽩剑》《铁笛神剑》《⽆名萧》《天涯侠侣》等。

2、司马翎(吴思明,别署“吴楼居⼠”、“天⼼⽉”)(1933~1989)(综艺侠情派):代表作:《关洛风云录》《剑神传》《⼋表雄风》(以上为三部曲)《剑⽓千幻录》《鹤⾼飞》《⽩⾻令》《断肠镖》《⾦缕⾐》《剑胆琴魂记》《圣减飞霜》《挂剑恋情记》《帝疆争雄记》《铁柱云旗》《纤⼿驭龙》《饮马黄河》《剑海鹰扬》《仙洲剑隐》《红粉⼲⼽》《⾎⾬檄》《丹凤针》《⾦浮图》《焚⾹论剑篇》《檀车侠影》《浩荡江湖》《武道》《胭脂劫》《独⾏剑》《⽟钩斜》《⽩刃红妆》《情侠荡寇志》《⼈在江湖》《艳影侠踪》《杜剑娘》《迷雾》《迷⾬情雾》《江天暮⾬剑如虹》《强⼈》《惊涛》《挑战》《飞⽻天关》3、伴霞楼主(童昌哲)(1927—?):代表作《⼋荒英雄传》《紫府迷踪》(以上为姊妹篇),《神州剑侣》、《剑底情仇》、《青灯⽩虹》三部曲,另有《万⾥飞虹》《罗刹娇娃》《凤舞鸾翔》《情天炼狱》《奼⼥神⼸》《天帝龙珠》《断剑残虹》等。

课程论文 小说可以这样写 港台文学

课程论文   小说可以这样写 港台文学

小说可以这样写——读西西的《我城》西西是香港实验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创作的《我城》作为香港本土意识文学的起点,已经成为经典。

小说以虚构的形式,童话般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社会中最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的年轻一代的生活。

在我的理解,小说应该是有一个明确明显的主题。

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展开故事。

而讲故事应该要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有主要冲突和次要矛盾。

故事到达高潮部分时,有荡气回肠之势,给人以深刻印象。

把整部小说的主题凸显出来。

这只是我对小说的一贯认知。

当我看了西西的《我城》,才发现,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的。

这部小说不一定要从头开始看。

很多小说,都必须从第一页开始看,否则,就难以理解后面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人物又或者那个事件。

《我城》中,你可以从中间读起,取任何一小节开始读都可以。

因为,它是由许多零散的人物和事件组合而成的。

亲人的离去可以成为一个故事;搬家可以成为一个故事;我妹阿发写信给邻居也可以当作一个故事。

里面还有不少人物:我阿果、我妹阿发、我姨悠悠、麦快乐等等。

而围绕这些人物又可以展开很多故事。

小说不直接指名道姓地叙述真实发生的事件。

若果要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是:西西的小说不是用相机拍出来的相片,而是用画笔画出来的印象派油画。

作者描写了一处绿色草地和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事情。

“今天,草皮上站了许多人。

”①P15看到这里我会想到,是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了。

但毕竟自己不是那个时代的香港人,只能猜测是什么事情了。

可能是为上文提到的地震在拍卖募捐吧。

用如写童话的笔法淡化伤感、矛盾。

忧郁。

父亲的离去,没写呼天抢地的场面,没写失去家庭支柱后的茫然慌乱。

把母亲红肿的眼睛比喻成番茄、南瓜。

捆绑棺材的粗草绳被人一扯,像水蛇一般游走。

童话的笔法把悲伤用可爱的糖果纸包裹起来了。

读者似乎看不到沉重的一面。

但仔细想一下,似乎又能从表面看出里面淡淡的哀伤。

这种手法在《我城》中并不鲜见。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世纪末的一抹亮色——评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文学院08(10)班宫丽香08113632 梁凤仪是我最为敬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本身的丰富阅历加上其传奇的从商背景,使她的书也和她的人一样,精彩纷呈,传奇迭现。

完美地阐释了一个女人的奋斗,一部女人的传奇。

金融历来是社会最敏感的触点,种种复杂、混乱、错位乃至怪异的现象,貌似虚构,却正是现今社会生存图景的某些真实片段。

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无不集中在“经济”的焦点上。

所以,涉及金融题材的小说,往往因其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因其直接触摸人性人情的底蕴和宏大的气魄而格外引人入胜。

前些年,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曾风靡内地,形成所谓梁凤仪时代。

那些作品在“九七”回归前夕香港光怪陆离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商界背景中,为我们刻画了性格各异的人物,波澜起伏的情节,并于其中透出深邃的思想内容真实的人生感慨和别样的审美价值。

更为难得的是,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一直处于一个消解英雄消解理想消解崇高的发展趋势中,世纪初的激情经过百年来的剥蚀,到最后只剩下颓废、虚无、性、暴力、和死亡,一股世纪末的情绪笼罩着文坛。

而就在上个世纪即将告别的九十年代,梁凤仪异军突起,一路高歌,带着一种属于经济领域的昂扬悲壮的情绪冲入文坛,为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文坛涂上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梁凤仪小说的主人公,基本上是生活于经济领域的才貌双全而命运坎坷的传奇女性,这是沧海横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作品的特色和局限,作者往往给她们安排一个大致相同的模式,即女主角在情场或商场上遭遇巨变,而这场刀光血影的来源于外部的厄运反倒激发了她们深蕴于内心的自尊自立自强的天性,最后,不管是得到一个独立苍茫还是辉煌圆满的结局,她们都会在男性世界面前找到自我、确立自我、长袖狂舞,大展身手。

正因如此,许多评论家将梁凤仪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过分夸大。

梁凤仪本人并不反对男性中心文化,女性的终极幸福理想还是以男性为参照系确立的。

所以,与其说她关注女性,不如说她投以深情目光的是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世界里的人的生存困境。

港台文学阅读书目

港台文学阅读书目

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研究生课外阅读参考书目一、作家作品《亚洲周刊》“21世纪中文小说百强”(2000年评选,台港海外华文作品38篇)7、白先勇《台北人》15、陈映真《将军族》21、王文兴《家变》23、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28、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29、金庸《射雕英雄传》31、金庸《鹿鼎记》33、赖和《惹事》34、王祯和《嫁妆一牛车》35 邓克保(柏杨)《异域》37、钟理和《原乡人》40、李永平《吉陵春秋》42、司马中原《狂风沙》47、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49、姜贵《旋风》51、西西《我城》53、朱西宁《铁浆》54、朱天文《世纪末华丽》56、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60、施叔青《香港三部曲》64、聂华苓《桑青与桃红》65、王蓝《蓝与黑》70、林海音《城南旧事》72、刘以鬯《酒徒》73、鹿桥《未央歌》79、张系国《棋王》80、黄凡《赖索》82、李碧华《霸王别姬》83、李昂《杀夫》84、古龙《楚留香》85、琼瑶《窗外》86、苏伟贞《沉默之岛》87、梁羽生《白发魔女传》88、朱天心《古都》89、陈若曦《尹县长》90、张大春《四喜忧国》91、亦舒《喜宝》94、倪匡《蓝血人》二、大陆地区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著述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上)(下)》,海峡文艺出版社。

近期再版。

朱双一《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1999;《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曹惠民《台港澳文学教程》,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

黎湘萍《台湾的忧郁︰论陈映真的写作与台湾的文学精神》,北京三联1994。

《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刘小新:《阐释台湾的焦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樊洛平:《台湾女性文学史论》刘俊:《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从台港到海外》(花城2004)吕正惠、赵遐秋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昆仑出版社2002。

丁帆《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台湾文学1-4节

台湾文学1-4节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 一。他在光复前发表的中短篇小说 植有木瓜树的小镇》 有:《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夕 黑少女》 白鬼》 影》、《黑少女》、《白鬼》、 赵夫人的戏台》 村姑》 《赵夫人的戏台》、《村姑》、 邂逅》等二十四篇, 《邂逅》等二十四篇,此外还有文 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 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随笔集 女性的素描》 《女性的素描》。 • 吴浊流是继赖和、 吴浊流是继赖和、杨逵之后又一位 是继赖和 台湾现代文坛不朽的作家。 台湾现代文坛不朽的作家。他本名吴建 号饶,1900年 日生, 田,号饶,1900年6月2日生,台湾省新 竹县新埔镇人。 竹县新埔镇人。吴浊流早年的文学活动 是从写汉诗开始的, 是从写汉诗开始的,而真正登上台湾文 坛是以1936 1936年 月处女作《水朋》 坛是以1936年3 月处女作《水朋》的发 表为标志。自此, 表为标志。自此,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 小说,长篇有: 亚细亚的孤儿》 小说,长篇有:《亚细亚的孤儿》、 无花果》 台湾连翘》 《无花果》、《台湾连翘》等;中篇和 短篇主要有《水月》 短篇主要有《水月》、《泥沼中的金鲤 功狗》《陈大人》 》《陈大人 鱼》、《功狗》《陈大人》、《糖扦 先生妈》 路迢迢》 仔》、《先生妈》、《路迢迢》等,此 还有大量游记、文学评论和杂感。 外,还有大量游记、文学评论和杂感。
• 1922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 1922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诗歌方面最早出现的是追风用日文创 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 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小说方面有追风的《 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小说方面有追风的《她要往何处 ——给苦恼的姐妹们 给苦恼的姐妹们》 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 柳裳君的《犬羊祸》 去——给苦恼的姐妹们》、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柳裳君的《犬羊祸》、施 文杞的《台娘悲史》 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 文杞的《台娘悲史》、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她要往何 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

港台文学期末总结“台港文学研究”期末总结陈映真与他的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传统里,“乡土”主题的创作可谓历久而弥新。

关于“乡土小说”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寒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未对“乡土文学”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尽管描摹原乡题材的作者背景、年岁有异,怀抱亦自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却共享不少叙事抒情的模式:或缅怀故里风物的纯朴固陋、或感叹现代文明的功利世俗、或追忆童年往事的灿烂多姿、或凸显村俚人事的奇情异趣。

六七十年代美、日资本不断向台湾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层渗透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陈映真认为台湾正“处于文化解体、生态崩溃、精神荼毒的过程中”。

城市是首先受到资本浸淫的地方,所暴露的问题也最为明显。

他急切地要批判殖民体系、资本社会的种种弊端,但他却又避开对都市生存状况的直接而深入的挖掘,转而描写跨国企业下的世态人情。

事实上,这正是陈映真思考当代殖民体系下、都市化进程中的台湾问题的独特视角。

陈映真的小说,如果仅仅从具体的乡村或乡村人物去理解,大概很难说是所谓“标准”的乡土小说。

然而,正是陈映真,他把“乡土”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以表达中华民族对文化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诉求。

《夜行货车》是陈映真出狱后写的首篇作品,复杂的题材和深刻的寓意别开生面,标示着他进入乡土文学创作期的转折。

小说以女秘书刘小玲与林荣平、詹奕宠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以跨国公司老板在台湾超越经济的渗透为背景,来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了台湾社会!工商化、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病态,也涉及到当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分化和走向,从中传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回归乡土的愿望。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四、李碧华
记者、影视编辑及舞蹈剧策划。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 《青蛇》《秦俑》《胭脂扣》《生死桥》《饺子》《诱僧》 等。
五、琼瑶
琼瑶(1938年4月20日-),琼瑶笔名出自《诗经》“投 我以木桃,报乊以琼瑶”。原名陈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编剧、影视制作人。
祖籍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人,毕业
亍台北市立中山女中,现居中国台 湾省台北市。笔名除了琼瑶外,还 用过心如、凤凰。
代表作: 《《雨季不再来》 《撒哈拉的故事》 《闹学记》 ......
七、余光中
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亍 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 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 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亍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 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 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 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 大学文学院院长。
琼瑶的小说可分为三期:早期小说包括1963年发表的
《窗外》至1971年的出版《水灵》和《白狐》,主要是
由历朝历代中国民间传奇发展的古人爱情短篇故事。中期 的小说由《海鸥飞处》开始,至《燃烧吧!火鸟》,主要
是描写当代台湾为背景的爱情小说,除《我是一片于》外,
可说全是大团囿结局。晚期则由八十年代创作出版《雪珂》 开始,小说的背景搬回古代,内容企图处理变迁 中都会男女的爱情观,幵尝试脱离早期 悲剧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乐故事。
代表作:
《乡愁》
《舟子的悲歌》
《听听那冷雨》 《白玉苦瓜》
八、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
生亍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乊子。白先勇

港台文学题库

港台文学题库

台湾文学:是在大陆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产生的。

广义而言,指“出生或客居台湾所发表的所有文字和作品。

”狭义指“描写台湾乡土人物、再现台湾典型环境、运用台湾方言的作品、表现台湾人生活和思想”的文学作品。

代表人物有白先勇、朱天心、朱天文。

香港文学:指自20世纪起,香港在特殊历史与政治背景下发展出的文学。

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地、连接两岸的桥梁,旅港、居港、本土的文化人,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虽然香港被诟病为“文化沙漠”,但其在华语文化圈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

代表作家西西、李碧华。

台湾乡土文学:主要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台湾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台湾地方色彩的文学。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乡土一词在台湾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赋予了台湾乡土文学以浓厚的政治意味和悲情色彩。

代表作家:陈映真。

台湾现代诗: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

台湾的现代诗是大陆文学运动推动的结果也是传统社会转型的产物。

台湾现代诗主要受到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艺术手法上继承古典技巧,但更多的采用西方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内容反映新生活、表达新思想。

如郑愁予的《错误》、席慕容的《七里香》等。

台湾现代派小说:具有明显的“西化”和“写实”的特点,注重描写人和人性、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复杂规律。

广泛采用西方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如意识流的运用)。

代表作家白先勇、欧阳子。

香港专栏文章:在香港出版物上撰写的文章,文章常含有作者对当下新闻热点和国家时事的犀利观点与评论。

与一般的文章相比,更具时效性、务实性、针对性、思想性。

如董桥、陶杰的文章。

朱天心与朱天文1.两人的创作都可归类为“闺秀”文学,颇有张爱玲之风。

2.朱天心侧重描写青年的成长经历,善于书写朦胧又炽热的感情。

单纯而温柔的笔调里充满了月明星稀、云淡风轻的动人情怀,而又脱不去一层悠悠的感伤与无奈。

她用平淡而又真实的言语,勾勒出年轻人的冲动与执着。

如《采薇歌》里的男女主人公,他们将生命与灵魂完全投入到自己爱的人身上,爱得是那么的热烈而决绝,从未考虑过自身的处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台文学对比
说起港台文学,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的文学作品,比如《乡愁》、《城南旧事》,香港的电影《无间道》,武侠小说《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其实,无论在形式或者内容上,港台文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形式上而言,台湾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小说、诗歌、散文,而香港则更倾向于电影、短篇、长篇连载小说。

这与两地的历史、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

台湾在50年代后,大批大陆人士入住,文化习俗受到强烈冲击,整个社会处于调整期;同时国民党当局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严格的控制;而且,台湾的经济比较落后,电视电影等发展水平较低。

而香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生活节奏快,实施以商业为主导的香港模式,电影更符合大众需求。

同时香港纯粹的文学期刊不多且很不稳定。

因此发达的报业给小说提供了重要阵地。

很多长篇小说起初都是在报纸连载,然后再出单行本。

发表阵地的“报纸化”,决不仅是发表方式的简单改变,这对小说创作的选材、叙述、结构、语言和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从内容上而言,台湾文学的主旨大多与怀旧思乡有关,同时作品中总免不了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台湾现代派先驱纪弦“槐树叶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以在故国捡到的一片槐树叶作为自我寄托,表现出了深切的怀乡之情。

我最喜欢的于右任的《思乡曲》中也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每每读来总忍不住欷歔慨叹。

白先勇的《台北人》由14篇故事组合而成,涉及到的人物从年迈挺拔的儒将仆公、上流社会的窦夫人、知识分子余嵚磊教授到退休的女仆顺恩嫂、帮佣工人王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拥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他们皆出生于中国大陆,都是1949年到台湾这个小岛的,而且他们在大陆的“过去”并没有随着迁台而完全消逝,在台湾也不真的是“新”生活,那些无法遗忘的回忆,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台北的现实生活。

小说中处处充满着今日台北与往昔南京的对比,如钱夫人认为“台湾的衣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而“大陆货”则“细致”、“柔熟”。

在她眼里,今是总不如昔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忧伤而无奈的怀念之情。

从南京到台北,一切都已时过境迁。

潜流于14篇中的撼人心魄之失落感,源于作者对国家兴衰、社会遽变之感慨,对面临危机的传统中国文化之乡愁。

作家陈映真称台湾文学为“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支脉”,“是以中国为民族归属之取向的政治、经济、文化运动的一环”。

其实,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便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

后来,由于政治原因,一大批大陆人士来到台湾,对于整个台湾的文化思想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他们当中的文人作家也成为整个文坛的中流砥柱。

对于旧生活的怀念,对于亲人故乡的思念都将整个文学带向了怀旧思乡路线。

而香港文学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对利益的追求,对武力甚至暴力的崇尚。

警匪片与武侠小说是香港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辉煌。

《无间道》中身份本不应该属于自己,互为警察和黑帮卧底的刘建明与陈永仁的悲剧人生,黑社会老大与警司头头的前恩后怨,在黑帮警察的战斗中善与恶、正与邪的较量,以及那一句印象深刻的“我只想做一个好人”。

影片的核心在于主人公颠倒错位的身份以及由此引起的角色定位的错乱和主人公对真正自我的找寻。

我是谁?我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许他们早已分不清。

《暗花》中阿琛作为一个警探,却总是一言不发就向旁人挥起棍棒,黑帮大佬、地盘、谋杀、尸体构成了整部电影。

梁朝伟在影片内饰演一个和黑社会过从甚密的警探,刘青云则是洪先生派来执行计划的黑帮人物。

两个角色,一个狠毒,一个嚣张,最终却发现彼此都只不过是处在一个迷局中无法主宰自我的棋子,在这个悲凉的地下社会中,没有法律和公正,只有陷阱和阴谋,谁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谁都在劫难逃。

整部电影象一盘弥漫着杀气的棋局,或是一场大限将至下一座死迷宫内的困兽斗,无论怎样挣扎,已定的宿命都已不可改变。

一句“你和我就好像弹珠一样,会滚到哪里,何时停止都是身不由己”又让人绝望无力。

当然,还有《大旗英雄转》、《名剑风流》、《绝代双娇》、《楚留香》、《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剑》《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这些吸引了无数中外读者的武侠小说。

在这些书中,大侠们策马扬鞭,纵情恣意,畅快人生,令人心向往之。

也有卑微到尘埃里的人物在不断拼搏,试图跳脱却永不得的悲凉。

香港曾在英国与中国文化间生存,就如同潜伏在双重文化挤压的狭窄空间中,对于是否能够最终掌握自己的命运,总是抱有深深的疑惑。

香港,作为世界最自由的丛林式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竞争相当激烈,人们普遍都少有恒产,大部分人被租金或房屋供款所压迫,因此,一种对利益的追求与崇尚观念,逐渐深入生活文化中,而这样的心态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便表现为不停歇地寻找自己的生存问题,节约每一分钟去创造价值,为消弭不安稳的内心担忧。

香港文学用自己来抚慰香港市民,让他们在电影小说中得到情感的发泄,当然,也让他们自己的情感得以些微的释放。

不同的人,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学作品。

但是,不论形式、内容、主旨如何千差万别,人心、人性却总是永恒的。

致永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